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網絡上,漢朝和羅馬誰強,一直是個經久不衰的話題。其中關於兩個國家的武器裝備,遠程投射能力的爭論,也是熱點話題。本文就針對其中弩的對比,簡單說一下。
網上有種觀點,認為羅馬弩炮是機械開弩,漢代是人力開弩,所以羅馬強於漢。但實際上,漢代弩炮也是用機械開弩的,這一點史書有明確記載,「車張十石之弩」(《論衡》)。其實,東西方都選擇用機械開弩,原因很簡單。比如羅馬帝國早期一般情況下每軍團60門弩炮。如果說開弩需要數十人,那麼每軍團就要消耗數百到上千人。這樣無疑會降低正面戰場的人數,使其正面戰場處於不利的情況下。所以出於節省人力,漢代和羅馬都選擇了機械開弩方式。比如李廣曾親自用大黃弩射匈奴的副將(《史記 李將軍列傳》)。這種大黃弩是一種十石弩炮。李廣率領僕從人員較少的騎兵,在戰場形勢下,怎麼可能再抽調一線騎兵去開弩?必然要使用機械開弩。
接下來對比一下雙方的射程,按照現代人對羅馬弩炮的復原顯示(在巴黎大約是1860年,在英國和德國約是1905~1910年),古代投擲機械的復原裝置,所具有性能和古代作者的描述完全吻和。所有這些正常裝置有效射程不超過500碼(437米)(《技術史》)。漢代弩炮由於沒有復原,所以根據史料記載和出土文物進行推測,未央宮刻字骨所見弩射程,多為300~400步(414~552米),現公布材料中,最大為四百二(579.6米)(《中國古代軍事工程技術史》)。雖然由於籤牌散亂,無法得知其對應的幾石弩。但是這應該是漢弩有效射程的極限,其最大射程應該再600步(828米)。至於其他文獻記載的漢弩射程千餘步,其射程恐誇大。因為按照後世宋代弩(被宋人稱為遠勝前代)最大射程才1000步(1200米),所以漢弩應該沒有射程達到1000步的弩。這裡一番對比看起來漢弩射程佔優勢,但是《技術史》後文也說過,如果使用更有威力的發射工具,發射更輕的物體,射程會增加一半。所以由於缺乏漢代弩炮彈藥的重量,具體誰射的更遠還不好說。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敘拉古發明了腹弓之後,很快就消失了。之後的地中海世界只有弩炮,沒有單兵弩。但這種說法是不明白弩炮和腹弓在古典時代的定義,我們現在將腹弓定義為一種單兵弩,但是古典時代不是這樣定義的。公元前3世紀的工程師比冬,記載了一種腹弓的設計圖,但是其實際是弩炮。所以可以看出,腹弓在古典時代並不是等於單兵弩,而是包含單兵弩和弩炮。至於所謂的最早記載腹弓的是公元1世紀的希羅,這個說法是因為希羅留下了最早單兵弩設計圖,所以經常被引用。事實上,記載腹弓的古典作者遠遠早於希羅,但具體形制到底是單兵弩還是弩炮,未知……
那麼古典時代對弩炮,是否有明確定義呢?這個恐怕也沒有。按照羅馬人的記載,阿基米德再守衛敘拉古時,在城牆設有3英寸寬的孔眼,孔眼距地面有一人高,然後敘拉古人用弩炮通過孔眼射向敵方。按這種描述,敘拉古人使用的很可能是一種小型手持武器。而一直到羅馬帝國晚期,當時的工程師仍然將手持努稱為弩炮。所以可以推斷的是,單兵弩在希臘羅馬時期可能一直存在,只不過沒有明確稱為腹弓而已。這可以通過一些記載看出來。如在圍攻耶路撒冷的時候,羅馬出動700門弩炮,但是按照編制每軍團弩炮才60門,圍攻軍團只有三個。所以記載中的弩炮,大部分應該是手持弩,每個軍團大概180名弩手。
那麼談完羅馬,這裡我們再來談漢,漢代往往被認為是以全員弩手的軍隊,網絡經常爭論的是漢弩能不能射敗羅馬軍隊。這種說法的根源出自《尹灣漢簡》記載的弩數量,但其實記載中,弩的數量遠多於其副武器——刀劍。從下表就可看出。
我們可以看出刀劍等輔助兵器才只有弩數量的三之二,並且還要考慮到長兵器的輔助兵器和盾與弓的情況下。如果按這個配置來推算軍隊,那至少有一半的弩兵是未有任何近戰兵器,這明顯不可能。畢竟這個武庫儲備性質的。弩這種武器肯定是超額配備。這也可以從居延漢簡(記載的都是防禦堡壘的邊防軍)中看出來,其弩與其他兵器的比例是2:1。儲備型和防禦性單位超額配備遠射程武器是一種軍事常識,因此不能直接以東海庫的情況來套用漢代的野戰軍。當然,漢軍大量儲備弩,也說明漢軍對弩非常重視。總之,本篇文章只是校證一些網絡上的常見認識錯誤,至於漢羅誰更強,這個就見仁見智的問題。不過筆者認為,在冷兵器時代,武器只是決定戰爭勝敗的因素之一。所以只通過武器看誰更強,沒有什麼意義。要警惕的是某些人,故意斷章取義,刪改資料,歪曲解讀,來達到一些怪異心理。這些才是網絡上很多錯誤認知的源頭。
按照《兵法簡述》記載通常每百人隊都有自己的弩炮車,後面說一軍團配備有55門弩炮車,但是兵法簡述是從共和國一直寫到帝國時期的一本書,沒有明確記載什麼時期的軍團。按照塔西佗記載一個軍團60個百人隊,約瑟夫記載維斯帕西安圍攻尤塔帕塔時3個軍團有180門弩炮,剛好一個軍團60門。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微漫菸葉,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