國寶「馬踏飛燕」人盡皆知,為何從沒正面照?專家:怕你憋不住笑

2020-12-12 睿歷史

大家中學時期一定學過「馬踏飛燕」這篇課文,其詳細介紹了這件古代文物的巧奪天工,也是大部分第一個接觸到的國寶級文物。

而「馬踏飛燕」並不是它真正的名字,正兒八經其實應該叫「東漢銅奔馬」。1969年,甘肅省武威市新鮮鎮人民公社第13生產隊的村民正在地裡挖防空洞。突然,一位村民榔頭砸到了一件硬物。定睛一看,竟是一塊滿是花紋的石頭。等眾人將土層清理乾淨後,一個偌大的墓室出現在了眼前。

很快,考古學家便來到了現場。他們先後清理出了200多件文物,其中便包含了前文中提到的「馬踏飛燕」。

後來考古學家根據墓室裡相關文獻記載,以及碳十四斷代,發現這是一座東漢時期的古墓,距今已快有2000年歷史。而出土的眾多文物裡,最著名的自然還是那件高34.5釐米,身長45釐米,寬13釐米,重7.15千克的「東漢銅奔馬」。其也被視作當年的年度文物,郵局還專門為其發行了郵票。

而當時全國歷史研究所所長郭沫若一見到「馬踏飛燕」,更是不吝讚美稱其既有風馳電掣之勢,又符合力學平衡的原理,無疑是一件國寶。

「馬踏飛燕」的精美不止收穫了國內歷史學者的一致好評,1973年,其被先後送往英國和法國展出,同樣得到了外國歷史學家的一致好評。在1983年,「馬踏飛燕」甚至還成了我國旅遊局的標誌,可見這件青銅器藝術水準之高。

如今,「馬踏飛燕」靜靜地躺在甘肅省博物館裡,成了鎮館之寶。同時,其還在2002年被列為首批禁止出境文物。

雖然「馬踏飛燕」在我國可謂人盡皆知,不僅上過語文課本,郵政還先後發行了5套郵票。但國人卻從未見過它的正面,在所有流露出來的照片和郵票,甚至是課本插圖裡,「馬踏飛燕」從來都是以側面形象示人,這又是為什麼呢?難道是正面有破損嗎?

其實不然,去過甘肅省博物館一睹過真容的讀者或許知道原因。下面筆者就放其一張正面照,相信大家可以看出端倪。不難看出,側面的「馬踏飛燕」看起來相當飄逸靈動,但一切到正面,表情著實讓人忍俊不禁。或許,是當時的雕刻者太追求側面的完美,忽視了正面的打磨。

當然,也不是說正面就不夠精緻了,只是對於「馬踏飛燕」這樣一件嚴肅的文物,自然還是將其最完美的一面呈現給世人合適。試想一下,倘若語文老師在課上教學,學生看到如此搞笑的「馬踏飛燕」正面,這篇課文的教育意義或許要大打折扣,這也是官方為何很少露出「馬踏飛燕」正面照的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這座「馬踏飛燕」裡飛馳的駿馬,按照古代相馬經描述的良馬特性來衡量,幾乎沒有一點不符合要求。看來,其不但是一件藝術品,還是古人用來相馬的一件標尺。

如此具有歷史價值的珍貴文物,自然要被嚴肅對待。當然,不管正面多麼滑稽可笑,依然無法掩蓋其身上古人智慧的光輝。

相關焦點

  • 「馬踏飛燕」人人皆知,為何從沒正面照?專家:怕你忍不住笑出聲
    說起「東漢銅奔馬」,可能人們對此有一定的陌生感,但「馬踏飛燕」這個名字就幾乎是家喻戶曉了。這件國寶是東漢青銅藝術的精品之作,也是一件傑出的古代藝術品,除了眾所周知的馬踏飛燕以外,它還有馬超龍雀、馬踏飛隼、凌雲奔馬等美名。
  • 國寶「馬踏飛燕」很少拍正面照?看了這組表情包你就知道原因了
    本文轉自【中央廣電總臺中國之聲】;「一匹軀體龐大的馬踏在一隻正疾馳的龍雀背上小龍雀吃驚地回過頭來觀望」 國寶「馬踏飛燕」人盡皆知呆萌可愛的正面照更是讓網友忍俊不禁那麼它做成表情包 又是什麼畫風呢 近日甘肅省博物館結合「在嗎」「比心」「謝謝」等常用語
  • 國寶「馬踏飛燕」,踏的可能是只鷹
    馬踏匈奴鷹 東漢 武威出土 甘肅省博物館藏作為中國旅遊的標誌原型,這一被叫作「銅奔馬」的國寶文物只有7.15千克,身高34.5cm,身長45cm,寬13cm。自這件銅像出土以來,對於它該如何定名的爭論就沒有停止。
  • 出土了國寶「馬踏飛燕」的雷臺,沒用粘合劑,還抗住了8級地震
    甘肅武威是河西迴廊的第一站、絲綢之路的第四站,而聞名世界的「馬踏飛燕」也在此,不僅成為當今中國旅遊的象徵,也被稱為「天下第一馬」,也是舉世震驚不常見寶物, 但是饒有興致,橫掃這個世界的寶物是偶然發現的。
  • 馬踏飛燕名字再起爭議,到底是銅奔馬、馬踏飛燕,還是馬踏飛鷹?
    原標題:馬踏飛燕名字再起爭議,到底是銅奔馬、馬踏飛燕,還是馬踏飛鷹? 對於馬踏飛燕,無論是其藝術價值還是其造型,以及其國寶地位這都是沒有爭議的,爭議之處就在於這個駿馬腳底下踏的到底是什麼動物? 11月27日,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系在其官方微信公號上發文稱:該系教授寧強於2020年8月26日帶研究生在蘭州甘肅省博物館參觀考察時,發現俗稱「馬踏飛燕」的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漢代銅奔馬腳下所踏的動物並非尾巴分叉的燕子,而是一隻鷹。
  • 「北有馬踏飛燕,南有牛虎銅案 」雲博這件鎮館之寶大有來歷
    大家好,我是以史為鑑墨上桑,很高興在#百家文瀾:博物館探秘#活動中給大家接著分享一些博物館館藏國寶的故事,今天是第七期,今天我們聊一下雲南省博物館館藏的鎮館之寶,也是雲南古文明的代表之作--牛虎銅案的故事。在上世紀的考古圈中流傳著一句著名的俗話:「北有馬踏飛燕,南有牛虎銅案!」
  • 國寶「馬踏飛燕」從武威出土,絕非是一種偶然
    國寶「馬踏飛燕」自甘肅武威出土,並非是一種偶然。銅奔馬的形象與漢武帝苦苦的追尋的「天馬」形象非常接近,因此,銅奔馬也常常被稱作是「天馬」。有學者結合出土的《天馬行空圖》及長沙馬王堆帛書《相馬經》,甚至提出了應該將其改名為「天馬逮烏」。然而,「天馬」究竟來自何方?
  • 中國旅遊的標誌——「馬踏飛燕」的故鄉
    其中貴中之貴的當屬被稱為「馬踏飛燕」的銅奔馬。1973年,銅奔馬作為我國考古成就到法國、日本、英國等14個國家進行巡展,在世界上引起轟動。1983年「馬踏飛燕」銅奔馬被定為國家旅遊標誌,成為國寶級文物,並規定不得出國。「馬踏飛燕」銅奔馬全身為古銅色,間有綠色的銅鏽斑跡,馬高34.5釐米,長45釐米,重約7.5公斤。奔馬構思巧妙,形態逼真,造型獨特呈奔跑狀態。
  • 中國旅遊商標的圖案「馬踏飛燕」:讓國人認識武威
    其實武威並不是無景點可看,古代的涼洲就是現在的武威,涼洲詞很多人都讀過,還有中國旅遊商標的圖案「馬踏飛燕」就是武威的雷臺漢墓出土的,還有文廟也是4A級景點,海藏寺也有特色,據說還與藏傳佛教有著淵源,等等這些景點都是在市裡,市郊還有一些景點。
  • 馬踏飛燕的出土地,甘肅雷臺景區
    中國人都知道馬踏飛燕是中國的國寶之一,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它的由來呢,今天有幸來到甘肅武威一睹國寶的真容。馬兒飛奔,三足已騰空,後蹄踏在飛燕背上,飛燕驚訝地回頭張望,比喻馬兒跑得飛快!馬匹在古代戰場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導遊說以前中原的馬兒個子較小,馬術也無法與西域草原民族抗衡。
  • 郭沫若給東漢銅奔馬命名為「馬踏飛燕」,專家:錯,踏的是烏鴉
    「馬踏飛燕」踏的是燕子,燕尾怎麼沒分叉?郭沫若給東漢銅奔馬命名為「馬踏飛燕」,專家:馬踏的應該是烏鴉。甘肅省博物館有一鎮館之寶,那就是1969年10月出土於甘肅武威雷臺漢墓的東漢銅奔馬。奔馬昂首嘶鳴,軀幹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足踏一鳥,因而又被人形象地稱之為「馬踏飛燕」。館藏於甘肅省博物館那匹東漢銅奔馬,1983年10月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6年被定為國寶級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東漢銅奔馬腳下的那隻鳥兒真的是飛燕嗎?
  • 中國唯一留存的「汗血寶馬」,身高不超1.5米,專家認為很真實
    武俠小說中,行走江湖的俠客義士,必定少不了寶馬美人相伴,有種名為汗血寶馬的良駒更是世人皆知。現如今,汗血寶馬只生活於中亞一帶,也就是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我國曾在漢武帝時期大量引進這一馬種,可惜,現在留存於中國的汗血寶馬只有一匹了。且這匹汗血寶馬,還是以青銅器的方式展現在國人面前。
  • 馬踏飛燕是什麼意思?只知道名字很好聽,卻不了解其深意
    不知道各位小夥伴們是否知道馬踏飛燕?關於馬踏飛燕好多人都不了解,馬踏飛燕是古代一位大將軍墓中出土的一個文物,剛出土的時候大家對於馬踏飛燕並不感興趣,後來遇到了郭沫若,郭沫若對於馬踏飛燕的價值進行了重新的評估,便斷定這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文物,隨後眾人們才終於意識到這個東西的不尋常,那麼你知道為什麼他的名字被郭沫若命名為馬達飛燕嗎?
  • 太平天國曾給各省「改名」,一個比一個奇葩,浙江的怕你憋不住笑
    在太平天國成立後,他們曾經給各個省份進行了一次「改名」,名字可謂是一個比一個奇葩,浙江的怕你憋不住笑。1853年3月,在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和石達開六人的帶領下,太平軍攻下了南京,並在此建立「太平天國」,改稱天京。 憑藉著對起義的熱情和對清朝的厭惡,太平軍在短時間內打下了非常多的城池,疆域遼闊。自此太平天國進入了發展後的平緩期,參加的百姓們都為取得的戰果十分欣喜。
  • 王源和女孩深情對唱《驕傲》,憋不住笑場,嘴角後扯還笑得很甜
    而當王源在《我想和你唱》舞臺上和一位叫陳芃瑄的女孩深情對唱《驕傲》時,居然憋不住笑場,嘴角後扯還笑得很甜,看到這搞笑的一幕,網友們也都笑翻了,而和王源對唱的這位女生陳芃瑄居然也笑了起來,不過慶幸的是,這位女生只是咧嘴笑了一下,然後馬上就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了。在視頻的開始,王源和一位女孩面對面的站著,這位女孩名字叫陳芃瑄。王源穿一套深色的牛仔外套,內搭藍色的T恤。
  • 郭沫若一眼看中,「馬踏飛燕」爭議不斷,銅奔馬究竟是什麼品種?
    1971年,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成了伯樂,他讓擺在博物館裡2年的這個器物,重新被世人認知,它就是我們熟知的」馬踏飛燕「。2018年,甘肅省文物局將其改名為」銅奔馬「。當初的」馬踏飛燕「為什麼不再沿用了呢?因為馬的蹄子下面的鳥的確不是燕子。我們都知道燕子的標誌就是在於尾巴,燕子的尾巴是分叉的,而」馬踏飛燕「的鳥尾巴並不分叉,而且還挺直有力。在古代,馬是戰爭的工具。
  • 馬踏飛燕:天馬所踏之鳥,到底是不是燕子
    我覺得比較有趣,在此分享以下幾種:一是「馬踏飛燕」1971年9月,郭沫若曾陪同柬埔寨賓奴親王來蘭州訪問,在甘肅省博物館,見到了不為人知的銅奔馬,驚嘆不已。他以考古學家的見識和詩人的浪漫,將這個銅奔馬命名為「馬踏飛燕」。 後經郭沫若推薦,「馬踏飛燕」與一批其他國寶級文物一起,赴世界各地巡迴展覽。
  • 我的世界:老玩家自製「照貓畫虎」合成表,看到圖騰憋不住了笑了
    我們就來看一看老玩家自製的「照貓畫虎」合成表,看到圖騰憋不住笑了。如果二者錯位擺放,合成的道具,你想像到了嗎?不過,看到這樣的奇葩盔甲,憋不住笑了。在之前十方也還介紹過這樣一個不死圖騰的合成表,用村民、鑽石,綠寶石合成一個不死圖騰。
  • 日本的情況怕你憋不住笑
    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這是李白寫詩稱讚秦始皇統一中國的功績的,秦始皇這個人在我們中國歷史的發展過程當中有很大的建設性意義。周朝從建立初期起就非常的不穩定,諸侯的叛亂和外敵的入侵可以說連年不斷了。西周的時候周還是一個統一的天下,等到了東周就開始各自為政,連年徵伐了,400多年的獨立割據,導致了戰國末期其實中國已經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幾個文化體系的分裂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