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我國古代基本都是以小農經濟為主的封建國家,商人歷來便不受封建統治者的青睞,"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糧食生產可以說是古代封建國家的頭等大事。但是來往各地運輸貨物的商人們卻往往不事生產,對於糧食生產並無助力,並不能使國家的糧食變多;而且商人時常遊走於各地,行蹤飄忽不定,對於封建統治者來說是社會上的不穩定因素。
因此在我國古代,重農抑商成為了國家的基本路線之一,商人空有錢財卻社會地位低下;另一方面,封建社會的財富往往等價於權力,商人低下的社會地位也決定了這一階層無法積累大量的財富,真正的大筆財富仍然掌握封建統治下的宗室與官僚階級手中。因此經商在古代社會並非一條理想的人生路線
然而事事皆有例外,早在戰國時期,就有一位奇人以商業起家,憑藉其獨到的眼光以及大膽的策略,投資了一項他人無法想像的生意,從一介商賈搖身一變成為大國宰相,他就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商人之一,呂不韋。他從白手起家,憑藉著手中經商攢來的一些資本以及自身的眼光與謀略,將一位流落異國的質子推上了王位,在秦國權傾朝野,門客三千僕役過萬,甚至連秦始皇嬴政也與他有著些許不明不白的血緣關係,可是最終卻被逐出鹹陽,與惶惶不安中服毒自盡。如此大起大落,其中又有如何曲折呢?
正文:
呂不韋並非是名門望族出身,在他還是一個商人的時候,他在趙國首都邯鄲做生意,經商已有一些年頭的他積累下了豐厚的家產。然而他並不滿足,在他看來將貨物低價收購再高價賣出只能獲得一些蠅頭小利,此時的他已經找到了真正的一本萬利之路。
一, 奇貨可居
贏異人在趙國的日子並不好過,身為秦昭襄王的孫子,太子安國君的兒子,他的生活卻十分地窘迫,根據史記記載,這位王孫在邯鄲"車乘進用不饒,居處困,不得意",意思是說贏異人當時手頭拮据,連基本的儀仗用度都不夠。而且身為秦國王孫卻被當作人質押在趙國,返秦無望又手頭拮据,其處境可想而知。
然而這一切都被呂不韋看在眼裡,根據《戰國策》以及《史記》的記載,呂不韋找到了這位落魄的王孫,提出可以帶他逃出趙國,回到秦國繼承王位。
我們難以知道贏異人當時聽見這番話時是何感受,身為庶子,他並不受父親喜愛,早早地就被派往趙國作為質子,一旦秦趙交惡,他的人頭第一時間不保。連自己的生死都不看重的父親,可能會讓他作為繼承人嗎?
或許是抱著死馬當作活馬醫的心態,又或許是呂不韋"以五百金與子楚,為進用,結賓客"的大方。這裡的"子楚"就是指贏異人,只是這時的他還沒有獲得這個名字,贏異人答應了呂不韋的建議,讓呂不韋帶著奇珍異寶去到秦國為自己謀劃歸國事宜。
那麼呂不韋既然誇下海口,又是如何將一個流落異國的人質捧上了王位繼承人的寶座呢?這裡又有一個典故了,叫做"色衰愛馳"。
二, 色衰愛馳
呂不韋打聽到現在秦國王位繼承人安國君,也就是贏異人的父親最寵愛華陽夫人,繼承人本應由華陽夫人所出。然而華陽夫人卻無子嗣,因此太子的繼承人也一直未定。呂不韋的計劃就是給贏異人找個後媽,如此一來華陽夫人有了子嗣,將來也能母憑子貴。
那麼作為一個商人,呂不韋又是如何接觸華陽夫人的呢?在此處史料記載有所分歧。按照《戰國策》的記載,呂不韋先是找到了華陽夫人的弟弟陽泉君,先是大言恫嚇一番,不外乎是陽泉君此時聲名遠播,甚至高過了太子。如今秦昭襄王已老,安國君繼位之後又會如何看待陽泉君呢?即使此時華陽夫人受盡恩寵,但有朝一日若是年老色衰,又如何保證陽泉君能高枕無憂呢?
當務之急是要讓華陽夫人找到義子,趁著還受恩寵先定下繼承人之位,將來也能母憑子貴,確保華陽夫人與陽泉君地位不倒。聽聞此言,陽泉君與呂不韋一拍即合,馬上將呂不韋引薦給了華陽夫人。
而《史記》在此處的描寫是,呂不韋是由華陽夫人的姐姐引薦,並未敘說呂不韋是如何搭上了華陽夫人的姐姐。在此處筆者認為《戰國策》的記載應該更符合實際,原因有二:一是《戰國策》所記載更為詳細,而《史記》在此處記載卻十分含糊,對於呂不韋是如何拜見以及說動華陽夫人的姐姐的問題毫無交代。
二是古時男女有別,華陽夫人地位尊崇,那她的姐姐自然也不會是普通人。呂不韋作為一名男性,而且是一名地位低下的商人,很難接近華陽夫人的姐姐。但是陽泉君作為當時秦國的重要政治人物,向來就有面向天下、廣招門客的習俗,因此呂不韋拜訪陽泉君應當更加方便。
在見到了華陽夫人以後,呂不韋所說的話總結起來就是:"色衰而愛弛",華陽夫人此時雖然受盡恩寵,但是這多歸於自身天生麗質,安國君甚是喜愛。但終有一日她人老珠黃,卻又能否再續今日之恩寵?
華陽夫人沉默了,即使安國君對她始終恩寵,但她膝下無子,安國君登基之後又當立誰為繼承人呢?如果繼承人非她所出,將來自己又該何去何從呢?此時呂不韋的一番話為她點明了前路:沒有兒子就找一個兒子,反正都是安國君之子,親生母親是誰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公子現在的母親是誰。
華陽夫人當然不會拒絕這樣一個提議。須知贏異人乃是安國君庶出之子,贏異人之生母並不受安國君寵愛。贏異人此時流落異國,在宮中無依無靠,若是華陽夫人能夠將其視為繼子,將來贏異人登基也能投桃報李,將華陽夫人封為太后。如此雙贏,華陽夫人又能有什麼理由拒絕呢?
打定主意的華陽夫人向安國君吹起了枕頭風,對流落趙國的贏異人大加稱讚,又哭訴自己膝下無子,將來沒有依靠。根據《史記》記載,安國君毫不猶豫地同意了華陽夫人的提議,並在玉璧上刻下了封贏異人為繼承人的約定。
三, 逃出趙國,改名子楚
既然秦國那邊已經打點妥當,那麼還有一個問題:贏異人應該如何離開趙國?歷史上對此又有了不同的記載,根據《戰國策》的記載:贏異人在受到被封為繼承人的命令後,要離開趙國時被趙國所阻攔。呂不韋去遊說趙王,他提出將異人作為人質扣押並不能阻止秦國攻伐趙國,但是若是將異人重禮送回就能使異人對趙國心懷感激,如今秦國勢大,若是贏異人能夠
順利繼位,將來秦趙二國關係必然良好。
出於這樣的考慮,趙國答應了將贏異人送回秦國。而史記對此記載又有所不同:秦昭襄王五十年,秦國派兵圍攻邯鄲,趙國打算殺死贏異人以報復。此刻情勢危急,呂不韋帶著贏異人以六百金買通守城官員,偷偷逃出,甚至連贏異人的妻子和兒子都未帶上。
這裡就產生了巨大的差異,根據《戰國策》,贏異人是作為賓客被禮送回國;根據《史記》,贏異人是偷偷摸摸地狼狽逃竄而回,甚至還丟妻棄子。然而無論是哪種情況,呂不韋對於贏異人回歸趙國,繼承大寶這件事情上都居功至偉,可以說是呂不韋一手成全了贏異人。
回到秦國的贏異人立刻拜見了華陽夫人,而此時又是呂不韋發揮手段的大好時機。畢竟此次是贏異人與華陽夫人的第一次見面,二人名為母子,實際上華陽夫人可以說是贏異人的靠山,給華陽夫人必須要留下好印象。
呂不韋給的建議很簡單,讓贏異人改穿楚國的衣服。這又是何故?原來華陽夫人原是楚國貴族,多年未歸,見到身著楚服的贏異人倍感親切,更是能體察到贏異人的一番孝心與別出心裁,大喜之下,華陽夫人給贏異人改名為"楚"。這也是為什麼《史記》中稱"贏異人"為"子楚"。
得了新名字的子楚似乎時來運轉,昭王五十六年,也就是他回秦國的第六年,秦昭襄王去世。安國君登基後僅一年就去世,史稱秦孝文王,於是在子楚回國後的第七年,他順利登基,華陽夫人被封為華陽太后,子楚的生母夏姬被尊為夏太后。呂不韋也在這一年被封為秦國相邦,加封文信侯。根據《資治通鑑》的記載,呂不韋被莊襄王委以重任,帶兵掃滅了東周,因此歷史上的周朝統治可以說是結束在了呂不韋的手上。
四, 嬴政究竟是誰的兒子?
或許是昭襄王在秦國五十六年的統治過於漫長,他的兒子孝文王登基僅一年就去世,其實根據《資治通鑑》記載,孝文王僅在位三天就去世了,莊襄王也就是子楚登基僅三年就去世了,王位此刻落到了十三歲的嬴政身上。
關於後世大名鼎鼎的秦始皇,留下的謎團也有很多。其中他的生父是誰,這很成問題。《史記》中明確記載:呂不韋曾經"取邯鄲諸姬絕好善舞者與居,知有身",而子楚在呂不韋處飲酒時,見到這個與呂不韋同居的舞姬,"請之"。也就是說呂不韋找了一個美貌的舞女同居,直到她懷了孕。而子楚在這位舞女之後起了色心,向呂不韋討要這名舞女。
呂不韋很生氣,畢竟古語有云:"殺父之仇,奪妻之恨",都是不共戴天之仇。但是他在子楚身上已經投入了全部身家,而且子楚身上還寄託著自己將來飛黃騰達的期望,此種情況下,一個妾侍算得了什麼呢?
呂不韋最終將這位舞女送給了子楚,而舞女也隱瞞了自己已有身孕,"至大期時,生子政","大期"指的是女子足月產子。生下的兒子叫做"政",自然也就是嬴政了。說到這裡已經很明確了,根據《史記》,當初贏異人,也就是子楚,色心大起而向呂不韋求得懷孕的趙姬,呂不韋與趙姬都知道趙姬已有身孕但卻隱瞞了子楚,因此嬴政其實是呂不韋的兒子,被子楚接盤成功。
那麼《史記》上面的記載就是真的嗎?我們都知道《史記》成書於漢朝,司馬遷,也就是太史公本身就是漢朝官員,那麼這其中會不會有著對秦朝的抹黑呢?
還有一處謬誤令人無法理解,《史記》中記載趙姬在生下嬴政之後就被贏異人封為夫人,而在贏異人逃出趙國時並未帶上趙姬與年幼的嬴政,趙國便想要殺了這母子二人。那麼母子二人又如何保全性命呢?《史記》上記載:"子楚夫人趙豪家女也,得匿",也就是說子楚的夫人是趙國的富豪世家的女兒,因此得以隱藏身份。
《史記》前文所記,子楚的夫人趙姬乃是呂不韋所包養的邯鄲舞女,被當作禮物一樣送給子楚,那麼又怎麼會是趙國富豪的女兒呢?難道身為富豪的女兒卻會去做一個以色誘人的低賤舞女嗎?這明顯不符合常理。難道子楚在趙國有兩個妻子?這似乎也不成立,《史記》之中也無記載。因此這裡趙姬舞女的身份,與她能夠逃避趙國搜捕的能力並不符合,嬴政為呂不韋所生或許並不成立。
無論嬴政的親生父親是誰,現在都不重要了,因為此時的他雖然年僅十三歲,卻已經是秦國最高的統治者,而呂不韋也在當時達到了權力的巔峰,號為"仲父",掌管了全國實質上的最高權力。
五, 傳奇商人的末路。
無論趙姬是否為呂不韋贈送給子楚的歌姬,但可以比較統一的說法是,早年呂不韋時常與太后趙姬私通。但是當嬴政逐漸長大,呂不韋為了保全自身,就決定不再與太后保持這種不正當的關係,但是此時的趙姬已經貴為太后,哪能說斷就斷呢?呂不韋出了一個昏招,這一招也斷送了他的前途。
呂不韋的辦法很簡單,就是給太后找一個替代品,將太后的興趣轉移給這個替代品,自己自然也就脫身而出。這一點在《資治通鑑》與《史記》上的記載並沒有太大偏差。呂不韋給太后找的這個替代品叫做嫪毐(lao第四聲ai第三聲),這個人可不得了。
根據《史記》,嫪毐有一個特別的長處,那就是他是個"大陰人",這裡的"陰"並非形容詞,而是名詞。他可以用他的"大陰"轉動桐木做的車輪。這樣的奇人,太后又怎能不喜歡?於是呂不韋將嫪毐的鬍鬚拔淨,將嫪毐假扮為宮人,敬獻給了太后
寵幸嫪毐的太后還給嫪毐產下二子,還加封嫪毐為長信侯,賞賜無數。可是好景不長,很快就有人向嬴政告發了此事,根據《資治通鑑》,得知事情敗露的嫪毐狗急跳牆,盜用玉璽,假借秦王之命調兵遣將,發動了叛亂。
但是嫪毐作為一個"大陰人",只不過是會討女人歡心的浪蕩之徒,又怎能是嬴政的對手?很快叛亂被鎮壓,嫪毐本人被車裂,並夷三族,他與太后所生的兩個兒子被殺,太后本人被幽禁在雍地。呂不韋所做的勾當自然也被揭發,但是嬴政卻心念呂不韋當初一手推舉先王登基的功勞,並沒有殺呂不韋,而是將他解職並驅逐回了在河南的封地。
穢亂後宮、私通太后,這樣的罪名恐怕放在哪個古代皇帝身上,夷九族都不為過,更何況是以高壓統治聞名的始皇帝嬴政?但呂不韋卻僅是被撤了職,仍然有著文信侯的爵位以及在河南的封地,可以說嬴政對他有著獨一無二的仁慈與寬厚。
失去了相邦一職的呂不韋並未收斂,反而在封地河南繼續大開迎客之門,一年間來往其門庭的各國使者絡繹不絕,呂不韋的名聲不降反增,嬴政對其的忍耐也到了極限。又或許是一開始嬴政就並不打算放過呂不韋,只是礙於他勞苦功高,不能驟然加以重責。總之呂不韋廣迎賓客的行為讓嬴政開始對他有了猜忌。
嬴政給呂不韋寫了這麼一封信,信中否定了呂不韋為秦國所做的一切功績,又否定了呂不韋稱自己為秦王"仲父",將呂不韋及其家屬趕往了當時偏遠野蠻的蜀地。
呂不韋情知嬴政已對自己不留半點情面,擔心禍及家人,便在河南飲下毒酒自殺而亡。根據《資治通鑑》,在呂不韋死後,秦始皇驅逐了所有參加呂不韋葬禮的呂氏門客,並稱呂不韋為"不道"。至此一代名商呂不韋黯然離世。
結語:
呂不韋的一生是傳奇的,他從一介布衣起家,通過經商成為了富豪。但是在其大富之後,又一擲千金,將全部身家投入到了對贏異人的投資之中。在他看來,世間的一切都是可以投資利用的,無論是貨物還是人,甚至是至高的王權在他看來也是可以牟利的工具。因此可以說呂不韋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投機者,是現實主義者。西漢楊雄在其著作《法言》中將呂不韋看作小偷,是穿窬(yu第二聲)之雄,也就是鑽洞投機的能手,通過他投機鑽營的手段,竊取了國家的最高權力。
然而呂不韋同時也是浪漫的,他在思想方面也有著獨到的建樹,在他擔任秦國相邦之時,他曾經在城門之上懸賞有人能刪改其著作《呂氏春秋》一字者,賞千金。而他所著的《呂氏春秋》一共有二十萬字,其中有著《智子疑鄰》,《掩耳盜鈴》等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
呂不韋的成功離不開女人,他靠著與華陽夫人搭線,將贏異人推上了王位。又靠著進獻趙姬,獲得了贏異人的信任。又是與成為太后的趙姬私通而號稱"仲父",掌管了朝政。但他的失敗也離不開女人,也正是因為與趙姬的私通,他想要脫身而出就進獻了嫪毐,嫪毐卻被嬴政所殺,呂不韋最終也招致滅亡。可以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可以說古往今來,最為傳奇與成功的商人莫過於呂不韋,而呂不韋私通太后、穢亂宮廷的行為也註定了他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