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一生,就是「生命詩學」的未完成稿

2021-01-14 新京報

2014年10月31日凌晨,詩人、詩評家陳超從公寓十六樓跳下,墜落在水泥地面,在詩歌界引起震動。

陳超將自己的「詩人」身份看得最重,卻終生以「詩評家」身份被知悉。雖然他曾表示,有幾個詩人好友的肯定就已足夠,但關於他的詩,還有待更多的人閱讀、討論。

就此問題,我們也採訪了詩人臧棣。此外,陳超日常生活中的形象也是了解他的重要部分,臧棣也給出了描述。而關於他的詩歌批評對中國現代詩的推動作用,更是值得我們注意的,詩人、評論家王家新就此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富有良知的知識分子

霍俊明(詩評家、陳超學生)

新京報:如你所說,寫《轉世的桃花:陳超評傳》的過程是痛苦的,有哪些原因促使你花費三年時間寫作此書?

霍俊明:這是我多年來寫作時間最長也是寫得最累的一本書。它幾乎耗盡了我所有的體力,尤其是內心一直在鬱積——連夢裡都在寫這本書。

這本書不只是要了解和重塑陳超,而是為了理解陳超所處的那個時代。陳超是能夠永生的詩人批評家,這是我寫這本書的原動力,正因如此我從未如此迫切地希望更多的人來了解陳超,來閱讀這本書。同時,這本書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對自己內心的交待。

新京報:在鑽研陳超手稿、書信、日記的過程中,遇到了怎樣的難題?

霍俊明:遇到的最大難題就是陳超在患上抑鬱症之後所記的日記,他讓我一次次痛苦萬分,因為我遇到的陳超是極其孤獨和壓抑的,但是更為讓我動容的是他一次次在命運的關口以強力意志挺了過來。儘管最後一次,他站在了人世的窗口而成為墜落的伊卡洛斯——這也是真正意義上的飛翔。通過這一次寫作,我也真正認識了自己——什麼是命運,什麼是猝然降臨,什麼是萬古愁。人們會認為陳超是痛苦的,但我卻目睹了他安靜、純然、溫暖、寬厚、幽默、高邈甚至幸福的一面。

新京報:陳超生前與眾多詩人有密切聯繫,並相互產生影響。你認為,作為詩人、詩評家以及眾多詩人的朋友,陳超生前在中國詩壇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霍俊明: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陳超幾乎和當時中國的先鋒詩人以及老一輩詩人都有著極其密切的交往,這些交往除了面對面交談之外更多是通過書信的形式。陳超是最早接觸民刊和第三代先鋒詩人的知情者,他最早獲得的詩壇信息和詩歌最新走向又傳送給河北詩壇,這使得傳統、守舊的河北詩壇在八九十年代催生了很多帶有先鋒和實驗性的青年詩人。與此同時,陳超與艾青、牛漢、邵燕祥、姚振涵等老一代詩人的交往又使得他對中國的詩歌史進程有了更為專業化的了解。在與眾多朋友的交往中,陳超首先是一個值得信賴的好朋友,溫厚、善良、睿智和幽默,他一直在尋找命運夥伴和靈魂朋友。他更為重要的角色仍然是詩人批評家,在當時的所有通信中他幾乎無時無刻不在談論詩歌、詩人和詩壇的最新動向,這樣來看他又是一個詩歌信使。還有一點,陳超始終對自己有著極其嚴格的精神約束力,質言之他始終是一個富有良知的高迥的知識分子。

能突進到詩歌內部的詩論家

王家新(詩人)  

新京報:關於陳超先生的自殺,很多人會不自覺聯想到「詩人」與「死亡」的關係,讓詩人的自殺附上很多意義,對此你怎麼看?

王家新:對陳超的自殺,除了震驚,我很難說什麼。我也不想把它和「詩人之死」之類扯在一起。他的跳樓,對我的生命也是一個重創,它涉及我們生命中最難言說的東西,我們也只能捂著這個傷口生活。

新京報:你對陳超的詩歌理論,如「生命詩學」等,有怎樣的評價?

王家新:陳超對詩歌理論和批評的重要貢獻,不在於多完善,而在於他比絕大多數人都更能突進、深入到詩歌的內部,並由此探討詩歌與我們內在生命的深切關聯。這就是他的「生命詩學」吧。作為詩論家,也作為一個真正的詩人,他的一生,就是這樣一部「生命詩學」的未完成稿。

新京報:作為一位詩人兼批評家,你認為,在當下中國,詩歌批評與詩歌創作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

王家新:在當下,真正對詩歌創作能產生激勵、警醒和啟示的詩歌理論和批評並不多。這裡,除了小圈子批評外,缺乏詩性敏感、詩歌公正和歷史洞見也是原因。我不是什麼「批評家」,我只探討一些和我們自身的存在深刻相關的詩學問題。我最近寫了篇「生命也跳動在嚴酷的冬天:重讀詩人穆旦」的長文,試試看能否以「徵引歷史」的方式來「介入當下」。在文學史上,有些詩人過去就過去了,但是穆旦卻會不斷地成為我們的「同時代人」。所以我這篇評論,如用阿甘本的話來表述就是:「這種考古學不向歷史的過去退卻,而是向當下我們絕對無力經歷的那個部分的回歸」。

《昨晚或是今晨,石家莊》 ——悼陳超昨晚或是今晨,石家莊  霧霾最重的一刻,十六樓——  是怎樣的一種決絕和衝動  把你推向了那縱身一躍?  我們曾一同在山谷中攀行  時而為朝霞流淚,時而側身於懸崖  驚異於那來自深淵的吸力  有時也坐下來,聽你講幾個笑話  作為對夜色的調劑  但現在(今晨或是昨晚?)  一瞬間,黑暗陡立——  哀求的妻子未能把你留住  你那永遠也長不大、只會哭著喊  「爸」「爸」的兒子也不能  我們誰都不可能把你留住  (但我是否有權利痛罵你?)  半年來瘋狂的耳鳴突然靜止  那留在桌子上的生命詩學論稿隨風飄走  是怎樣可怕的一瞬!天地  倒轉過來,從那高過地獄的窗口——  你撞向一片堅硬如牆的灰色  以你彗星般的頭,以你無聲的吶喊  或幾聲哈哈大笑  以你加速運轉的重力  在整個宇宙中——也在我這裡  撕開了一個無底洞……  啊暴烈!生命的傷痛和脆弱  我們又怎能把這傷口捂住?!   2014年10月31日 王家新

罕見的講究詩歌批評文體的學者

臧棣(詩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新京報:在與陳超的接觸中,他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臧棣:初次見面,陳超的寬厚、親和、淳樸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出道比陳超晚,握手之間,難免帶有青年學子的青澀,他又是上一輩最出色的詩歌批評家,但即便是短短的交談,他也都能讓人一下子感到他的醇厚,那是一種很難在詩歌高手中見到的本源於真正的生命熱情的寬仁。陳超就像我的一位詩人大哥。

新京報:據說陳超在河北師範大學的課非常受歡迎,同樣作為高校教授,不知你對他的授課方式有無了解?對他的教學有怎樣的評價?

臧棣:我聽過陳超的講座。他的講課方式的確很特別,有學者的縝密,他是他那代詩歌批評家中最愛讀書的人之一,學識廣博,但又不掉書袋,總能把艱深的詩歌理論和生動的例子結合在一起。他的語速有江湖劍客的節奏,談鋒機敏,往往會對迷障在詩歌之霧中的審美誤區,有一劍封喉的效果。

新京報:對於陳超的詩歌批評理論對中國詩歌界的影響,你有什麼樣的看法?

臧棣:陳超可以列為是新詩百年最出色的詩歌批評家之一。他本人的詩,也寫得相當不錯,這也讓他的批評始終帶有一種來自詩人生命的溫度,他不是用理論來套詩歌現象,而是儘可能從具體的詩歌現象和詩人作品入手,點面結合,來展開他對當代詩歌的縱深觀察。他也是一個罕見的講究詩歌批評文體的學者,他的批評文字很生動,總帶著一個大生命的體溫,不酸腐,不愚頑,總對批評對象給予最深切的審美同情,做到這一點,真的很不容易。陳超也是一個有大情懷大境界的詩歌批評家。對當代詩歌的風格,他多半總能超越自己的審美立場,從更開放的視角來評述詩人的建樹。

新京報:作為詩評家,陳超的「詩人」身份不為大眾所知,對於他的詩歌寫作你怎麼看?

臧棣:陳超的詩,表面上不太合乎當代詩的詩歌時尚。我總覺得他的前身一定是一位魏晉詩人,他的詩歌音質帶著高古的豪邁,基調高揚,但對生命處境的體察又是如此深切。我很欽佩作為詩人的陳超。

相關焦點

  • 愛爾蘭的想像力——葉芝的神秘詩學與現實世界
    想像力是葉芝詩學乃至他的整個精神世界的核心。不過,葉芝對想像世界的維護,是在與現實世界的複雜抗衡基礎上完成的。同時,葉芝詩學的發展既是一個流動的、充滿可能性的歷史過程,又是己然歷史的定型之物,可能與已然之間,不乏深刻的內在邏輯,葉芝的美學思考正是於其上而最終完成。
  • 《螢雪軒叢書》與中日漢詩學的環流
    所未收的6種為尤袤《全唐詩話》六卷、司馬光《溫公續詩話》一卷、葛立方《韻語陽秋》二十卷、楊載《詩法家數》一卷,以及題範梈《木天禁語》一卷、《詩學禁臠》一卷,其原因,當是篇幅所限和詩學價值的判斷。《螢雪軒叢書》所收詩話出自《說郛》《說郛續》的有14種,全為宋人詩話;出自《知不足齋叢書》的有9種;楊萬裡《誠齋詩話》一卷、王兆雲《揮麈詩話》一卷兩種則出自《四庫全書》《硯雲甲乙編》。
  • 一生都追求完美的米開朗琪羅,讓我們怎能不愛他
    對待工作他追求完美,刻苦認真。他甚至認為最重要的作品一件也未完成。他一生留下很多未完成的作品,寧慢不苟合,聖彼得教堂大圓頂,他71歲接手,到89歲離世還在建設中。挑選石料總要親力親為。畫天頂畫時教皇給他配備了很多畫師和工人,但最後他只留下一個調顏料幹雜活的人,所有繪畫都親手繪製,把自己累得駝了背也不抱怨,而且教皇剛開始只讓他畫天頂畫,但他覺得四壁不協調,又主動承擔了壁畫的創作。
  • 戀地情結:章明電影中的場所詩學
    是的,這一圍繞場所而展開的研究背後的原因即是:我們從章明對地理環境異常濃厚的興趣中,察覺到的正是這一興趣與某種後現代影像詩學倫理從本質的關聯——簡而言之,一方面,其具備獨特詩學的電影專注於表現空間形象;與此同時,空間性又深刻地寓於其影像詩學中。
  • 《此生未完成》:聽于娟為你講述,生命盡頭下「活著的意義」
    ——于娟《此生未完成》《此生未完成》這本書可以說是一本抗癌日記,它的創作者叫于娟,這本書是她在癌症晚期確診後,忍住病痛用文字記錄下的生命日記。這本書講述的是31歲的于娟,在2009年12月被確診為乳腺癌晚期後,在這之後的一年多時間裡,她忍住病痛,將自己對生活的反思透過博客和微博進行記錄。
  • 33歲患癌女的生命感悟:人活一生,應該看透這幾件事!
    她就是優秀的海歸博士于娟,得知病情後的她,將生病後的生命感悟寫成了書——《此生未完成》,給無數人帶來了啟示。在生命的最後,于娟在書中記錄反思:「第一,我沒有遺傳;第二,我的體質很好;第三,我剛生完孩子餵了一年的母乳;第四,乳腺癌患者都是45歲以上人群,我那時只有31歲啊。
  • 美術研究|馬奈,莫奈未完成的作品,優雅與天性的糅合!
    他對畫面平面效果創作的革新使繪畫從傳統的立體空間得以解脫,他使用的簡練準確的繪畫語言直接真實的表現所見啟發畫家脫離繁複的傳統繪畫語言與技法。他對後來者如塞尚、凡·高等的影響可以說是進一步將繪畫帶上了現代主義的道路。愛德華·馬奈出身富裕的家庭受過良好的教育,與他熟識的人皆被他那極具紳士派頭的舉止折服。
  • 論未完成繪畫作品產生原因及研究未完成油畫作品的意義
    本文將要研究的未完成繪畫作品指的是畫家由於各種原因使作品停留在創作過程中的某一階段,未能完成既定的創作意圖,還包括一些經過畫家設計的具有「未完成感」的作品。第一節什麼是未完成繪畫作品「未完成」這個詞語,當用於形容一件藝術作品之時,仿佛具有了一種奇特的屬性,使得這個普通的詞語在藝術史上佔據了重要地位。
  • 櫻桃小丸子,你是我們未完成的童年心願
    甚至在他死時,爸爸媽媽和三浦美紀還曾因為他遺容太奇怪而笑出聲來。對此,她在書中感慨:能夠讓每一個人都不會惋惜而離開的爺爺,真的不是件簡單的事。《桃子手記》原文「未完成」的童年三浦美紀因為披露了真實的爺爺形象而遭到粉絲們的攻擊,他們無法接受呆萌可愛的櫻友藏竟是個惹人嫌的老頭,就像孩子們無法接受世上沒有聖誕老人一樣。
  • 大師梁思成建築手繪稿:在沒有CAD的年代,他的作品讓人肅然起敬
    只要說到「中國建築」,就一定要提及一個人,他便是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築之父」的梁思成先生,他的一生,幾乎都獻給了中國古代建築。 但這一切,都無法阻攔他的決心,最終,一本中國建築史的開山巨作應運而生,它便是梁思成先生的《中國建築史》,今天,我們便來看看他當年的古建築手繪稿。
  • 歷代火影未完成的遺憾,綱手的遺憾也是所有粉絲心中的遺憾
    動漫火影忍者中,木葉村一共經歷了七位火影,而木葉村也是五大忍村之中,擁有影的稱號最多的一個村子,而且不管是哪一位火影,都是當代首屈一指的強者,可即便如此,他們的心中也有各自的遺憾,那麼,歷代火影心中都有哪些未完成的遺憾呢?
  • 上遊•文薈丨夏蟬的一生 · 生存策略丨為什麼蟬的生命周期全是...
    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認為,生命存在最根本的目的就是將自己的基因傳遞下去。可以說,生命最高程度的智慧便在於——活下去。為此,動物們進化出了各種神奇的求生技巧。蟬的一生幾年到十幾年不等,而出現在陽光下的日子卻僅僅只有一個夏天,其他的時間都潛伏在黑黢黢的土壤中,在暗無天日中養精蓄銳。它們在漫長的歲月中苦熬到性成熟,參與交配,延續生命,然後很快便死去。為什麼蟬選擇這麼一種生活方式呢?自然界中,幾乎所有的動物都可以捕食蟬,這其中就包含我們人類,所以,躲進土壤中,能讓蟬獲得更多的生機。
  • 屈辭溯源 | 《離騷》,從抒情史詩到空間詩學
    Photo by Andrew Buchanan on Unsplash原文刊於《上海文學》第8期《離騷》,從抒情史詩到空間詩學楊 煉屈原詩的偉大,在於所有作品組成的整體。它們詩學的、思想的品質,如此斑斕繽紛又高度統一。
  • 一生就是1008個生命格子,你將如何度過?|2021年目標制定系列01
    01 生命格子承載一生的時光  2017年,我第一次知道「生命格子」這個工具表,我在第一本書《時間的格局》的自序裡,還寫了生命格子的介紹。  「如果以每月作為一個格子,以80歲作為生命的終點,我們的人生也就區區960個格子。用一張A4紙繪製24*40的表格,一生的時光就會呈現在你面前。
  • 2019的未完成,將成為2020的新起點
    參觀中幹警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她們最在意的就是時間,一天對她們來說也很重要。」是啊,只有失去自由才知道自由的滋味。禮堂在三樓,剛一進入我就聽到服刑人員在練習合唱,臺前的指揮也是服刑人員。除了服裝,她們看上去與我們沒有什麼兩樣。活動開始先是文藝匯演,節目均由服刑人員自導自演,舞蹈、獨唱、合唱、習藝展示等,展示中她們身著自己設計的衣服,走過舞臺中央的T臺,她們的目光沒有想像中的呆滯,而是充滿自信。
  • 有生命的液體——葡萄酒的一生
    葡萄酒是簡單純粹的,只需要葡萄經過時間的淬鍊就能滋生葡萄酒又是繁複多彩的,冬寂、春芽、夏花、秋實,時間賦予了它最美妙的姿態葡萄酒的一生,是從陽光、土壤、水分開始的。接著就是進行破碎、發酵、壓榨、陳釀、裝瓶。釀造工藝的不同,也形成了形形色色的葡萄酒品類,紅葡萄酒、白葡萄酒、香檳酒、波特酒、雪莉酒、白蘭地等等。在釀造環節,葡萄脫胎換骨,成為了美味的瓊漿玉液。這一步,或許在葡萄酒的一生中,時間並不會太長,短則可能只有幾天,但卻是對一瓶葡萄酒的未來有著最大的影響。
  • 他透過聲音賦予了米老鼠生命,娶到米奇一生最愛的「米妮」
    不管多害怕老鼠的女生,看到它就成了「迷妹」,你知道它是誰,但是你可能不知道是誰透過聲音賦予了這隻代表著萬千童年的老鼠生命,還有一個你不知道的最真實的浪漫的故事!作為迪斯尼最具有代表性的卡通形象,米老鼠曾經換過三個配音員,迪斯尼創辦人華特·迪斯尼從1928年開始,為米老鼠配音,1947年,他把這項任務交給了吉米·麥克唐納,1977年,艾爾溫接棒。
  • 米開朗基羅臨終之作,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他都在修改
    米開朗基羅臨終之作,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他都在修改。1549年,已近80歲的米開朗基羅開始著手創作《隆達尼尼的聖母憐子》,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他都在修改這尊雕像。這是米開朗基羅藝術生涯最末期的作品。已近80歲的米開朗基羅開始著手創作《隆達尼尼的聖母憐子》,直到生命的最後時刻,他都在修改這尊雕像。這是米開朗基羅藝術生涯最末期的作品。他所有的雕像作品,都充滿痛苦,仿佛像從石頭禁錮中解脫。但米開朗基羅直到晚年,才真的從中解脫。因為藝術已經無法滿足他,他追求的是永恆。
  • 《蒼蠅一分鐘的生命》:我們無法決定生命長度,但可改變它的寬度
    但就是在這短短的一分鐘裡,Michael Reichert導演卻能以小見大,從一隻蒼蠅身上反映出現實生活中的人生百態。蒼蠅一分鐘的生命故事的開頭,在一個寧靜的清晨,在一片不起眼的蘿蔔葉上,一個全新的生命即將誕生——一個蒼蠅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