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盔甲很多人都了解,西方大多數用的是整塊的板甲,而中國大多數是穿綴起來的龍鱗甲,很多人感覺歐洲的板甲防禦更強,畢竟是一整片鍛造的,更是認為中國沒有整體板甲是因為金屬鍛造技術不夠,其實不然。
在西方,騎士貴族階級的存在,就成了板甲從外觀和防禦發展的支持者,另外騎士間的騎槍對衝運動,也是使特供次運動甲冑文化推上一個熱潮,還有一個重要關鍵,甲冑產業不分民間還是皇家,都可以參與,形成產業分工,鐵匠、皮匠、裝潢等等匠人組成的產業鏈,另外西方有一些皇帝也是沉迷板甲設計,有自己的制甲御工廠,網羅歐洲有名的甲匠,給西方板甲發展給了不少良性影響,我認為西方板甲的發展如此蓬勃,是它存在在市場經濟中,一個活躍在皇族、貴族和有錢人階級的市場,皇家製造的產品,民間製造的產品都投放在市場銷售。
但是外表華麗的重型板甲說到實用性方面恐怕差中國的盔甲太遠了,並不是整塊的就一定好,也不是中國沒有製作整塊板甲的技術,而是我們的先人們早就拋棄了整塊板甲的設計,以至於後來明清兩朝更加出現了棉甲和紙甲。
板甲看起來貌似水桶一樣防禦全面,其實防禦性方面比不上中國的龍鱗甲設計,因為整塊的板甲太薄了對衝直接貫穿,弩也能輕易的射穿板甲。如果打造能防禦貫穿傷害的整塊板甲又太厚重馬拖不動,自己下馬也不能移動。
反觀中國龍鱗甲甲片穿綴起來,層層疊壓上層壓著下層,一個甲片受力會把力量分散給下面的其他甲片上,分散的過程中有彈性產生,這些彈力可以分解掉非常多的力量,很薄的甲片能抵抗很強的衝擊力,減輕了負重。而且龍鱗甲更加靈活不影響活動。
關於明清的棉甲,明清除了內部治安戰以外主要防禦方向是北方遊牧民族和南方少數民族,同時火器開始流行,步兵防護以抵禦箭矢銃子和輕便武器殺傷為主,除了明清相互間的戰爭以外很少需要面對重裝敵人。在這種情況下,製作相對方便價格相對便宜,結實耐用不易朽壞,對火器弓矢防禦效果也上佳的棉甲在南方顯然是上上之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