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 | 抗戰女兵回憶中日「最後一戰」

2021-01-20 鳳凰衛視

《紀錄大時代》

每周一至周五17:20-17:50鳳凰衛視中文臺播出

壹老人、鐵與火的崢嶸歲月

「黑水白山,被兇殘日寇強佔。我中華無辜男兒,倍受摧殘,血染山河屍遍野。貧困流離怨載天。」

這首東北抗日聯軍的軍歌,是當年抗聯西徵戰鬥歲月的寫照。

李敏今年已經91歲了。

當年她是抗聯隊伍中年紀最小的女兵之一,那時她才十三歲。

1995年,俄羅斯政府授予李敏朱可夫勳章,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五十周年紀念章。日本關東軍1938年的冬天,派了大批的隊伍圍剿東北抗聯的後方基地 李敏老人講述的那段歲月,是東北抗聯艱苦抗戰的真實寫照。老人在李兆麟將軍的率領下,做過炊事員、前線補給員、宣傳員。

朱可夫

李敏:「日本關東軍1938年的冬天,派了大批的隊伍來圍剿東北抗聯的後方基地,同時不僅包圍著後方基地,更重要的是它派了不少特務、嚮導,去找抗聯什麼地方,都知道啊這些人。」

據黑龍江省抗日戰爭研究會統計,東北抗日聯軍對日作戰次數約十萬餘次。日偽軍傷亡人數共計消滅日本關東軍十八萬,牽制了七十六萬日軍。有力地支援了全國的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這一切都是在與黨中央失去聯繫的情況下獨立完成的。

抗聯是一支很特殊的部隊,它跟新四軍和八路軍不一樣。長期的是孤懸敵後。跟黨中央到1937年就失去聯繫。東北抗日聯軍強有力地打擊了日本關東軍。動搖了他們的大後方,日本關東軍不得不調集大批部隊,一次又一次地進行瘋狂地討伐。加之抗日聯軍與上級黨組織失去了聯繫 ,地方黨組織遭到毀滅性的破壞 。糧食、藥品 、鹽等給養完全斷絕 ,許多優秀的指戰員壯烈犧牲,部隊損失慘重。

李敏:「1938年的秋一直到冬天,最困難的時候,為什麼呢?因為日本關東軍進行了這些年的從1931年一直到1938年這些年裡進行了歸屯並戶,破壞東北抗日聯軍隊伍的後方基地,結果進入很困難的時期。」

東北抗聯,在整個十四年的抗戰歲月裡都非常艱苦。它達到了人類個體能夠承受的極限。東北當時冬季氣溫可以達到零下四十度左右,東北抗聯主要活動都在深山密林中,根本沒有房子、沒有房屋。在這種極端困難的情況。抗聯部隊縮編,開展小型遊擊戰爭,保存了一部分精華和骨幹力量,進入蘇聯境內整訓。

貳慌張的今井武夫

1945年8月21日 ,湖南省南部的芷江縣街頭 ,清晨起從四面八方湧來了城內百姓。他們手舉鮮花和彩旗,早早佇立在這裡,等待著一件註定要被載入史冊的大事件的發生。

上午9點半6架擁有著當時世界上最好的活塞螺旋槳的野馬式戰鬥機飛上天空。這6架戰機由中美兩國的飛行員分別駕駛,此行的目的地正是芷江。 飛機上坐著一個人,他就是侵華日軍總參謀副長今井武夫。此時今井武夫,卻突然被一件事嚇得魂不附體。他發現機艙內有一挺機槍,因為他是來投降的 。原則上不能帶軍械的武器的。他命令他的手下趕緊把這個歪把子輕機槍扔掉。這個岡村寧次大將的心愛之物被扔到了洞庭湖裡。

汪精衛(前排中)與偽「國民政府」高官合影。前排左一為日本特務今井武夫,後排右二為陳公博。

今井武夫時任中國派遣軍副總參謀長。

1937年7月7日, 在日軍有意挑釁下,盧溝橋事變爆發。對於今井武夫來說 ,佔領芷江的土地 ,曾經是他以及日本中國派遣軍夢寐以求的事情,不過最後以失敗而告終。

芷江會戰是中日之間的最後一次戰役。在這場拼死較量中。日軍完敗,是最終的結局。芷江會戰也被稱為湘西會戰 ,抗日十大戰役大獲全勝的最後一役。這次戰役的結束標誌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取得了全面的勝利。這也是我們抗日戰爭戰略反攻階段取得的最主要會戰的勝利。

從此國民黨和共產黨領導之下的軍隊在整個反攻階段就變為主動。

叄 全勝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在日本廣島和長崎分別各投下了1顆原子彈,引起日本國內巨大恐慌。

當時在廣島、長崎上空投放原子彈的美軍飛行員

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百萬大軍迅速攻入中國東北。中國軍隊亦向日軍發起全面反攻。

8月14日上午,日本最高首腦在日本皇宮防空室舉行御前會議,討論無條件投降的詔書問題。

日本天皇裕仁考慮國內外形勢和「彼我雙方的國力戰力」,表示如果繼續戰爭,「無論國體或是國家的將來都會消失,就是母子都會丟掉」。決定發出停戰詔書。同日,日本天皇發布了由國務大臣副署的《停戰詔書》。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根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盟軍最高統帥部8月17日發布第一號命令規定,除滿洲外中國境內的所有日本部隊,包括空軍、海軍、 陸軍和後勤部隊以及臺灣和北緯十六度線以北法屬印度支那的全部日軍都由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介石受降。

▼認識下我們的小夥伴

鳳凰微視覺

視覺盛宴 | 分享無限

微信ID:phoenixwsj

鳳凰衛視旗下視覺分享帳號。我們致力於傳達每張照片背後的溫度。

編輯:伊梵 劉曉慧

鳳凰相關閱讀

· 敗菊—東京大審判檔案揭秘

· 脫歐之後,英國新首相還要脫華?

· 錢學森曾離「黑魔法」如此近?

· 反腐"回頭看"為何指向這四省?

· 中國高鐵盒飯為何難吃?外媒都看不下去了

· 程鶴麟:新加坡,不過是要當美國重返亞太的帶路黨

相關焦點

  • 巾幗英雄武士風——著名女兵作家謝冰瑩的特別抗戰
    我們激情吟誦著名愛國民主人士何香凝的鏗鏘抗戰饋贈詩,眼前便仿佛呈現70年前一位既俊秀又勇武的抗日巾幗英雄形象,她就是冷水江市籍旅美已故著名女兵作家謝冰瑩。 謝冰瑩原名鳴崗,字鳳寶,1906年10月22日生於湖南省新化縣古梅山腹地謝鐸山(今冷水江市鐸山鎮龍潭村)一書香門第。
  • 抗戰時中日炮兵火力差距懸殊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抗戰8年,戰場上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情形?在這個問題上尋究或許才是對先輩浴血奮戰的最好紀念。《講武堂》特推出《中日軍隊技術對比》系列文章,第二期——炮兵火力對比,中日兩軍炮兵火力差距更為懸殊,這令中國軍隊很難正面抵擋日軍攻勢。
  • 【原創歌曲】最後一戰(紀念抗戰勝利74周年——張天甫演唱)
    1945年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全面打響,堅強勇敢的中國軍民開展了英勇頑強的抵抗,雖然付出了巨大犧牲,但最後取得全面勝利!在湖南省漵浦縣龍莊灣鄉青山界打完的「雪峰山會戰——龍潭戰役」,在抗戰史上具有及其重要的歷史地位,成為十四年抗戰的最後一戰。
  • 歷史上國軍的女兵到底是怎麼樣的?一組老照片讓你看看真實的她們!
    中國的抗戰,是一場保家衛國的戰鬥,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較量,是國家與民族之間的保衛戰。在彈槍血雨的戰爭裡,有著堅強意志的女士兵們譜寫了一曲又一曲的悲壯戰歌。
  • 他是長城抗戰最後一戰的總指揮,抗戰勝利後,他為何要申請退役?
    ,在史上被稱為「長城抗戰的最後一戰」,而這一仗的前敵總指揮則是時任第35軍210旅旅長葉啟傑將軍。  傅作義將軍的第35軍開赴長城抗戰前線是在1933年的2月,他們先是在駐守張家口、昌平。長城抗戰3月打響後,宋哲元部29軍在喜峰口與日軍苦戰;徐廷瑤軍,關麟徵、黃杰兩師的中央軍在古北口南天門一帶十餘裡戰線上與日軍血戰,都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篇章。
  • 抗戰時期,蔣介石大量招收女兵,卻很少讓她們上戰場,在軍營做這些事
    除了男戰士外,在抗戰期間的國軍軍營中,也時常出現女兵的身影,她們也在背後為抗日戰爭默默做著貢獻,蔣介石很少讓他們上陣殺敵,卻在軍營中做這些事。 迫不得已,蔣介石下令全國徵收女兵,令其部下在國內各大高校進行徵兵演講,呼籲廣大女青年也一同加入救國圖存的隊伍中來。當時的女大學生思想非常前衛,愛國意識強烈,所以在短短的時間裡,很多女大學生被整編入國軍行列。 剛入軍營的女兵們義憤填膺,以為可以馬上扛槍上戰場上陣殺敵。
  • 抗日結束後,日軍想捲土重來,中日之間的最後一戰,知道的人不多
    大家的印象中仿佛所有的記錄都只簡單地交代了日軍在1945年法西斯勢力面臨倒塌時,德意日等國向世界反法西斯陣營宣布投降,中日之間的戰事也隨之完全結束了。其實事實並不是像大家想像的那樣,日軍向中國和世界宣布投降之後,真正的無鬥爭時期還沒有來臨。在那之後,中日還爆發了一場不為人知的戰役,這場戰役的名字叫做高郵之戰。
  • 九旬老人證明自己是抗戰女兵,只做了一個動作,所有人都信了
    抗戰勝利70年,彈指一揮,仿佛那個時代已經離我們很遙遠。 事實上,諸多英雄並未遠離,有的就在我們身邊。 比如王萌蓮老人,在幾天前,也就是2019年7月15日辭世前,她作為默默無聞的抗戰女兵,一直生活在我們中間。
  • 這是二戰中日最後一戰,26萬大軍集結湘西,超過3萬日軍葬身此地
    那時的中國是就像是一個曾經在歷史上輝煌過的落寞貴族,落後且封閉,面對日軍的侵略,中國人民付出了寶貴的生命,先輩們經過多次浴血奮戰才換來抗戰的勝利。 這一場戰役直接拉開了全中國人民的抗日行動,全面抗日戰爭就此爆發,但是這一場戰役在國民軍的努力奮戰之下,對於日軍的傷害並沒有那麼大,雖然日軍也有幾萬人傷亡,但是比起他們的30萬精兵總數,幾萬人死傷根本傷不到他們,而我們,沒有先進的武器,沒有訓練有素的精兵,即使人數眾多,但是也抵擋不了日軍的攻擊,最後死傷幾十萬人
  • 美聲西伯利亞之虎迪米特裡演唱蘇聯抗戰歌曲《最後一戰》
    迪米特裡·霍洛斯託夫斯基:1962年10月16日出生,俄羅斯籍當紅男中音歌唱家。也是當今不折不扣的偶像級古典大師 , 有「西伯利亞之虎」的雅號。其音色具有俄國式的野性,低沉寬闊的音質是天生俄國歌劇最佳詮釋者。
  • 全面抗戰初期中日兩國軍隊火炮對比
    上篇文章主要對比了下全面抗戰初期中日兩國的輕武器(全面抗戰初期中日兩國軍隊輕武器對比),這篇文章接著對比下抗爭初期中日兩國軍隊的重武器。日本軍隊主要使用的火炮侵華日軍的火炮種類很多,分別依據作戰規模、攻擊距離投入使用,其中使用較多的是:九七式迫擊炮、九二式步兵炮及四一式山炮、九十式野炮等。
  • 抗戰中日宣戰問題背後的國家利益考量
    最後通牒是一種有條件的宣戰書,向對方提出最後的絕對要求,限期答覆,如對方不如期接受條件,即採取戰爭手段。」可見宣戰進入近代以來,更多作為一種政治外交手段。不過必須遵循兩個先決條件:一.宣戰必須是明確無誤的;二.必須說明訴諸武力的理由。以此標準來判斷,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中日兩國所做的聲明均不是正式宣戰。
  • 抗戰中日戰力差距根源:就算給美械裝備,戰鬥力也一樣不行
    兵源戰鬥素質差距文化素質差距:早在一戰前,拿著甲午和庚子賠款的日本就開始進行國民義務教育(小學),日本小學文化以上水平達到了90%以上,而反觀當時的中國,文盲率達到了80%,這一正一反,足以證明雙方之間的水平的差距。而且更為重要的是,那20%的非文盲率皆是達官貴人,他們分布在政商之中,對於從軍興趣不大,這就造成在抗戰前國軍中的文盲率達到了90%。
  • 日本推出抗戰劇 一部描述中日兩國人性之美的電視劇
    原標題:日本推出抗戰劇 一部描述中日兩國人性之美的電視劇 近日,一部日本拍攝的抗戰題材電視劇引起很多網友的關注和熱議,起初很多人會感到疑問,日本人拍攝抗戰劇到底要怎麼拍,結果導演硬是拍出了一部完美的作品,讓很多人重新審視了戰爭的定義。
  • 二戰日本投降後,中日雙方還爆發了「最後一戰」,但知道的人很少
    抗日戰爭期間收復的最後一個城市是高郵。 12月,新四軍華中野戰軍司令部發布了進攻命令。
  • 戰爭紀錄片不完全匯總之老K.2020版
    ■ CC&C公司的啟示錄系列在2018和2019年新出品了兩部紀錄片,分別填補了其啟示錄系列一戰到二戰,和二戰到1991年之間的空白,使得以CC&C為主出品的啟示錄系列形成了由一戰到
  • 芷江:一座見證抗戰受降的勝利之城
    75年前,中日雙方曾圍繞這裡展開了一場大規模會戰,會戰以中國軍隊的勝利和日軍的慘敗而結束,從此,中國戰場局勢徹底扭轉。也是在此地,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同中國商定投降事宜並在投降時注意事項備忘錄上簽字。這,就是芷江!這次受降就是著名的「芷江受降」! 最後一戰 芷江縣城東郊,有一座始建於1936年目前仍在使用的機場——芷江機場。
  • 曾提出中日戰力3:1定律,岡村寧次中國最後一戰,比戰敗更恥辱
    湘西會戰是中日軍隊為爭奪芷江空軍基地發生的戰役,故又名「芷江作戰」,在抗日戰場上,湘西會戰是最後一次規模較大的會戰,與此同時,湘西會戰還是抗戰戰役中難得一見的富裕仗。中日軍隊總人數達28萬,侵華日軍派出了4個半師團兵力達8萬人,我軍調動了7個軍19個師參戰,兵力達20萬人,並且這7個軍19個師全都有中央軍的精銳構成,王耀武將軍對這場戰役進行了親自指揮,陣地前沿足足有兩百多公裡,先是在雪峰山戰役擊敗日軍,在懷化,邵陽地區也接連打敗日軍後,耗時兩個月的湘西會戰結束,中國軍隊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在湘西會戰中,日軍被殲滅3萬餘人,經此一役,日軍只得以收縮兵力來縮短正面防守的戰線
  • 親歷者回憶|登封古城抗日最後一戰
    當時,我作為河南軍區六支隊的一名女戰士,有幸親自參與並見證了登封古城那場不平凡的對日最後一戰。日偽軍負隅頑抗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同時,蔣介石令下八路軍、新四軍:原地待命,不得擅自行動。最後一戰8月17日,河南軍區一支隊、六支隊團團包圍了登封城。那天攻城主力部隊,一支隊司令員皮定均和六支隊政治委員張力雄攜帶幾位參謀,來到現場勘察地形,看望參戰將士。這時,突然聽到「叭」地一聲槍響,張力雄的帽子立時被打了一個洞!一看是一顆「二八」式槍的子彈,還好,張政委毫髮無傷。現場的參謀們不約而同道:「好險啊!」
  • 別被電視劇誤導了,解放前真實的女兵其實是這樣的
    最早是在北伐戰爭時,當時國軍中央軍校在武漢招收了大約200名女兵。抗戰時期,由於兵源不足,開始大規模地擴大招收女兵,尤其是抗戰後期的十萬青年十萬軍運動。女兵出現之後,許多人開始覺得十分彆扭,後來發現女兵做的比男人都好,且更加細心,於是女兵從此走上了中國歷史大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