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咱們在《買豪宅養鶴就是這麼任性》中說道,公元827年春,在蘇州任刺史的白居易被召回長安出任秘書監一職,在返回長安途中,他在洛陽作了停留,將雙鶴留在了履道坊。
怎麼不帶雙鶴呢?從杭州回洛陽帶著,從蘇州回洛陽也帶著,怎麼去長安卻不帶呢?
還是愛鶴所致。
白居易在長安也有宅院,但與洛陽履道坊的宅院相比,第一,面積小了許多;第二,地處偏僻,巷狹牆低,少樹缺水,明顯不適合雙鶴生存。
白居易隻身上京,他留在洛陽的雙鶴引起了兩個人的注意。
你們的主人在長安不養鶴養雞了
第一個注意雙鶴的是劉禹錫。
白、劉是好朋友,白居易帶著雙鶴從蘇州動身時,在揚子江一個渡口與從和州刺史任上奉調回洛陽的劉禹錫相遇。劉禹錫一看雙鶴便喜歡上了,「閒玩終日」,感慨它們「翔舞調態,一符相書,信華亭之尤物也」。
劉禹錫回到洛陽,白居易去了長安。有一天,劉禹錫到白家看望白居易的家人,雙鶴看見他來了,「軒然來睨,如記相識,徘徊俯仰,似含情顧慕填膺,而不能言者」。
此情此景,劉禹錫感慨萬端,「因作《鶴嘆》以贈樂天」。
《鶴嘆》共兩首。
其一:「寂寞一雙鶴,主人在西京。故巢吳苑樹,深院洛陽城。徐引竹間步,遠含雲外情。誰憐好風月,鄰居夜吹笙。」
其二:「丹頂宜承日,霜翎不染泥。愛池能久立,看月未成棲。一院春草長,三山歸路迷。主人朝謁早,貪養汝南雞。」
《鶴嘆》觸動了白居易內心深處最柔軟的那部分,回想起在杭州、蘇州、洛陽和雙鶴相處的點點滴滴,最感念雙鶴的不離不棄,於是,感情噴薄而出,和詩兩首。
其一:「辭鄉遠隔華亭水,逐我來栖緱嶺雲。慚愧稻粱長不飽,未曾回眼向雞群。」
其二:「荒草院中池水畔,銜恩不去又經春。見君驚喜雙回顧,應為吟聲似主人。」
劉禹錫調侃他為了早起上朝,在長安不養鶴養雞了,白居易回應:我從來都不正眼看雞,心中念念不忘的,依然只有我的雙鶴。
把你的雙鶴放我家吧
注意到白居易雙鶴的還有宰相裴度。
裴度聽說白居易隻身到長安上班,便寫詩相求,要將雙鶴請到長安,放在自己的西園裡。
這首詩名為《白二十二侍郎有雙鶴留在洛下,予西園多野水長松,可以棲息,遂以詩請之》,詩曰:「聞君有雙鶴,羈旅洛城東。未放歸仙去,何如乞老翁。且將臨野水,莫閉在樊籠。好是長鳴處,西園白露中。」
詩中大意是:「你隻身來長安,將雙鶴留在洛陽,我擔心它們缺乏照料,可憐它們被你不懂風情的家人關在籠子裡,失去自由,而我家的西園,多野水長松,環境優美,正適合它們自由棲息。」
白居易當然不想給了,因為雙鶴一旦到了裴家,就有再也回不來的可能,裴度要是賴著不還咋辦?雙鶴在裴家萬一有個三長兩短咋辦?抱著複雜的心態,白居易寫詩回應。
《答裴相公乞鶴》曰:「警露聲音好,沖天相貌殊。終宜向遼廓,不稱在泥塗。白首勞為伴,朱門幸見呼。不知疏野性,解愛鳳池無。」
不知道我那充滿野性的雙鶴,能不能適應你家那高貴的池亭?
你還是答應裴相的請求吧
白居易正在猶豫,他的兩個朋友——劉禹錫和張籍,就來替裴度當說客了。
劉禹錫勸詩名為《和裴相公寄白侍郎求雙鶴》:「皎皎華亭鶴,來隨太守船。青雲意長在,滄海別經年。留滯清洛苑,裴回明月天。何如鳳池上,雙舞入祥煙。」
老白呀,清洛苑不如裴家的鳳池,還是讓雙鶴來長安吧!
張籍勸詩名為《和裴司空以詩請刑部白侍郎雙鶴》:「皎皎仙家鶴,遠留閒宅中。徘徊幽樹月,嘹唳小亭風。丞相西園好,池塘野水通。欲將來放此,賞望與賓同。」
白居易啊,裴家西園環境好,有池塘有野水,雙鶴來此,生存環境適宜不說,大家還能時不時去觀賞一下。
話都說到這份上了,白居易只好答應了,與鶴一同奉上的還有一首《送鶴與裴相臨別贈詩》:「司空愛爾爾須知,不信聽吟送鶴詩。羽翮勢高寧惜別,稻粱恩厚莫愁飢。夜棲少共雞爭樹,曉浴先饒鳳佔池。穩上青雲勿回顧,的應勝在白家時。」
你們記住了,到了裴家,別跟雞爭樹,別跟鳳搶池,那裡有吃有喝,比咱家好多了……
這哪裡是在跟鶴說話,這簡直是在對即將遠行的兒女殷殷叮嚀!(洛陽晚報記者 陳旭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