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發現沒有,在大自然中有很多動物的雄性要麼非常的妖豔、要麼身體上總是會比雌性多一些裝飾特徵,總之它們比雌性看起來要漂亮得多。
其中大多數鳥類的雄性就將絢麗的外觀發揮到了極致,而且它們也很擅長炫耀自己的美麗,我們最熟悉的就是可以開屏的雄性孔雀,此屏一開,雌性黯然失色。
除此之外,還有雄性鴛鴦羽毛的絢麗多彩,相比於顏色單一的雌性鴛鴦要美麗萬分。
以及原產於澳大利亞的虹彩吸蜜鸚鵡,在雄性的身上你可以找到彩虹的所有顏色。
就連我們家裡養的公雞,都比母雞漂亮。
除了鳥類,大自然的哺乳動物也不例外,如雄獅威武的神態、脖子上拉風的圍脖,而雌獅看起來就比較普通的了。
雄性山魈臉上的那一抹紅,格外的顯眼。鹿科雄性頭上的那對漂亮的大角,也展示了雄性過分美麗的特徵。
總的來說,這些動物的雄性看起來比雌性妖豔,但是反觀我們人類,似乎是女性把更多的時間用來打扮自己,弄得花枝招展、濃妝豔抹,而男性則不怎麼注重外表,看起來很普通。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差距呢?
其實這很好理解,首先裝扮的直接目的是為了吸引、取悅對方,終極目的是為了獲得對方的寵幸。那麼在自然界誰又會成為取悅者、誰又會成為欣賞者呢?
欣賞很明顯是一種消費,既然是消費,肯定一方在地位上就要高對方一等。你才有資格讓別人取悅於你。
所以得出來的結論就是,在大自然中雌性在生殖繁衍這件事上的地位要高於雄性,雌性佔據了絕對的主動權和選擇雄性的權利。
雄性發現依靠美麗的外表、強壯的體魄來展現自己優良的基因,可以得到雌性的寵幸與選擇,那麼長此以往雌性的選擇就造成了雌性向著自己喜歡的方向發生了進化。
因此更能取悅雌性的雄性就可以繁衍的更多的後代,往後的雄性也就會變得越來越美麗、越來越強壯。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自然界的雌性為何會對雄性有選擇權呢?
這其實跟生殖成本有關係。其中一個原因就是雌性的生殖細胞數量較少,而雄性的數量龐大,因此就造成了供需失衡。
畢竟物以稀為貴,所以雌性在雄性的眼裡就更加的珍貴,想要獲得交配權就需要跟其他的雄性競爭,例如:通過打鬥、比美等等。
再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是,在自然界中,雌性和雄性在繁育後代這件事上的投入不同,雌性從頭到尾都要參與,也就是保障自己的後代健康的成長。
而雄性往往完事後就拍屁股走人,在哺育後代上沒有一點責任,這種情情況就更加劇了雌性在選擇對象時,更加的謹慎。能選擇一個好看的,為何要選擇一個醜的,身體不健康的呢?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雄性們就需要通過裝扮自己,來取悅雌性。雌性高興了,就可以獲得繁衍後代的權利。
那如果在繁育後代上,雌雄平等呢?
在自然界還真有這樣的典範,生活在南極的帝企鵝,它們就是雌雄共同來養育後代。南極氣溫低下,往往能達到零下60攝氏度,環境惡劣食物也不那麼豐盛。
再加上帝企鵝不會築巢,它們的蛋生下來以後就要放在自己的腳上以防止被凍壞,並且依靠自己的體溫來將蛋孵化,僅靠雌性一人是無法完成的。
所以雄性也就加入了養育後代的行列,夫妻二人輪流著捕食和孵卵,它們在繁殖上是平等的關係,沒有誰取悅誰的必要。
因此它們的長相、體型也完全一樣,除了企鵝以外也有一些鳥類平等的養育後代,雌性沒有區別。例如,燕子、信天翁。
現在我們來看下人類。在人類的進化中,男性一直在取悅女性,從古至今沒有改變過,不過男性一直靠的不是美麗的外表,而是強壯的身體,更具雄性的特徵。
但是隨著人類的進化形成了更加複雜的社會群體,在種群中有著嚴格的等級制度,因此男性取悅、吸引女性的手段慢慢就變成了保障物質和更高的社會地位。當今的社會這一點尤為的突出。
按理來說,女性佔據了生殖優勢,並不需要為「悅己者容」,也不需要取悅男性,但是人類社會畢竟不同於其他的動物。
男性在勞作中相對於女性來說卻掌握了大量的生產資料,擁有了絕對的社會地位,以及支配資源的能力。
男性在社會中擁有了一定的優勢,因此也具有了選擇配偶的權利,所以女性也需要按照男性的選擇標準來裝扮自己,獲取對方的欣賞。
所以人類社會的男性和女性是互相取悅的,也是互相欣賞的,女性需要獲得男性給予的安全和物質保障,而男性需要滿足自己的審美。所以女性用了裝扮自己的習慣,而男性就需要有更好的賺錢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