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雄性動物排尿和生殖都是同一個器官,而雌性動物卻能分開呢?
說到物種的進化,可能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達爾文的《進化論》吧。的確,自從這位偉大的科學家提出了《進化論》之後,人類的許多未解之謎都有了答案。比如,第一個人類是怎麼出現的?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等等。
但是,《進化論》也是比較籠統的一個概念。關於生物,咱們還是存在著不少未知。比如,為何世界上同一種動物會有雄性和雌性兩種性別?以及為何兩性的器官有所不同等等。
還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話題,也經常被人們提起。那就是為何雄性動物排洩和生殖都是同一個器官,而雌性動物卻要分開呢?首先,來解釋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得先來看看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提出的背景吧!眾所周知,達爾文是生活在19世紀的一位生物學家。雖然已經步入近代了,但是當時人們的思想還很傳統。
達爾文的學說,也是受到了前輩馬爾薩斯的"人口論"的影響。人口論解釋了人類為何不會無節制的繁殖後代的原因。而達爾文卻將這個人口論運用在了所有生物的身上,便提出了很有創新的《進化論》。
達爾文認為,所有的生物都會有過度繁殖的情況。但是,受到一些外部條件的影響,這些生物又會被自然界所不斷選擇:"物競天擇,擇優選擇"這就是《進化論》的核心,"弱肉強食,適者生存"大概也是這個意思。
也就是說,達爾文的《進化論》主要是提出了"優勝劣汰"這4個字。但是,它對於自然界是如何選擇生物,以及生物是如何進化的解釋並不詳細。時隔一百多年,現如今,人類認同的《進化論》其實是達爾文《進化論》的進化版。
也就是說,我們所熟知的進化論,是補充當年達爾文經典的完整版《進化論》。現代進化論認為,生物的進化是群體性的而並非個體,大量的個體優勝劣汰,才形成了種族的進化!在生物的不斷演化中,告訴了我們一個經驗,那就是如何減少自身的能量消耗,成為了自然選擇的一大特徵。
要知道,以前的生物想要在自然界中獲得足夠的食物,是很困難的事。如果想讓自己身體內的能量不喪失,除了大量補充能量之外,就要想辦法減少能量的損失了。這樣一來,關於排洩和生殖合體與分開,就很好解釋了。
在恐龍時代,因為水資源比較急缺,恐龍為了保留住更多的水分,就開始進化成排洩、生殖共用一個器官的情況。但是,這種方式的壞處就是需要大量消耗能量。而在恐龍之後,因為大陸降水增多,生物不再缺水,大多數生物缺的就是食物了。
這時候,許多哺乳動物就開始往分開排洩系統的方向進化。後來的哺乳動物,進化為了生殖、排便和排尿三個系統,人類也是如此。那麼,為何雄性動物又會將排尿系統和生殖系統共用一個呢?
其實原因也很簡單,因為皮膚的開口越多,病毒和細菌的入侵概率就會越大。為了更好的保護自身不感染疾病,所以一部分的哺乳動物就進化為了"兩開口"的系統模式。這種模式雖然和恐龍的那種單通道有所區別,但是也是哺乳動物的進化版了。
至於為什麼雙通道的都進化為了雄性,只能說自然界總是充滿著偶然性的吧!或許是雄性的某個基因和雌性有不一樣,然後被後世給遺傳了下來,這就造成雄性和雌性在生殖系統上有著本質的區別!
當然,也有人認為雌性的生殖系統要更高級一些,畢竟寶寶要在雌性的肚子裡長大,生孩子的也是雌性,總之,大自然就是這麼神奇,總創造一些令人十分詫異的規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