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鱗VS鐵皮:板甲防禦技術滿點,為何古代中國卻鍾情於鱗甲?

2020-12-17 騰訊網

「鞍不離馬背,甲不離將身。」「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黃金鎖子甲,風吹色如鐵」……金戈鐵馬入夢的冷兵器時代,戰爭似乎都離不開鎧甲。「寬則兩軍相攻,迫則杖戟相橦」,冷兵器時代的戰爭往往是敵我雙方點對點的對衝。

簡單地從器物層面討論戰爭,那就是矛和盾的故事,矛主攻,盾重防。刀光劍影的戰場上,保護自己的身體不受傷害是每一個將士的期望。「孚甲以自御」,疊甲向來是為了阻擋傷害的,就如蝸牛、海螺隨身背殼,遇險躲藏;

蛇和穿山甲長著厚厚的鱗甲,防禦技能滿點。戰場上刀劍無眼,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就如魚有鱗片、鳥有羽毛,將士們用來降低傷害的盔甲也各有千秋。縱觀中西,鎧甲的樣式大體可以歸成三類:札甲、鱗甲和板甲。

一、華夏五千年,中式鎧甲多札甲、鱗甲

中國地大物博,民族眾多,衝突也是必不可少的。五千年的歷史,中國身為禮儀之邦但武學同樣發達,鎧甲門類多樣。中式鎧甲整體概括為兩大類:「札甲」和「鱗甲」。鎧甲制式的命名,大多源自外形特徵、製作材料或連接方式。所以札甲以長方形甲片為主,形似書札,鱗甲的甲片細密呈魚鱗狀。

(一)從重甲到輕甲的華麗轉變

相傳,最初的鎧甲是夏朝杜康之子抒在位期間發明的獸皮製甲,還有一種說法是蚩尤最先製造出的鎧甲。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戰爭日漸頻繁,防護工具也日益受到重視。

先秦時,大多使用皮甲,稱甲、介、函等,甲身分為胸甲、背甲、肩片、肋片、大領;戰國後期出現了鐵甲,稱之為鎧,皮質的仍稱甲;唐宋以後,不分材質,統稱甲、鎧或鎧甲。

戰國有合甲,皮革所制,多護上身、肩部和下身。秦代鎧甲,皮革或青銅所制,有將軍甲,護上身、肩部和下身;有御者甲,護上身、肩部、小臂和下身;有步兵甲,護上身與肩部;有騎兵甲,護上身和下身。三國有筒袖鎧,鐵製,護頭、上身、肩部和下身。

唐有明光鎧,多以皮革或鐵製,護頭、頸、臉、上身、肩部、小臂、下身和大小腿,幾乎全包。《唐六典》中記有明光甲、綴鱗甲、山文甲、烏錘甲、白布甲、皂絹甲、布背甲、步兵甲等13種鎧甲。

宋代鎧甲有鋼鐵鎖子甲、黑漆瀕水山泉甲、明光細網甲、明舉甲、步人甲等數種,仍多以皮革或鐵製,形制在繼承唐代鎧甲的風格上略有變化。

明代著眼於減輕鎧甲的重量,除了有鐵製的鎖子甲外,還出現了藤甲,以及紙、絹、綿所制的紙甲和綿甲。而清朝承襲明代工藝,取長補短,鐵甲的防護能力和外觀都有進步。

火藥是華夏兒女的驕傲,也是扼制中式鎧甲朝重甲方面發展的背後推手。隨著火藥技術的發展,以宋代為分水嶺,中式鎧甲從多強調防護性轉向強調靈活性,開始從重甲慢慢過渡到輕甲

《金史》記載「火藥發作,聲如雷震,熱力達半畝之上,人與牛皮皆碎並無跡,甲鐵皆透」。中國作為火藥的發明國,很早就在戰場上大量使用火藥兵器,因此比其他國家更早面臨著鐵製鎧甲也難以抵抗火藥兵器的威力的不爭事實。

但在冷兵器時代,戰場上的決定性的武器還是冷兵器。因此火藥武器的出現只是改變了中式鎧甲的發展道路,並沒有結束鐵製鎧甲在中國的使用歷史。鎧甲的制式變得更加多樣。

(二)鱗甲適合防貫穿,槍、矛、弩、箭都不帶怕的

鱗甲又稱魚鱗甲,相傳從波斯傳入中國,是中國使用時間最長最普遍的鎧甲,多以鐵片製成,以防護弓箭射擊等貫穿傷害為主,出現於春秋戰國,興於唐朝,盛於宋明。唐有細鱗,元有柳葉、鐵羅圈,鱗甲模仿了魚鱗的布局和結構,在保護了身體同時可以隨意活動,不損靈活性。

鱗甲獨特的編綴方式,使得甲片收縮疊加增加裝甲的厚度,錘擊下的正面就是鐵板一塊,點式的衝擊按壓下又具有彈性。片片甲葉重疊,編織而成,在鱗甲和箭接觸的一個點上,根據動量守恆,甲片會隨之作同向運動,並吸收箭的動能。

甲片在運動過程中,又會將動能傳遞給周圍的甲片,最終箭的動能被分散吸收,對箭矢的防禦效果就很明顯。宋代曾在百步外用強弩射擊鱗甲,箭矢雖然射入盔甲,但箭刃已經完全捲曲破損,喪失了殺傷力。

彼德堡宮中藏有蒙古騎士遺存的甲胃,內層皆以牛皮為之,外層則滿掛鐵甲,甲片相連如魚鱗,箭不能穿。

《唐六典》記載:「甲之制十有三:一曰明光甲,二曰光要甲,三曰細鱗甲,四曰山文甲,五曰鳥鎚甲……」名噪一時的明光鎧,唐人眼中「大唐第一甲」,其甲片的組合形式就採用了山紋甲和鱗甲混用。

二、對不起,我們不合適——成不了舶來品的板甲

說完鱗甲,就不得不提到在鎧甲史濃墨重彩記上一筆的板甲。中國接受了鱗甲、鎖子甲,卻拒絕板甲成為舶來品。提起板甲,就讓人想到歐洲中世紀騎士和騎士的馬。

西方人重力,武器多為重劍,長劍,斧,錘等,攻擊多擊打。於是,西式鎧甲主要是防禦大接觸面的攻擊。

因此,用整張鐵皮製成全身重鎧,雖然板甲增加了承壓面積,可以減少對身體局部造成大傷害,但這就像一個嚴嚴實實的鐵罐頭,有點不夠輕巧靈活。板甲的質量大,當槍、箭等直接作用於擊中點,板甲如同虛設。因此,板甲在中國沒有市場。

三、為何中國沒有發展出板甲?冶煉技術不到家,武器重技多於力,戰場不需要才是重點

(一)冶鐵技術不到家,更愛鑄鐵的中國人

中國的青銅器聞名於世,但到公元前十六世紀才開始用青銅,而西方的青銅時代在公元前二十七世紀便開始了。西方人知道用鐵應不遲於公元前十五世紀,中國人使用鐵器的最早證據是在春秋時期的公元前六到七世紀。

當公元前1000年,歐洲進入鐵器時代初期,同時期的中國,由於銅器使用發達,對鐵器的推廣使用並不迫切。事實上,整個春秋戰國都是青銅武器的天下,而公元前八世紀亞述軍團的主要裝備就全是鐵器。

以全覆蓋板甲的典型代表鈑金甲為例,幾乎全部由沉重的鋼鐵打造,因此重量曾誇張到需要小型起重機才能將一個身著鈑金甲的騎士吊運到馬上,但是隨著冶鐵和鍛造技術的提高,歐洲鍛造大型弧型金屬的技術和冶金技術的大發展,整體式鎧甲的穿著使用上更加得體舒適。

中世紀,板甲制霸歐洲得益於高爐的發明和水力鍛機的出現。

古代中國從青銅時代起就重鑄輕鍛,比起冶鐵更愛鑄鐵,在鑄鐵方面一直世界領先,而鑄鐵在冷兵器時代價值不大。中國長期處於農耕文明的統治,煉鐵主要是為了製造農具和武器。

煉鐵更多運用於農業,《天工開物》記載:「凡治地生物,用鋤、鎛之屬,熟鐵煅成,熔化生鐵淋口,入水淬健,即成剛勁。每鍬、鋤重一斤者,淋生鐵三錢為率。少則不堅,多則過剛而折。」

國內的長期和平和儒家思想的影響,軍事需求無法轉化為國家政策,冶鐵技術難以進一步發展。板甲製作耗時長,用量大,技術和成本上不會被接受。

(二)時人重技,武器多為長槍、弓、弩

中國古代武器眾多,最廣為人知的就是「十八般武藝」,弓、弩、槍、棍、刀、劍、矛、盾、斧、鉞、戟、殳、鞭、鐧、錘、叉、鈀、戈這十八種兵器。中國人重技,戰場上用於近身攻擊的武器多長槍,刀、劍和戟,遠攻有弓箭和弓弩。

中國歷史上一向重視弓弩的應用,弓弩技術比較完善,弓箭弩箭威力大,板甲面對這類穿透性強的武器時防護能力不如鱗甲,甚至會因靈活度不夠降低逃脫可能。

唐宋以來,更是在戰場上出現了火藥武器。《武經總要》提到的蒺藜火球、霹靂火球、火炮開始使鐵製鎧甲的防禦能力大大降低。打不過還躲不過,中國人又一次的考慮提高鎧甲的靈活性。

除了被中國建制式正規軍使用的刀槍劍箭為代表的強殺傷力穿透性武器,鉤棍叉耙這類農具也會被臨時招募的鄉勇帶上戰場。

甚至有時例如鉞、戟等重量誇張、實用性差的武器也會帶著表演性質出現在戰場上。因此,古代中國的戰場上除了殺傷性武器,統治階級需要帶表演性的兵器在重要場合的禮儀性陳列立威。而板甲恰好與中國傳統的鎧甲制式發展不同,游離在中原審美之外。

(三)我國古代戰爭規模大,多體系之間的戰爭

在歷史上,由於作戰理念和作戰方式不同,中國與西方在防護理念上有著差異。歐洲走的是精兵路線。西方流傳著一首民謠:丟失一個釘子,壞了一隻蹄鐵;壞了一隻蹄鐵,折了一匹戰馬;折了一匹戰馬,傷了一位騎士;傷了一位騎士,輸了一場戰鬥;輸了一場戰鬥,亡了一個帝國。

中世紀後晚期時代,騎士制度在歐洲穩固的成型,各國作戰的主力幾乎都是以騎士作為作戰的重中之重。所以量身定製、全封閉式的板甲更能保護好騎士,甚至能防禦一定的火藥武器。

相比較古代西方戰爭,中國古代戰爭的規模要大很多,由於兵力眾多,敵我雙方不可能在一塊狹小的地域進行決戰。

這就鎧甲必須具備經濟實用,可批量生產的特點,因此扎甲和鱗甲就成為中國鎧甲的主流。同時中國戰爭講究兵法,如孫子兵法等,強調軍隊的機動性和可變性,戰術需要反過來影響武器鎧甲的發展。

四、小結

無論是古中國還是古代西方,鎧甲的不同,顯示的都是各自民族文化、工藝技術傳統和地域特徵。文明的輸入與輸出本就是一個互相融合,兼收並蓄過程。因地因時,取長補短,方是長久之道。

參考文獻:

《西方服裝史》

《中國古代軍戎服飾》

《中國兵器史稿》

相關焦點

  • 在板甲的全面防護面前,為何古代中國卻鍾情於鱗甲
    在古人的智慧中,鎧甲也經歷了很大的演變,產生了很多種類型的鎧甲,但是中國古代人為什麼最喜歡用鱗甲呢?鱗甲並不是最完美的鎧甲,相比於板甲來說,它的防禦沒有那麼的全面。但是,他卻深得古代中國人的喜愛。最受中國古代人民喜歡的鱗甲,又稱魚鱗甲,並不適用魚鱗造出來的鎧甲。他是用鐵片製成,然後把鐵片打造各個小甲片,用魚鱗般的方式排列起來每一片都重疊編制而成,當弓箭或者是長槍刺在這個甲上面時,會整個面都承受這個壓力,來緩解這個攻擊所帶來的衝擊力。所以說,當弓箭手利用弓箭射入魚鱗甲的時候。
  • 中國古代單兵護甲與西方鎧甲之爭,到底誰更先進實用?
    拜佔庭鐵罐頭,板甲套鏈甲鏈甲套板甲,一直使用到11世紀 再看看中國古代的盔甲
  • 揭秘:歐洲板甲和中國龍鱗甲哪個更強
    對於盔甲很多人都了解,西方大多數用的是整塊的板甲,而中國大多數是穿綴起來的龍鱗甲,很多人感覺歐洲的板甲防禦更強,畢竟是一整片鍛造的,更是認為中國沒有整體板甲是因為金屬鍛造技術不夠,其實不然。在西方,騎士貴族階級的存在,就成了板甲從外觀和防禦發展的支持者,另外騎士間的騎槍對衝運動,也是使特供次運動甲冑文化推上一個熱潮,還有一個重要關鍵,甲冑產業不分民間還是皇家,都可以參與,形成產業分工,鐵匠、皮匠、裝潢等等匠人組成的產業鏈,另外西方有一些皇帝也是沉迷板甲設計,有自己的制甲御工廠,網羅歐洲有名的甲匠,給西方板甲發展給了不少良性影響,我認為西方板甲的發展如此蓬勃
  • 古代歷史各國鎧甲大比拼 中國的帥 日本的怪 歐洲的全覆蓋
    中國古代各朝各代的鎧甲,許多朋友肯定沒有見過。相傳鎧甲的製造者源於夏朝少康的兒子「杼」,因為在一次戰爭中,遭到了敵人的頑強抵抗,並且是用遠程弓箭攻擊,損失慘重,所以他製作出了鎧甲。經過歷朝歷代的完善,以及推陳出新,出現各種各樣的鎧甲。
  • 鋼鐵包裹,早期西方重騎兵的板甲
    在人類歷史上已經佔據了1300年統治地位的重型盔甲—鱗甲、札甲與鎖甲,在西歐正在向一種防護更強的盔甲過渡。板甲,或者稱之為鋼甲,這個在各種文藝作品上被作為中世紀及文藝復興時代騎士象徵的代表性裝備,登上了歷史舞臺。板甲馬鎧也隨即誕生,但早期的馬鎧主要是保護騎士坐騎的頭部,對於防禦遠程投射攻擊基本沒有作用。
  • 《精靈寶可夢劍盾》鱗甲龍怎麼樣 鱗甲龍屬性資料圖鑑
    導 讀 精靈寶可夢劍盾鱗甲龍什麼屬性,精靈寶可夢劍盾鱗甲龍詳細屬性介紹來啦!
  • 為何中國古代的士兵普遍穿薄甲,而古代歐洲兵為何大多著厚甲?
    為何中國古代士兵普遍著薄甲?我以前曾經看到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在清朝時期,東南亞國家,甚至是日本,都已經給士兵配上了板甲,為何我堂堂大清,大多數士兵卻依然穿著薄甲,穿著布甲,這是為什麼?十五世紀的歐洲,十五世紀的義大利半島,已經出現了共和國,而中國在十五世紀還是封建社會,還是家天下,還是王朝專政,這樣的政權,社會的剝削肯定是更嚴重的,普通人甚至普通士兵的權利也更難保證,因此作者說得有道理,但是這是全部嗎?我覺得另有原因。
  • 在古代同一時期,中國與歐洲的盔甲有何不同?
    前言:盔甲,是古代軍事作戰時常用的防禦武器,一般都是由騎兵才能配備,都是帝國最精良的士兵才有資格擁有!很多人都想知道古代中國鎧甲與歐洲盔甲有什麼不同呢?到底誰更領先呢?本文就根據歷史上同一時期,分析中歐盔甲有何不同之處。
  • 中華冷兵論之防具:盔甲盾牌,從頭到腳的護具防禦歷史
    之所以加長後側的深度,是因為春秋戰國時期的將領們喜歡在頭頂綑紮髮髻,和中國漢族的傳統髮飾有著密切的關係。除了能夠防護後側頭部之外,當時的頭盔還附帶有護頸、面具等附加品,也可以有效防禦從面前發動的攻擊,如《左傳》之中沈諸梁(葉公)平定楚國「白公之亂」之後所發生的一件尷尬事情:  葉公亦至,及北門,或遇之,曰:「君胡不胄?國人望君,如望慈父母焉。
  • 古中國與歐洲中世紀鎧甲孰強孰弱?
    而遠程兵種,如弓箭手、投矛手投石車這些兵器雖說已經產生,但由於操作複雜、投石車更要有良好的生產技術,所以在古代遠程兵種一直處於稀缺狀態。貼身肉搏就如同拿肉往刀口上撞,為了減少傷亡也促進了鎧甲的發展。中國在大規模戰爭中,選擇了以皮甲為主的著裝。主要是因為輕便,不影響行軍速度的同時還造價便宜。
  • 你知道中國古代的盔甲都是什麼樣子的嗎?
    首先,作為一個古代軍事歷史發燒友,我得發一發牢騷:託我們很多才華橫溢的影視文藝工作者的福,中國古代盔甲以及軍事裝備在今日國人的眼裡已經變成了「不堪一擊」和「花裡胡哨」以及「網遊風」,甚至出現了「以倭代漢」的現象,而真實存在於歷史上的中國盔甲似乎就要淹沒於歷史的長河之中。
  • 古代歷史各國鎧甲大比拼,印度最醜,歐洲的笨重,中國的帥炸!
    文/古代歷史各國鎧甲大比拼,印度最醜,歐洲的笨重,中國的帥炸! 中國古代各朝各代的鎧甲,許多朋友肯定沒有見過。相傳鎧甲的製造者源於夏朝少康的兒子「杼」,因為在一次戰爭中,遭到了敵人的頑強抵抗,並且是用遠程弓箭攻擊,損失慘重,所以他製作出了鎧甲。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講講世界各地的鎧甲。
  • 鎖子甲備受西方推崇 十字軍東徵人手一套 為何中國古代不用?
    鎧甲是中國古代士兵作為防禦傷害的一種重要手段,鎧甲的材質往往又很多種,比如皮質的,藤製的,鐵質的,甚至是又部分鋼製的。鎧甲再我國的歷史上發展的時間不短,但有一種叫做「鎖子甲」的鎧甲你也應該聽說過,他從西域傳入,再西方十字軍東徵時起幾乎全軍都批鎖子甲,但為何中國只是小範圍裝備,並未大量使用呢?鎖子甲在中國為何不用?
  • 世界最有名的4大鎧甲,中國的最霸氣,日本是來搞笑的嗎?
    世界最有名的4大鎧甲,中國的最霸氣,日本是來搞笑的嗎?哥德式盔甲的出現成為了歐洲板甲的代表作品,並在歐洲範圍內的戰爭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日本胴丸鎧甲,胴丸出現於日本平安中期,來源於掛甲,初始時,是下級武士著用的鎧甲式樣。胴丸主要由系肩的押付和高紐、主體胸板和身甲,以及腰下草摺和菱縫板所組成的,胴丸剛出現的時候,作為下級武士的裝備,由竹、皮質而制,多為粗製濫造的產品。
  • 總說板甲是最強鎧甲,可什麼是真正的板甲你知道嗎?
    從這三點上,我們可以先去掉一些與板甲非常接近,但並不能真正稱為板甲的鎧甲。不少鎧甲都聽說過公元4-5世紀流行於朝鮮半島南端的迦邪文化,並在日本發揚光大的短甲。短甲由頭盔(兜)硬質的桶型身甲(胴),以及一體化的肩領甲和肩甲組成了防禦的主體。金屬的短甲由鐵或銅的甲片以鉚釘拼綴成略有彈性的硬殼型身甲。
  • 古代一件冷兵器的使用年限能有多長?
    在古代戰爭中,護甲護盾的裝備,使兵器的損耗率更高。甲冑方面,冷鍛甲片編制的護甲具有洩力的作用,可能一刀下去會刮掉甲片,但對刀刃劍刃的損傷也是相當可觀的。針對這類護甲,武器選擇上當然也不以刀劍為主,早期會以戈、戟為主,技術動作以「啄」的方式穿透甲片,這種方式只是會造成戈頭、戟頭的磨損,使其不再鋒利,但很難造成報廢,重新打磨保養仍然可以使用。
  • 《騎馬與砍殺2》帝國鱗甲怎麼獲得 帝國鱗甲獲取攻略
    導 讀 《騎馬與砍殺2》中的帝國鱗甲是很不錯的胸腹護甲但還是比不上重甲傀儡,但是很多玩家都不太清楚帝國鱗甲的獲得方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