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伊特魯斯坎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常常籠統的把希臘藝術與羅馬藝術混同在一起。自然,羅馬在消滅希臘之後,許多方面受到了希臘的影響,例如:神話、哲學、建築形式,甚至政治理念……
羅馬後來建立了疆域遼闊的大帝國,領土範圍遠遠超過希臘文化活動的地中海區域。羅馬帝國以地中海為中心,將勢力擴大到西部亞洲的敘利亞、小亞細亞一帶,也統治了伊比利亞半島的西班牙、北邊的高盧(即今法國),甚至遠徵到了今天英國所統屬的不列顛,連古代的埃及也被合併在羅馬帝國之內。
在這樣疆域遼闊的土地上,即使羅馬帝國主題上承襲了希臘文明,但勢必摻雜了其他地區的文化,使羅馬的藝術形式與原有的希臘藝術有明顯的差異。
羅馬藝術除了傳承自希臘藝術的部分之外,原來產生於義大利北部的伊特魯斯坎藝術是不容忽視的一個源流。
吹笛與持豎琴的男子 ,現藏於羅馬塔爾奎尼亞國家博物館。 伊特魯斯坎地區留下許多彩繪陶器,墓葬中也保存有大量壁畫。在一處貴族的家族墓葬裡,壁畫上彩繪著吹笛的少年,身披長袍,一面吹奏笛管,一面大步向前邁進,神態瀟灑愉悅,人物四周還彩繪了扶疏的花木,以優美流暢的線條書寫,加上鮮明溫暖的色彩,仿佛吹笛者行走於春天的林木之間,樹枝隨風搖擺,花朵盛放,傳達著生活的喜悅興奮之情。
同樣收藏在羅馬塔爾奎尼亞國家博物館的另一件壁畫,風格十分類似,描繪一名少年舉手投足,正在舞蹈,他的左腳蹺起,左手向後擺動,一面回首,一面向前舞蹈,白色的衣袍也隨動作搖擺。
伊特魯斯坎的人像彩繪不能說和希臘一點關係都沒有,但似乎表現得更為自由活潑,希臘重視人物的崇高理想,伊特魯斯坎地區卻更熱烈地表現生活的富裕美好。伊特魯斯坎的赤陶泥塑,青銅塑造的人像或怪獸頭像,石棺上的雕刻,也都有獨特的地方風格。尤其是棺槨上的死者肖像,因為具有肖像性格,必須逼真於死者形貌,所以發展出特別傾向寫實的風格,對此後羅馬的人像雕刻發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羅馬雕塑的寫實性
傳說中羅馬是有羅慕洛和瑞穆斯兩名兄弟建立。傳說中這兩兄弟幼年時吸食母狼的奶長大,在伊特魯斯坎的藝術中還存留下了這樣一匹母狼的青銅雕塑。
羅馬的建國似乎隱含著狼的野性與機敏,隱含的狼的嗜殺、迅捷與彪悍。
在這樣血性的基礎上,羅馬雖然極度仰慕希臘文化,努力學習希臘城邦文化的優雅與崇高,但是本質上仍保有自己特有的務實、粗獷、實事求是的人格特徵。
想到希臘,常常想到神話、史詩、哲學;想到羅馬,也許更多浮現的是軍人、政治家,是建立國家秩序紀律的法制精神,羅馬法是西方律法的基礎。
這種務實的個性反映在雕塑上,就形成了強烈的寫實風格。
這是一尊羅馬的男子頭像,不知道他是誰,但確定不是希臘美學的產物。他年歲已大,禿頭,額頭上一道一道皺紋,雙眼凌厲有威嚴,應該是一名掌有權柄的貴族或政要。他的嘴角向下傾斜,顯現出自信而獨斷的個性,雙頰的肌肉鬆弛,但仍表現著堅毅的神情。
羅馬的雕塑可以如此細細閱讀。希臘為了追求藝術的崇高理想,常常放棄一些細節的精準,以達到美化的效果。但是,羅馬絕不放棄任何細節,這些細節——皺紋、眉骨、嘴角、眼袋,正是羅馬人認為構成一件肖像真實性不可或缺的部分。
希臘人塑造著完美的理想,使每一尊雕塑都顯現崇高的姿態。羅馬使人還原至人真實的面貌,在羅馬的雕塑中看到衰老,看到肥胖,看到豔俗或殘疾,這些希臘人認為不美的生命現象,羅馬的雕塑一一包容了,使我們有機會更真實地逼視人生。
應該特別重視羅馬雕塑的肖像性格,這種務實求真的精神是西方美術此後發展的重要基礎。
逼真的羅馬繪畫
除了雕塑的肖像性格以外,羅馬的繪畫也發展出了逼真的寫實風格。在龐貝出土的遺址中,有許多壁畫保留了對當時生活真切的描繪,不但是美術作品,也幾乎兼具社會生活的史料價值。從這些壁畫的一些靜物描繪的局部來看,對器皿、水果、家具的描寫,具備強烈的體量的真實性,用到光影的描繪來凸顯體積的立體性,這些,都足以作為羅馬藝術對西方後世繪畫重大的貢獻。
羅馬的城市規劃與公共性建築藝術
羅馬繼承了希臘的城邦民主,但很快就遞變成為帝國的政治。為了統治疆域遼闊的領土,顯然希臘適應小城邦的民主共和體制已不夠用。希臘的城邦常常人口都局限在數千人或一萬人上下,但是,羅馬一個城市已是擁有百萬人左右的大都會。城邦文明雖然理想美好,但無法應付人口繁多、種族複雜的大帝國。希臘的城邦文明重視哲學、道德,講求人與人溝通的和諧;而羅馬在巨大的城市中,只有以法律維持秩序,中央集權性的城市規劃與大型公共建築的空間,也因此成為羅馬獨特的藝術形式。
現在仍矗立在羅馬市中心的圖拉真記功柱,以及君士坦丁凱旋門,都還標誌著昔日羅馬不可一世的帝國精神。這些建築,並沒有真正的實用性,而是為了炫耀帝國的偉大,為了炫耀帝國的豐功偉業,為了鞏固政治的中央集權而存在的,可以說是人類最早的公共藝術。
圖拉真記功柱是一根圓形的大理石柱,上面以螺旋盤升的方式浮雕著圖拉真皇帝戰勝外番的戰爭紀念圖,像一張敘事的長卷畫,浮雕著帝王的功業。這是公元2世紀羅馬帝國極盛時代的作品。到了君士坦丁時代,4世紀以後,羅馬帝國面臨新興基督教的挑戰,君士坦丁仍然為自己修建了莊嚴宏偉的凱旋門,類似中國古代的牌坊,並無實際建築功能,也純粹是為了記錄帝王的戰功而存在。
圖拉真記功柱和君士坦丁凱旋門後來都被一千多年後的拿破崙模仿,尺度放大,修建於巴黎,可以從此見到羅馬紀念性建築在西方造型歷史上長遠的影響。
除了與帝國權力象徵相結合的紀念性建築外,在羅馬帝國許多公共使用的大型空間也大量出現,具備實用功能,與羅馬務實的城市規劃有關,獨具時代的特色。
希臘的城邦建築大多為神殿,尺度都比較小,講求比例的和諧。
羅馬城市人口眾多,必須要有嚴密的規劃,例如飲水、衛生,都可能發生問題。至今仍可看到羅馬帝國時代修建的引水道,以拱梁引山泉到城市,長達數十公裡,這種引水道的遺蹟仍存在於羅馬帝國留下的領土各地,見證著羅馬公共工程的浩大氣魄。泉水引進城市,地下也修建著規模巨大的水道和貯水空間,成為羅馬城市地下看不見的另一種壯觀景象。
為了解決人口眾多的聚居問題,羅馬的公共浴池,城市廣場空間都為西方現代大都會的形成樹立了最早的範本。
羅馬最著名的公共性建築當然就是競技場,這個巨大的圓形空間,可以同時容納五萬人眾。可以說是現代城市必備的巨蛋建築的鼻祖。
競技場修建於公元1世紀,以巨石砌建,依據希臘按山坡修建的扇形劇場形式,擴大為以拱形結構完成的圓形建築。
圓形的空間可以適應同時湧入或疏散的眾多觀眾,五萬人同時進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競技場以分散在圓形各邊的拱門,依據編號,使觀眾被分流從不同的方向進出,解決了人多擁擠的難題。
競技場莊嚴雄偉,這裡留下野獸和人搏鬥的斑斑血跡,羅馬的輝煌、不朽,仿佛仍在這巨大的圓形空間中迴響。
圓形,似乎是羅馬建築形式上新的符號。
希臘的空間大多為方形,結構上也以垂直和水平的梁柱為主,跨距不大,空間也受到限制。在西方建築形式上起決定性的影響。拱,利用拋物的弧線使跨距加大,可以免除掉柱子的分割,達到內部空間完整的效果。
2世紀在哈德裡安皇帝時代修建的萬神殿,是西方圓拱巨型建築最早的典範。
萬神殿外觀仍保留希臘的三角形門楣以及柱廊的形式。但一進到內部,立刻發現一個巨大完整的圓形穹隆,從上而下,使人仿佛被包容在一個無限的宇宙空間中。
穹隆的空間,以拱的結構加上採自火山灰泥的黏性混凝土來完成,形成羅馬巨大公共性建築的最大特徵。從西羅馬的萬神殿,發展成為東羅馬君士坦丁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羅馬建築藝術的雄偉形式是希臘城邦建築格局遠遠望塵莫及的。
古羅馬龐貝古城壁畫
龐貝古城從公元前82年起成為羅馬的領地,公元79年因維蘇威火山爆發而埋沒,在火山灰下長達1700多年,18世紀40年代開始發掘。其中大量壁畫的出土,多以古希臘神話為題材。
《珀耳修斯與安德洛墨達 》,出土於龐貝城,據考證,該發現是從公元前4世紀尼基壁畫複製下來的 。現歸義大利那不勒斯國家博物館收藏。
《珀耳修斯與安德洛墨達》出自希臘神話:衣索比亞國王的女兒安德洛墨達,被吃人的海怪挾持,並說這是執行神的指示。英雄珀耳修斯在歸途中經過巨巖上空,發現巨巖上鎖著安德洛墨達,便下去殺死了海怪,救出了美人,並娶安德洛墨達為妻。壁畫描寫的正是英雄救出美人的時刻。珀耳修斯一手提著海怪的首級,一手扶起美人要離開巨巖。
這是在龐貝一家麵包鋪牆壁上發現的,因此又稱《麵包房夫妻像》,這是一幅重要的肖像畫。這標示著公元1世紀前後羅馬肖像畫達到的成就。 畫中人物的神態生動、自然,藝術手法質樸,人物形象既形神兼備又立體感很強,是古羅馬優秀的現實主義肖像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