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唐廉誠
徵衣穿上到軍中,巾幗英雄武士風。
錦繡江山遭慘禍,深閨娘子去從戎。
我們激情吟誦著名愛國民主人士何香凝的鏗鏘抗戰饋贈詩,眼前便仿佛呈現70年前一位既俊秀又勇武的抗日巾幗英雄形象,她就是冷水江市籍旅美已故著名女兵作家謝冰瑩。
謝冰瑩原名鳴崗,字鳳寶,1906年10月22日生於湖南省新化縣古梅山腹地謝鐸山(今冷水江市鐸山鎮龍潭村)一書香門第。蘊梅山人倔強、堅韌特質基因,受舉人出身、從事教育工作的父親謝玉芝和三個哥哥進步思想的薰陶,她從小雅稱「崗猛子」的剛毅性格便具叛逆色彩,自發地反對與自己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封建禮教:拒絕纏足,保護一雙「天足」免予致殘;四次逃婚,說服男方解除父母包辦訂下的娃娃親婚約;摒棄女子不能上學陋規,絕食三日得以與男孩同堂上課,非凡之舉為其後來破天荒參軍、參加重大社會活動、文學創作一舉成名奠定了堅實基礎。
1926年冬,謝冰瑩從湖南省第一女子師範考入黃埔軍校武漢分校———武漢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改名冰瑩,成為我國現代史上第一批213名女兵中的一員(軍校應史達林之約寄去她們一張合影留念)。1927年5月,她隨北伐葉挺鐵軍西徵討伐叛軍楊森、夏鬥寅,在行軍間隙靠著膝蓋寫下許多戰地日記、隨筆、散文等寄《中央日報》副刊連續發表,同時譯成英文在該報英文版連載,又結集《從軍日記》譯成多國文字出版,轟動中外文壇,被譽為「中國第一女兵作家」。面對窮兇極惡的日本軍國主義悍然入侵我國,富有強烈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懷的謝冰瑩,開始了她的特別抗戰。
留學日本悼亡抗議
1931年9月,謝冰瑩利用創作所得稿費到日本神戶留學,在輪船上獲悉日軍發動進攻我國東北的「九一八事變」,義憤填膺,到達神戶立即轉往東京,參加中國1000多名留學生舉行的「九一八事變」死難同胞追悼會,並加入「中華留日學生救國會」、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東京分盟(她是1930年9月成立的北方左聯發起人之一,加入過中國共產黨)。在日本軍國主義老巢面對面地與法西斯進行道義上的抗爭,難能可貴,伸張了中華民族的浩然氣節和不畏強暴的戰鬥精神。
悼亡抗議活動受到日本警察嚴厲制止,並限令3日內將他們驅逐出日本。剛踏上日本國土的謝冰瑩被迫回國,上了「不忘國恥、抗戰到底」的重要一課。
淞滬抗戰投入救亡
1932年1月28日晚,日寇製造「一·二八事變」,進攻上海閘北、吳淞,受到國民革命軍十九路軍堅決抗擊,史稱淞滬抗戰。從日本回到上海的謝冰瑩帶著滿腔怒火,立即投入救亡工作,發動組織300多名婦女救護抗戰傷員,白天參加寶隆醫院救護隊到前線救護,晚上寫稿、主編《婦女之光》。
這期間謝冰瑩參加左翼組織「上海著作者抗日救國會」,與茅盾、魯迅等42人發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書》,呼籲國際社會支持中國抗戰。她結識了柳亞子、林庚白及女作家白薇等進步人士,引起反動當局特務的注意,便到福建廈門中學以教書為掩護,兼編《廈門日報》副刊「曙光」和創辦文學月刊《燈塔》宣傳抗日,組織廈中劇社演出抗日話劇《亂鍾》。她負責十九路軍領導的福建人民革命政府的宣傳工作(一說任婦女部長)。曾到中央蘇區古田調查紅軍的情況,將徐特立的教育思想巧妙地融入她編輯的小學各年級教科書中。
再赴日本獄中鬥爭
1935年春,謝冰瑩再赴日本,改名謝彬,入早稻田大學攻讀西洋文學,將翻譯外國文學名著推介到中國。
1936年4月12日,謝冰瑩堅拒出迎偽滿洲國傀儡皇帝溥儀訪日,被日本警察以「國際社會主義活動分子」抓捕入獄,遭受電擊、打頭、夾手指、潑冷水等酷刑和侮辱,身心受到摧殘。她大義凜然,英勇不屈,拒絕回答日本警察的無理審問,不在他們非法其擬定的口供上簽字,在獄中牆上用手指甲隱蔽刻下反對日本軍國主義的標語。柳亞子等聲援營救保釋她出獄,又一次被迫回國。
組「婦救團」三上前線
1937年7月7日,日寇預謀「盧溝橋事變」全面進攻中國,全國人民掀起艱苦卓絕抗日救亡運動高潮。
謝冰瑩不因母故父病自己悲傷過度身體受到影響,本著「救一個傷兵,就是殺一個敵人」的理念,題寫「不滅倭寇,誓不生還」的誓言,毅然到長沙,僅4天就組織一切自備的「湖南婦女戰地服務團」,隨第四軍吳奇偉部開赴上海嘉定抗日前線,分為4個組到59、90師野戰醫院,在腥風血雨惡劣條件下夜以繼日輪班為傷員擦洗傷口、打針換藥、端水餵飯、代寫家信、募捐書報、進行心理安慰等,還隨軍轉戰到蘇州、無錫、常州、鎮江等地,沿途向民眾做宣傳鼓動工作,深受廣大軍民好評。何香凝在上海見到為傷員募捐藥品和書報的謝冰瑩,即興題贈本文開頭這首詩。
1938年3月,謝冰瑩到徐州李宗仁任司令長官的第五戰區司令部任秘書(她三哥國馨任司令部少將秘書,解放後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她採訪抗戰首次戰例——臺兒莊大捷,撰寫一批通訊、報告文學發表,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
1939年4月,謝冰瑩帶領重慶婦女戰地服務隊,隨軍轉戰漢口、宜昌、當陽等地,辦前線救護人員訓練班,沿公路設12處傷兵招待服務所,慰問張自忠第33集團軍將士,為湘雅醫院戰地服務隊當嚮導到湖北浠水、廣濟、黃梅等地救援,後轉戰到老河口前線,被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授予少將軍銜(當時授勳女將軍7名,其中宋美齡等中將3名、少將4名)。她一家在抗戰中出了3名少將(她二哥煥文為國民革命軍第44軍少將政治部主任),為抗日救亡運動做出了重大貢獻。
筆為投槍撰發檄文
謝冰瑩畢生創作80餘種近400部2000多萬字蜚聲中外的著作中,以抗戰為主題的作品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彌足珍貴。她數十篇上百萬字的抗戰文學作品主要有:通訊《第五戰區巡禮》《踏進了偉大的戰場》《憑弔長坂坡》等;散文集《新從軍日記》《在火線上》《戰士的手》《軍中隨筆》《抗戰文選集》等;報告文學《在日本獄中》《京浦線上的血痕》《血戰三日記》等;小說集《梅子姑娘》《在烽火中》《毛知事從軍》等。她先後主編《和平日報》《華中日報》等副刊、《黃河》等月刊,發表了許多各類抗戰文學作品,豐富了我國現代文學和抗戰史的內涵。這些精品力作最早向國際社會推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中國主戰場的抗戰實況,至今仍是我們警示、揭批日本右翼分子妄圖復闢軍國主義的戰鬥檄文。
謝冰瑩於1948年受聘臺灣省立師範學院教授,1971年退休僑居美國舊金山,2000年1月5日溘然長逝,享年94歲。其故居已被列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正在申報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涉及海峽兩岸及世界文壇的謝冰瑩文學研究正在深入開展。
(作者單位:冷水江市廣播電視局)
主要參考文獻:
《中國共產黨冷水江歷史》(1921—2006),冷水江市委黨史辦編纂
《一個女兵的自傳》,謝冰瑩代表作,中國現代文學百家、中國現代文學館編
《隨謝冰瑩在五戰區參加抗日救亡活動》,甘和媛,抗戰時重慶婦女戰地服務隊隊員
《謝冰瑩研究綜述》,李夫澤,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教授
《永存在我們心坎裡的悲哀—謝冰瑩與魯迅》,徐續紅,婁底職業技術學院教授
《女兵傳奇要我所知道的大作家謝冰瑩》,匡達人,金竹山電廠文史作者
《在謝冰瑩抗戰事跡報告會上的講話》,童建文,謝冰瑩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