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的哺乳動物和鳥類,都是雄性比雌性好看,雄孔雀會開屏,雌孔雀不會;公雞的羽毛比較亮,尾巴也長,而母雞的羽毛和尾巴則要遜色一些;雄獅有長長的鬃毛,從肩部一直延伸至胸部,鬃毛的顏色有淡棕色、深棕色、黑色等等,而雌獅則沒有。所以,我們人類常常會產生一個錯覺,覺得會開屏的孔雀是雌孔雀,長有鬃毛的獅子是雌獅子。我們之所以有這樣的錯覺,是因為人類覺得女人比男人漂亮。比如,女人喜歡留長髮,男人喜歡留短髮,女人喜歡穿色彩明亮的衣服,男人的衣服顏色則比較單一,於是就誤認為擁有鬃毛的獅子是雌獅子,擁有華麗羽毛的鳥類是雌鳥。
雄孔雀開屏
第一:生物的兩性異形
為什麼人類的女人比男人要好看呢?這其實與人類兩性異形的退化有關。生物的「兩性異形」又稱之為「性別二態性」,許多的昆蟲、鳥類、哺乳動物的雌性和雄性,在外形上有著很大的差異。最基本的「兩性異形」,當然就是生殖構造,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第一性徵」,但是,我們所看到的兩性異形,一般都是與「第一性徵」沒有直接關聯的「第二性徵」,比如哺乳動物的體型、身高、毛髮的顏色等等。
獅子的鬃毛
生物進化既有自然選擇,也有性選擇,性選擇其實也是自然選擇的一部分,動物的兩性異形主要是由於性選擇造成的,雄孔雀會開屏、雄象有明顯的獠牙、雄獅有鬃毛,都是由於雌性的偏好而造成的,當雌性偏好某一種特殊的外形時,就會造成具有這類外形特徵的雄性有更多的機會產生後代,形成遺傳優勢。
第二:雌性的偏好
雌孔雀為什麼喜歡看雄孔雀開屏呢?雌獅為什麼偏好有鬃毛的雄獅呢?雌性偏好的形成是各種各樣的因素導致的,這些因素在不同的物種內部有著不同的作用,且相互影響。
雌性喜歡體型較大、長有獠牙的雄性,能夠為自己和自己的後代帶來實際的利益,體型大、長有獠牙的雄性能夠佔領更多、更好的領地,獲得更多的食物,照顧好雌性和它們的後代。當然,也有一些特徵,完全是因為雌性感官上的偏好而導致的,並沒有實際的利益,比如,雌孔雀喜歡看雄孔雀開屏,雄孔雀的尾部拖著長長的覆羽,容易吸引到它,而長長的覆羽是不會為雌孔雀帶來實際的利益的,當然,感官上的偏好,也與雄性自身的身體素質相關聯,雄孔雀開屏是對天敵的警告,有利於嚇退天敵。雄獅長有一圈鬃毛,一方面是因為雌獅的感官偏好,另外一方面鬃毛也是自身身體強大的標誌,顯得威風凜凜,這一點與雄孔雀的覆羽十分類似。
大象的獠牙
如果說雄孔雀的覆羽、雄獅的鬃毛,還有一些實際作用的話,那麼,雌孔雀魚對橘色雄孔雀魚的偏好,完全是就看感官的偏好了,孔雀魚生活在水中,橘色的水果是不容易掉入水中的,偶然有一些橘色的水果掉入水中,成為了孔雀魚的美食,孔雀魚對於橘色有一種偏好,因此,橘色的雄孔雀魚,對雌孔雀魚也有一種吸引力,於是,外表呈現出橘色的雄孔雀魚在遺傳上就具有優勢地位。
雌性偏好的形成還與「好基因」有關,美洲有一種鳥類動物稱之為「家朱雀」,雄性家朱雀的肩部和胸部,有一塊紅色的羽毛,每個個體之間紅色羽毛的亮度是不同的,雌性家朱雀更喜歡色彩明亮的紅色羽毛,因此,亮色的雄性家朱雀就能夠吸引更多的配偶。為什麼雌性家朱雀對亮色有偏好呢?相關的研究表明,雄性家朱雀的飲食質量更高、食物越豐富,其紅色羽毛的亮度就更高。雌性家朱雀選擇亮度高的雄性家朱雀,生出來的後代存活率也高,這就是與「好基因」有關。
雞的祖先原雞,公雞羽毛更亮、尾巴更長
雌性的偏好與雄性特徵的形成,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一個正反饋的關係,越是這種偏好,越有利於加強這種外部特徵的形成,這些外部特徵還加強了物種的生存能力。當然,如果這種偏好影響到了物種自身的生存,也會被自然選擇所阻止。雄性鳥類的羽毛太亮了、尾巴太長了,會影響到自己躲避天敵,自然選擇阻止了性選擇,因此,性選擇在進化過程中並沒有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主要就是決定了兩性異形的形成。
第三:人類的進化與兩性異形的衰退
接下來,我們來重點談一談我們人類自己。人類也有兩性異形,從整體上來看,人類男性的體型比女性要大,男性的身高比女性要高,男人骨骼的密度大,硬度也高,與此同時,男人還長鬍子,有喉結,這些特徵都符合生物的「兩性異形」。但是,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人類的兩性異形衰退了。
尼安德特人
男人的體型和身高,從整體上來看,依然比女性要大、要高,但是和動物相比,這種差距已經很小了,尤其是具體到每個個體的時候,這種差距有時候甚至是相反的,女性的身高也會比男性高,女性的體型也會比男性大。男人會長鬍子,但是,在現代社會,男人都把鬍子給剃了,或許有的女性會覺得長滿鬍子的男性更性感,而普遍趨勢是,大家都覺得把鬍子剃光了,顯得更年輕、更整潔。也就是說,男人的體型、身高、鬍子在人類婚姻當中並不佔決定作用。正因為人類兩性異形的衰退,所以,與動物的雄性相比,人類的男性已經沒有多少誇張的外部特徵了。
人類是女性留有長發
人類兩性異形為什麼會退化呢?主要是因為直立行走和腦容量的擴大。直立行走和腦容量的擴大,使得人類的女性出現了生育困難的問題,為了避免難產,人類的嬰兒都變成了「早產兒」,人類都是在成熟階段的早期出生的,有一部分的發育是在體外完成的,因此,人類的嬰兒連最基本的行動能力和覓食能力都沒有,馬、牛、驢在出生不久以後,就可以站起來了,再過一段時間,就能到處跑了,而人類的嬰兒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夠有獨立的行動能力。人類的嬰兒非常的脆弱,所以,母親的責任更多,人類在撫養嬰兒的時候,幾乎是一刻都不能離開嬰兒,在撫養嬰兒期間,母親是沒有機會尋找食物的,這就增加了父親的責任,大部分的雄性動物是不參與後代的哺育的,人類的父親則是要全程參與後代的撫養。
人類的嬰兒
生物撫養後代,是有投資成本的,人類的投資成本是最大的,當然,這種投資並不是指教育上的投資,是生物學意義上的投資,教育的投資要等到人類有了文明之後。人類的女性撫育後代,投資成本主要是:10個月左右的妊娠期、具有一定風險的分娩和長達2至3年的哺乳期。人類的妊娠期在動物界不是最長的,具有一定風險的分娩和長達2至3年的哺乳期則是動物界僅有的,動物沒有難產的說法,並且大部分的動物在出生2至3年以後,都已經完全發育成熟了,步入「成年期」了,而人類的嬰兒在2年至3年以後,才剛剛斷奶,能夠完全接受母乳、牛奶以外的食物,這在動物們看來,是完全無法想像的。
人類的孕婦
與人類生物關係最為親近的黑猩猩,懷孕期大約是8個月,幼年黑猩猩在3歲時可以斷奶,仍然會與母親在一起生活數年的時間,才有獨立行動和覓食的能力,黑猩猩的投資成本也比較大,但是,黑猩猩不是直立行走的,不會發生難產,黑猩猩也不是「早產兒」,黑猩猩出生以後,已經完全定型了。
因為人類對於後代的投資成本非常大,所以,需要母親與父親建立親密的關係,人類在原始社會組建的共同體,比任何一個物種所形成的共同體都要複雜,在如此複雜的共同體中生活,靠的是社會技能,技能越強的男性,越容易找到配偶,能夠為後代提供更多的保障。所以,人類的女性談戀愛,更注重男人的責任心,需要有安全感,而不是看重誇張的外部特徵。在漫長的原始社會,社會技能越強的男性,越有機會獲得女性的青睞,這是一個正向的循環過程,進一步增長了腦容量,人類變得越來越聰明。換句話說,人類的女性選擇配偶,更注重社會技能。當然,這些進化過程,都是在幾十萬年前、上百萬年前完成的,是自然而然的,與我們現在的戀愛觀、婚姻觀不是一回事兒。
人類認為的美,都體現在女性的身上
人類「兩性異形」衰退的同時,是「隱性排卵」現象的出現,人類的男性不僅沒有了明顯的誇張的外部特徵,而且人類的發情期也消失了。
人類發情期的消失與人類的「隱性排卵」有關,動物在排卵期有明顯的外部特徵,這就是所謂的「發情期」。有發情周期的物種,雌性和雄性通常只會在發情期活躍,而在平時,雄性對雌性則毫無興趣,有些喜歡獨居的動物甚至是只在發情期與異性有互動,平時則是「老死不相往來」。
人類的女性在排卵期,只有自己會感覺到自己的身體會有一些變化,其他的人都不知道,這就是「隱性排卵」,隱性排卵加強了男性與女性之間的配對關係。只有配對關係強化了,受孕的機率才會提高,否則的話,就是浪費了投資成本。為了這種強化的配對關係,人類的發情期消失了,發情期消失之後,意味著人類任何一個時間段,都會對異性產生興趣,在不可能懷孕的時候,彼此之間,也會互相吸引。
中國古代的婦女和兒童
在動物界,一般是雄性吸引雌性,因為雄性在撫育後代的過程中也就是付出了「顏值」和基因而已,並沒有付出太多的投資成本。人類則是不一樣的,人類的女性更看重社會技能。當然,人類畢竟也是地球上的生物,兩性異形只是衰退了而已,並沒有完全消失。人類在性選擇上,也並不是完全不看外部特徵,只看社會技能。
當然,我們在這裡必須注意的是,人類進入到文明社會之後,愛情則是一種更高尚的存在了,超越了外貌和技能,「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本文所討論的內容,是人類在原始森林裡已完成的進化,並不涉及到文明社會的婚姻和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