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和現代的商人中,呂不韋也許並非最富有,但卻是最成功的。由於他把「投機」發揮到了極致,而這恰恰是作為商人最需要的技能。
請注意,這裡的投機並非貶義詞,而是指商業活動中的一項必備技能,它要求商人根據市場價格的變動進行買賣,從而獲利。簡單地說,就是低買高賣,這樣才能賺取差價。
但是,這並非一件容易的事。銷售和銷售不是由市場決定,而是由市場決定。您必須清楚何時可以購買以及購買多少?何時售出?售出多少?那就可以穩賺不賠了。許多人往往以高價買進,平價賣出甚至於最低價,這樣就虧本了。
因此,要想成為一個合格的商人,那麼就要有卓越的眼光和超強的時間控制能力。這就是呂不韋所擁有的一切。
在衛國,呂不韋是一個普通的商人,也就是平時往來各地,倒賣貨物,他靠出色的投機取巧賺了很多錢,價值千金,實力雄厚。可是,呂不韋生錯了時代,雖然他是商界奇才,富甲一方,卻不能享有與其財富相當的地位。到戰國後期,商人的地位並不高。由於當時小農經濟是國家的根本,農民是賦稅、勞役和兵役的主要承擔者。
於是,農耕為本,商賈為末業,重農抑商的思想開始出現,商人階層也因此受到歧視。儘管他們很富有,但是卻被禁止穿著絲綢衣服,開著豪華的汽車,這就是「雖富而不富」。
對此,商鞅變法後秦國的情況最為嚴重。他不但認為商人無用,而且還認為商人有害。由於生意人的投機取巧思維,導致他們常常唯利是圖,不忠不義,趨利避害是他們的一貫作風。所以像這些控制了大量財富,但在政治上卻很不可靠的人,就需要受到壓制。
"商賈的士資在於身。以天下為家,以身為資。民資重於身而偏託勢於外,挾重資而歸,則堯、舜之所難也。就是在這種環境下,才使呂不韋對自己目前的身份地位感到不滿。為了擺脫商人的身份枷鎖,他想做個有權勢的上等人。可是那時候陳勝還未出世,沒人來告訴他,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呂不韋想要改變自己的身份等級,這可不容易,他只能把這種想法埋藏在心底。
後來到邯鄲做生意,呂不韋遇到一個叫異人的秦國人,他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
這位異人本是秦國公子,父親是秦國安國君太子,祖父是西帝秦昭襄王。因為庶出子,不受重視,異人被安國君扔到趙國當人質。而且趙國不願見異人,因為是世仇的秦趙兩國,特別是長平之亂後,邯鄲城內家家戶戶都戴孝,恨之入骨。因此,異族在趙國生活的不好,不但生活窘迫,而且還經常受到侮辱。
在遇到異人之後,呂不韋很高興,他覺得異人是一種很值錢的東西,是一種可以改變自己命運的東西。而這件商品此時正是低價買進的時候,然後囤積居奇以待高價賣出。那就是成語「奇貨可居」之意。
所以,異人的價值究竟何在?想知道他只是個被扔到趙國的落魄公子哥,爹不疼,媽不愛。就算他是秦國的公子,安國君卻有二十多個兒子,異人就算是最不受寵愛的那一個了,不然也不會被送到趙國做人質,還不給生活費。一般說來,異人不過是被秦國棄子而已。但是呂不韋卻不這麼認為,他首先看重的是異人足夠強大,如果異人不是因為處境艱難,哪裡會輪到他再去投資?
第二,異族並非沒有機會繼承王位。知情的呂不韋打聽到,安國君的兒子雖多,卻無嫡子。最重要的是,安國君對華陽夫人的唯一寵愛,而此時她膝下無子。異人若能得到華陽夫人的支持,他就有機會被安國君選為繼承人。隨後秦昭襄王駕崩,安國君繼位,他的異姓太子就是秦國,也就是將來的秦王。
是的,這個計劃聽起來很好,但是它的可行性不高。因常年外地人客居趙國,生活貧苦,拿什麼取悅華陽夫人?
對於這一點,呂不韋算是下定決心了。他先掏出五百金,造了一個異人,把這個落魄的公子,變成了名副其實的王公子弟,以此來提高異人在趙國的口碑。隨後呂不韋又奔向秦國,從華陽夫人的弟弟陽泉君開始,以重金打開大門,向華陽夫人求婚,然後針對華陽夫人無子這個要害,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說服華陽夫人認出了這位乾兒子。
面對呂不韋金錢和嘴炮的雙重攻擊,華陽夫人終於答應了。隨後呂不韋回到趙國,加強了對異族的付出,他一定要確保得到異族的絕對信任,以便以後他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回報。因此,他幾乎是把異人當菩薩供奉起來,從衣食住行,到出行安全,呂不韋都給予無微不至的照顧。後來這個姬妾又把自己家的孩子送給了異人,這位異人還把她生了一個孩子,即後來的秦始皇。
之後,異族在呂不韋的操縱下順利返回秦國。安君繼位後,異族被立為太子,不久便成為秦王。異人當了秦王,並沒有忘記呂不韋的功勞,他任命呂不韋為丞相,封文信侯,封地萬戶。
從此,呂不韋算是正式擺脫了商人身份,成了秦國的權貴。往日揮金如土的投資,也算是得到了回報。回首呂不韋這次的「奇貨可居」,絕對算是商人投機的經典案例,甚至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作為一名低賤的呂不韋商人,要想把幾乎已經放棄的異人推上王位,無疑是很難的。這樣做風險很大,失敗率極高,而且幾乎無法採取行動。缺乏眼力,勇氣,計謀和執行力。但呂不韋成功了,他自己也成功了,從地位低微的商人,變成地位崇高的秦國宰相,這可不算什麼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