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三秋沒有一麥忙,三麥沒有一秋長,經過春天的華麗,夏天的孕育,才盼來了秋天的收穫。秋天是收穫的季節,又是耕種新希望的季節。
秋天的天氣是十分宜人的,悶熱的夏季一去不復返,天是那麼的藍,那麼的高,空氣是那麼的涼爽與新鮮,農村除了漫山遍野的果樹就是一望無際的莊稼地,玉米大豆花生芋頭地瓜棉花……全都在秋風裡綻開了笑臉,葉子綠油油的變成黃燦燦的。一季莊稼成熟了,她們從春天孕育了新的生命,經過春天與夏季風雨的洗禮,完成了她的使命。把殷實的果實交給辛辛苦苦勞作的農民,自然地落入地下,把自己化作來年的一把肥料,讓後來的莊稼苗獲取更多的營養。
農民們自從第一種莊稼花生成熟,忙忙碌碌地收玉米,大豆,芋頭,地瓜,還有棉花……要一個多月,到麥子澆上第一遍水才能歇一歇。我想起往年的秋收秋種的場面了。退回三十年,每到秋季莊稼熟了,學校要放四十天的秋假,小學生幫著大人一起忙前忙後。刨完花生,掰玉米,綠油油的玉米葉莖,經過秋風秋雨的洗禮,失去往日的華麗外表,換了個樸實的衣裳,猶如當初充滿了美好幻想的大姑娘,不知不覺間變成成熟穩重的中年婦女。雖徐娘半老,但風韻猶存。嫩綠的玉米棒子也褪去往日的苗條身材,鼓鼓的,長長的,每一個都像裝滿啤酒的酒瓶兒,雄赳赳氣昂昂地挺立在涼爽的秋風裡,向人們展示農民們勞動成果。
玉米成熟了,穿上厚厚的長衣長褲,戴著帽子,再圍個毛巾在脖子上。因為玉米葉片較長較寬,而且上面還長滿密密麻麻的小刺兒,劃到哪裡都又癢又疼。一手握著玉米秸稈,一手握著玉米棒子使勁往下一掰,只聽啪地一聲,玉米棒子就掰下來了,撂成一堆一堆地,掰完玉米用地排車拉回家,扒下來外皮抓緊晾曬。脫下外面的白中帶黃的外衣,裡面是排列整齊的金黃玉米粒。粒粒飽滿,顆顆金光閃閃,勤勞的家庭主婦,挑選一些大棒子趁著新鮮,用菜衝(一種打菜絲的用具)打碎,熬稀飯喝,再用新鮮豆角爆鍋,那種味道是吃在嘴裡美在心裡印記在腦子裡,有時想起來都美滋滋地。
有的老人有時間,慢慢的扒玉米皮兒,把外面發黃的去掉,留下來白色的,用剪刀鉸的方方正正,捆起來一小扎,一小扎地。曬乾後,蒸饅頭的時候用來墊在饅頭下面,防止蒸熟的饅頭粘連在篦子上。吃的時候只須輕輕一撕,饅頭完好無損。還有的家庭只把玉米棒子扒開,外面的白皮不撕掉,而是兩個玉米棒子系在一起,院子裡的樹幹上十字形綁倆木棍兒,把玉米搭上去,搭成豐收的玉米樹。有掛在房簷下,有的堆在院子裡,有的堆在房頂上,利用所有的空間,晾曬豐收的果實。
麥不讓場,秋不讓垧。秋天收穫的時候雖長,也不是隨便拖延的。為了有一個好垧情,有的家庭在收玉米之前會提前澆一遍水,收穫了秋季作物,搶在垧情適宜的時候,耕地種麥子。俗話說:白露早,寒露遲,秋分種麥正適宜。每年的秋分一般在八月中秋節左右,如果地裡的垧情合適,過中秋節可以簡單些,先把麥子種上再說。因為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過了合適的垧情即使湊合著種上,出的麥苗參差不齊,影響下一年的收成。那時候都是人工勞作,以面朝黃土背朝天,彎腰弓背手種田,耕地牛馬驢騾為主,記得機械就是東方紅拖拉機,一次可以拉好幾個犁,前面一個人開拖拉機,後面還有一個人操作犁具,翻得後面塵土飛揚,坐在上頭的人在脖子上圍起來毛巾也無無濟於事。後來逐漸淘汰東方紅拖拉機,取而代之的是好50或者是25拖拉機,後面不用另外坐人,司機師傅自己就可以操作。耕出的效果還要好。
以前的人們只有一個信念,多快好省。掙錢不容易,儘量少花錢多辦事,最好是不花錢也辦事,只要自己家能幹的活兒儘量不花錢。跟現在的年輕人的觀念正好相反。那時候幾乎家養豬養羊,攢著肥料用來養地,三追不如一底。意思是三次後來的追肥也不如一次施足底肥才能保證來年的麥子苗齊苗壯苗旺,來年的糧食豐收才能有希望。於是各家把土雜肥儘可能地運到地裡,揚開揚勻,就像電影《咱們的牛百歲》裡的場面。揚完土雜肥,再加上碳酸氫氨,過磷酸鈣,就等著用牲口或者是拖拉機來耕地了。
耕地如果自己家有牲口,可以自個耕,天還不亮就把牲口提前牽出來,在自己家地裡套上牲口,開始耕地一般三個牲口拉犁具,牛馬驢騾都可以,只要三個就可以,實在是沒有兩個也可以。人啊,只有享不了的福,沒有遭不了的罪。放在牲畜身上也是這樣的。現在都是一個牲口拉犁,拉不動也得拉。牲口在前面拉,後面的老把式左手拿鞭子,右手扶犁具,掌握著地壟的方向,嘴裡噫噫噫,喔喔喔。噫就是向左拐,喔就是向右拐。那個牲口不聽話,輪起鞭子輕輕甩一鞭子,還有的老把式罵罵咧咧,其實牲口什麼也聽不懂牛鼻子上拴著鐵環,哪面的繩子一拉,因為疼才往哪拐彎的。剛耕作的土地帶著新鮮的泥土味道,一條條一行行地,從地這頭延伸到地的那頭翻出來的泥土齊刷刷倒在右邊把地上的肥料埋進新鮮的泥土底層。
種麥子在山東西部一般是秋分前後,在膠東萊陽一般是寒露左右,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萊陽的節氣要比山東西部晚半個月。那時候種麥子還是以人工為主,也提倡機械播種,但是那時候的機械少之又少,一個村才有一臺拖拉機,農忙季節,要排上號要等好長時間。還是人工種植最實際,還不用花錢。種麥子的耬是木頭做的,後來才有鐵皮做的。上面是耬倉,倒入種子,有一根細繩綁定了個螺絲帽下面三條腿種子通過三條腿種在地裡,為防止種子堵住後面有個人要不間斷地搖搖晃晃,還要掌握播種的深度,不是老把式跟難勝任。前面拉耬有牲口最好,沒有牲口,必須人工拉耬。中間一個人,兩面一般是各兩個,這需要鄰居之間自由結合,互幫互助
。
秋季是收穫的季節也是播種新希望的季節那時候的勞動場面叫我記憶猶新。快三十年沒有回老家看見秋季勞作的場景了,也許這樣的場景只能在電影電視上才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