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馬踏飛燕名字再起爭議,到底是銅奔馬、馬踏飛燕,還是馬踏飛鷹?
馬踏飛燕已經是國人熟知的文物了,1969年在雷臺下發現一處東漢晚期的大型磚石墓葬中出土,現在被甘肅博物館收藏,馬踏飛燕的地位也非常的高,東漢銅奔馬在1983年10月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6年被定為國寶級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馬踏飛燕是99件銅車馬儀仗俑中的一個,身高34.5釐米,身長45釐米,寬13釐米,重7.15千克,形象矯健俊美,別具風姿。馬昂首嘶鳴,軀幹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飛燕。
對於馬踏飛燕,無論是其藝術價值還是其造型,以及其國寶地位這都是沒有爭議的,爭議之處就在於這個駿馬腳底下踏的到底是什麼動物?
11月27日,首都師範大學考古系在其官方微信公號上發文稱:該系教授寧強於2020年8月26日帶研究生在蘭州甘肅省博物館參觀考察時,發現俗稱「馬踏飛燕」的武威雷臺漢墓出土的漢代銅奔馬腳下所踏的動物並非尾巴分叉的燕子,而是一隻鷹。經過比對相關考古資料,分析研究後,寧強認為應將「馬踏飛燕」銅奔馬改名為「馬踏匈奴鷹」。
也正是這一篇文章,讓馬踏飛燕再次上了熱搜,其實這件國寶級文物自從其出土,他的名稱就一直有爭議,因為這件文物是在太傳神了,因此關於其稱謂就變得炙手可熱,畢竟名字要能夠符合這件文物的藝術形態,於是就誕生了諸如:馬超龍雀、馬踏飛燕、銅奔馬、馬襲烏鴉、鷹掠馬、馬踏飛隼、凌雲奔馬等一系列的名字,而被國人熟知的則是馬踏飛燕。
馬踏飛燕的名字一直爭論不休,為了避免爭議,該館對這件藏品沒有具體命名,無論是在該館展覽,還是在海內外巡展,都管這件藏品叫「銅奔馬」。
馬踏飛燕的出名與郭沫若有關係,馬踏飛燕出土以後,一直籍籍無名,但是到了1971年,當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郭沫若來到蘭州,參觀了甘肅博物館,發現了這批出土的銅車馬群,非常的高興,並由衷的讚嘆到真有氣派,對其中的馬踏飛燕給予高度的評價,認為它是罕見的藝術品,經過郭沫若先生的推薦,馬踏飛燕很快就到北京展出,轟動了全國,後來又在歐、亞、美三大洲許多國家展出,獲得國內外考古人士的一致讚美,可以說郭沫若是馬踏飛燕的伯樂。
這個銅奔馬腳底下踏的到底是燕子還是鷹,不僅僅是寧強教授有疑問,在其出土以後的爭論就沒有停過,馬蹄下的鳥不是燕子基本上是認同的,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其一,燕子體積小,跟馬蹄子差不多大,馬蹄踏上去以後,露出的部分不會有這麼多,而且這個銅奔馬是寫實的。其二,燕子的尾巴是分叉的,鷹尾較長而尾端整齊,銅奔馬的這個鳥尾巴不是分叉的,是燕子的可能性比較小,其三,在甘肅河西一帶,鷹四季都可以出現,燕子比較罕見,其四,漢朝時候國人尚武,出現溫婉的燕子的可能性比較小。
馬踏飛燕這個名字之所以被大眾認可,主要原因還是這個名字非常的傳神,拋開時代背景,把銅奔馬作為一件藝術品的話,馬踏飛燕這個名字更能讓人聯想到他的藝術性,但是如果以當時的背景來看的話,馬踏飛鷹可能更合適,當時漢朝和匈奴打的不可開交,霍去病墓前都有馬踏匈奴的雕塑,而鷹作為匈奴王冠上的動物,用馬踏飛鷹的名字更能體現當時漢朝人的心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