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界中,除了雌雄同體、無性繁殖的生物外,其他的生物大都是雌性生育後代的。雌雄同體大家都不陌生,像蚯蚓、蝸牛等動物都是雌雄同體的動物,這類的動物我們不能單純的說是哪一種性別的生育後代,而無性繁殖則是指繁殖方式為出芽生殖、分裂生殖等生殖方式的生物,比如擁有「返老還童」能力的燈塔水母就是靠分裂生殖來繁殖後代的,它們沒有性別可言,自然就不存在哪一種性別生育後代了。
除了以上兩大類生物外,也不是所有的其他生物都是雌性繁殖後代的。在自然界中,有一種且是唯一一種雄性生育後代的生物(除去上面說的雌雄同體和無性繁殖)就是海馬了。
今天我們就來科普一下,海馬為什麼能夠成為唯一的雄性生育後代的生物?
海馬
在海洋中,生活著一種「馬頭蛇尾」的小型生物,它就是海馬。別看它小,它可是一種純正的食肉動物,什麼海草、海藻它通通不放在眼裡,它的眼裡只有橈足類生物。雖然橈足類生物的體長不足3毫米,但是,這類生物的移動速度可是非常快的,它能夠瞬間移動超過自身體長500倍的距離,按照比例來算,這類生物才是世界上跑得快的生物,正因為如此,橈足類生物才有了「海中獵豹」的稱號。
在海洋中,大多數的小型生物都會吃橈足類生物,但是,真正能夠吃到且有效吃到橈足類生物的卻很少,因為這類生物能夠敏銳地捕捉到水的波動,所以當有生物靠近時,它們會瞬間的「跳走」。但是,這難不倒海馬,海馬長長的口鼻能夠在捕獵時與水平行,這樣在捕獵時,幾乎不會造成水的波動,正因為如此,海馬捕獵橈足類的成功率高達90%以上。
海馬是一種非常懶的生物,除了必要的捕獵,它幾乎都是將尾巴纏在海藻上一動不動的,實在是懶得纏了,就放任自己隨波逐流。
海馬的繁殖方式
繁殖是物種延續的唯一方式,為此,自然界中的生物各顯神通,有的「一夫多妻」,有的幾乎在不停的繁殖。總之,只有繁衍才能讓這種生物在地球上能夠一直存在。
海馬作為一種海洋生物也需要繁殖,而且海馬與大多數的動物一樣是通過兩性繁殖來繁育後代的。不同的是,雌性的海馬並沒有生育能力,而雄性的海馬則擁有了一個大多數雄性生物不具備的器官「育兒袋」,育兒袋就相當於大多數雌性動物的子宮,這裡是孕育生命的地方。正是因為這個特點,雌雄海馬僅通過育兒袋就能分出雌雄。
在繁殖期,雌雄海馬的交媾時間可以持續8個小時,在這個過程中,雌性海馬會將卵細胞排在雄性海馬的育兒袋中,在育兒袋中,會完成卵子與精子的結合形成受精卵,之後,受精卵在育兒袋中發育成幼體,最後,由雄性海馬排出體外。
海馬為什麼會選擇雄性生育這種繁殖方式?
在自然界中生存的生物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趨利避害。在漫長的進化史中,不同生態位中的不同生物演化出了更加適合生存的習性和能力,也就是說海馬繁殖方式也是最適合它們的一種方式,而它們之所以會這麼選擇,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後代的「成活率」。
受精卵在雄性海馬的育兒袋中經過2個月左右的發育成為幼體,隨後會由雄性海馬噴出體外,而每一次噴出的小海馬就有上千條。但是,由於出生的小海馬體型很小,它們的尾巴也沒有能力像成年海馬那樣纏繞在海藻上,所以,許多小海馬就會隨波逐流,有的被衝到岸邊,有的被其他的動物吃掉,最後能存活的不足千分之五。也就是說,海馬努力了幾個月,生了一大堆孩子,結果只有幾隻能存活。這種超低的生存率,顯然是容易導致海馬滅絕的。
於是,海馬們想到的一個絕佳的主意,那就是讓雄性海馬來生育,這樣雌性海馬只需要將發育好的受精卵放在雄性的育兒袋裡就完成了,之後,雌性海馬就有更多的精力來發育卵,之後,再將發育好的卵給其他的雄性,這樣顯然就增加了後代的繁殖率。
總結
海馬之所以讓雄性來繁殖其實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這種方式才能夠讓自己的後代最大化,從而不至於因為後代存活率低而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