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踏飛燕名字再起爭議,到底是銅奔馬、馬踏飛燕,還是馬踏飛鷹?

2020-12-10 搜狐網

原標題:馬踏飛燕名字再起爭議,到底是銅奔馬、馬踏飛燕,還是馬踏飛鷹?

馬踏飛燕已經是國人熟知的文物了,1969年在雷臺下發現一處東漢晚期的大型磚石墓葬中出土,現在被甘肅博物館收藏,馬踏飛燕的地位也非常的高,東漢銅奔馬在1983年10月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6年被定為國寶級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馬踏飛燕是99件銅車馬儀仗俑中的一個,身高34.5釐米,身長45釐米,寬13釐米,重7.15千克,形象矯健俊美,別具風姿。馬昂首嘶鳴,軀幹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飛燕。

對於馬踏飛燕,無論是其藝術價值還是其造型,以及其國寶地位這都是沒有爭議的,爭議之處就在於這個駿馬腳底下踏的到底是什麼動物?

11月27日,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系在其官方微信公號上發文稱:該系教授寧強於2020年8月26日帶研究生在蘭州甘肅省博物館參觀考察時,發現俗稱「馬踏飛燕」的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漢代銅奔馬腳下所踏的動物並非尾巴分叉的燕子,而是一隻鷹。經過比對相關考古資料,分析研究後,寧強認為應將「馬踏飛燕」銅奔馬改名為「馬踏匈奴鷹」。

也正是這一篇文章,讓馬踏飛燕再次上了熱搜,其實這件國寶級文物自從其出土,他的名稱就一直有爭議,因為這件文物是在太傳神了,因此關於其稱謂就變得炙手可熱,畢竟名字要能夠符合這件文物的藝術形態,於是就誕生了諸如:馬超龍雀、馬踏飛燕、銅奔馬、馬襲烏鴉、鷹掠馬、馬踏飛隼、凌雲奔馬等一系列的名字,而被國人熟知的則是馬踏飛燕。

馬踏飛燕的名字一直爭論不休,為了避免爭議,該館對這件藏品沒有具體命名,無論是在該館展覽,還是在海內外巡展,都管這件藏品叫「銅奔馬」。

馬踏飛燕的出名與郭沫若有關係,馬踏飛燕出土以後,一直籍籍無名,但是到了1971年,當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來到蘭州,參觀了甘肅博物館,發現了這批出土的銅車馬群,非常的高興,並由衷的讚嘆到真有氣派,對其中的馬踏飛燕給予高度的評價,認為它是罕見的藝術品,經過郭沫若先生的推薦,馬踏飛燕很快就到北京展出,轟動了全國,後來又在歐、亞、美三大洲許多國家展出,獲得國內外考古人士的一致讚美,可以說郭沫若是馬踏飛燕的伯樂。

這個銅奔馬腳底下踏的到底是燕子還是鷹,不僅僅是寧強教授有疑問,在其出土以後的爭論就沒有停過,馬蹄下的鳥不是燕子基本上是認同的,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其一,燕子體積小,跟馬蹄子差不多大,馬蹄踏上去以後,露出的部分不會有這麼多,而且這個銅奔馬是寫實的。其二,燕子的尾巴是分叉的,鷹尾較長而尾端整齊,銅奔馬的這個鳥尾巴不是分叉的,是燕子的可能性比較小,其三,在甘肅河西一帶,鷹四季都可以出現,燕子比較罕見,其四,漢朝時候國人尚武,出現溫婉的燕子的可能性比較小。

馬踏飛燕這個名字之所以被大眾認可,主要原因還是這個名字非常的傳神,拋開時代背景,把銅奔馬作為一件藝術品的話,馬踏飛燕這個名字更能讓人聯想到他的藝術性,但是如果以當時的背景來看的話,馬踏飛鷹可能更合適,當時漢朝和匈奴打的不可開交,霍去病墓前都有馬踏匈奴的雕塑,而鷹作為匈奴王冠上的動物,用馬踏飛鷹的名字更能體現當時漢朝人的心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國寶「馬踏飛燕」,踏的可能是只鷹
    呂昆作為中國旅遊的標誌圖像之一,甘肅博物館鎮館之寶——「銅奔馬」的命名一直存在爭議,而對於「馬踏飛燕」這一傳播最廣的名字,學術界也一直頗多質疑,其實,這一文物多以「銅奔馬」命名,雖然當年公布旅遊形象標誌時的新聞稿中稱謂是「馬超龍雀」。
  • 馬踏飛燕:天馬所踏之鳥,到底是不是燕子
    馬踏飛燕是人人皆知的中國旅遊標識,是甘肅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馬踏飛燕1969年出土於甘肅武威雷臺東漢靈帝時期的張姓將軍墓。銅奔馬高34.5釐米,駿馬體型的每一部分都異常完美而勻稱,四肢修長矯健。馬昂首嘶鳴,鬃毛獵獵,騰躍如飛。銅奔馬三蹄呈飛馳向前之姿,一蹄輕輕踏落在飛翔的鳥背上,姿態動感強烈。
  • 馬踏飛燕的出土地,甘肅雷臺景區
    中國人都知道馬踏飛燕是中國的國寶之一,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它的由來呢,今天有幸來到甘肅武威一睹國寶的真容。馬兒飛奔,三足已騰空,後蹄踏在飛燕背上,飛燕驚訝地回頭張望,比喻馬兒跑得飛快!馬匹在古代戰場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導遊說以前中原的馬兒個子較小,馬術也無法與西域草原民族抗衡。
  • 郭沫若給東漢銅奔馬命名為「馬踏飛燕」,專家:錯,踏的是烏鴉
    「馬踏飛燕」踏的是燕子,燕尾怎麼沒分叉?郭沫若給東漢銅奔馬命名為「馬踏飛燕」,專家:馬踏的應該是烏鴉。甘肅省博物館有一鎮館之寶,那就是1969年10月出土於甘肅武威雷臺漢墓的東漢銅奔馬。奔馬昂首嘶鳴,軀幹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足踏一鳥,因而又被人形象地稱之為「馬踏飛燕」。館藏於甘肅省博物館那匹東漢銅奔馬,1983年10月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6年被定為國寶級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東漢銅奔馬腳下的那隻鳥兒真的是飛燕嗎?
  • 跟著課本遊武威 || 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
    還記得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課文《馬踏飛燕》麼?「看,這匹銅製的駿馬,膘肥身健,體形勻稱,鬃毛整齊,四蹄堅韌有力...」就在課堂上,小小的我想像著馬踏飛燕的樣子,心中所想總有一天會去看看的。
  • 馬踏飛燕是什麼意思?只知道名字很好聽,卻不了解其深意
    關於馬踏飛燕好多人都不了解,馬踏飛燕是古代一位大將軍墓中出土的一個文物,剛出土的時候大家對於馬踏飛燕並不感興趣,後來遇到了郭沫若,郭沫若對於馬踏飛燕的價值進行了重新的評估,便斷定這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文物,隨後眾人們才終於意識到這個東西的不尋常,那麼你知道為什麼他的名字被郭沫若命名為馬達飛燕嗎?
  • 甘肅武威1800年的古墓,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出自這裡
    這個標誌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馬踏飛燕」,出土自甘肅武威的一座墓葬中,距今已有1800年歷史。甘肅武威,古稱涼州,是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城市,長期以來是西北地區僅次於西安的第二大城市。這裡曾經非常繁華,中西方文化在此碰撞,往返於絲綢之路的客商雲集於此,給武威這座城市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
  • 郭沫若一眼看中,「馬踏飛燕」爭議不斷,銅奔馬究竟是什麼品種?
    1969年10月,銅奔馬出土於甘肅省武威市雷臺漢墓。我們經常說「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裡馬。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1971年,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成了伯樂,他讓擺在博物館裡2年的這個器物,重新被世人認知,它就是我們熟知的」馬踏飛燕「。
  • 寶雞:「馬踏飛燕」雕塑上的英文錯誤改正啦
    掌上寶雞發布了《「馬踏飛燕」雕塑英文有錯誤 市民希望儘快改正》一文,報導了市區人防隧道北口金臺綠地廣場上的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標誌——「馬踏飛燕」雕塑上的英文有誤一事。文章見報後,市旅發委高度重視,立即進行改正。
  • 出土了國寶「馬踏飛燕」的雷臺,沒用粘合劑,還抗住了8級地震
    甘肅武威是河西迴廊的第一站、絲綢之路的第四站,而聞名世界的「馬踏飛燕」也在此,不僅成為當今中國旅遊的象徵,也被稱為「天下第一馬」,也是舉世震驚不常見寶物, 但是饒有興致,橫掃這個世界的寶物是偶然發現的。
  • 中國旅遊的標誌——「馬踏飛燕」的故鄉
    其中貴中之貴的當屬被稱為「馬踏飛燕」的銅奔馬。1973年,銅奔馬作為我國考古成就到法國、日本、英國等14個國家進行巡展,在世界上引起轟動。1983年「馬踏飛燕」銅奔馬被定為國家旅遊標誌,成為國寶級文物,並規定不得出國。「馬踏飛燕」銅奔馬全身為古銅色,間有綠色的銅鏽斑跡,馬高34.5釐米,長45釐米,重約7.5公斤。奔馬構思巧妙,形態逼真,造型獨特呈奔跑狀態。
  • 馬踏飛燕的故鄉,全國各地可見的旅遊標誌,從這個墓地出土
    馬踏飛燕。今天,我們來到武威的頭號景區雷臺漢墓景區,中國旅遊符號馬踏飛燕問世的土地。雷臺漢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武威最具代表性的漢代文明遺址。因出土極具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的馬踏燕而聞名於世。和我一起進去看看吧。1969年9月,當地農民在雷臺下挖掘防空洞時,意外發現一座東漢末年大型磚室墓。雖然這座墓葬早期曾多次被盜,但文物遺存十分豐富。
  • 「馬踏飛燕」人人皆知,為何從沒正面照?專家:怕你忍不住笑出聲
    說起「東漢銅奔馬」,可能人們對此有一定的陌生感,但「馬踏飛燕」這個名字就幾乎是家喻戶曉了。這件國寶是東漢青銅藝術的精品之作,也是一件傑出的古代藝術品,除了眾所周知的馬踏飛燕以外,它還有馬超龍雀、馬踏飛隼、凌雲奔馬等美名。
  • 「北有馬踏飛燕,南有牛虎銅案 」雲博這件鎮館之寶大有來歷
    在上世紀的考古圈中流傳著一句著名的俗話:「北有馬踏飛燕,南有牛虎銅案!」這句貌似開玩笑的話語,其實卻體現著上世紀中國考古大發現中,一南一北兩件傳奇國寶的故事。漢代銅奔馬馬踏飛燕現在叫做銅奔馬,也叫馬超龍雀,也是本期央視節目《國家寶藏》的重要一環。1969年10月出土於甘肅武威雷臺漢墓。
  • 國寶「馬踏飛燕」人盡皆知,為何從沒正面照?專家:怕你憋不住笑
    大家中學時期一定學過「馬踏飛燕」這篇課文,其詳細介紹了這件古代文物的巧奪天工,也是大部分第一個接觸到的國寶級文物。而「馬踏飛燕」並不是它真正的名字,正兒八經其實應該叫「東漢銅奔馬」。而當時全國歷史研究所所長郭沫若一見到「馬踏飛燕」,更是不吝讚美稱其既有風馳電掣之勢,又符合力學平衡的原理,無疑是一件國寶。「馬踏飛燕」的精美不止收穫了國內歷史學者的一致好評,1973年,其被先後送往英國和法國展出,同樣得到了外國歷史學家的一致好評。
  • 國寶「馬踏飛燕」很少拍正面照?看了這組表情包你就知道原因了
    本文轉自【中央廣電總臺中國之聲】;「一匹軀體龐大的馬踏在一隻正疾馳的龍雀背上小龍雀吃驚地回過頭來觀望」 國寶「馬踏飛燕」人盡皆知「在嗎」「比心」「謝謝」等常用語推出「神馬來了」系列表情包它有著百變的動作姿態更有腦洞大開的故事情節 工作人員稱這次共推出16款銅奔馬表情包「馬」
  • PDD的馬踏飛燕天秀,但這位的更驚豔
    就拿pdd來說吧,在之前與小團團一起玩遊戲時,pdd就給小團團展示了一波自己的獨門秘技——馬踏飛燕! 所以每當遇見一位認識的人,都要給他秀上一波馬踏飛燕!而小團團在pdd的後座體驗到這神奇的操作後,也非常驚訝。這或許就是遊戲的快樂吧!
  • 國寶「馬踏飛燕」從武威出土,絕非是一種偶然
    國寶「馬踏飛燕」自甘肅武威出土,並非是一種偶然。銅奔馬的形象與漢武帝苦苦的追尋的「天馬」形象非常接近,因此,銅奔馬也常常被稱作是「天馬」。有學者結合出土的《天馬行空圖》及長沙馬王堆帛書《相馬經》,甚至提出了應該將其改名為「天馬逮烏」。然而,「天馬」究竟來自何方?
  • 銅奔馬發現50周年|從雷臺、張君、銅車馬看漢晉絲綢之路
    本文由甘肅省博物館研究部主任李永平主講,介紹出土「銅奔馬」(中國旅遊的徽標「馬踏飛燕」)的雷臺漢墓以及墓主張君。雷臺漢墓發現於1969年10月,今年剛好是銅奔馬發現50周年。澎湃新聞經授權刊發。銅奔馬在北京故宮展出後引起極大的轟動,受到高度關注。1985年,國家旅遊部門要確定中國旅遊的標誌,銅奔馬因其獨特的造型並象徵古代中國的開放和包容,獲得一致同意而通過。因為它不僅具有靈氣,漢晉時,也是絲綢之路繁榮昌盛之時,可以代表古代中國的民族精神、時代精神。銅奔馬的馬蹄上所踏之物為何,目前尚無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