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秦粉們期待已久的大秦帝國史詩終章《大秦賦》終於開播了。《大秦帝國》系列的前三部曲為:《大秦帝國之裂變》《大秦帝國之縱橫》《大秦帝國之崛起》,從秦孝公和商鞅變法的故事開始講起,到蘇秦張儀合縱連橫,再到秦昭襄王任用白起、範雎奠定秦國霸主地位。而剛剛播出的《大秦賦》,劇情延續第三部《大秦帝國之崛起》,講述的是秦始皇嬴政在呂不韋、李斯、王翦等的輔佐下平滅六國、一統天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國家的故事。該劇在秦始皇嬴政成長起來之前,主要戲份還在呂不韋身上。
呂不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奇人,他的謀略和口才都是中國歷史人物中第一流的。早年是個大商人,後將秦國質子異人帶回秦國,他憑著一人之力、三寸不爛之舌,扶植其成為秦莊襄王,也促成了自己終生的榮華富貴。著名的奇貨可居這個成語的典故就是說的這個故事。在大部分人眼中,呂不韋是史上最大的投機商,以獨到的眼光看準了秦國的發展前景、看準了嬴異人的發展潛力、看準了其中的巨大機遇。但後來,呂不韋帶領秦國富國強兵,為秦王嬴政兼併六國的事業作出重大貢獻,這並不是一個單純的投機者能夠辦到的事情。那麼,到底是呂不韋投機秦國,還是秦國選擇了呂不韋呢?
一、呂不韋幫助嬴異人表現出其精準的眼光、精妙的謀劃和精細的運作能力
呂不韋本是陽翟的大商人,他往來各地,以低價買進,高價賣出,積累起千金的家產。公元前265年,秦昭襄王的第二個兒子安國君嬴柱被立為太子。而安國君有二十多個兒子,而他非常寵愛的正夫人——華陽夫人卻沒有兒子。安國君有個排行居中的兒子名叫異人,異人作為秦國的人質被派到趙國。作為秦王庶出的孫子,不受重視,被打發來趙國當人質,所以他不受趙國禮遇,生活十分困窘。
呂不韋到邯鄲去做生意,見到異人後大喜,說:"異人就像一件奇貨,可以囤積居奇,以待高價售出。"(成語"奇貨可居"的典故)。呂不韋於是回家問父親:"耕田可獲利幾倍呢?"父親說:"十倍。"呂不韋又問:"販賣珠玉,或獲利幾倍呢?"父親說:"百倍。"呂不韋又問:"立一個國家的君主,可獲利幾倍呢?"父親說:"無數。"呂不韋說:"如今努力耕田勞作,還不能做到豐衣足食;若是擁君建國則可澤被後世。我決定去做這筆買賣。"
於是他就前去拜訪異人,道:"我能光大您的門庭。"異人笑著說:"你姑且先光大自己的門庭,然後再來光大我的門庭吧!"呂不韋順勢回復:"我的門庭要等待您的門庭光大了才能光大。"異人馬上就明白呂不韋所言之意,就與他坐在一起深談。呂不韋說:"秦王已經老了,您的父親安國君被立為太子,而您排行中間,母親又不受寵,您自己又處於禍福難測的敵國,秦王死後,安國君繼位為王,您也不要指望同您長兄和早晚都在秦王身邊的其他兄弟們爭太子之位。況且一旦秦趙開戰,公子您的性命將難以保全。"異人嘆道:"是這樣,但該怎麼辦呢?" 呂不韋說:"如果公子聽信我,我倒有辦法讓您回國,且能繼承王位。我聽說安國君非常寵愛華陽夫人,華陽夫人無子,但她能參與選立太子,只能從她身上下手。我願意拿出千金來為你西去秦國遊說,侍奉安國君和華陽夫人,讓他們立您為太子。"異人於是叩頭拜謝道:"如果實現了您的計劃,我願意分秦國的土地和您共享。"
最終,呂不韋散盡家財經過一番運作,異人成為了安國君最信任的兒子,並且在安國君成為秦王之後,將異人立為太子,最終成為秦王,生下秦王嬴政也就是後來的秦始皇。
如果僅僅是這樣,我們只能說呂不韋是個優秀的經紀人和風投大鱷。 從後來呂不韋登臺拜相,輔佐秦王寬政待民、滅亡東周、東進拓土、興修水利、引進人才、編撰《呂氏春秋》,建立了頗具影響力的功績的情況看,呂不韋還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所以不能單一地看待呂不韋就是一個投機者。
二、任用呂不韋是當時秦國客觀形勢使然,可以說是秦國選擇了呂不韋
呂不韋登上秦國的舞臺前,秦國剛經歷了邯鄲之戰的慘敗。此戰造成秦國軍隊接近20萬人的傷亡,嚴重地消耗了秦國的實力。戰後魏楚聯軍乘勝進至河東(今山西省西南地區),秦軍復敗,導致河東郡數座城池失守。此時韓國也加入合縱攻秦,趙、魏、楚、韓先後收復魏之河東郡以及安陽、汾城,趙之太原郡以及皮牢、武安,韓之上黨郡以及汝南。秦軍退守函谷關,之前攫取的關東領地大多重新丟失。而且東方各國重新組成合縱聯盟,秦國內外形勢非常嚴峻,迫切需要改變策略,爭取時間、恢復實力。而呂不韋的到來恰恰給秦國送來了一個合適的新政施行者。
呂不韋作為商人出身的政治家,在帶領秦國富國強兵的道路和策略確實展現了其特有的優勢。他以變法與法制為核心,將法家的法治與耕戰、儒家的禮治與仁政、道家的無為而治與權術、墨家的義治與節儉以及陰陽家的時政、名家的正名等, 融治於一爐,形成一種相當完備的適應「大一統」需要的政治理論體系。
一是深化變法、寬猛並濟。據《史記·秦本紀》記載,他當政後的第一件事,釋放罪人,表彰先王的功臣,厚待王室宗親,對老百姓廣施德惠。秦法素以嚴苛出名,人們動輒受重罰,心中很是緊張與畏懼。呂不韋以寬濟猛、寬猛兼用的治國之策,確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招攬民心、緩和社會矛盾的效果。
二是興修水利、強化民生。當時韓國為了誘使秦國把人力物力消耗在水利建設上,無力進行東伐,派水工鄭國到秦國執行"疲秦"之計。鄭國給秦國設計了能夠灌溉關中土地的水利工程。後來,韓王的計謀暴露,秦王要殺鄭國,呂不韋對秦王說,修這條渠固然需要耗盡舉國之力,但一旦修成,關中的農田再無用水之患,不需要再為糧食發愁了。並讓鄭國繼續修渠,這項水利工程,後來被命名為鄭國渠。鄭國渠的修成為秦國的統一奠定了更堅實的物質基礎。
三是掃除統一天下的政治障礙。公元前249年,呂不韋瞅準東周王室殘餘勢力自不量力進攻秦國的機會,親自率兵東進,一舉滅亡東周,將其領地併入秦國的版圖,掃除了秦國統一天下的一大障礙。而且對待投降的末代周王,呂不韋並沒有殺其性命,而是下令將其遷往陽人(今河南臨汝西),讓他奉其祭祀,供其香火。呂不韋的這一舉措,明顯地反映出了他不同於秦國往昔的戰爭觀念。他既消滅東周國的實體,卻又不絕其宗祀。這種形象,對於改變天下人對秦國以往「兇殘暴虐」的看法、贏得天下士人的好感,具有很大的政治意義。
四是提出興「義兵」的戰爭思想。呂不韋在趙國時親歷了長平之戰和邯鄲保衛戰對趙國造成的創傷,一場大戰傷亡的人數竟在數十萬以上。他在秦國執政後反對在戰爭中大規模屠殺。他提出了興「義兵」的思想,所謂義兵,就是「兵入於敵之境,則民知所庇矣,黔首知不死矣。至於都國之郊,不虐五穀,不掘墳墓,不伐樹木,不燒積聚,不焚室屋,不取六畜,得民虜而歸之」, 改變了尚首功、計首授爵的大屠殺政策。應該說,呂不韋的戰爭觀是進步的,他在執政中儘量避免硬碰硬的戰爭,以減少損失,具有了統一天下的氣度和思想準備。
所以,我們可以說,呂不韋雖然費盡心機、散盡家財謀取秦國宰相之位,算得上投機秦國的商人行為;但他創新理念、推陳出新,輔佐秦王富國強兵,也稱得上合秦國之所需,是秦國選擇了呂不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