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幗英雄武士風——著名女兵作家謝冰瑩的特別抗戰

2021-01-07 湖南在線

文丨唐廉誠

徵衣穿上到軍中,巾幗英雄武士風。

錦繡江山遭慘禍,深閨娘子去從戎。

我們激情吟誦著名愛國民主人士何香凝的鏗鏘抗戰饋贈詩,眼前便仿佛呈現70年前一位既俊秀又勇武的抗日巾幗英雄形象,她就是冷水江市籍旅美已故著名女兵作家謝冰瑩。

謝冰瑩原名鳴崗,字鳳寶,1906年10月22日生於湖南省新化縣古梅山腹地謝鐸山(今冷水江市鐸山鎮龍潭村)一書香門第。蘊梅山人倔強、堅韌特質基因,受舉人出身、從事教育工作的父親謝玉芝和三個哥哥進步思想的薰陶,她從小雅稱「崗猛子」的剛毅性格便具叛逆色彩,自發地反對與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封建禮教:拒絕纏足,保護一雙「天足」免予致殘;四次逃婚,說服男方解除父母包辦訂下的娃娃親婚約;摒棄女子不能上學陋規,絕食三日得以與男孩同堂上課,非凡之舉為其後來破天荒參軍、參加重大社會活動、文學創作一舉成名奠定了堅實基礎。

1926年冬,謝冰瑩從湖南省第一女子師範考入黃埔軍校武漢分校———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改名冰瑩,成為我國現代史上第一批213名女兵中的一員(軍校應史達林之約寄去她們一張合影留念)。1927年5月,她隨北伐葉挺鐵軍西徵討伐叛軍楊森、夏鬥寅,在行軍間隙靠著膝蓋寫下許多戰地日記、隨筆、散文等寄《中央日報》副刊連續發表,同時譯成英文在該報英文版連載,又結集《從軍日記》譯成多國文字出版,轟動中外文壇,被譽為「中國第一女兵作家」。面對窮兇極惡的日本軍國主義悍然入侵我國,富有強烈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懷的謝冰瑩,開始了她的特別抗戰。

留學日本悼亡抗議

1931年9月,謝冰瑩利用創作所得稿費到日本神戶留學,在輪船上獲悉日軍發動進攻我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義憤填膺,到達神戶立即轉往東京,參加中國1000多名留學生舉行的「九一八事變」死難同胞追悼會,並加入「中華留日學生救國會」、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東京分盟(她是1930年9月成立的北方左聯發起人之一,加入過中國共產黨)。在日本軍國主義老巢面對面地與法西斯進行道義上的抗爭,難能可貴,伸張了中華民族的浩然氣節和不畏強暴的戰鬥精神。

悼亡抗議活動受到日本警察嚴厲制止,並限令3日內將他們驅逐出日本。剛踏上日本國土的謝冰瑩被迫回國,上了「不忘國恥、抗戰到底」的重要一課。

淞滬抗戰投入救亡

1932年1月28日晚,日寇製造「一·二八事變」,進攻上海閘北、吳淞,受到國民革命軍十九路軍堅決抗擊,史稱淞滬抗戰。從日本回到上海的謝冰瑩帶著滿腔怒火,立即投入救亡工作,發動組織300多名婦女救護抗戰傷員,白天參加寶隆醫院救護隊到前線救護,晚上寫稿、主編《婦女之光》。

這期間謝冰瑩參加左翼組織「上海著作者抗日救國會」,與茅盾、魯迅等42人發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書》,呼籲國際社會支持中國抗戰。她結識了柳亞子、林庚白及女作家白薇等進步人士,引起反動當局特務的注意,便到福建廈門中學以教書為掩護,兼編《廈門日報》副刊「曙光」和創辦文學月刊《燈塔》宣傳抗日,組織廈中劇社演出抗日話劇《亂鍾》。她負責十九路軍領導的福建人民革命政府的宣傳工作(一說任婦女部長)。曾到中央蘇區古田調查紅軍的情況,將徐特立的教育思想巧妙地融入她編輯的小學各年級教科書中。

再赴日本獄中鬥爭

1935年春,謝冰瑩再赴日本,改名謝彬,入早稻田大學攻讀西洋文學,將翻譯外國文學名著推介到中國。

1936年4月12日,謝冰瑩堅拒出迎偽滿洲國傀儡皇帝溥儀訪日,被日本警察以「國際社會主義活動分子」抓捕入獄,遭受電擊、打頭、夾手指、潑冷水等酷刑和侮辱,身心受到摧殘。她大義凜然,英勇不屈,拒絕回答日本警察的無理審問,不在他們非法其擬定的口供上簽字,在獄中牆上用手指甲隱蔽刻下反對日本軍國主義的標語。柳亞子等聲援營救保釋她出獄,又一次被迫回國。

組「婦救團」三上前線

1937年7月7日,日寇預謀「盧溝橋事變」全面進攻中國,全國人民掀起艱苦卓絕抗日救亡運動高潮。

謝冰瑩不因母故父病自己悲傷過度身體受到影響,本著「救一個傷兵,就是殺一個敵人」的理念,題寫「不滅倭寇,誓不生還」的誓言,毅然到長沙,僅4天就組織一切自備的「湖南婦女戰地服務團」,隨第四軍吳奇偉部開赴上海嘉定抗日前線,分為4個組到59、90師野戰醫院,在腥風血雨惡劣條件下夜以繼日輪班為傷員擦洗傷口、打針換藥、端水餵飯、代寫家信、募捐書報、進行心理安慰等,還隨軍轉戰到蘇州、無錫、常州、鎮江等地,沿途向民眾做宣傳鼓動工作,深受廣大軍民好評。何香凝在上海見到為傷員募捐藥品和書報的謝冰瑩,即興題贈本文開頭這首詩。

1938年3月,謝冰瑩到徐州李宗仁任司令長官的第五戰區司令部任秘書(她三哥國馨任司令部少將秘書,解放後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她採訪抗戰首次戰例——臺兒莊大捷,撰寫一批通訊、報告文學發表,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

1939年4月,謝冰瑩帶領重慶婦女戰地服務隊,隨軍轉戰漢口、宜昌、當陽等地,辦前線救護人員訓練班,沿公路設12處傷兵招待服務所,慰問張自忠第33集團軍將士,為湘雅醫院戰地服務隊當嚮導到湖北浠水、廣濟、黃梅等地救援,後轉戰到老河口前線,被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授予少將軍銜(當時授勳女將軍7名,其中宋美齡等中將3名、少將4名)。她一家在抗戰中出了3名少將(她二哥煥文為國民革命軍第44軍少將政治部主任),為抗日救亡運動做出了重大貢獻。

筆為投槍撰發檄文

謝冰瑩畢生創作80餘種近400部2000多萬字蜚聲中外的著作中,以抗戰為主題的作品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彌足珍貴。她數十篇上百萬字的抗戰文學作品主要有:通訊《第五戰區巡禮》《踏進了偉大的戰場》《憑弔長坂坡》等;散文集《新從軍日記》《在火線上》《戰士的手》《軍中隨筆》《抗戰文選集》等;報告文學《在日本獄中》《京浦線上的血痕》《血戰三日記》等;小說集《梅子姑娘》《在烽火中》《毛知事從軍》等。她先後主編《和平日報》《華中日報》等副刊、《黃河》等月刊,發表了許多各類抗戰文學作品,豐富了我國現代文學和抗戰史的內涵。這些精品力作最早向國際社會推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中國主戰場的抗戰實況,至今仍是我們警示、揭批日本右翼分子妄圖復闢軍國主義的戰鬥檄文。

謝冰瑩於1948年受聘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教授,1971年退休僑居美國舊金山,2000年1月5日溘然長逝,享年94歲。其故居已被列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正在申報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涉及海峽兩岸及世界文壇的謝冰瑩文學研究正在深入開展。

(作者單位:冷水江市廣播電視局)

主要參考文獻:

《中國共產黨冷水江歷史》(1921—2006),冷水江市委黨史辦編纂

《一個女兵的自傳》,謝冰瑩代表作,中國現代文學百家、中國現代文學館編

《隨謝冰瑩在五戰區參加抗日救亡活動》,甘和媛,抗戰時重慶婦女戰地服務隊隊員

《謝冰瑩研究綜述》,李夫澤,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教授

《永存在我們心坎裡的悲哀—謝冰瑩與魯迅》,徐續紅,婁底職業技術學院教授

《女兵傳奇要我所知道的大作家謝冰瑩》,匡達人,金竹山電廠文史作者

《在謝冰瑩抗戰事跡報告會上的講話》,童建文,謝冰瑩研究所所長

相關焦點

  • 謝冰瑩:兩度從軍再從文的「新花木蘭」
    謝冰瑩工作照,攝於1930年代謝冰瑩著《一個女兵的自傳》,1936年在上海出版1946年8月11日,北平《世界日報》報導《謝冰瑩談抗戰生活》謝冰瑩軍裝照,攝於抗戰期間謝冰瑩著《從軍日記》,1931年上海出版
  • 她是中國近代史上的第一個女兵,也是用筆桿子打仗的女兵作家
    謝冰瑩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女兵,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兵作家。當他從報上看到中央軍校招收女兵的消息後,急忙告訴妹妹趕快報名。於是,1926年冬,20歲的謝冰瑩經過許多曲折和艱苦,來到武漢,投入了革命的洪流,在兩湖書院的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6期女生部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和政治訓練。
  • 謝冰瑩:二次從軍,三次下獄,四次逃婚,提筆女作家,握槍女將軍
    欲知故事烹酒,敬請【關注】崔黎黎文/崔黎黎謝冰瑩1926年,北伐軍創辦了一所政治軍事學校,可招收女兵。女生上軍校,這在當時實為罕見,在女性依舊崇尚閨訓的年代,溫婉柔順依舊是屬於女子的標籤。還未畢業,謝冰瑩便棄筆從戎,脫下嬌柔的紅妝,穿上堅挺的軍裝,趕赴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黃埔軍校武漢分校)進行短暫而又緊張的學習和訓練後便走上了戰場。有人稱謝冰瑩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位女兵,雖然有點言過其實,但她至少是中國近代史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批女兵之一。
  • 冷水江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中國第一位女兵作家!
    謝冰瑩:謝冰瑩,原名謝鳴崗,字鳳寶,出生於湖南新化縣鐸山鎮(今屬冷水江市),1921年開始發表作品。在謝婉瑩(冰心)、蘇雪林、馮沅君等「五四」時期崛起的女作家中,她是小妹妹。而在這些作家中,她的人生和創作道路是最壯美、最坎坷的一位,也是和中國命運連得最緊密的一位。
  • 抗戰時期,蔣介石大量招收女兵,卻很少讓她們上戰場,在軍營做這些事
    除了男戰士外,在抗戰期間的國軍軍營中,也時常出現女兵的身影,她們也在背後為抗日戰爭默默做著貢獻,蔣介石很少讓他們上陣殺敵,卻在軍營中做這些事。 迫不得已,蔣介石下令全國徵收女兵,令其部下在國內各大高校進行徵兵演講,呼籲廣大女青年也一同加入救國圖存的隊伍中來。當時的女大學生思想非常前衛,愛國意識強烈,所以在短短的時間裡,很多女大學生被整編入國軍行列。 剛入軍營的女兵們義憤填膺,以為可以馬上扛槍上戰場上陣殺敵。
  • 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 解剖戰爭給兒童的創傷 長篇小說《女兵安妮...
    《女兵安妮》新書揭彩儀式作為中國新四軍研究會推薦作品,《女兵安妮》是首部國際視角抗戰題材兒童成長小說,也是建黨100周年獻禮之作。書中塑造了黨領導的軍隊與國際主義戰士群體形象,弘揚了共產黨人的精神內核,傳承紅色基因,解剖戰爭給兒童造成的心靈創傷,透視戰爭的殘酷與人性的閃光,「拯救一條生命,拯救一個靈魂,拯救沒有國際」。
  • 20歲女兵徵服40噸遠火車!不愛紅裝愛武裝,歷數那些巾幗英雄!
    20歲女兵徵服40噸遠火車!不愛紅裝愛武裝,歷數那些巾幗英雄!在熱搜上看到這條消息,一群20歲的女兵們,在經過了訓練之後成功駕馭了重達40噸的遠程火箭發射車。看著這些女兵們青春的臉龐,卻有著如此堅定的理想信念,是不是覺得為祖國兒女自豪呢?事實上,隨著時代觀念變化,現代女性也開始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在各個領域嶄露頭角,真正在做到男女平等。而在古代,那種男女地位並不平等的情況下,依然有巾幗英雄,打破時代規則,英姿颯爽。
  • 九旬老人證明自己是抗戰女兵,只做了一個動作,所有人都信了
    抗戰勝利70年,彈指一揮,仿佛那個時代已經離我們很遙遠。 事實上,諸多英雄並未遠離,有的就在我們身邊。 比如王萌蓮老人,在幾天前,也就是2019年7月15日辭世前,她作為默默無聞的抗戰女兵,一直生活在我們中間。
  • 大連女兵詩人為電影藝術家於藍出詩集
    為紀念我國著名電影藝術家田方誕辰百年,及著名電影藝術家、「中國電影金雞獎終身成就獎」獲得者於藍90壽辰,由大連東方盛典影視公司特別策劃,大連女兵詩人華珠經過一年多的採訪和創作,近6萬字的長篇敘事詩集《於藍之歌》日前問世。
  • 別被電視劇誤導了,解放前真實的女兵其實是這樣的
    最早是在北伐戰爭時,當時國軍中央軍校在武漢招收了大約200名女兵。抗戰時期,由於兵源不足,開始大規模地擴大招收女兵,尤其是抗戰後期的十萬青年十萬軍運動。女兵出現之後,許多人開始覺得十分彆扭,後來發現女兵做的比男人都好,且更加細心,於是女兵從此走上了中國歷史大舞臺
  • 《巾幗英雄——趙一曼烈士光輝業績展》在四渡赤水紀念館展出
    為紀念趙一曼烈士誕辰115周年,弘揚一曼精神,由烈士故裡宜賓推出的《巾幗英雄——趙一曼烈士光輝業績展》來到四渡赤水紀念館展出。10月25日上午,展覽開展儀式在四渡赤水紀念館隆重舉行,趙一曼烈士孫女陳紅女士也隨同出席開展儀式。
  • 紀錄片 | 抗戰女兵回憶中日「最後一戰」
    1995年,俄羅斯政府授予李敏朱可夫勳章,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五十周年紀念章。朱可夫東北抗聯,在整個十四年的抗戰歲月裡都非常艱苦。它達到了人類個體能夠承受的極限。東北當時冬季氣溫可以達到零下四十度左右,東北抗聯主要活動都在深山密林中,根本沒有房子、沒有房屋。在這種極端困難的情況。
  • 歷史上國軍的女兵到底是怎麼樣的?一組老照片讓你看看真實的她們!
    中國的抗戰,是一場保家衛國的戰鬥,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較量,是國家與民族之間的保衛戰。在彈槍血雨的戰爭裡,有著堅強意志的女士兵們譜寫了一曲又一曲的悲壯戰歌。
  • 蘇聯女兵的狙擊神話,擊斃309名敵軍,德軍為勸降巧克力都用上了
    可就在這冷血的戰場上,一名蘇聯女兵的狙擊神話流傳開來。在幾次的著名戰役中,擊斃了309名德軍士兵。在德軍勸降的過程中,居然連巧克力都用上了。這名蘇聯女兵的名字就叫柳德米拉。 在她參軍之後,這位蘇聯女兵用她精準的狙擊技術成為了一名狙擊手,並且還有著專門的觀察員。當時的蘇聯軍事力量只能算是一般,這位蘇聯女兵的狙擊槍僅僅只能說是普通。
  • 國外大觸筆下炫酷武士風《火影忍者》
    國外大觸筆下炫酷武士風《火影忍者》
  • 《血戰到底》全國熱播 崔波女扮男裝塑巾幗英雄
    崔波演繹巾幗英雄  《川軍團血戰到底》是中國近年來軍事題材電視劇中首次全景描繪川軍抗戰歷史,從多方位解讀「叫花子」川軍的優秀電視作品。戲中,身為川軍中唯一一名女敢死隊員,崔波飾演的方琴是女扮男裝上戰場的巾幗英雄。談起方琴這個人物,崔波表示此次的造型整體上是黑乎乎的,與自身反差很大,「因為要突出方琴性格前後的轉變,更加與人物貼合,所以每天化妝都是灰頭土臉的,而且還特意設計了坑坑窪窪的板寸髮型。」
  • 二戰時期的蘇聯女兵有多牛?八十萬人走上戰場,像男人一樣在戰鬥
    據統計,整個二戰期間,蘇聯共徵召了80萬女兵,數量是各國之中最多的,堪稱人類史上最為龐大的一支女兵隊伍。而這些女兵,活躍在戰場的每一個角落。比如在列寧格勒市地方防空部隊中服役的女兵數超過17000名,佔地方防空部隊的80%多。
  • 民族記憶中永不熄滅的火炬——追尋抗戰烽火中中國作家留下的價值...
    8月24日至9月10日,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由中國現代文學館、巴金故居聯合主辦的「中國作家的抗戰歲月多媒體展」開展。展覽結合雲朗讀、圖文、全景互動等形式,以數字手段交織成立體展示空間,生動再現勠力抗戰的作家群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