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武威位於河西走廊的東端,古時稱為涼州,是甘肅省的地級市。1969年秋,正是「深挖洞,廣積糧」的年代,當地的幾位農民正在雷臺附近挖防空洞,無意間挖岀一座漢代墓葬。儘管墓葬早已被盜過,仍出土珍貴文物231件,古代錢幣三萬多枚,被考古學界稱為一座「地下博物館」。
在出土的文物中,最珍貴的是99件銅車馬儀仗俑。其鑄造之精湛,設計之巧妙,工藝之精良,造型之別致均為我國青銅器製作之冠。其中貴中之貴的當屬被稱為「馬踏飛燕」的銅奔馬。1973年,銅奔馬作為我國考古成就到法國、日本、英國等14個國家進行巡展,在世界上引起轟動。1983年「馬踏飛燕」銅奔馬被定為國家旅遊標誌,成為國寶級文物,並規定不得出國。
「馬踏飛燕」銅奔馬全身為古銅色,間有綠色的銅鏽斑跡,馬高34.5釐米,長45釐米,重約7.5公斤。奔馬構思巧妙,形態逼真,造型獨特呈奔跑狀態。其經典之處是右後足踏在一隻展翅高飛的回頭鳥(燕子、龍雀?)的背上,飛鳥吃驚的回望馬足,設計之巧妙讓今人驚嘆!
1983年有關部門把這99件銅車馬儀仗俑等,放大六倍進行複製實物,放在它們的岀土地武威雷臺公園露天展示。
據專家們推測,這座漢墓是建在地面上的,建成之後用封黃土復蓋,夯實後成為黃土高臺。根據出土的馬俑上的文字推斷,1號漢墓墓主是東漢晚期「守張掖長張君」,距今已有1800年的歷史。據推測2號漢墓墓主是1號墓主的長輩墓,這兩座漢墓也是屹今為止河西走廊發現的規模最大的東漢墓葬。與其它開放的古墓一樣,墓中已無任何文物,只是看墓穴了。
千百年來,人們並不知道這座黃土高臺是座古墓,東晉張茂又重新夯實加固並稱為「靈鈞臺」(張茂在武威建了好多這樣的土臺)。到了明朝天順年間(1457年),人們在靈鈞個臺上修了一座雷祖廟(雷臺觀)。因當地屬極度乾旱地區,建廟供奉道教的雷神以求雨,從此土臺有了自己的名字「雷臺」。清朝初年,雷祖廟因戰亂損毀,重修後,1927年又遭大地震再度摧毀。1933年再次重建,解放後文革時期僅剩兩座大殿作糧庫,其餘具毀。1981年和1986年先後兩次大修、重建成現今之規模。
雷臺觀現存建築有三星殿、雷租殿、北鬥七星殿、南鬥六星殿等,是河西走廊最負盛名的道觀,香火也很旺。雷祖殿是觀中的主殿,上懸巨匾「雷庭萬鈞」和幡聯「神光普照」,殿內供奉雷祖和他的四大弟子及相關神靈。
觀內另一主殿是三星殿,也叫三星鬥姆殿,殿內供奉福、祿、壽三星,殿上高懸藍底金字的「三星高照」大匾。
如今這裡是國家4A級景區,面積也不大,漢墓又沒有實質性的內容可觀看,轉一圈用不了多長時間。要看出土文物的真品,需到甘肅省博物館,這裡的全是複製品。
目前在武威雷臺景區,總投資58億元開發的雷臺文化旅遊綜合體項目,正在轟轟烈烈地建設中。項目包括一座演藝中心、文創孵化中心、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廳、民俗廣場、酒文化廣場、詩詞園等建築群。計劃於明年未(2021年)建成,屆時將成為古絲綢之路上、甘肅省的又一個旅遊中心。
小編今天的內容介紹完了,想要獲取更多的旅遊諮詢,歡迎關注百家號本號。原創不易,本號撰寫的旅遊經歷、體驗和攻略,都是本人親身的經歷,希望能對你的出遊提供有用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