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踏飛燕是人人皆知的中國旅遊標識,是甘肅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馬踏飛燕1969年出土於甘肅武威雷臺東漢靈帝時期的張姓將軍墓。銅奔馬高34.5釐米,駿馬體型的每一部分都異常完美而勻稱,四肢修長矯健。馬昂首嘶鳴,鬃毛獵獵,騰躍如飛。
銅奔馬三蹄呈飛馳向前之姿,一蹄輕輕踏落在飛翔的鳥背上,姿態動感強烈。既表現其高度的浪漫主義意境,同時又保持著銅奔馬精確的平衡,堪稱我國古代青銅藝術中無與倫比的珍品,也是我國古代雕塑藝術的稀世之寶。
銅奔馬充分表現了古代藝術家天馬行空的豐富想像力和能工巧匠精湛的鑄造工藝。銅奔馬是東漢藝術家的經典之作,代表了東漢時期鑄造工藝的最高成就。
銅奔馬將動與靜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呈現出力量與速度之美,是漢代藝術家高度智慧、豐富想像,浪漫主義精神和高超藝術技巧的結晶,令人拍案叫絕。因此,在1983年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6年被定為國寶級的文物。由此可見,此藏品極具收藏價值和藝術價值。
半個世紀以來,對馬蹄所踏的這隻鳥究竟是什麼鳥,人們眾說紛紜,爭論不休。學者們也是各抒己見,提出了不同的觀點。我覺得比較有趣,在此分享以下幾種:
一是「馬踏飛燕」
1971年9月,郭沫若曾陪同柬埔寨賓奴親王來蘭州訪問,在甘肅省博物館,見到了不為人知的銅奔馬,驚嘆不已。他以考古學家的見識和詩人的浪漫,將這個銅奔馬命名為「馬踏飛燕」。 後經郭沫若推薦,「馬踏飛燕」與一批其他國寶級文物一起,赴世界各地巡迴展覽。觀眾好評如潮,將它譽為「絕世珍寶」!
從此,銅奔馬有了一個充滿詩意的名稱「馬踏飛燕」。但很多人,包括一些學術權威卻認為,此「鳥」非燕。燕尾如剪,能開能合,而馬蹄之下的鳥,其尾部不是剪刀型,而是契型,顯然不是燕子。既然馬蹄之下的鳥不是燕子,那麼稱銅奔馬稱為「馬踏飛燕」顯然不合適。
支持將銅奔馬稱作「馬踏飛燕」的人們,卻認為這個稱呼傳播甚廣,是目前流行最廣的一種說法,早已耳熟能詳,深入人心了,沒必要再做更改,而且這個稱呼也很有意境。
二是「馬超龍雀」
學者牛龍菲根據東漢張衡《東京賦》中「龍雀蟠蜿,天馬半漢」之語,認為這隻鳥是「龍雀」。 龍雀是傳說中鳳凰的一種,一旦起飛就再不會落下,是及其兇猛又孤獨的鳥,即秦漢神話傳說中的風神「飛廉」。於是提出銅奔馬應該稱之為「馬踏龍雀」或「馬超龍雀」。這也是官方對中國旅遊標識的命名。
1983年12月5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馬超龍雀」被定為我國旅遊圖形標誌》一文,馬超龍雀的命名,也得到了廣泛傳播,並且被收入了權威的《中國美術辭典》,釋文稱「後經考證,所謂飛燕並非燕子,乃古代傳說中的「龍雀」,馬亦非凡馬,而是神馬,即「天馬」。這篇文章,也成為日前官方定名為「馬超龍雀」的主要依據。
三是「馬踏飛隼」
提出「馬踏飛隼」的學者認為奔馬速度再快,也不可能超越風神。況且,傳說中的龍雀是鳥身鹿頭,與與銅奔馬蹄下的「鳥」造型截然不同。
馬蹄之下那隻鳥是飛行能力極強的「燕隼」。燕隼是在西北,特別是甘肅武威十分常見猛禽。當地人稱青條子、土鶻、兒隼等。其體型大小如鴿,形似雨燕,常在空中捕食昆蟲和家燕、雲雀這類小飛鳥,飛行迅速極快。
所以有學者認為,擂臺出土的銅奔馬不應該成為「馬踏飛燕」,而應改叫成「馬踏飛隼」才對。
四是「天馬逮烏」
有學者提出「燕隼說」無法找到確切的理由,而他們從浙江龍遊石窟中的「天馬行空」圖中發現:圖中的「天馬」造型與銅奔馬很相似,前蹄正好在「烏」背上方,而銅奔馬的蹄子也正恰好踏在鳥背上。
這些學者認為,銅奔馬的含義是天馬超越或逮住了烏鴉,「烏」是古代傳說中的神鳥,也稱為「金烏」或「赤烏」,唐代詩人韓愈有詩云:「金烏海底初飛來」白居易也有詩曰:「白兔赤烏相趁走」都是指傳說中的神鳥。
「天馬逮烏」的寓意,就是「天馬」追日。東漢銅奔馬為「天馬逮烏」。天馬行空,與日同輝,正是大漢的追求。故銅奔馬叫「天馬逮烏」才是恰如其分的。
五是「馬踏飛鷹」
但即便有權威機構的認證,學術界對銅奔馬命名的爭論依然沒有停歇。後來,又有學者認為馬蹄下的鳥應為「鷹」,這一論斷,主要是根據鳥的外形來判斷。
我國著名的畜牧學家崔堉溪就曾列舉了「馬踏飛鷹」說的六項理由,也頗有說服力:
1、燕子體小,馬蹄踏上之後,露出的燕體部分不可能如此之多。
2、燕尾較短而分叉,鷹尾較長而尾端整齊。
3、鷹飛的速度在鳥中最快,「馬踏飛鷹」更能說明馬跑的高速度。
4、在甘肅河西一帶,鷹四季皆有,而燕罕見。
5、馬與鷹在古代常被人視為狩獵工具,獵鷹與獵馬常在一起,向同一方向飛奔,對同一獵物追捕,燕子很少有這類行為。
6、古今養鷹人多喜歡在鷹尾上部系一響鈴,鷹飛鈴響助興,「銅奔馬」模型,飛鳥尾巴上部果然有一個系鈴的孔眼。
六是鑄造澆冒口
這種說法的依據是青銅器的鑄造工藝。據說鑄造時,為了能使金屬熔液平穩地、連續地而且均勻地導入鑄造模型腔中,不發生噴射現象,避免鑄件產生夾雜,形成縮孔,就會有一個鑄造澆冒口,用來澆注銅液。
鑄造銅奔馬時,澆冒口選擇在不影響美觀的馬蹄處。銅奔馬鑄造成功後,本應該除去。但是,古代人沒有今天使用的鋼鋸、帶鋸、無齒鋸等工具,無法除去這個澆冒口,只能讓它保留在銅奔馬上面。
這個鑄造銅奔馬時留下的澆冒口,是自然形成的四不像,而後人發揮自己的想像力,把這個鑄造燒冒口說成是「飛燕」、「龍雀」、「飛隼」、「雄鷹」……
東漢銅奔馬稱謂混亂、無法達成統一的問題,其實已經存在數十年。各種說法都有其理論依據,至今仍無法達成一致。不少專家學者在內的有識之士提出,雜亂不一的稱謂不利於文化的精準傳播,也不能確切表達其中蘊含的中國旅遊標誌的意味。期望權威機構對此做出權威規範,發揮銅奔馬推動文化業和旅遊業發展,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朋友,你認為銅奔馬應該叫什麼更為貼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