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庭本體系統功能障礙-大腦側化發展障礙

2020-12-14 騰訊網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所有家長對子女愛護與期待的對典型表現,家長也因此無不費盡心力地在供給孩童充分的營養、培養多元的才藝與技能,希望藉此能讓孩童」聰明」或」有能力」,以利於成就未來的良好生活品質與自我實現。但是孩童的高階認知發展,或者說是一般人所理解」智力」功能,除了需要藉由大量的知覺動作刺激經驗以及有效正確的學習引導以外,從神經解剖的觀點,大腦的側化更是其不可忽視的基礎性與必要性。倘若側化發展不良,則認知發展必會受到限制,進階地可能會影響到孩童的學習、互動以及社會適應能力,對孩童的生活品質與自我實現上會造成若干程度的限制與威脅。

人類在剛出生之後,左右兩大腦的功能其實是沒有什麼太大的差異的,也就是說,左腦能執行的功能,右腦也會執行,且兩腦的表現差不多。同樣的,對於右腦來說,左腦也會執行其相同的功能,且在品質與表現上沒有什麼差異。因為這時候孩童的功能發展還處於很基礎的知覺與動作發展期(零至二歲與二至四歲),孩童的功能表現都很簡單,對於這些知覺動作經驗的內化與分化等高階認知功能尚未有效發展,所以即使兩腦出現這種功能重疊的現象,也不會影響或限制外在的行為表現。甚者,藉由這種兩腦功能重疊的現象,還能協助孩童的學習與表現品質,使其較容易達成目標。

但是大約從四歲左右開始,人的大腦發展便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側化發展。此時兩大腦會開始發展一些個別擅長的能力,而且這些能力是彼此所不能相比擬或相對等的,我們稱之為」專擅」能力。舉例來說,孩童的左腦會開始蓬勃地發展語言功能,雖然右腦也有發展語言功能,但其功能與品質遠不及左腦的語言功能來得重要或良好;反之,孩童的右腦則會開始積極地發展空間概念與順序性等能力,雖然左腦也有空間概念相關的能力,但其主體性與重要性也遠遠不及右腦的空間概念能力。這種兩腦分化為各自專擅特定能力的過程,我們稱之為」側化」發展。藉由側化發展,孩童整體的大腦認知能力將可以有效且顯著地提升,不但在表現能力上會更複雜,在操作執行上也會更多元。就如同社會分工的道理一樣,越原始的社會職業分工越單純,相對地社會功能越低;而越進步的社會其職業分工則越多元複雜,相對地社會功能則越高。

前庭系統的神經解剖路徑,其中的上行路徑最終會經由丘腦(thalamus)而到達大腦,雖然其刺激是兩側性地彌散性分布,但影響最大的區域仍是三葉交會(大腦前額葉、頂葉以及顳葉)以及下頂小葉等處,對於語言功能(左腦該區域功能)以及空間概念(右腦該區域功能)有者密切的影響。事實上,前庭刺激便是促進兩腦側化發展最重要的因子之一,藉由前庭刺激的促進與影響,會促使兩大腦發展出位置相對但不同的專擅功能,而這也就是大腦側化發展的開始!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前庭系統發展的年紀主要從三歲半四歲開始到七歲,以及為什麼在前庭刺激下孩童發聲等語言功能會明顯提升的現象(如坐雲霄飛車時會不自主發聲)。

大腦側化發展不良的孩童,其最典型的影響便是左右概念的建立障礙。左右概念要建立,首先必須要能夠曲辨左右,而要能曲辨左右,就必須有左右的差異性。側化的發展,其中最重要的意義之一,就是賦予兩腦獨立的獨特性---藉由兩腦專擅能力的發展,可使得兩腦發展出其獨特性,因此左右曲辨方有意義,亦才能建立左右概念。反之,若兩腦沒有有效側化,則兩腦便無甚差異,自然左右曲便則毫無意義,所以左右概念便無法有效發展。左右概念不良的孩童,不但在定向感上會受到影響,其對於孩童的學習、互動以及社會適應上,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不便以及困擾。

此外,大腦側化發展不良亦會造成兩側協調功能的發展。兩側協調功能通常是藉由複雜的兩手操作技能或兩側肢體活動中來發展的,而藉由身體對側控制的原則,左腦控制右手、右腦控制左手,要有良好精細的手部操作表現,其對應的半腦就必須要有精細進階的發展,而這就必須藉助大腦的側化來達到如此精細的分化。藉由側化的精細分工以及功能提升,可使兩手分別專擅於特定能力(例如右手擅長靈巧操作、左手擅長穩定施力),而藉由兩手的分工合作與進階配合(如寫字、剪貼、工具操作等),可發展出良好的兩側協調能力。兩側協調若發生障礙,則對還孩童的精細動作發展以及工具操作能力皆會有嚴重的妨礙。

大腦側化障礙,更會直接衝擊到其對應影響的大腦功能,其中最明顯的便是語言功能以及空間概念能力。誠如之前所述,左腦的三葉交會區便是語言功能最重要的發展區域,側化發展不良便某種程度暗示者前庭系統的功能障礙,而一但前庭系統出現問題,就容易影響孩童的語言理解、語言構句以及語言構音等問題;同樣的,如果影響到右腦的話,則會造成其相對區域空間概念能力的不良,使得孩童對於空間理解、順序邏輯性以及定向感等等功能發展上出現障礙。

最後可能的問題,也是家長最關係的話題,就是心智發展的受限。一但大腦側化發展不良,就某種程度會限制孩童功能的進階發展,因為大腦未分化前的功能重疊現象,雖然能有效幫助個案對於簡單功能的學習與表現,但這種利用效率地的原始模式也同時限制了複雜功能的擴展與進階發展,使得孩童整體認知能力會受到限制,這也就是為什麼唐氏症與一般孩童的差異性在四歲後大幅增加的原因,因為側化發展不良便是典型唐氏症孩童常見的發展障礙之一。

改善側化發展不良的居家處置主要有兩大方向:一是改善前庭系統功能、二是增加兩側操作性活動經驗。

改善前庭系統功能---家長可提供孩童水平前庭刺激相關之遊戲與活動,例如溜直排輪、蕩鞦韆、溜滑梯、遊泳運動等等,建議一天至少進行一次(至少30分鐘)以上的頻率,若是孩童年紀於四至七歲間則可增加至三次以上。活動中若孩童主動要求繼續或停止活動時則不須限制或勉強,若孩童出現臉色蒼白或表情變化(有笑容變成表情平淡)時,則活動須立即緩和停止。此外,家長亦可提供孩童垂直前庭刺激相關之遊戲與活動,例如跳床、跳繩、攀爬、翻筋鬥、爬杆運動等等,建議一天至少進行一次(至少15分鐘)以上的頻率,同樣的,若是孩童年紀於四至七歲間,則可增加至三次以上,家長鬚特別注意的是,孩童若有心臟血管相關疾病,則須避免或密切監控活動的進行。而最自然的方式,則建議是藉由日常運動來提供刺激,家長可藉由平時建立孩童例行運動習慣來刺激前庭功能的發展,運動是有系統大量取得前庭刺激最主要、也是最自然的方法,每天至少進行一次的運動活動,藉此取得大量且多元的前庭刺激以幫助發展。

增加兩側操作性活動經驗---家長可利用運動遊戲(如攀巖攀爬、地板體操、遊泳舞蹈等等)、工具操作(如剪刀操作、美勞作業、工具使用等等)、甚至日常生活自理活動(如洗滌打掃)等等涉及兩手對側性且分化性的操作活動,藉此來提供兩手不同但卻又合作協調的知覺動作經驗與操作角色,以促使大腦側化並提供兩腦發展專擅能力的機會。

側化功能發展是孩童發展高階認知功能最重要的基礎之一,其發展不良不但會直接限制孩童認知功能的發展,更會影響到孩童的學習品質以及社會適應能力。側化功能的發展是一種自然的分工過程,針對個體的天生優勢與弱點做出最有效率的分化模式,所以不論之後的側化結果為何,只要有適當的分化,相信都是對個體最有利的。家長應注意不應過度幹涉孩童的側化發展(例如硬是強改孩童的慣用手等等),畢竟盲目且粗淺的表面改變並不能影響整體分工的模式,反而只會干擾並錯亂孩童的正常發展。家長應提供孩童多元豐富的知覺動作以及兩側操作經驗,藉此促進大腦的側化發展,這才是協助孩童發展良好側化功能最自然且有效的方式!

相關焦點

  • 記憶與記憶障礙
    (二)潛隱性記憶、舊事如新症、似曾相識感及重演性記憶錯誤 本症多由各種原因所致的腦功能及腦器質性損害引起,常見於癲癇性精神障礙、功能性精神病(如抑鬱症、癔症、精神分裂症)、腦器質性精神障礙及感染中毒性精神病等。
  • 經常搖頭是在鍛鍊前庭功能?前庭的重要性,家長不可不知
    會不會出現搖晃症候群,對大腦不好?這麼小就搖頭,是不是表示不要或者不開心呢?等等。作為新手爸媽,對於寶寶的各種行為是慎之又慎,生怕因為自己粗心,沒有及時發現寶寶的某些行為。寶寶搖頭的原因其實,關於寶寶搖頭原因有頭部溼疹、頭枕部出汗不舒服、前庭功能鍛鍊等等。我們最為常見的還是前庭功能的鍛鍊。
  • 我們的身體地圖——「本體覺」
    「本體感覺」的位置較深,又稱為「深部感覺」,它是人們了解肢體的位置與運動感覺的重要部分,是一種自我身體操控能力。本體感覺系統幾乎與皮膚感覺系統一樣的龐大,它的感覺器官是一些藏在肌肉、肌腱、關節裡的本體感受器,此外,在本體感覺傳導的路徑中,還傳導皮膚的精細觸覺,比如辨別兩點距離和物體的細小文理粗細等等。
  • 記憶以及記憶障礙
    (二)潛隱性記憶、舊事如新症、似曾相識感及重演性記憶錯誤 本症多由各種原因所致的腦功能及腦器質性損害引起,常見於癲癇性精神障礙、功能性精神病(如抑鬱症、癔症、精神分裂症)、腦器質性精神 障礙及感染中毒性精神病等。
  • 孩子前庭覺失調,簡單有效的訓練方法,親測有效!
    前庭覺可簡單理解為人類大腦的門檻,起到過濾信息的作用,掌控身體的平衡感,和空間感。前庭覺與兒童語言發展、動作規律息息相關。並對視知覺、聽知覺的發展產生影響,當身體受到外界刺激,前庭覺神經系統獲得信息,使身體做出反應。
  • ​卒中後認知功能障礙,你掌握多少?
    那麼,對於卒中後認知障礙,你掌握多少呢?本文將帶大家進行系統學習,還不快搬小板凳坐好。PSCI與血管性認知障礙(VCI)概念的比較VCI:概念過於寬泛,幾乎包括了所有與腦血管病相關的病因和認知障礙的類型。PSCI:將卒中事件後6個月內發生的各種類型認知功能障礙明確地區分出來,是VCI的一種亞型。
  • 什麼是「意識障礙」?「意識障礙」的基本類型有哪些呢?
    意識是大腦功能活動的綜合表現,即對周圍環境和自身的知覺狀態。正常人意識清醒。人對周圍環境及自身狀態的識別和覺察能力障礙稱為意識障礙。意識持續中斷或喪失稱為昏迷,昏迷最嚴重的意識障礙。意識障礙的基本類型:1.嗜睡是一種病理性的倦睡,表現為持續的、延長的睡眠狀態,可喚醒,並能正確回答問題及配合檢查,但反應遲鈍,刺激去除後即又入睡。
  • 兒童溝通障礙的定義與分類
    從兒童發展角度分析,言語和語言發育遲緩是兒童期最常見的溝通障礙形式,特指在兒童語言發育過程中,語言的理解、表達、使用等能力落後於其生理年齡正常發育的兒童,在語言學習上需要幫助,或在協助下仍然發展有限。美國言語語言聽力協會綜合語言發展的要素、疾病等因素,進一步擴充並完善了溝通障礙的概念。
  • 狗的認知功能障礙|發現這些表現,改變飲食或添加營養劑能夠改善
    許多寵物主人認為,寵物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放慢速度」是正常的,因此,很少有說狗狗行為上的輕微變化,然而現在的研究發現,行為上的任何變化都可能是認知功能障礙症候群(CDS)或潛在疾病的徵兆。狗狗的認知功能障礙症候群CDS有多常見?
  • 精神障礙的症狀表現和發病原因?
    精神障礙指的是大腦機能活動發生紊亂,導致認知、情感、行為和意志等精神活動不同程度障礙的總稱。精神障礙大多跟個性以及體質因素和環境因素有直接的關係,精神上患者存在太大的生活以及心理壓力,應學會自我調節。   精神障礙是什麼病?
  • 術前認知功能障礙與術後不良結局的關係
    而老年人群中認知功能障礙的比例不低,且整體數量逐漸加大。目前術前評估基本以心肺肝腎等功能評估為主,極少涉及腦功能評估,術前認知功能障礙與術後結局的關係如何尚缺乏系統的研究,在下面這篇通訊中作者通過前瞻性隊列研究的形式探討老年患者術前認知功能障礙與術後不良結局的關係,結果如何呢?詳見下文!
  • 勃起功能障礙患者吃什麼好
    核心提示:勃起功能障礙患者吃什麼好?勃起性功能障礙對於男人而言是一種難以啟齒的痛楚。飲食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功效。因此,勃起性功能障礙除了正規的治療,勃起性功能障礙飲食注意事項也是很重要的。勃起性功能障礙飲食是不可以盲目而為之的,對於這一點勃起性功能障礙患者一定要當心,勃起性功能障礙了,會對病人及其家庭產生嚴重影響。早期治療是關鍵,同時治療過程中,要講究科學的飲食原則,謹遵醫囑。
  • eLife|Aβ纖維引發的AD小鼠小膠質細胞的蛋白組變化和功能障礙
    AD的一個顯著特徵是一種叫做澱粉樣蛋白(Aβ)的蛋白質異常高積累,在大腦中形成獨特的塊狀物稱之為 "斑塊"。大腦中的小膠質細胞,能識別感染、有毒物質和損傷的細胞,並通過清除這些物質來保護神經細胞。小膠質細胞功能障礙是阿爾茨海默病的關鍵病理特徵。
  • 腦科學認知史|所有的心裡都發源於大腦,但大腦是探究人性的禁區
    於是,加爾便通過分析數千具頭骨與其主人的精神狀態,運用最新的統計學,將人的頭骨分成了37個區域,以對應人的37種個性與功能,稱為心靈官能,並認為這些區域之下的大腦「器官」可以像鍛鍊肌肉一樣變得發達或萎縮,進而讓顱骨隆起或凹陷。這些荒謬的觀點,在當時十分盛行。
  • 什麼是雙相情感障礙(躁鬱症)?
    什麼是雙相情感障礙(躁鬱症)?雙相即為雙極,顧名思義就是兩個極端,世界上各地經歷雙相情感障礙的數百萬人現實生活中就只有兩種割裂式的極端—高興與沮喪。雙相情感障礙有很多種形態,本文主要選擇兩種講解。第一種雙相情感障礙中極度興奮的階段被稱為躁期,第一階段人會感到易怒,甚至無所不能,隨著這些歡愉的發作期超過了普通快樂的感覺,就會引起令人不安的症狀,比如思想失控、失眠、說話急促、衝動和冒險等行為,如果不進行治療發作會變得更加頻繁嚴重,並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消退。
  • 警惕兒童抽動障礙
    目前,最受關注的是興奮性胺基酸,如穀氨酸和多巴胺系統間相互作用的異常導致了TS。3.發聲與多種運動聯合抽動障礙(抽動穢語症候群、Tourette syndrome):為抽動障礙中最為嚴重的一型。一般起病於2~15歲,平均起病年齡為7歲。主要臨床表現為進行性發展的多部位、形式多種多樣的運動抽動和一種或多種發聲抽動,運動抽動和發聲抽動同時存在。
  • 警惕兒童抽動障礙!
    目前,最受關注的是興奮性胺基酸,如穀氨酸和多巴胺系統間相互作用的異常導致了TS。 3.發聲與多種運動聯合抽動障礙(抽動穢語症候群、Tourette syndrome):為抽動障礙中最為嚴重的一型。一般起病於2~15歲,平均起病年齡為7歲。主要臨床表現為進行性發展的多部位、形式多種多樣的運動抽動和一種或多種發聲抽動,運動抽動和發聲抽動同時存在。
  • 新英格蘭醫學雜誌:雙相情感障礙「臨床綜述」
    例如,一項系統回顧和薈萃分析顯示,中國雙相情感障礙的終生患病率為0.11%。男性和女性I型雙相情感障礙的患病率相似,而女性 II 型雙相情感障礙的患病率更高。 在觀察性研究中,一些非精神病學的醫學和社會學條件已被確定為雙相情感障礙的可能危險因素,儘管這些發現中很少有高質量的證據支持。例如,最近的一項研究顯示腸易激症候群、童年逆境和雙相情感障礙之間存在初步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