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踏飛燕:天馬所踏之鳥,到底是不是燕子

2020-12-22 柳暗花明美文齋

馬踏飛燕是人人皆知的中國旅遊標識,是甘肅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馬踏飛燕1969年出土於甘肅武威雷臺東漢靈帝時期的張姓將軍墓。銅奔馬高34.5釐米,駿馬體型的每一部分都異常完美而勻稱,四肢修長矯健。馬昂首嘶鳴,鬃毛獵獵,騰躍如飛。

銅奔馬三蹄呈飛馳向前之姿,一蹄輕輕踏落在飛翔的鳥背上,姿態動感強烈。既表現其高度的浪漫主義意境,同時又保持著銅奔馬精確的平衡,堪稱我國古代青銅藝術中無與倫比的珍品,也是我國古代雕塑藝術的稀世之寶。

銅奔馬充分表現了古代藝術家天馬行空的豐富想像力和能工巧匠精湛的鑄造工藝。銅奔馬是東漢藝術家的經典之作,代表了東漢時期鑄造工藝的最高成就。

銅奔馬將動與靜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呈現出力量與速度之美,是漢代藝術家高度智慧、豐富想像,浪漫主義精神和高超藝術技巧的結晶,令人拍案叫絕。因此,在1983年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6年被定為國寶級的文物。由此可見,此藏品極具收藏價值和藝術價值。

半個世紀以來,對馬蹄所踏的這隻鳥究竟是什麼鳥,人們眾說紛紜,爭論不休。學者們也是各抒己見,提出了不同的觀點。我覺得比較有趣,在此分享以下幾種:

一是「馬踏飛燕」

1971年9月,郭沫若曾陪同柬埔寨賓奴親王來蘭州訪問,在甘肅省博物館,見到了不為人知的銅奔馬,驚嘆不已。他以考古學家的見識和詩人的浪漫,將這個銅奔馬命名為「馬踏飛燕」。 後經郭沫若推薦,「馬踏飛燕」與一批其他國寶級文物一起,赴世界各地巡迴展覽。觀眾好評如潮,將它譽為「絕世珍寶」!

從此,銅奔馬有了一個充滿詩意的名稱「馬踏飛燕」。但很多人,包括一些學術權威卻認為,此「鳥」非燕。燕尾如剪,能開能合,而馬蹄之下的鳥,其尾部不是剪刀型,而是契型,顯然不是燕子。既然馬蹄之下的鳥不是燕子,那麼稱銅奔馬稱為「馬踏飛燕」顯然不合適。

支持將銅奔馬稱作「馬踏飛燕」的人們,卻認為這個稱呼傳播甚廣,是目前流行最廣的一種說法,早已耳熟能詳,深入人心了,沒必要再做更改,而且這個稱呼也很有意境。

二是「馬超龍雀」

學者牛龍菲根據東漢張衡《東京賦》中「龍雀蟠蜿,天馬半漢」之語,認為這隻鳥是「龍雀」。 龍雀是傳說中鳳凰的一種,一旦起飛就再不會落下,是及其兇猛又孤獨的鳥,即秦漢神話傳說中的風神「飛廉」。於是提出銅奔馬應該稱之為「馬踏龍雀」或「馬超龍雀」。這也是官方對中國旅遊標識的命名。

1983年12月5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馬超龍雀」被定為我國旅遊圖形標誌》一文,馬超龍雀的命名,也得到了廣泛傳播,並且被收入了權威的《中國美術辭典》,釋文稱「後經考證,所謂飛燕並非燕子,乃古代傳說中的「龍雀」,馬亦非凡馬,而是神馬,即「天馬」。這篇文章,也成為日前官方定名為「馬超龍雀」的主要依據。

三是「馬踏飛隼」

提出「馬踏飛」的學者認為奔馬速度再快,也不可能超越風神。況且,傳說中的龍雀是鳥身鹿頭,與與銅奔馬蹄下的「鳥」造型截然不同。

馬蹄之下那隻鳥是飛行能力極強的「燕隼」。燕隼是在西北,特別是甘肅武威十分常見猛禽。當地人稱青條子、土鶻、兒隼等。其體型大小如鴿,形似雨燕,常在空中捕食昆蟲和家燕、雲雀這類小飛鳥,飛行迅速極快。

所以有學者認為,擂臺出土的銅奔馬不應該成為「馬踏飛燕」,而應改叫成「馬踏飛隼」才對。

四是「天馬逮烏」

有學者提出「燕隼說」無法找到確切的理由,而他們從浙江龍遊石窟中的「天馬行空」圖中發現:圖中的「天馬」造型與銅奔馬很相似,前蹄正好在「烏」背上方,而銅奔馬的蹄子也正恰好踏在鳥背上。

這些學者認為,銅奔馬的含義是天馬超越或逮住了烏鴉,「烏」是古代傳說中的神鳥,也稱為「金烏」或「赤烏」,唐代詩人韓愈有詩云:「金烏海底初飛來」白居易也有詩曰:「白兔赤烏相趁走」都是指傳說中的神鳥。

「天馬逮烏」的寓意,就是「天馬」追日。東漢銅奔馬為「天馬逮烏」。天馬行空,與日同輝,正是大漢的追求。故銅奔馬叫「天馬逮烏」才是恰如其分的。

五是「馬踏飛鷹」

但即便有權威機構的認證,學術界對銅奔馬命名的爭論依然沒有停歇。後來,又有學者認為馬蹄下的鳥應為「鷹」,這一論斷,主要是根據鳥的外形來判斷。

我國著名的畜牧學家崔堉溪就曾列舉了「馬踏飛鷹」說的六項理由,也頗有說服力:

1、燕子體小,馬蹄踏上之後,露出的燕體部分不可能如此之多。

2、燕尾較短而分叉,鷹尾較長而尾端整齊。

3、鷹飛的速度在鳥中最快,「馬踏飛鷹」更能說明馬跑的高速度。

4、在甘肅河西一帶,鷹四季皆有,而燕罕見。

5、馬與鷹在古代常被人視為狩獵工具,獵鷹與獵馬常在一起,向同一方向飛奔,對同一獵物追捕,燕子很少有這類行為。

6、古今養鷹人多喜歡在鷹尾上部系一響鈴,鷹飛鈴響助興,「銅奔馬」模型,飛鳥尾巴上部果然有一個系鈴的孔眼。

六是鑄造澆冒口

這種說法的依據是青銅器的鑄造工藝。據說鑄造時,為了能使金屬熔液平穩地、連續地而且均勻地導入鑄造模型腔中,不發生噴射現象,避免鑄件產生夾雜,形成縮孔,就會有一個鑄造澆冒口,用來澆注銅液。

鑄造銅奔馬時,澆冒口選擇在不影響美觀的馬蹄處。銅奔馬鑄造成功後,本應該除去。但是,古代人沒有今天使用的鋼鋸、帶鋸、無齒鋸等工具,無法除去這個澆冒口,只能讓它保留在銅奔馬上面。

這個鑄造銅奔馬時留下的澆冒口,是自然形成的四不像,而後人發揮自己的想像力,把這個鑄造燒冒口說成是「飛燕」、「龍雀」、「飛隼」、「雄鷹」……

東漢銅奔馬稱謂混亂、無法達成統一的問題,其實已經存在數十年。各種說法都有其理論依據,至今仍無法達成一致。不少專家學者在內的有識之士提出,雜亂不一的稱謂不利於文化的精準傳播,也不能確切表達其中蘊含的中國旅遊標誌的意味。期望權威機構對此做出權威規範,發揮銅奔馬推動文化業和旅遊業發展,增強中華文化的影響力。

朋友,你認為銅奔馬應該叫什麼更為貼切呢?

相關焦點

  • 馬踏飛燕名字再起爭議,到底是銅奔馬、馬踏飛燕,還是馬踏飛鷹?
    原標題:馬踏飛燕名字再起爭議,到底是銅奔馬、馬踏飛燕,還是馬踏飛鷹? 對於馬踏飛燕,無論是其藝術價值還是其造型,以及其國寶地位這都是沒有爭議的,爭議之處就在於這個駿馬腳底下踏的到底是什麼動物? 11月27日,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系在其官方微信公號上發文稱:該系教授寧強於2020年8月26日帶研究生在蘭州甘肅省博物館參觀考察時,發現俗稱「馬踏飛燕」的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漢代銅奔馬腳下所踏的動物並非尾巴分叉的燕子,而是一隻鷹。
  • 郭沫若給東漢銅奔馬命名為「馬踏飛燕」,專家:錯,踏的是烏鴉
    「馬踏飛燕」踏的是燕子,燕尾怎麼沒分叉?郭沫若給東漢銅奔馬命名為「馬踏飛燕」,專家:馬踏的應該是烏鴉。甘肅省博物館有一鎮館之寶,那就是1969年10月出土於甘肅武威雷臺漢墓的東漢銅奔馬。奔馬昂首嘶鳴,軀幹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足踏一鳥,因而又被人形象地稱之為「馬踏飛燕」。館藏於甘肅省博物館那匹東漢銅奔馬,1983年10月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6年被定為國寶級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東漢銅奔馬腳下的那隻鳥兒真的是飛燕嗎?
  • 國寶「馬踏飛燕」,踏的可能是只鷹
    近期,相關學者通過研究,並對比內蒙古出土的匈奴鷹金冠認為,俗稱「馬踏飛燕」的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漢代銅奔馬腳下所踏的鳥並非尾巴分叉的燕子,而是鷹,「馬蹄之下的鳥其實是匈奴王冠上的權力象徵之鷹,這一造型的青銅雕塑的主題與陝西霍去病墓前的石雕「馬踏匈奴」相同,都是墓主人戰勝匈奴的紀念性雕塑。」
  • 馬踏飛燕是什麼意思?只知道名字很好聽,卻不了解其深意
    關於馬踏飛燕好多人都不了解,馬踏飛燕是古代一位大將軍墓中出土的一個文物,剛出土的時候大家對於馬踏飛燕並不感興趣,後來遇到了郭沫若,郭沫若對於馬踏飛燕的價值進行了重新的評估,便斷定這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文物,隨後眾人們才終於意識到這個東西的不尋常,那麼你知道為什麼他的名字被郭沫若命名為馬達飛燕嗎?
  • 馬踏飛燕的出土地,甘肅雷臺景區
    中國人都知道馬踏飛燕是中國的國寶之一,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它的由來呢,今天有幸來到甘肅武威一睹國寶的真容。馬兒飛奔,三足已騰空,後蹄踏在飛燕背上,飛燕驚訝地回頭張望,比喻馬兒跑得飛快!馬匹在古代戰場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導遊說以前中原的馬兒個子較小,馬術也無法與西域草原民族抗衡。
  • 跟著課本遊武威 || 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
    還記得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課文《馬踏飛燕》麼?「看,這匹銅製的駿馬,膘肥身健,體形勻稱,鬃毛整齊,四蹄堅韌有力...」就在課堂上,小小的我想像著馬踏飛燕的樣子,心中所想總有一天會去看看的。
  • 甘肅武威1800年的古墓,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出自這裡
    這個標誌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馬踏飛燕」,出土自甘肅武威的一座墓葬中,距今已有1800年歷史。甘肅武威,古稱涼州,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城市,長期以來是西北地區僅次於西安的第二大城市。這裡曾經非常繁華,中西方文化在此碰撞,往返於絲綢之路的客商雲集於此,給武威這座城市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
  • 寶雞:「馬踏飛燕」雕塑上的英文錯誤改正啦
    掌上寶雞發布了《「馬踏飛燕」雕塑英文有錯誤 市民希望儘快改正》一文,報導了市區人防隧道北口金臺綠地廣場上的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標誌——「馬踏飛燕」雕塑上的英文有誤一事。文章見報後,市旅發委高度重視,立即進行改正。
  • 馬踏飛燕的故鄉,全國各地可見的旅遊標誌,從這個墓地出土
    馬踏飛燕。今天,我們來到武威的頭號景區雷臺漢墓景區,中國旅遊符號馬踏飛燕問世的土地。雷臺漢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武威最具代表性的漢代文明遺址。因出土極具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的馬踏燕而聞名於世。和我一起進去看看吧。1969年9月,當地農民在雷臺下挖掘防空洞時,意外發現一座東漢末年大型磚室墓。雖然這座墓葬早期曾多次被盜,但文物遺存十分豐富。
  • 郭沫若一眼看中,「馬踏飛燕」爭議不斷,銅奔馬究竟是什麼品種?
    1971年,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成了伯樂,他讓擺在博物館裡2年的這個器物,重新被世人認知,它就是我們熟知的」馬踏飛燕「。2018年,甘肅省文物局將其改名為」銅奔馬「。當初的」馬踏飛燕「為什麼不再沿用了呢?因為馬的蹄子下面的鳥的確不是燕子。我們都知道燕子的標誌就是在於尾巴,燕子的尾巴是分叉的,而」馬踏飛燕「的鳥尾巴並不分叉,而且還挺直有力。在古代,馬是戰爭的工具。
  • PDD的馬踏飛燕天秀,但這位的更驚豔
    就拿pdd來說吧,在之前與小團團一起玩遊戲時,pdd就給小團團展示了一波自己的獨門秘技——馬踏飛燕! 所以每當遇見一位認識的人,都要給他秀上一波馬踏飛燕!而小團團在pdd的後座體驗到這神奇的操作後,也非常驚訝。這或許就是遊戲的快樂吧!
  • 「馬踏飛燕」人人皆知,為何從沒正面照?專家:怕你忍不住笑出聲
    說起「東漢銅奔馬」,可能人們對此有一定的陌生感,但「馬踏飛燕」這個名字就幾乎是家喻戶曉了。這件國寶是東漢青銅藝術的精品之作,也是一件傑出的古代藝術品,除了眾所周知的馬踏飛燕以外,它還有馬超龍雀、馬踏飛隼、凌雲奔馬等美名。
  • 中國旅遊的標誌——「馬踏飛燕」的故鄉
    其鑄造之精湛,設計之巧妙,工藝之精良,造型之別致均為我國青銅器製作之冠。其中貴中之貴的當屬被稱為「馬踏飛燕」的銅奔馬。1973年,銅奔馬作為我國考古成就到法國、日本、英國等14個國家進行巡展,在世界上引起轟動。1983年「馬踏飛燕」銅奔馬被定為國家旅遊標誌,成為國寶級文物,並規定不得出國。
  • "海馬"為古代傳說的神獸 "天馬"為"龍族"成員
    雖然「特」酷似一匹駿,但它是騾身、驢面、馬耳、牛蹄的「四不像」,和太廟丹陛之上的浮雕海馬有明顯不同。在《說文解字》和《玉篇》都把「特」的本義解釋為「公牛」。古語有「千裡馬,萬裡特」之說,「馬」和「特」明顯有別。可見太廟丹陛之上的浮雕海馬是「特」的這種說法並不準確。
  • 霍去病戰馬凱旋路上累倒,神奇傳說成就了馬踏匈奴的石刻經典
    說完,天上颳起一陣狂風,漫天沙塵遮天蔽日,狂風挾裹著黃沙吹向馬兒倒地之處,不一會兒形成了一個小土丘。這個帶有神話色彩的傳說,在霍去病所葬的茂陵民間地區傳承了兩千多年,至今仍霍去病墓附近的馬村鎮等地方流傳。在這個霍去病與馬兒的傳說中,我們可以窺見,戰馬在漢朝對匈奴戰爭中的重要作用。在霍去病墓的石刻群中,馬踏匈奴就傳神地表達出這一內涵。
  • 國寶「馬踏飛燕」人盡皆知,為何從沒正面照?專家:怕你憋不住笑
    大家中學時期一定學過「馬踏飛燕」這篇課文,其詳細介紹了這件古代文物的巧奪天工,也是大部分第一個接觸到的國寶級文物。而「馬踏飛燕」並不是它真正的名字,正兒八經其實應該叫「東漢銅奔馬」。而當時全國歷史研究所所長郭沫若一見到「馬踏飛燕」,更是不吝讚美稱其既有風馳電掣之勢,又符合力學平衡的原理,無疑是一件國寶。「馬踏飛燕」的精美不止收穫了國內歷史學者的一致好評,1973年,其被先後送往英國和法國展出,同樣得到了外國歷史學家的一致好評。
  • 成語飛黃騰達古人把飛黃理解為天馬
    比如唐代張說在讚美李隆基所訓練的舞馬時,就是用飛黃來比喻,「不因茲白人間有,定是飛黃天上來」,可見古人把「飛黃」理解為天馬。不惟張說,包括《晉書》《隋書》唐詩等資料中,都是把「飛黃」理解為天馬。他們還常常用「飛黃」來為駿馬命名,甚至一些官職也用飛黃。唐代以後,皇帝儀仗隊中還有「飛黃旗」,元代飛黃旗上的飛黃就是帶有雙翼的天馬,而且馬身是黃色,腳下帶有火焰,仿佛踏著風火輪一般。
  • 成語「勞燕分飛」中2種鳥,一種是燕子,另一種鳥兒是什麼?
    「勞燕分飛」肯定是有兩個主體,因為只有兩個才存在分離分飛呀,這個成語最早見於《樂府詩集·東飛伯勞歌》,在這裡面有記載:「東飛伯勞西飛燕」。在這個成語裡其中有一種鳥兒就是指燕子,這個估計大家都已經猜到了,但是那一種鳥兒是什麼呢?「勞燕分飛」裡面的另外一種鳥兒就是「勞」了,而所謂的「勞」就是「伯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