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虛擬貨幣交易在國內的主要交易市場大致可分為三部分:OTC交易、幣幣交易和衍生品交易,其中OTC交易是國內用戶將人民幣與數字貨幣之間實現相互兌換的唯一通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我國虛擬貨幣發展的早期年代,尚沒有相關法律法規對虛擬貨幣交易進行約束,那時候的虛擬貨幣交易所大多可以實現人民幣充值進交易所,直接進行人民幣對虛擬貨幣的交易,如同股票交易的銀證轉帳一樣。
當然,為滿足部分虛擬貨幣投資者在交易價格、交易金額、交易方式等方面的不同需求,OTC (over the counter 的縮寫,意思是非證券市場內的、在櫃檯進行的點對點的交易,俗稱場外交易)市場在此段時期同樣存在,這一時期的 OTC 市場在國內多是以 QQ、微信及電報(Telegram)等社交媒體為載體而存在。這樣的交易形式,好處是不影響交易所場內的價格(因為是交易雙方私下點對點之間的交易),但壞處同樣顯著,因為交易雙方私下交易,錢和幣並沒有中間方作為託管,這就可能會出現把錢給了對方,拿不到幣的情況(或反之)。
在 2017 年的「九四」之後,主要虛擬貨幣交易所關閉了人民幣對虛擬貨幣的交易對,但是使用法幣(法定貨幣:人民幣)兌換虛擬貨幣的旺盛需求依然存在,於是投資者開始紛紛轉向場外交易(OTC交易),同一時期,國內以虛擬貨幣交易所平臺為依託的線上 OTC 交易產品開始湧現。
由於此時並未發展出成熟的 OTC 平臺業態, 國內的投資者開始聚集在社交媒體的群/聊天室(例如微信、QQ 群) 進行 OTC 交易。這樣的社群多是以群主作為中間人進行信用擔保,保證群內的投資人能順暢的進行人民幣與虛擬貨幣之間的交易,從而進入虛擬貨幣投資市場。但由於 OTC 社群內的交易多是以純信用擔保的形式進行交易,在這個過程中出現了許多如交易對手欺詐、群主跑路等損害投資者利益的惡劣行為,交易亂象不勝枚舉。於是投資者開始將 OTC 交易轉移至平臺型虛擬貨幣場外交易市場(以下簡稱「OTC 平臺」),
如 OTCBTC、LocalBitcoin、Coincola 等,在這樣的平臺內依舊能以人民幣進行虛擬貨幣的場外交易(其中 LocalBitcoin 早在 2013 年即開始運營 OTC 相關業務)。
在交易模式上,OTC 平臺與 OTC 社群有著明顯的區別。在 OTC 平臺中,平臺充當著交易擔保人的角色,在交易時,虛擬貨幣的賣方的幣,被鎖定在平臺的數字錢包內,然後買方將等值的人民幣以銀行轉帳、第三方支付平臺等形式轉帳至賣方的帳戶中,待賣方私下確認收款且金額無誤後,自行在平臺點擊「放幣」,於是虛擬貨幣會自動轉移至買方的平臺錢包當中。這樣的模式其實類似於 58 同城等傳統電商平臺基於 C2C(個人對個人)的交易模式。
自 2017 年 11 月底、12 月初開始,如OKEx、火幣等知名綜合型虛擬貨幣交易所開始打造基於 C2C 的 OTC 平臺業務,投資者基於對知名交易所品牌的信任,OTC 交易行為開始更多的切換至知名綜合型虛擬貨幣交易所進行。
綜合型虛擬貨幣交易所開展 OTC 業務,一般會建立更強的反洗錢(AML)與實名認證(KYC)制度,同時也擁有更強的大數據風控能力,減少利用虛擬貨幣進行傳銷、洗錢等的犯罪行為,而傳統的社群類 OTC 交易,則因為缺乏實名認證和反洗錢要求,更容易成為洗錢的溫床。
國內虛擬貨幣交易所的OTC交易業務在灰色環境下發展至今,發起初衷是為了解決國內用戶使用人民幣兌換虛擬貨幣以期進入虛擬貨幣投資市場的投資需求,起源於17年「九四」危機之後,發展至今已然走過3個年頭,它的存在有其意義、也存在諸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