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小威團隊利用新技術實現全基因組三維結構與轉錄組同時觀測

2020-12-12 中國生物技術網

基因組的三維結構(three-dimensionalgenome structure)影響到了DNA相關的各種細胞活動。每個人體細胞核裡有約2米長的基因組DNA,這些DNA是如何有序地摺疊成各種結構,以及這些結構對應的生物學功能一直以來是一個廣受關注的問題。

基於高通量測序的染色質構象捕獲技術(3C和Hi-C)已經發現以及詳細討論了染色體在不同層級上的結構,其中包括染色質環(loops)、 拓撲結構域(TADs)以及活躍與失活的區室(A/Bcompartments)。這些不同層級上的結構也被證實是廣泛存在於各種物種的各種細胞,並且對基因表達調控有各種影響。但是當Hi-C技術應用於單細胞時,受限於單細胞測序的效率,很難高通量地測得高解析度的染色體結構。

螢光原位雜交技術(Fluorescent insitu hybridization, FISH)自上世紀70年代發明以來,長期被用於在細胞或組織切片中直接觀測目標DNA或RNA。哈佛大學莊小威實驗室在此之前已發表多篇基於螢光原位雜交技術的新技術,其中通過連續的DNA螢光原位雜交(sequential DNA FISH)在單細胞中標記了21號染色體的所有拓撲結構域(TADs)觀察其如何形成活躍與失活的區室(A/B compartments),以及以30kb的解析度下使用朝高解析度顯微鏡觀測了拓撲結構域(TADs)中的精細結構。在其中通過連續的螢光原位雜交(sequential FISH)的基礎上,通過給每個RNA設計標記的組合,Multiplexed error robust 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MERFISH)技術實現了高效地同時檢測多種RNA。如何將現有的高解析度染色體結構標記擴展至全染色體或全基因組,以及如何將高通量的RNA和DNA標記結合,在技術上需要進一步的突破。

2020年8月20日,莊小威實驗室在Cell 以Resource形式發表題為「Genome-Scale Imaging of the 3D Organization and Transcriptional Activity of Chromatin」的論文,進一步擴展了染色質DNA三維結構觀測的通量,並且同時在單細胞中實現了DNA、RNA和蛋白質的標記。

首先,這一技術通過連續標記50kb DNA片段,在21號染色體上標記了全部可標記片段,直接觀測了21號染色體50kb解析度全染色體結構。在此基礎上,以5kb解析度標記了84個轉錄起始位點(TSS)以及新生RNA(Nascent RNA)。通過這些數據,作者進一步分析了轉錄活性與活躍與失活的區室(A/B compartments)在三維空間分布的關係。

21號染色體作為最小的常染色體,可能有其特殊性。作者也使用了這一技術以250kb解析度標記了2號染色體上接近1000個區域,在得到了完整的2號染色體結構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了活躍與失活的區室(A/B compartments)在單細胞中是通過偏好的長程的活躍-活躍(A-A)相互作用以及短程的失活-失活(B-B)相互作用形成的。

接下來作者進一步借用MERFISH的思路,將散布在全基因組的1000個區域進行編碼標記,實現了更高效的全基因組三維結構直接觀測(DNA-MERFISH)。通過這一策略將實驗的時間大幅縮短,使得高通量的單細胞全細胞核三維結構直接觀測成為可能。

在此基礎上,DNA-MERFISH進一步結合了新生RNA(Nascent RNA)以及相關的細胞核內結構,核仁(nucleolus)和核斑(nuclear speckle)內的特徵蛋白質,進一步刻畫了轉錄水平與細胞核內環境的關係。

綜合上述來看,這篇文章為研究染色質DNA三維結構提供了一個系統的解決方案。在需要高密度標記的高解析度染色體結構的研究上,通過連續的螢光原位雜交技術實現了大量穩定的標記。在研究範圍擴展到全基因組時,使用MERFISH類似的思路實現高效的標記。這一技術可以與各種RNA的螢光原位雜交,以及蛋白質的免疫螢光(IF)直接結合,為將來各種可能的應用場景提供了可能。本文同時作為一篇Resource文章,公開地提供了超過1萬條21號染色體單細胞結構以及超過1萬個細胞的全基因組結構(https://zenodo.org/record/3928890)以及詳細的分析案例,這也為整個領域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原文連結: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0.07.032

相關焦點

  • Hi-C圖譜和ChIA-PET圖譜技術有助解析基因組三維結構
    此外,基因及其調控元件需要交流,染色質必須打開,允許轉錄和複製。因此,人們常常提出這樣的疑問:「基因的線性順序與空間排布如何關聯?」「基因如何被遙遠的元件所調控?」。闡明染色質複雜結構的技術有染色質構象捕獲(chromatin conformation capture,3C)及更高通量的衍生技術4C、5C,這些提供了長距離的染色質相互作用,但不能擴展到整個染色質相互反應組。
  • 研究發現人類基因組三維結構很重要
    新研究發現,人體基因組的三維結構對細胞快速應對炎症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對細胞類型的轉換過程卻不重要。這項研究拓展了科學家對基因的摺疊方式與細胞功能之間的了解。每個人體細胞內,長達2米的基因組以特定的方式緊湊地盤繞在細胞核內,縮減到只有不到10微米的長度。科學家已經知道,基因組的摺疊不僅是為了緊湊,還起到讓原本間隔很遠的基因發生物理接觸的作用。這些因素都影響到細胞的功能。基因組靠多種結構蛋白搭建成特定的三維結構。
  • 哺乳動物基因組三維結構首次確定
    哺乳動物基因組三維結構首次確定 顯示染色體中DNA複雜的摺疊 2017-03-17 科技日報 鄭煥斌 【字體:大 中 小】
  • 我國科研團隊率先完成菊花基因組測序—新聞—科學網
    12月7日,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和安利植物研發中心宣布,由該聯合團隊發起的菊花全基因組計劃取得重大進展,利用納米孔測序技術突破複雜基因組測序,該團隊在世界首次完成了菊屬植物菊花的全基因組測序
  • 科學家開發從低解析度Hi-C數據中提取高解析度3D基因組結構的新方法
    Hi-C是目前最常見的全基因組檢測染色質三維結構的組學技術。然而,由於Hi-C具有解析度相對較低、測序量要求極高的特點,在類似精準醫學人群隊列這樣的大規模項目中,開展高精度的3D基因組研究在經濟上幾乎無法實現。如何低成本快速地獲得高解析度的染色質空間結構,成為大規模開展3D基因組研究的一大瓶頸。
  • 單細胞組學技術施「援手」 人類巨噬細胞的基因全貌有望呈現
    暨南大學基礎醫學院蘭雨研究員課題組近日在《自然》雜誌發表論文稱,他們與其他科學家合作,利用單細胞組學技術這把「金鑰匙」,在人類巨噬細胞發育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搭建起單細胞組學技術平臺        單細胞組學技術為什麼被稱為「金鑰匙」呢?「這種技術能看到整個細胞的全貌、整個的轉錄組、整個的蛋白表達水平。
  • 新方法實現多倍體植物基因組的全染色體組裝
    新方法實現多倍體植物基因組的全染色體組裝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4 16:53:45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Lachlan J. M. Coin課題組利用新方法實現多倍體植物基因組的全染色體組裝。
  • 2019年合成生物學年度進展回顧|合成生物學|基因組|基因|細胞
    開發更加精準、高效的的基因編輯工具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博德分校的David Liu團隊開發了一種新的CRISPR基因組編輯方法,相關文章發表在《自然》[1]:新方法將分子生物學中兩個最重要的蛋白質—— CRISPR-Cas9和逆轉錄酶——整合到一起。
  • 今日科技話題:水稻抗稻瘟病新機制、新型亞穩結構、膽固醇合成調控...
    該結構具有極小界面(minimal interface)的三維結構表現出極高的熱穩定性和力學穩定性,在純銅的熔點以下不發生晶粒長大,其強度接近理論強度。這一重要發現表明除非晶固態外,多晶體金屬在晶粒極細時還存在另外一種亞穩固體狀態,其穩定性甚至遠高於非晶固體。
  • 解碼生命:從多視角看生命|遺傳|人類基因組計劃|解碼生命|基因組|...
    20 年過去了,在完成人類染色體DNA 測序的基礎上,功能基因組、表觀基因組、蛋白質組等研究進展迅速,與疾病相關的基因及其致病機制不斷被發現,眾多基因靶向藥物以及臨床基因檢測和治療方案研發成功,基因編輯、定量計算、冷凍電鏡等生物學技術日臻完善,新方法、新知識、新技術、新思想層出不窮,人類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從各個維度,特別是從分子水平揭示生命的奧秘。
  • 專家點評Cell|利用基因組圖揭示癌症複雜結構變異特徵
    與TCGA樣本中通過RNA-seq發現的融合基因轉錄本比對,發現基因組颱風比其他複雜突變能更高效的產生融合基因,這也和肢端黑色素瘤患者通常缺乏小突變新抗原卻對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敏感產生了聯繫。另外,結構變異連結端附近的單鹼基突變頻率也局部升高,在基因組颱風的連接周圍尤其明顯。
  • 今日科技話題:探測火星大氣、海洋二號B衛星、油菜基因轉錄資料庫、藍箭航天朱雀二號、未來集成電路、記憶損傷
    此次散射計有源定標器外場定標試驗場地選址於內蒙古東部地區,包括新巴爾虎左旗和海拉爾2個試驗點。日前從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獲悉,該所油料作物基因組學與抗病性改良創新團隊成功破譯了油菜基因組的全轉錄信息密碼,構建了油菜10萬餘個基因的轉錄全景圖,使得油菜功能基因研究第一次有了相對標準的可參考的基因轉錄資料庫,為相關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撐。
  • 王國慶/周豐豐團隊共同研究新型冠狀病毒全基因組的進化特徵
    研究新型冠狀病毒的流行趨勢,進化情況以及對其全基因組進行分析,對認識一種新發傳染病具有重要意義。新型冠狀病毒是一種正鏈RNA病毒,基因組長約30 kb。非結構蛋白編碼區主要包括開放讀碼框架ORF1a和ORF1b基因,編碼16個非結構蛋白。結構蛋白編碼區主要編碼4個蛋白,分別為刺突蛋白、包膜蛋白、膜蛋白和核衣殼蛋白。
  • 範先群團隊揭示脈絡膜黑色素瘤中癌增強子構象異常致癌新機制
    脈絡膜黑色素瘤發病是多基因病,由多種致病因素共同參與,如GNAQ/GNA11突變、MAPK信號通路激活、miRNA異常表達等。經典遺傳學認為,基因的表達和調控元件在染色體呈線性排列,然而在實際生命過程中,染色體並不以線性結構存在,而以複雜的三維空間結構存在於細胞核中。
  • 生物物理所等開發RIC-seq新技術系統解析RNA的原位高級結構及作用...
    生物物理所等開發RIC-seq新技術系統解析RNA的原位高級結構及作用靶標 2020-05-07 生物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哺乳動物轉錄組和翻譯組共進化
    哺乳動物轉錄組和翻譯組共進化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4 23:33:42 德國海德堡大學分子生物學中心(ZMBH)Henrik Kaessmann和Evgeny Leushkin研究組合作取得一項新突破
  • 美格基因微生物多組學聯合文章刊登ISME!
    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璋研究員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刊登ISME,同時,這也是美格基因微生物多組學聯合項目文章!多組學聯合分析是微生物組研究的秘密武器!本研究利用16S+宏基因組+轉錄組+宏代謝組多組學聯合分析,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道微生物群落的功能特徵進行了探究,並揭示了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發病相關的「菌群-代謝物-宿主靶點」的互作關係,證實了利用公共多組學數據集成分析來研究微生物組-宿主互作關係的可能性。本文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為華南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王璋研究員。
  • 由結構域邊界插入來調節基因組的空間摺疊
    ,構建新的亞微米結構,並剖析邊界DNA元件和不同基因組環境間相互作用的發現。但值得一提的是,不是所有CTCF都處於結構域的邊界,而且同樣處於結構域邊界的還有不少其他基因組特徵(genomic features),比如轉錄起始位點(transcription start site: TSS)。目前不少描述性研究把一些基因組特徵與其處於相同位置的結構域邊界大致關聯(correlation)起來。
  • Cell亮點:Steven Carr團隊報導大規模肺腺癌蛋白基因組學研究
    ,分別來自中國大陸、中國臺灣以及CPTAC組織的研究團隊。肺腺癌的蛋白基因組學研究示意圖 磷酸化組數據揭示磷酸化修飾異常與ALK基因融合密切相關;拷貝數變化(CAN)相關性具有廣泛可比性,但在蛋白和PTMs水平上顯著減弱;DNA甲基化揭示甲基化修飾同轉錄調控、蛋白及修飾的潛在功能關聯;多組學揭示EGFR、KRAS相關基因突變的治療策略。
  • 宏基因組學技術對生物冶金的貢獻
    高通量測序技術和基因晶片技術是目前宏基因組學研究最為成熟的兩個關鍵技術, 其準確性、全面性和信息的深入程度都令其它傳統技術無法企及。微生物浸出技術,是利用微生物自身代謝過程對硫化礦中硫、鐵等元素的氧化還原作用,從礦石中選擇性浸出有價金屬的過程,我們稱之為生物冶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