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探測火星大氣 中科院研製火星離子與中性粒子分析儀
▲火星離子與中性粒子分析儀正樣產品。(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 供圖)
執行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天問一號」探測器8月2日順利完成第一次軌道中途修正,繼續奔赴火星行程。從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獲悉,「天問一號」環繞器上搭載有該中心研製的火星離子與中性粒子分析儀,將對火星空間環境中的離子和中性粒子參數進行就位探測,研究火星大氣逃逸機制、太陽風與火星的相互作用。而在「天問一號」探測器飛向火星階段,火星離子與中性粒子分析儀還將對太陽風離子進行探測,研究太陽風在行星際的傳播特性。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研製團隊介紹,水和大氣一直是人類探測火星的主題。在太陽風的作用下,火星大氣以離子和中性粒子的形式不斷逃逸,這也是造成火星水和大氣演化的重要原因。太陽風是如何控制火星大氣逃逸的?準確的逃逸率是多少?這些都是研究火星大氣逃逸的關鍵問題,需要掌握火星逃逸離子和中性粒子的能量、通量、方向、成分等信息來研究解決。
自然資源部:海洋二號B衛星和中法海洋衛星外場定標試驗圓滿結束
▲新巴爾虎左旗試驗點現場
從自然資源部國家衛星海洋應用中心了解到,日前,由該中心牽頭、航天五院西安分院協助實施的散射計有源定標器外場定標試驗圓滿結束。共歷時35天,參與人數15人。散射計有源定標器定標包括海洋二號B衛星和中法海洋衛星微波散射計載荷定標,可獲得衛星微波散射計絕對定標係數和在軌天線方向圖。其中絕對定標係數用於分析微波散射計的系統偏差;在軌天線方向圖用於分析衛星微波散射計天線方向圖方式是否發生變化。此次散射計有源定標器外場定標試驗場地選址於內蒙古東部地區,包括新巴爾虎左旗和海拉爾2個試驗點。
日前從中國農業科學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獲悉,該所油料作物基因組學與抗病性改良創新團隊成功破譯了油菜基因組的全轉錄信息密碼,構建了油菜10萬餘個基因的轉錄全景圖,使得油菜功能基因研究第一次有了相對標準的可參考的基因轉錄資料庫,為相關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撐。該項研究成果日前在線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The Plant Journal》上。據參與該項研究的相關科研人員介紹,油菜基因組包含約12億個鹼基和10萬餘個基因,如何解讀這些海量的基因組信息成為功能基因研究的重要任務。根據分子生物學的中心法則,基因通過轉錄形成mRNA(信使核糖核酸)再翻譯成蛋白質。由於基因的轉錄通常存在多種可變的剪切方式,一個基因可以形成許多種不同的mRNA。此前,由於技術和資源的限制,油菜一直缺乏全基因組水平所有基因的轉錄mRNA資料庫,導致油菜功能基因研究缺乏可查詢和可參考的基因注釋信息。
藍箭航天朱雀二號完成控制系統與二級遊機發動機匹配性驗證
藍箭航天空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日前宣布,公司自主研發的國內首枚液氧甲烷運載火箭朱雀二號順利完成控制系統與二級遊機發動機匹配性驗證。其二級遊機「天鵲」10噸級液氧甲烷發動機(TQ-11)完成了單次時長達3000秒的熱試車考核,創造了國內泵壓式低溫液體火箭發動機單次試車時間最高紀錄,發動機各項技術指標可滿足火箭總體要求。試車過程首次考核了過冷推進劑加注及試車工作狀態,其成功標誌著TQ-11發動機成為國內首臺完成推進劑過冷試車考核的液氧甲烷發動機,也意味著藍箭航天成為國內唯一掌握推進劑過冷技術並具備發動機過冷試車能力的民營航天企業。同時,其發動機多項指標均達到國內先進水平,設計、生產、裝配質量及工作可靠性得到全面驗證。
隨著摩爾定律接近極限,傳統的電晶體器件已進入發展瓶頸。如何利用新原理、新結構和新材料來解決和優化傳統半導體器件中的尺寸微縮和能耗等問題,是後摩爾時代半導體技術的發展重點。南京大學電子工程學院的王肖沐、施毅課題組同浙江大學的徐楊課題組以及北京計算科學研究中心合作,研製了一種在常溫下實現能谷自旋流產生、傳輸、探測和調控等全信息處理功能的固態量子器件,成果近日發表在《自然·納米技術》雜誌上。現代半導體器件主要依賴電荷實現對信息的表達、存儲、傳輸和處理。在此基礎上,以電晶體作為基本單元,通過控制電荷流,完成信息的處理與計算等功能。而該研究團隊提出並實現的是一種「能谷自旋」電晶體新穎器件。該器件以能谷自旋自由度替代電荷作為信息編碼的載體,能谷自旋器件中數據的操作和傳輸可以不涉及電荷流,從而有望實現超低功耗的功能器件。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澳大利亞麥考裡大學科研人員日前宣布,他們發現一種基因療法可修復小鼠因阿爾茨海默病造成的記憶損傷。研究人員希望這一療法未來可以用於阿爾茨海默病的臨床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一種病理變化是腦內Tau蛋白過度磷酸化。研究人員發現,這種基因療法可以激活腦內自然存在的一種名為p38伽馬的酶。這種酶被激活後可以調節腦內Tau蛋白過度磷酸化,從而抑制阿爾茨海默病病情發展。動物實驗顯示,即使是已處於阿爾茨海默病病情發展中後階段的小鼠,其喪失的記憶功能也可以通過該療法修復大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