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滑稽樂」:看俳優文化在漢代人的日常娛樂中如何發展!

2020-12-10 奈落瑾夢

在古代,但凡處在一個非戰亂的社會安定的時期,人們安居樂業之餘,不管是宮廷貴族還是民間鄉野,文藝娛樂活動總是人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如現代娛樂生活一般,豐富多彩。

除了聽曲唱戲,酒茶牌花,騎射獵武等等這些或高雅或通俗的娛樂,古代民間還衍生出另一大喜聞樂見的表演藝術——說唱,而民間藝人表演在先秦就已經出現了。古人詩中云:「眾人觀俳優,誠有可笑時。侏儒笑人後,所笑動未知。非桀是堯舜,諸生同一詞。不能解其會,何笑侏儒為。」

俳優就是古代的藝人,大多與現代演員類似。《說文解字》中說到,俳是指古代那些關於雜戲、滑稽戲,比如優俳,或者俳;俳又指詼諧,滑稽,幽默之意,比如文學創作中的俳文。而優,即,指美好的,優良的,在古代是指表演戲劇的人,比如優伶。

古代優伶

所以俳優便是指那些專門滑稽雜耍的藝人。這樣看來,關於古代俳優,其實算是相聲的老祖宗了,與其頗有淵源。漢代典籍中記載,「優,饒也,一日倡也。」而「倡是指樂也。」「俳則戲也。」由此觀之,漢人所記錄的俳優有時也可以叫做「倡」。

先秦兩漢俳優的發展歷程

1、俳優文化與樂舞的淵源

《韓非子·難三》有曰:「俳優侏儒,固人主之所與燕也。」作為古代專門從事樂舞諧戲的藝人,他們通過一些基本的技巧,譬如誇張的妝容,幽默的語言,滑稽的動作,傳統的樂舞,以及雜技、說唱等表演形式來進行戲劇娛人的活動。

而在先秦兩漢前後,俳優們最主要的藝術表演形式便是樂舞與化妝的結合。從原始樂舞到祭祀樂舞,再到宮廷樂舞,每個歷史時期的功能和手法不盡相同,表達的含義和目的也在不斷變化。

俳優

在先民的勞動生活中,氏族社會之間發生戰爭烽火是常有的事,而舞這種表演形式就被作為一種軍事演習和情感寄託興起發展於原始社會。而樂舞這種形式最常見表現於世人眼前的是與祭祀活動的結合碰撞上的。

每朝每代都少不了樂舞活動,從帝王的祈福到避災解難的願望,在原始社會早期,一種巫的形式體系便孕育而生。而巫與俳優有著極大歷史淵源;巫史更像是俳優的前身,它在原始先秦時代對經濟、政治和古人的文化精神生活具有極大的影響力,並且享有崇高的地位。

巫通常被帝王和民眾認為是神的代言人,在政權統一的年代,它是王權的代表,具有對一個國家和民族命運的預言能力。是朝代幾乎所有關乎重大問題的禮儀活動的主持者,它們與神溝通,是傳承歷史的重要手段,通過樂舞和語言的技巧,在原始禮儀活動中不斷發展。

原始巫舞

在《尚書·堯典》中都有記載到皇帝的樂師伶倫,這些在祭祀活動和公眾場所下的樂舞表演者,大多進行娛神和頌功的活動,在這個時期還並未成為通俗意義上貴族階級享樂的附庸。

2、迎合歷史,社會需求

而在優伶雜糅的時代就要追溯到周秦時期,在這奴隸封建制的特權階層盛行的時期,一種宗教性的樂舞表演脫穎而出。它們開始從服務於公眾社會發展到娛已個人的方向上演變,《山海經》,《周禮·春官》中都有相關記載。

優人們在廟堂祭祀、宮廷中繼承和改造,最終成為了統治階級和貴族們的娛樂工具,特權階層們利用他們滿足自己的層次需求,精神上,社交上,還有生理上。

伶倫

在經歷過禮崩樂壞的戰紛時期後,社會經濟政治不斷轉型,宮廷文化開始走下坡路,那些所謂的宮廷雅樂開始與民間樂舞有了碰撞,並得以交流和緊密聯繫。在眾多奴隸恢復自由之身的時局下,開始成為自由的表演職業者。

因此優伶的服務對象和範圍在不斷擴大,從宮廷發展到世家官宦,最後開始流行於民間,成為平民的娛樂。而俳優們的技藝也由單向的樂舞表演擴展到滑稽戲劇,語言說唱等多項雜糅的藝術形式。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係不斷進步,地主僱農形式也隨之產生,士大夫和農民的地位迅速提高。重農抑商的政策開始推行,下層百姓的生產耕作方式也在變革,對社會的追求也在不斷提高。

因此優伶藝人們的表演技巧也在發生更新換代,他們開始迎合大眾的心理,解剖新興貴族階級的愛好和上層社會的趨向,順應歷史社會的發展,更加注重語言技巧的表達和滑稽詼諧的表演,並不斷提高技藝和拓展更多藝術方式。

優伶藝人

秦漢時期俳優文化迅速發展,在繼承前人傳統的基礎上,再加上迎合時代和新貴們的需求及高超技藝和藝人們的努力和表演形式的創新提高,新的技巧種類和純熟的技藝表演使得俳優文化趨向成熟,並穩步前進,然後從伶人這一大群體中脫離出來,成為一種新形式新的藝術風格的表演種類。

《漢書·徐樂傳》中說道:「漢武帝時,俳優侏儒之笑,不乏於前。」俳優者,擊鼓歌吹作也。發展到漢代的俳優,大多是利用傳統樂舞的基礎,融合的動作表演取悅百姓,以「滑稽戲娛,調諧樂人」為基本特徵。

漢武帝

俳優的社會地位及其影響

1、俳優的組織形式

俳優的構成與來源主要是民間的原始舞者,雜耍賣藝的民眾。這些樂舞表演人員一般社會地位低下卑賤,江湖藝人、平民百姓、獄中罪犯甚至奴隸都可以充當俳優的角色。

從樂舞說唱到詩歌民謠,他們涉及的領域很廣,但目的性基本只有一個——娛樂。探究民間大眾對統治階級的意見反饋,以此採取相應措施和技巧來告知統治階級和上層貴族的建議和反應及對策,這是後來走向成熟而發展的重要作用。

在一定時期,士大夫們對這些詼諧弄笑,戲娛淺俗的迎合貴族的俳優十分厭惡和排斥,俳優文化中的世俗之樂卻往往得到很多帝王將相的寵愛,雖然在一部分士人群體中處於卑微鄙夷的狀態,卻並不妨礙他們行走於貴族圈,並且給貴族文化帶來強烈的衝擊和影響力。他們的組織和規模數量不斷擴大,對上層階級的娛樂生活和方式給以衝擊。

俳優文化

2、俳優的士化

俳優被儒道仁直的士大夫所輕視,又為君王貴族所親近,他們夾在統治階級和士大夫之間,小心翼翼地佔的一方席地生存,這使得他們的社會地位頗為尷尬和矛盾。但事實上,他們通常是被歧視的對象,一方面君王貴族看不起這些社會底層的樂舞說唱表演者,畢竟他們屬於通俗笑弄的俗樂,登不上大雅之堂。

但另一方面,上層權貴們的娛樂生活又離不開他們,俳優們的表演可以使其得到精神壓力上的釋放,同時是他們賞玩娛樂的工具,並且醉心於他們的才技。而面對世俗對自身地位的抨擊和不認可,那些有志的俳優們不屈的精神意志開始放大了。

在貴族的打壓和強權的凌危下,政治朝堂的高壓和生存的羈絆讓一些有識有才卻又出身低賤的士人開始另尋他路,社會的良知和責任意識人一些士人開始認同俳優。俳優者既能貼近下層百姓的生活,感知民間疾苦,隨之利用說唱滑稽的表演反饋給上層階級,這亦是實現抱負和為國為民的一種有效途徑,於是諫優便產生了。

諫優

在服從貴族強權的同時,俳優化的士人通過滑稽詼諧的戲唱表演,一方面得以自保,一方面向統治階級訴說民間疾苦和社會變革,他們通過故事的展現來實現齊家治國的理想和抱負。

3、俳優文化對政治與文學的影響

隨著世俗對俳優文化的偏見越來越小,甚至偏於喜愛後,士人的俳優聯繫愈發緊密。在直諫之臣與君王之間產生矛盾之時,優諫的作用便都到發揮。

古往今來,君臣關係十分微妙,若是直諫之臣無法迎合帝王的旨意,殺身之禍是很常見的。而俳優型的士人的諫議形式就相對婉約迂迴,他們將諷諫寓於嬉笑之中,規避禍端,可以暢所欲言不被約束。著名的諫議俳優型的士大夫便是漢武帝時的東方朔。

俳優文化在君王諷諫上作用很大,同時它與秦漢的寓言關係密切。隱語作為俳優語言的一大特點,對文學寓言的發展起到極大推動作用。隱語是俳優者語言說唱表演的橋梁,一方面在政治諫議上發揮作用,一方面促進寓言文學的形成。

東方朔

俳優文化中的語言大多手法誇張,以平鋪直敘的方式敘述故事,這就對漢代賦體的寫作標準產生了深刻影響。

結語

秦漢時期,俳優本身是作為貴族百姓娛樂的表演藝術者,他們通過說唱雜技娛人,方式滑稽詼諧。俳優文化作為通俗的藝術文化卻在西漢專政統治,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高壓下,出現了俳優士人化、士人俳優化的現象。

這一現象是歷史發展特地時期的一種特徵,同時反映了西漢時期集權專政的社會政治環境,以及統治階級的用人方式,士人社會地位的變換及漢代現實的君臣矛盾。俳優在朝堂與江湖之間,連接上層階級的貴族文化與下層階級的平民世俗文化,將娛樂的形式不斷提高,以語言與詼諧見長,對漢代乃至後世的政治和文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參考文獻

1、《俳優的語言特點》

2、《士與中國文化》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雕塑談論,俳優坐俑和拂袖舞俑
    儘管如此,陶塑藝術還是在其他方面不斷創新發展,取得新的成就。漢代的陶塑明器,也是歷代明器中的佼佼者。漢代的封建地主經濟高度發展,形成國家強盛的局面,同時,統治者和地主階級日益追求奢侈淫逸的生活。特別是東漢以來,宦官外戚相繼專權,地主豪強稱霸一方。他們大治第室,營造莊園,霸佔山林川澤,蓄養妻妾奴婢。宴飲歌舞,鬥雞走狗,生活窮奢極欲。
  • 中國舊說唱——俳優。楊冪!快拿小本本記
    很多人都覺得說唱起源是紐約黑人貧困區,其實,了解歷史我們就會發現,說唱形式的表演同樣更是古人的娛樂方式之一。到了漢代發展成為了有口皆碑的娛樂經典。現代出土的很多漢代擊鼓說唱俑是俳優雕塑,俳優文化涉及至廣,漢人的喜愛至深。
  • 僅一字之差,同樣是古代藝人,「倡優」與「俳優」卻有著極大區別
    《說文解字》云:「俳,戲也」;又曰「倡,樂也」。唐代顏師古在為漢書做注時,沿用了《說文》的釋義。《漢書·霍光傳》:「大行在前殿,發樂府樂器,引內昌邑樂人,擊鼓歌吹作俳倡。」顏師古注曰:「俳優,諧戲也。倡,樂人也。」俳與倡二字意義的不同,造成「俳優」和「倡優」的含義也出現差別。值得注意的是,顏氏的注文中俳優兩字連用,釋為諧戲,而倡則單獨釋為樂人,並非倡優的釋義。
  • 兩漢時期的倡優人,對當時的文化發展有著怎樣的影響
    本文乃作者花朵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兩漢音樂中倡優樂人的社會屬性漢代歌舞之風盛行,尤其是以「鄭聲」和「楚聲」為代表的民間音樂更受到統治者的喜愛。《漢書貢禹傳》也記載,「漢元帝時,貢禹在上書中言及畜養家伎之風時說「豪富吏民畜歌者至數十人」,說的都是這種情形,正是由這些專業歌舞藝人表演的俗樂歌舞藝術頻繁走進宮廷、貴族及富豪更民之家,成為漢人日常生活中一道美視聽、動心意的娛樂大餐。
  • 山東出土漢代畫像石,畫中一群人你追我趕,專家:古人好會踢球
    畫中展現出哪些球技呢?下面我們來看看!到了漢代,蹴鞠作為一項娛樂活動贏得上至皇帝,下到市井子弟的廣泛喜愛,普及範圍進一步擴大;據《鹽鐵論·國疾》記載,西漢中期以後,市井子弟「窮巷蹋鞠」是常見的景象;《漢書·霍去病傳》載霍去病塞外出徵之時,「穿域蹋鞠」以為戲樂;武帝喜歡蹴鞠,令枚皋作《蹴鞠賦》;漢成帝酷愛蹴鞠,據史料記載,東漢皇宮中還專門修建有踢球的地方,比如含章鞠室,以及靈芝鞠室;如果「鞠」是足球的話
  • 南越王宮博物館展出漢代著名畫像石拓片
    南都訊即日起至2020年4月8日,「畫為心聲——山東漢代畫像石拓片展」在南越王宮博物館曲流石渠遺址主樓二樓臨展廳展出。 展覽山東漢代著名畫像石拓片精品合計26件,輔以圖片70幅,分別從漢代畫像石分布分期及雕刻技法、漢代畫像石建築形式及分類、漢風遺韻——畫像石題材內容的意義等三個方面介紹山東漢代畫像石的重要地位和主要特點。
  • 王俳優怎樣成為大唐雜技明星的?
    俳優是對古代演員藝人的稱呼,它的歷史非常久遠。從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存在,先秦的韓非子就曾在文章中提到過。他們是以樂舞謔戲為業的藝人,其實表演範圍比較廣,內容比較豐富。在歷史進程中也是不斷發展的。從最初的有歌舞音樂表演,有類似於相聲的,有插科打諢特色的逗人發笑的表演,其中往往還有諷諫意味,功能也是豐富多彩的。
  • 讓漢代玉文化帶你認識中國式哈利波特傳奇
    所以,單從「靈魂聖器」般的漢代葬玉文化就可見一斑,由此,葬玉文化也成為了漢代玉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在漢代紛繁的玉文化中,從葬玉文化另闢蹊徑去探尋,也算得上是感受漢代玉文化不一樣的精彩。試想,能將如同哈利波特靈魂聖器般的想像付諸於現實,絕對堪稱經典。
  • 古人如何消遣時光
    在漢代,既沒有抖音朋友圈可以刷,也沒有電視或電腦追劇,那麼古人們是怎麼消遣時光的呢?古代人的隨眼兒一瞅也是火藥味十足~在作死的邊緣瘋狂試探,看似穩中帶皮,實則內心慌得一批...知識點鴻門宴是中國歷史上最為著名的一場飯局,它改變了項羽、劉邦的命運,也改變了一個王朝的走向,甚至影響了一個民族、一種文化的命名——漢,它還成為了漢語裡的專有名詞,代指不懷好意的宴請,或企圖加害客人的宴會。壁畫上一個個尖銳的眼神,將故事凝固在一瞬間。
  • 從日本江戶時代特色文化來談談落語的衰落
    在德川年代將軍的高壓嚴厲的政治體制下,日本的反動派與民間動亂組織基本剿滅,民族趨於和平穩定,社會安定發展。上流社會與民間百姓的生活和樂繁榮,幕府統治基本穩定成熟。與此同時,在這個時代江戶幕府統治的文政強權政策下,社會現實的壓迫感和武士、大名階層的嚴肅壓抑使人們對虛無縹緲的輕鬆娛樂的文學和搞笑滑稽的落語曲藝愈加喜愛。
  • 歷史冷知識:從廟堂之聲到世俗之樂,漢代皇帝們怎麼聽音樂?
    不過最正宗、最高級的雅樂是流傳下來的「六代之樂」。「六代之樂」指的是黃帝、唐堯、虞舜、夏禹、商湯、周武所奉行的雅樂。至秦朝,「六代之樂」只剩虞舜的《韶》和周武的《武》。估計這兩部樂舞也是殘破不堪了,漢代好好改了一番,更名為《文始》和《五行》。此時雅樂的演奏存在一個嚴重的問題:不知其意!
  • 文化訪談|麥洋娛樂:以高標準的藝人培養方式推動娛樂產業發展
    近日,麥洋娛樂「國際藝人偶像練習生培養計劃」發布會已經在杭州落下帷幕,浙江麥洋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作為本次發布會的主辦方,正式官宣在未來5-10年中,將聯合浙江傳媒、浙江音樂學院、浙江職業藝術學院等省內80多所高等院校,以及徒歌、樂屆等500多家專業藝術培訓機構共同發起對藝術人才進行專業素質培養的推動工作
  • 漢代金銀器的種類
    總體上說,金銀器中最為常見的仍是飾品,金銀器皿不多,純金質容器也不多見。迄今考古發掘中所見漢代金銀器皿,大多為銀制,銀質的碗、盤、壺、盒等,在各地均有發現。一般器形較簡潔,多為素麵。從已經發表的出土資料看,兩漢金銀器按其功能劃分,主要有5大類:裝飾類、生活用具類、金銀貨幣、印章、醫用器具。
  • 山東出土漢代畫像石,畫中密麻一群人正「幹活」,專家:他們是廚師
    畫像石是漢代厚葬之風的產物;它是漢墓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人們在石槨、墓闕以及祭祀祠堂等建築上,雕刻出一系列圖案和文字,以紀念墓主人生前的一切;山東出土了各式各樣的畫像石,生動展現出漢代的社會景象;其中有一幅畫面上刻有一群密密麻麻的人物,他們似乎在忙些什麼,專家經研究發現,這一大群人都是廚師
  • 滑稽除了表情包,還有這麼多意思?
    在社交網絡中,「滑稽」是年輕人最常用的表情之一。最早來自於貼吧,不過表情過於魔性,被網友廣泛傳播於各個平臺,所以後來QQ、微信、B站、酷安等,都推出了自己的「滑稽」。滑稽一詞出現得很早,早在《莊子·徐無鬼》的故事中就有記載:「黃帝將見大隗乎具茨之山,方明為御,昌寓驂乘,張若諧朋前馬,昆閽滑稽後車;至於襄城之野,七聖皆迷,無所問塗。」在這裡,滑稽是個聖人的名字,他和方明、昌寓、張若、諧朋、昆閽一同陪黃帝去具茨山拜見大隗,結果都是路痴,只能找個小童問路。
  • 漢代神獸︱群雄為何要「逐鹿」?
    狩獵圖是漢代非常普遍的題材,畫像石、畫像磚、博山爐、銅車飾、搖錢樹座等器物上往往以此為飾。在漢代人所捕獵的動物中,多可見到鹿的身影。較有代表性的如河北定縣122號漢墓出土2件金銀錯銅車飾,呈竹管狀,中空,表面自上而下有三條等分凸起的輪節、將銅管等分作四段,每段以金銀錯技術飾以狩獵圖像。
  • 透物看文化|淺析湖南省博物館馬王堆漢墓陳列館文化內涵
    永生文化陳列中的帛畫主要為辛追夫人及其兒子的兩幅T形帛畫。T形帛畫又稱非衣。承擔招魂幡功能,體現了古代喪葬文化中對安魂安魄的重視。中從另方面講,這展示了當時人們的空間宇宙觀及相應的宗教信仰,即漢代事死如事生的永生文化。
  • 杜世茹|「閾限」與「舞臺」 ——漢代橋梁圖式的功能與意味
    既然車馬出行、戰爭、狩獵和樂舞百戲等活動,都可以在沒有橋梁的地方進行,為什麼漢代雕刻家要耗費心力在畫面上添加一座橋呢?這個問題也同樣適用於漢代的樓閣、臺榭等建築圖像。我們可以從中引申出更多問題:漢代人如何怎樣看待建築物?為何在橋梁、樓閣、高臺上的事物更加吸引人的目光?這些問題需要通過進一步的研究加以闡釋。
  • 漢代神獸︱為什麼平平無奇的羊能夠成為神獸?
    前者不難理解,因為大量畫像石圖像就是時人現實生活的寫照;但在後者中,為何原本平平無奇的羊成為了神獸?它作為神獸會有哪些圖像表現與場景展示?反映出漢代人怎樣的觀念和信仰?從中可以洞見漢代人什麼樣的想像空間與知識結構?這些都是有意思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