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單兵護甲與西方鎧甲之爭,到底誰更先進實用?

2020-12-14 騰訊網

鎧甲作為冷兵器時代重要的防禦裝備。其歷史源遠流長,東西方的鎧甲都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力,我們來比較下哪家比較強?

看到重甲這個嗎,的確有點密不透風,感覺很笨重,這是西方中世紀重鎧甲。

當時他的靈活性還是挺強的,因為各個關節都能活動自如。

拜佔庭鐵罐頭,板甲套鏈甲鏈甲套板甲,一直使用到11世紀

條頓騎兵,9世紀到13世紀,全身鏈甲,板甲護胸,鐵桶盔

波蘭翼騎兵 16到18世紀,人還好,還有一套板甲,馬就什麼都木有了

古斯塔夫的瑞典騎兵,中世紀末尾(呂欽會戰被認為是中世紀最後一場戰爭),已經開始簡化,只剩胸甲和部分護具

拿破崙的龍騎兵,只剩一個護胸版,19世紀初

到了19世紀中期,護胸板也沒有了

再看看中國古代的盔甲

歐式鎧甲多為全身包裹式的重鎧,由整張鐵皮按身體包裹而成,關節部分也由彎曲的鐵皮包裹連接。歐洲人體型較大,力氣也較大,武器多為重劍,長劍,斧,錘,連枷等,攻擊多為擊打,就連歐洲長矛也主要是衝擊力高於貫穿力。於是,歐式鎧甲也主要防禦這樣的攻擊,它在防禦這樣的大接觸面的攻擊時,用整張鐵皮而成的全身重鎧就可以增加承壓面積,使身體均勻受力,減少對身體局部造成大傷害

中式鎧甲為片片甲葉重疊,編織而成,中國人重技,弓箭,弩箭的殺傷力奇大,中國的主戰武器---長槍,也比歐洲長矛細而銳,以刺殺,穿透為主。對士兵武將造成最大傷害就是弓弩,多少名將遇到弓弩箭陣都無計可施。中式鎧甲就在防禦貫穿傷害上有其顯著特點,在鎧甲和箭頭可能接觸的點上增加防護力,由於鎧甲是重疊而成,它就不是一層甲,而是兩層,甚至三層四層的甲葉。對箭矢的防禦效果就很明顯。

歐式鎧甲在防禦弓弩上就差了好多。在點攻擊和面防禦上吃了大虧,一層鎧甲輕易就被弓弩穿透,這也是英國長弓手在歐洲大行其道的原因,到了後期歐洲刺劍,細身劍的出現更改變了歐洲人的鎧甲樣式,他們也開始穿起了類似於中式鎧甲的甲鎧。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的鎧甲實際防禦力到底如何?
    不論是刀槍弓箭還是鋤頭菜刀,往往都能破開鎧甲傷及性命,給人一種「穿上鎧甲也沒卵用」的感覺。那麼歷史上的鎧甲防禦力到底如何呢?尤其是西夏等軍隊所裝備的「瘊子甲」,更使擁有者有「五十步而強弩不得入」的極強防禦力。中國各政權鐵甲的普及,使兩宋時期進入了一個各種錘、鞭、鐧等打擊類武器成為軍隊主流裝備的時代,因為面對穿戴鐵甲的士兵,刀劍的劈砍已經很難對其造成實質性的傷害,只有依靠打擊類武器的重擊才能有效殺傷敵軍。
  • 鎖子甲備受西方推崇 十字軍東徵人手一套 為何中國古代不用?
    鎧甲是中國古代士兵作為防禦傷害的一種重要手段,鎧甲的材質往往又很多種,比如皮質的,藤製的,鐵質的,甚至是又部分鋼製的。堅重之言也,或謂之甲。」鎧甲再我國的歷史上發展的時間不短,但有一種叫做「鎖子甲」的鎧甲你也應該聽說過,他從西域傳入,再西方十字軍東徵時起幾乎全軍都批鎖子甲,但為何中國只是小範圍裝備,並未大量使用呢?鎖子甲在中國為何不用?
  • 古代西方軍隊身披的鎖子甲,東漢傳入為何在中國軍人沒有類似的鎧甲?
    鎧甲便是古代將士穿在身上的防護裝具。甲又名鎧,《釋名·釋兵》:「鎧,猶鎧也。堅重之言也,或謂之甲。」先秦時期的鎧甲,主要是用皮革製造,被稱作稱甲、介、函等;戰國後期,出現用鐵製造的鎧,但是皮質的仍稱甲;直到唐宋以後,不分質料,或稱甲,或稱鎧,或鎧甲連稱。
  • 中國航海火器丨古代單兵海戰火器——鳥銃
    中國航海火器丨古代單兵海戰火器——鳥銃 2020-08-25 15: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獨具特色的日本古代防禦裝備 日本甲冑
    從冷兵器角度評電影《最後的武士》Ⅲ-獨具特色的日本防禦類日本的防禦類器械似乎也並不發達,不但達不到西方的高度,連中國的高度都達不到
  • 古代西方軍隊身披的鎖子甲,東漢傳入為何在中國軍人沒有「同款」?
    鎧甲便是古代將士穿在身上的防護裝具。甲又名鎧,《釋名·釋兵》:「鎧,猶鎧也。堅重之言也,或謂之甲。」先秦時期的鎧甲,主要是用皮革製造,被稱作稱甲、介、函等;戰國後期,出現用鐵製造的鎧,但是皮質的仍稱甲;直到唐宋以後,不分質料,或稱甲,或稱鎧,或鎧甲連稱。
  • 中國古代鎧甲大全——簡直是藝術啊!
    我國古代基本使用札甲,年代久一點,連接鎧甲的麻繩或皮條就會腐爛,造成保存不易。而歐洲鎧甲除了本身材料特點易於保存外,還因為有很多盔甲都是家族世代保存的,所以流傳下來的也不少,再加上現在盔甲成為高檔裝飾品,更加深了現代西方人對盔甲的興趣。鎖子甲在中國古代又稱「環鎖鎧」。一般由鐵絲或鐵環套扣綴合成衣狀,每環與另四個環相套扣,形如網鎖。
  • 古代歷史各國鎧甲大比拼 中國的帥 日本的怪 歐洲的全覆蓋
    中國古代各朝各代的鎧甲,許多朋友肯定沒有見過。相傳鎧甲的製造者源於夏朝少康的兒子「杼」,因為在一次戰爭中,遭到了敵人的頑強抵抗,並且是用遠程弓箭攻擊,損失慘重,所以他製作出了鎧甲。經過歷朝歷代的完善,以及推陳出新,出現各種各樣的鎧甲。
  • 同人逼死官方,二戰圍城中研製的蘇軍單兵護甲
    (本文由好友守夜人原創)圖中的PZ-ZIF-20胸甲被錯誤地標註為俄文「CH-38」(英文為SN-38)列寧格勒保衛戰不同於其他方向上的戰鬥,由於一直都是被圍困,所以人這種資源就相對來說更金貴了,換言之就是保護戰士生命比其他戰區來的更重要。
  • 新單兵裝備配發,穿上帥氣又實用!|單兵外骨骼|單兵外骨骼系統|央視...
    作者|軍路君 資料|央視軍事 國防和軍事 中國軍視網等12月9日,央視軍事發布了一條消息披露,我軍駐海拔5000米以上的西藏阿里邊境新疆軍區某師一線官兵開始在日常生活訓練使用一種「科幻裝備」——單兵外骨骼。
  • 特魯鎧甲和假面騎士G3誰的武器更強,特魯鎧甲很先進,G3不服輸!
    ,兩者同樣都屬於真人特攝動漫的範疇,那麼對於假面騎士和鎧甲勇士中的實力也一直存在著爭議,雖然一般是給小孩子看的動漫特攝片,但是很多從小看到大的孩子仍然在繼續觀看著,兩者其實是有著很大的區別,其中一個是源於我們的力量,另一個則是以」騎士精神「來代稱著這股力量,那麼《鎧甲勇士拿瓦》中的特魯鎧甲和《假面騎士AgitΩ》中的AgitΩ兩個人的武器,拼設定的話誰更厲害就是一個問題了。
  • 戰甲護身,縱橫沙場,聞名世界的三大鎧甲是哪三種?
    那麼下面就讓我們來看一看,古代時期,各文明都使用了怎樣的鎧甲裝備吧。 一,西方板式鎧甲 西方文明在歷史進程當中,大多數時候較為流行板甲。 最早的西方板甲類型應該是希臘肌肉甲,結構非常簡單,貼身設計,靈活輕便,但並不重視全面保護,只是可以防止一擊擊中要害斃命。
  • 鎧甲勇士:刑天鎧甲與修羅鎧甲到底誰才是終極鎧甲!
    在鎧甲勇士第二季中出現了四副鎧甲,分別是刑天鎧甲,飛影鎧甲,金剛鎧甲,還有修羅鎧甲。其中刑天,飛影,金剛在後期都能進行鎧甲升級讓鎧甲的戰鬥力更加強大。而修羅鎧甲原本就是炎帝的鎧甲,憑藉修羅鎧甲的炎帝在銀河系中戰無不勝,被阿瑞斯人稱為王者鎧甲。
  • 《衣尚中國》之「驍勇之美」:觸摸鎧甲的「溫度」
    金戈鐵馬、沙場兵戎,《衣尚中國》第三期「驍勇之美」所展示的鎧甲軍裝的主題服飾,讓人感受到「千古豪邁」透屏而出,「驍勇之美」不僅是陽剛、威武、雄壯的外表,更是守萬疆場、護山河無恙的無畏。,更凝聚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慧英勇、波瀾壯闊。
  • 中國現役單兵裝備突飛猛進,令人眼前一亮
    從近些年解放軍參加國際軍事比賽來看,現在已經很注重使用單兵裝備。特別是在和一些西方國家軍事比武的時候,解放軍都會為專門參加比賽的隊員定製相關的防護裝備。那些製作訂製裝具的人士如zippower也與這些部隊有合作,為他們提供先進單兵裝具。從圖片可以看到升級版的防彈背心、四聯彈匣攜行具、護肩、腿包、新款背包、07A內手套、護膝護肘、制式風鏡、制式射擊護目鏡以及一款未知的迷彩作訓靴。
  • 魚鱗VS鐵皮:板甲防禦技術滿點,為何古代中國卻鍾情於鱗甲?
    冶煉技術不到家,武器重技多於力,戰場不需要才是重點 (一)冶鐵技術不到家,更愛鑄鐵的中國人 中國的青銅器聞名於世,但到公元前十六世紀才開始用青銅,而西方的青銅時代在公元前二十七世紀便開始了。
  • 滿滿乾貨 | 中國古代鎧甲(盔甲)大全【內含復原實物圖哦】
    堅重之言也,或渭之甲。」中國先秦時,主要用皮革製造,稱甲、介、函等;戰國後期,出現用鐵製造的鎧,皮質的仍稱甲;唐宋以後,不分質料,或稱甲,或稱鎧,或鎧甲連稱。中國古代基本使用札甲,年代久一點,連接鎧甲的麻繩或皮條就會腐爛,造成保存不易。而歐洲鎧甲除了本身材料特點易於保存外,還因為有很多盔甲都是家族世代保存的,所以流傳下來的也不少,再加上如今盔甲成為高檔裝飾品,更加深了現代西方人對盔甲的興趣。鎖子甲在中國古代又稱「環鎖鎧」。一般由鐵絲或鐵環套扣綴合成衣狀,每環與另四個環相套扣,形如網鎖,不同文明地方製作材料不同。
  • 新單兵裝備配發,穿上帥氣又實用!
    作者|軍路君 資料|央視軍事 國防和軍事 中國軍視網等12月9日,央視軍事發布了一條消息披露,我軍駐海拔5000米以上的西藏阿里邊境新疆軍區某師一線官兵開始在日常生活訓練使用一種「科幻裝備」——單兵外骨骼。
  • 中國古代科技落後?你看看明朝的科技有多發達,西方也嘆為觀止
    很多人對中國古代的印象就是認為各朝各代都是封建腐敗的,但其實並非如此,因為只有每一個朝代的後期,才會變得腐敗混亂。而說起科技,相信很多人更會聯想到現代,根本就不會想到古代,其實這也是人們對古代的一個誤區,認為中國古代碌碌無為,沒有科技貢獻。
  • 西方傳教士在中國的傳教活動
    科學傳教,顧名思義,就是利用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吸引力進行傳教活動。 實際上,當時西方世界的科學技術已經發展到十分發達的程度,而且中國傳統科學技術實際上也發展到了一個相當高的程度。而在西方傳教士眼中,這顯然還沒有達到他們的標準。 所以他們又嘗試了其他策略,傳播西方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將西方的新奇物品傳入中國,甚至他們直接將思想文化上的衝突和爭端鬧到了皇帝面前。 最終這種文化交流的方式是不被中國封建社會政治體制所接受的,所以他們被驅逐出了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