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寺桃花》體現了詩人什麼樣的心情?

2020-12-10 名為東哥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體現了作者對春天的無限留戀和喜愛之情。

《大林寺桃花》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於元和十二年(817年)初夏在江州(今九江)廬山上大林寺時即景吟成的一首七絕。

大林寺桃花

一一白居易

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寺桃花始盛開。

長恨春歸無覓處,

不知轉入此中來。

這首詩是作者於當年初夏四月份來到大林寺,而這個時候山下的花草已褪去豔麗,而此時卻在山寺中看見了剛剛盛開的一片桃花。

作者用很少的文字,就把春天描寫的真實生動,更把看見桃花的那種驚呀與喜悅的心情表達的是淋漓盡致。整首詩可以說是切入點巧妙,立意新穎,語言簡煉,妙趣橫生,不愧是一首千年佳品。

為什麼說《大林寺桃花》充分體現了作者對春天的無限留戀和喜愛之情?

可以說在詩人上廬山之前,還在為短暫春色的消失而悔恨和失望。可當他到了山上,偶然發現一片桃花爛漫的春天景映入眼帘時,心中的惱怒和失望一下子消失的無影無蹤,那種發自內心的喜悅湧上了心頭。

作者在創作這首詩時,可以說是動了番心思的,既想把看到這世外桃花激動的心情充分表達出來,又想用樸實無華的文字,讓人一看便知,朗朗上口。

因此,他就用看的見的實體桃花來比喻較為抽象的春色,桃花的出現,一掃山下春光不再的不愉快,轉憂為喜,一下子,所有的不開心,煩惱事統統拋開。作者把全身心都投入進了這片得來不易的春光。

這首詩的可貴之處還在於,詩人為了將看到的春光寫的生動形象,就採用了擬人化手法,很有趣味化,把春光描寫得像一位活潑好動的小姑娘,帶著微笑,忽來忽去,讓人捉摸不定。

所以我們說正是由於詩人內心充滿了對春光的無限留戀,才能寫下這樣一首充滿童趣的詩來。

當然寫出這樣對春光無比留戀的心情,是和詩人當時所處的環境有關。

這首詩是白居易於唐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創作的。當年他直諫不諱,冒犯了朝庭上層,因此,受朝廷排斥排擠,才被貶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

正是由於才幹不能被認可,仕途的挫折,前途的渺茫,讓他的心情十分苦悶煩惱。而這時人間四月裡春光不再,更加增添了他內心惆悵,為了排除苦惱,他來到了廬山上,而恰巧高山古寺中的桃花這時才剛剛盛開,好像是特地為他而開的一樣。他的那些煩惱,憂愁正是由於這片桃花的出現都拋到九霄雲外了。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大林寺桃花古詩帶拼音 大林寺桃花全拼音版
    世間的花卉有很多,桃花是大多數人著迷的。每到桃花盛開的時候,總有很人多前去觀賞,觀賞的地點、人物與季節不同,那麼賞花的心情自然也是不一樣的。《大林寺桃花》這首詩是白居易所作,那麼詩中又表明了作者怎樣的心境呢?
  • 詩詞鑑賞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生於公元772年卒於公元846年,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 ,一生作詩很多,通俗易懂,流傳極廣。他有「詩王」和「詩魔」之稱今天鑑賞白居易的一首有趣又有哲理的詩《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這首詩作於公元817年初夏(唐元和十二年),此時白居易被貶謫,任江州(今天的江西九江)司馬。
  • 大林寺桃花古詩的意思 大林寺桃花古詩詩意
    說起桃花,大概很多人都沒有辦法不喜愛它吧!每年一到桃花盛開的季節,就有許多遊客前去觀賞、拍照,想要留下美好的瞬間。在古時候也是一樣的,詩人看見美麗的桃花也會忍不住作詩一首,白居易便有一首關於桃花的古詩名為《大林寺桃花》。那麼這首詩的詩意是什麼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手繪配圖
    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這首詩就是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代三大詩人之一。寫作背景:此詩寫於作者被貶江州,任江州司馬時。
  • 《大林寺桃花》不負春光,走進神奇古詩裡的春天!
    [詩詞譯文] 四月正是平地上百花凋零殆盡的時候,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剛剛盛放。我常為春光逝去無處尋覓而惋惜,卻不知它已經悄悄轉到這裡來了。 [誦讀情感] 這首詩前兩句應讀出詩人意想不到的驚異和欣喜,因為詩人登山時大地早已芳菲落盡,但不期在高山古寺中卻遇上這一片桃花盛放的春景,當然喜出望外。 後兩句語調由低到高,由較為嚴肅到輕鬆喜愛,讀出詩人從遺憾、怨恨、失望轉為驚喜和寬慰的心情。
  • 著意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小學必背古詩《大林寺桃花》
    今天我們要分享的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作品《大林寺桃花》,這是一首七絕紀遊詩,從詩的題目中我們知道,詩人借讚美桃花之名從而表達了對春天的懷念。下面我們就來通讀一下這首詩,跟隨詩人的腳步欣賞這不一樣的「春天」。原文:大林寺桃花唐·白居易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 春天到了~ 觀光君帶你詩詞遊中國丨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作者】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
  • 我對桃花,有份糾結的情
    所以,年幼的我對與桃有關的物件充滿敬畏之心情。讀書時,陶的《桃花源記》描繪出一幅世外桃源人間天堂,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芳草鮮美花開似火,桃花真是美好的象徵,快被美哭了!若干年後,有好事者對《桃花源記》進行深層剖析,桃花源竟是死人的地盤,讓人極思細恐!
  • 看古人這六首詩歌,是如何詠桃花的
    《大林寺桃花 》【唐】白居易 大林寺現已不存,但遺址處還有花徑的。氣候到了四月,百花都謝了,春天已經歸去。 說歸去,是明年還要來的。人們總是責怪春天走得太快,到四月就再也找不到它的影子。原來它是跑到大林寺、跑到廬山如琴湖這裡來了,這裡的桃花還剛開始開呢。
  • 古典詩詞花最美,不賞桃花不知春。附原創譯文(六首桃花詩)
    大林寺桃花唐代:白居易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原創譯文:人間四月天的百花已凋敝殆盡,深山古寺的桃花卻才剛剛盛開。唐朝詩人白居易在廬山遊歷,走到山林深處的大林寺,發現裡面的桃花開得正豔,景致與山下地區截然不同,恍然感慨時,得到這一首妙詩。語言淡雅自然,意境卻輾轉深邃,情思靈動,實為難得。玄都觀桃花唐代:劉禹錫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裡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
  • 白居易46歲遊覽古寺,看到滿山桃花寫下這首詩,開篇就是絕妙之句
    詩詞往往運用簡單的語言就能將詩人進行創作時的所感所想充分地、生動地表達了出來。詩人筆下的詩往往都與自己的當時的際遇以及對人生的感悟有關,而很多詩詞作品儘管通俗易懂,動人心魄的力量從來不缺,甚至有的作品對我們還有著深刻的啟迪與指導作用,而風格也因人而異。
  • 白居易流傳很廣的一首詩,明寫桃花暗蘊哲理,短短28字成千古名篇
    【臨其詩境】今天介紹的是白居易的詩,寫於白居易江州司馬任上,也是他仕途裡最不順的一段,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始工」,白居易這段時間裡的佳作格外的多,比如著名的《琵琶行》,又比如今天的這首《大林寺桃花》。
  • 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
    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這是出自唐代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來自白居易《大林寺桃花》。毛桃、碧桃、人面桃、壽星桃、麗人桃、紅葉桃等品種不勝枚舉,深深淺淺的點點紅色明亮了春光,嫣然微笑的桃花四處飄香,讓人心醉神怡,心情舞動。人們紛至沓來,置身花海中拍照留念,感受春風愜意,祈求幸福好運。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有我可愛的故鄉。
  • 四月桃花開,賞悅心情美!
    年年都有四月,年年桃花都盛開,但今年的四月不同往年,它是人們期盼的四月,是人們擁抱大自然的四月。今年的桃花盛開的耀眼,顯得格外精神,好像故意引人注意,逗人喜愛!《桃花妖》三月心情急人煎,四月桃花醉人鮮。一枝斜掛串串粉,另有直挺喇叭天。
  • 詩歌賞析|六首春日古詩:春意枝頭俏,桃花灼灼開
    其二 大林寺桃花[ 唐 ] 白居易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讀詩感悟:春天去了又來,桃花落了又開,年復一年,皆是如此。賞花的人尋尋覓覓,追逐著春天的氣息,探訪著花的蹤跡,常恐桃花敗落,春色易逝。春色畢竟留不住,心中有春光詩情畫意,則處處是春天,時時心情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