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旅遊的標誌——「馬踏飛燕」的故鄉

2021-01-08 果凍老來樂

甘肅武威位於河西走廊的東端,古時稱為涼州,是甘肅省的地級市。1969年秋,正是「深挖洞,廣積糧」的年代,當地的幾位農民正在雷臺附近挖防空洞,無意間挖岀一座漢代墓葬。儘管墓葬早已被盜過,仍出土珍貴文物231件,古代錢幣三萬多枚,被考古學界稱為一座「地下博物館」。

在出土的文物中,最珍貴的是99件銅車馬儀仗俑。其鑄造之精湛,設計之巧妙,工藝之精良,造型之別致均為我國青銅器製作之冠。其中貴中之貴的當屬被稱為「馬踏飛燕」的銅奔馬。1973年,銅奔馬作為我國考古成就到法國、日本、英國等14個國家進行巡展,在世界上引起轟動。1983年「馬踏飛燕」銅奔馬被定為國家旅遊標誌,成為國寶級文物,並規定不得出國。

「馬踏飛燕」銅奔馬全身為古銅色,間有綠色的銅鏽斑跡,馬高34.5釐米,長45釐米,重約7.5公斤。奔馬構思巧妙,形態逼真,造型獨特呈奔跑狀態。其經典之處是右後足踏在一隻展翅高飛的回頭鳥(燕子、龍雀?)的背上,飛鳥吃驚的回望馬足,設計之巧妙讓今人驚嘆!

1983年有關部門把這99件銅車馬儀仗俑等,放大六倍進行複製實物,放在它們的岀土地武威雷臺公園露天展示。

據專家們推測,這座漢墓是建在地面上的,建成之後用封黃土復蓋,夯實後成為黃土高臺。根據出土的馬俑上的文字推斷,1號漢墓墓主是東漢晚期「守張掖長張君」,距今已有1800年的歷史。據推測2號漢墓墓主是1號墓主的長輩墓,這兩座漢墓也是屹今為止河西走廊發現的規模最大的東漢墓葬。與其它開放的古墓一樣,墓中已無任何文物,只是看墓穴了。

千百年來,人們並不知道這座黃土高臺是座古墓,東晉張茂又重新夯實加固並稱為「靈鈞臺」(張茂在武威建了好多這樣的土臺)。到了明朝天順年間(1457年),人們在靈鈞個臺上修了一座雷祖廟(雷臺觀)。因當地屬極度乾旱地區,建廟供奉道教的雷神以求雨,從此土臺有了自己的名字「雷臺」。清朝初年,雷祖廟因戰亂損毀,重修後,1927年又遭大地震再度摧毀。1933年再次重建,解放後文革時期僅剩兩座大殿作糧庫,其餘具毀。1981年和1986年先後兩次大修、重建成現今之規模。

雷臺觀現存建築有三星殿、雷租殿、北鬥七星殿、南鬥六星殿等,是河西走廊最負盛名的道觀,香火也很旺。雷祖殿是觀中的主殿,上懸巨匾「雷庭萬鈞」和幡聯「神光普照」,殿內供奉雷祖和他的四大弟子及相關神靈。

觀內另一主殿是三星殿,也叫三星鬥姆殿,殿內供奉福、祿、壽三星,殿上高懸藍底金字的「三星高照」大匾。

如今這裡是國家4A級景區,面積也不大,漢墓又沒有實質性的內容可觀看,轉一圈用不了多長時間。要看出土文物的真品,需到甘肅省博物館,這裡的全是複製品。

目前在武威雷臺景區,總投資58億元開發的雷臺文化旅遊綜合體項目,正在轟轟烈烈地建設中。項目包括一座演藝中心、文創孵化中心、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廳、民俗廣場、酒文化廣場、詩詞園等建築群。計劃於明年未(2021年)建成,屆時將成為古絲綢之路上、甘肅省的又一個旅遊中心。

小編今天的內容介紹完了,想要獲取更多的旅遊諮詢,歡迎關注百家號本號。原創不易,本號撰寫的旅遊經歷、體驗和攻略,都是本人親身的經歷,希望能對你的出遊提供有用的參考。

相關焦點

  • 中國旅遊商標的圖案「馬踏飛燕」:讓國人認識武威
    其實武威並不是無景點可看,古代的涼洲就是現在的武威,涼洲詞很多人都讀過,還有中國旅遊商標的圖案「馬踏飛燕」就是武威的雷臺漢墓出土的,還有文廟也是4A級景點,海藏寺也有特色,據說還與藏傳佛教有著淵源,等等這些景點都是在市裡,市郊還有一些景點。
  • 跟著課本遊武威 || 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
    視頻由雷臺景區提供銅奔馬又稱「馬踏飛燕」、馬超龍雀,為東漢青銅器。它集西域馬和蒙古馬的優點於一身,構思巧妙,造型精煉,鑄銅工藝卓越,是中國青銅藝術的傑作,被視為中國古代高超鑄造業的象徵。1983年10月「馬踏飛燕」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6年「馬踏飛燕」定為國家級文物,2002年被列為首批64件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
  • 國寶「馬踏飛燕」,踏的可能是只鷹
    呂昆作為中國旅遊的標誌圖像之一,甘肅博物館鎮館之寶——「銅奔馬」的命名一直存在爭議,而對於「馬踏飛燕」這一傳播最廣的名字,學術界也一直頗多質疑,其實,這一文物多以「銅奔馬」命名,雖然當年公布旅遊形象標誌時的新聞稿中稱謂是「馬超龍雀」。
  • 馬踏飛燕名字再起爭議,到底是銅奔馬、馬踏飛燕,還是馬踏飛鷹?
    原標題:馬踏飛燕名字再起爭議,到底是銅奔馬、馬踏飛燕,還是馬踏飛鷹? 馬踏飛燕已經是國人熟知的文物了,1969年在雷臺下發現一處東漢晚期的大型磚石墓葬中出土,現在被甘肅博物館收藏,馬踏飛燕的地位也非常的高,東漢銅奔馬在1983年10月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6年被定為國寶級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
  • 馬踏飛燕的故鄉,全國各地可見的旅遊標誌,從這個墓地出土
    、文章類型|旅行見聞文章字數|1392字,閱讀約3分鐘旅行時,你總會看到熟悉的標誌。馬踏飛燕。今天,我們來到武威的頭號景區雷臺漢墓景區,中國旅遊符號馬踏飛燕問世的土地。雷臺漢墓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武威最具代表性的漢代文明遺址。因出土極具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的馬踏燕而聞名於世。和我一起進去看看吧。
  • 甘肅武威1800年的古墓,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出自這裡
    在中國的許多城市都能看到這樣的標誌,一批駿馬騰空而起正在飛奔,這是中國旅遊的標誌。這個標誌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馬踏飛燕」,出土自甘肅武威的一座墓葬中,距今已有1800年歷史。在武威城北有個雷臺,是前涼國王張茂所建的靈鈞臺,因臺上有明清時期所建的古建築雷祖殿而得名,是武威一處知名的旅遊景點。1969年在雷臺發現一座東漢晚期的墓葬。在雷臺漢墓中發現的文物中,最為珍貴的就是馬踏飛燕了。馬踏飛燕又叫銅奔馬,高34.5釐米,長40.5釐米,後腿右足踩一飛鳥,三足騰空,長尾翹舉。
  • 「馬踏飛燕」人人皆知,為何從沒正面照?專家:怕你忍不住笑出聲
    說起「東漢銅奔馬」,可能人們對此有一定的陌生感,但「馬踏飛燕」這個名字就幾乎是家喻戶曉了。這件國寶是東漢青銅藝術的精品之作,也是一件傑出的古代藝術品,除了眾所周知的馬踏飛燕以外,它還有馬超龍雀、馬踏飛隼、凌雲奔馬等美名。
  • 「北有馬踏飛燕,南有牛虎銅案 」雲博這件鎮館之寶大有來歷
    在上世紀的考古圈中流傳著一句著名的俗話:「北有馬踏飛燕,南有牛虎銅案!」這句貌似開玩笑的話語,其實卻體現著上世紀中國考古大發現中,一南一北兩件傳奇國寶的故事。1983年10月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6年被定為國寶級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 展覽文物目錄》。銅奔馬身高34.5釐米,身長45釐米,寬13釐米,重7.15千克。造型極為精美,馬昂首嘶鳴,軀幹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一足踏飛燕。體現了當時漢代工匠極為出色的鑄造水平和藝術水平,可以說是中國知名度最高的文物,是國寶中的國寶!
  • 馬踏飛燕的出土地,甘肅雷臺景區
    中國人都知道馬踏飛燕是中國的國寶之一,但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它的由來呢,今天有幸來到甘肅武威一睹國寶的真容。馬兒飛奔,三足已騰空,後蹄踏在飛燕背上,飛燕驚訝地回頭張望,比喻馬兒跑得飛快!馬匹在古代戰場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導遊說以前中原的馬兒個子較小,馬術也無法與西域草原民族抗衡。
  • 出土了國寶「馬踏飛燕」的雷臺,沒用粘合劑,還抗住了8級地震
    甘肅武威是河西迴廊的第一站、絲綢之路的第四站,而聞名世界的「馬踏飛燕」也在此,不僅成為當今中國旅遊的象徵,也被稱為「天下第一馬」,也是舉世震驚不常見寶物, 但是饒有興致,橫掃這個世界的寶物是偶然發現的。
  • 國寶「馬踏飛燕」人盡皆知,為何從沒正面照?專家:怕你憋不住笑
    大家中學時期一定學過「馬踏飛燕」這篇課文,其詳細介紹了這件古代文物的巧奪天工,也是大部分第一個接觸到的國寶級文物。而「馬踏飛燕」並不是它真正的名字,正兒八經其實應該叫「東漢銅奔馬」。而當時全國歷史研究所所長郭沫若一見到「馬踏飛燕」,更是不吝讚美稱其既有風馳電掣之勢,又符合力學平衡的原理,無疑是一件國寶。「馬踏飛燕」的精美不止收穫了國內歷史學者的一致好評,1973年,其被先後送往英國和法國展出,同樣得到了外國歷史學家的一致好評。
  • 寶雞:「馬踏飛燕」雕塑上的英文錯誤改正啦
    掌上寶雞發布了《「馬踏飛燕」雕塑英文有錯誤 市民希望儘快改正》一文,報導了市區人防隧道北口金臺綠地廣場上的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標誌——「馬踏飛燕」雕塑上的英文有誤一事。文章見報後,市旅發委高度重視,立即進行改正。
  • 馬踏飛燕:天馬所踏之鳥,到底是不是燕子
    馬踏飛燕是人人皆知的中國旅遊標識,是甘肅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馬踏飛燕1969年出土於甘肅武威雷臺東漢靈帝時期的張姓將軍墓。銅奔馬高34.5釐米,駿馬體型的每一部分都異常完美而勻稱,四肢修長矯健。馬昂首嘶鳴,鬃毛獵獵,騰躍如飛。銅奔馬三蹄呈飛馳向前之姿,一蹄輕輕踏落在飛翔的鳥背上,姿態動感強烈。
  • 郭沫若給東漢銅奔馬命名為「馬踏飛燕」,專家:錯,踏的是烏鴉
    「馬踏飛燕」踏的是燕子,燕尾怎麼沒分叉?郭沫若給東漢銅奔馬命名為「馬踏飛燕」,專家:馬踏的應該是烏鴉。甘肅省博物館有一鎮館之寶,那就是1969年10月出土於甘肅武威雷臺漢墓的東漢銅奔馬。奔馬昂首嘶鳴,軀幹壯實而四肢修長,腿蹄輕捷,三足騰空、飛馳向前,足踏一鳥,因而又被人形象地稱之為「馬踏飛燕」。館藏於甘肅省博物館那匹東漢銅奔馬,1983年10月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1986年被定為國寶級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東漢銅奔馬腳下的那隻鳥兒真的是飛燕嗎?
  • 郭沫若一眼看中,「馬踏飛燕」爭議不斷,銅奔馬究竟是什麼品種?
    1971年,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成了伯樂,他讓擺在博物館裡2年的這個器物,重新被世人認知,它就是我們熟知的」馬踏飛燕「。2018年,甘肅省文物局將其改名為」銅奔馬「。當初的」馬踏飛燕「為什麼不再沿用了呢?因為馬的蹄子下面的鳥的確不是燕子。我們都知道燕子的標誌就是在於尾巴,燕子的尾巴是分叉的,而」馬踏飛燕「的鳥尾巴並不分叉,而且還挺直有力。在古代,馬是戰爭的工具。
  • 馬踏飛燕是什麼意思?只知道名字很好聽,卻不了解其深意
    不知道各位小夥伴們是否知道馬踏飛燕?關於馬踏飛燕好多人都不了解,馬踏飛燕是古代一位大將軍墓中出土的一個文物,剛出土的時候大家對於馬踏飛燕並不感興趣,後來遇到了郭沫若,郭沫若對於馬踏飛燕的價值進行了重新的評估,便斷定這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文物,隨後眾人們才終於意識到這個東西的不尋常,那麼你知道為什麼他的名字被郭沫若命名為馬達飛燕嗎?
  • 國寶「馬踏飛燕」很少拍正面照?看了這組表情包你就知道原因了
    本文轉自【中央廣電總臺中國之聲】;「一匹軀體龐大的馬踏在一隻正疾馳的龍雀背上小龍雀吃驚地回過頭來觀望」 國寶「馬踏飛燕」人盡皆知讓文物真正的走進大眾的生活中 表情包一經推出便「萌翻」網友 「必須下載」「好呆萌,喜歡」來源:中央廣電總臺中國之聲
  • 國寶「馬踏飛燕」從武威出土,絕非是一種偶然
    國寶「馬踏飛燕」自甘肅武威出土,並非是一種偶然。銅奔馬的形象與漢武帝苦苦的追尋的「天馬」形象非常接近,因此,銅奔馬也常常被稱作是「天馬」。有學者結合出土的《天馬行空圖》及長沙馬王堆帛書《相馬經》,甚至提出了應該將其改名為「天馬逮烏」。然而,「天馬」究竟來自何方?
  • 雷臺景區文化旅遊綜合體修建項目全面開工建設
    項目負責人介紹,武威雷臺景區文化旅遊綜合體項目根據土地用途分為A、B、C、D四大塊:A地塊包括綜合服務接待中心、東景區管理中心;B地塊包括演藝中心、文創孵化中心、天馬文創孵化產業園、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廳;C地塊包括民俗節慶廣場、天馬星光塔、河西文化旅遊步行街、南服務中心、葡萄美酒文化產業街區、天馬漫步園、天馬博物館、漢文化博物館、詩詞博物館、古墓探險館;D地塊包括涼州詩詞園、天馬博覽園,以及雷臺公園提升改造工程景區南入口
  • 中國唯一具有「放大鏡」功能的古井,坐落於「馬踏飛燕」文物附近
    說到「馬踏飛燕」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該國寶級文物出土於甘肅省武威市的雷臺漢墓,這件文物的出土在考古界都是極其有名的,吸引了無數的遊客前來雷臺觀看。但是如今來這裡的遊客更多的是聽到了另一個傳說,就是能把錢放大的古井,位置處於武威雷臺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