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曹楊一村進進出出都是正在搬家的居民。這個新中國的第一個工人新村,在68歲之際將迎來改造。在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中,這是第一個由政府出資、改善老百姓居住環境的民生項目。
曾經超10萬人參觀
如今68年的老房子不再宜居
曹楊一村位於普陀區曹楊新村街道核心區域,一幢幢紅瓦白牆的三層小樓,於一片綠意中錯落有致。這裡採用「鄰裡單元」的規劃結構,居住區中心設有各項公共設施,邊緣設有菜場和小商店等。
普陀區房管局局長張軍介紹:「這是第四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保護類別為四類。建築等級不算高,但人文底蘊深厚。」當時,小區居住了1002戶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引起國內外關注。曾有155個國家和地區的7209個代表團到曹楊一村參觀訪問,參觀人次超過10萬。
建於1952年的老房子這些年裡修繕、改動過多次。1962年,48幢房屋由兩層加建為三層;1979年,2工區加建145號甲、170號甲一梯兩戶三層磚混結構單元住宅;2011年,小區進行廚衛改造,政府對合用廚房衛生間裝修一番,衛生間雖然分割成獨用,卻沒在套內。
去年,區房管局的檢測結果表明,房屋結構總體安全,但部分結構因長年亂搭亂建,存在一定程度的結構件損壞及安全隱患;此外,房屋牆面裝飾層,因自然老化、年久失修,開裂、滲水等損傷較嚴重。
張軍說:「曹楊一村有歷史積澱、時代特徵、傳承需要,但現實房屋狀況和居住環境,已不再符合現在人們的要求。進行房屋改造是一種必然,是市、區各級領導十分重視的民生項目,我們必須把好事做好。」
規定很多
但專家論證比預想的大膽
對於這類保護建築,規定很多:建築的主要立面不得改變;規劃空間布局,是外部重點保護部位;原內部主要空間格局以及其他原有特色裝飾,是內部重點保護部位;修繕改造前應認真考證原始設計資料及施工工藝等,重點保護部位應嚴格按原式樣、原材質、原工藝進行修繕改造。
上海市歷史建築保護事務中心組織了一場專家評審會,來的都是重量級人物——同濟大學教授鄭時齡、上海房地產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趙為民、上海市房屋建築設計院董事長顧陸忠……十餘名專家和管理部門負責人,拿著曹楊一村建成時的老圖紙,得出一致意見:曹楊一村具有一定歷史人文、藝術、科技價值,通過保護性的修繕改造,解決民生居住困難。專家們就此提出四方面建議——
首先,注意保留歷史風貌。比如「鄰裡單元」,扇形行列式分布的規劃特色以及空間肌理,通過道路和綠化整治,凸顯風貌特色;其次,對建築物採取必要加固措施。結合成套改造,可以在房子北側的凹處,適當減少內凹尺度,釋放少量面積,但要注意整體改造後北立面的形態和原立面相近,不能加層;第三,南立面按原貌重點保護,違章搭建和老虎窗要全部拆除,還要整理牆面上的設施;第四,未來可以保留一棟老房子,按1952年原樣進行修復,闢為曹楊一村歷史博物館。
「專家的建議,比我預想的還要大膽。」參加論證會的上海建築裝飾(集團)設計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陳中偉又驚又喜。裝飾集團受區房管局委託,來給曹楊一村做設計方案,那段時間,陳中偉已經踩點二三十次。
以他的眼光來看,改造的尺度「可進可退」,但專家們一致希望在政策框架內做最大限度地改善,保留歷史風貌的同時,他們更希望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
「恢復建築原貌」
與「改善居住質量」並不矛盾
裝飾集團給出的具體方案中,第一件難事就是——拆違。在這個小區,用於改善居住條件的違建很多,居民把所有公共空間都用起來,一層樓三戶居民商量好,這家把樓梯間做成儲藏室,另兩家就用上天井;還有的三樓居民,利用尖頂搭了閣樓,當做臥室。
綜合修繕改造的前提,就是把後期搭建的,或與建築不符的外門窗,全部封堵,拆除天井及屋頂搭建、屋面老虎窗、空調架等。
居民區書記潘斯一告訴記者:「這次拆違,比想像中順利。」因為都期待生活改觀,居民們同意在改造中拆除違建、恢復建築原貌。
在設計師手裡,「恢復建築原貌」與「改善居住質量」並不矛盾。簡單來說,就是讓建築外表看起來一樣,但使用材質有所提升。
比如標誌性的紅色屋頂,一排排「紅房子」的俯瞰圖,經常出現在明信片上。實際上,屋頂十分老舊,必須重做。
裝飾集團提出,屋面材質按照原來的樣式和顏色,內部構造增加保溫及防火措施。改造後,頂樓的居民會感到冬暖夏涼,比以前舒適。
外立面看起來也要和以前一樣:「最小幹預」與「真實性」是兩條基本原則。外牆粉刷塗料的顏色經過原狀考證,設計師剝開建築外牆歷年的修繕痕跡後發現了曹楊一村最原始的顏色,最後經對比決定,採用一種與歷史原狀顏色一樣的暗米黃色塗料作為立面主材。
原先特色鮮明的紫紅色木窗,在後期修繕過程中被塗刷了綠色油漆,且如今大部分已經損壞,陸續被居民換成了新材質,顏色、樣式都不一致。設計方案中,所有窗戶都將被改造成紫紅色的仿木紋中空玻璃鋁合金窗,新做窗扇的分隔形式按照原有式樣,兼顧耐久性和保溫密封性。
還有曹楊一村東西山牆上的回紋鏤空設計裝飾造型,也將被保留下來,作為標識物。
但居民們更關心的,還是內部修繕。最大的改變,是房屋的內部材質更新升級——建築二層公共部位的木格柵及三層預製板樓面,都將改為鋼筋混凝土樓面,二層居室內的木格柵樓面重新翻做,木地板、木格柵按原樣更新,同時進行蟻患防治。
老舊的木樓梯,酥掉的室內泥墁板條牆,也會改成鋼筋混凝土及磚牆;衛生間、廚房與相鄰房間的隔牆,會採用磚牆並做好防水構造。
挨家挨戶上門溝通
讓居民了解每一個細節
此次改造的所有方案細節,都向居民公示。每家每戶都要看過自家的改造圖紙,同意籤約後才能實施。
首批試點在12棟樓進行,360戶居民中,311戶已籤約同意改造。整個居民工作,由曹楊新村街道、源園居民區一同進行。居民區裡的自治組織「事和院」工作室和居委幹部、社區黨員、項目組成員、裝飾集團工程師一起,挨家挨戶上門溝通,讓居民了解每一個細節。
潘斯一記得:2019年12月4日籤約首日,籤約率達38%。籤約點設在居委會辦公室,現場十分熱鬧,居民們自行查看修繕改造方案,設計方專業人員在一旁答疑解惑。第一批次140—141號樓,僅用9天就100%完成籤約。許多居民看著牆上任務表中滿滿的小紅旗,歡呼起來。
居民工作的細枝末節,非經歷不知難。有經驗的陳中偉派出他的得意門生、85後上海小夥金曉明,擔任現場責任設計師,全程沉入社區。金曉明認識涉改的每一戶居民。小區有不少殘疾人、獨居老人,身邊沒人可以商量,他和居委幹部一起,儘可能把他們的家人都約過來,一次次上門溝通,講述方案、解釋圖紙,完成籤約。
最難的是孤老。涉改的孤老有十幾位,他們最擔心的是改造過渡階段,住在哪裡、家什物件怎麼辦。居委民政幹部攬下這些責任,為老人找好距離最近的養老機構,還由居委會出面租下儲物空間。屆時,居民區和施工單位一起,幫助老人搬家、存放家具,最終再搬回住處,恢復正常生活。
還有一棟樓裡,有戶居民留到最後不肯籤約,因為家裡有位98歲的老母親。老人很有顧慮,不願意離開這個地方,覺得自己「挪了窩」,就回不來了。潘斯一想出辦法,在同一個小區尚未納入改造的樓裡,給老人借了一間房型一模一樣的房子。這間房子比老人家裡還更宜居,位於一樓,對面就是曹楊公園,看出去風景很好。問題解決了,這戶居民同意籤約,整幢樓馬上納入改造。
在收集居民訴求的過程中,金曉明不斷對設計方案「批量微調」,如調整室內門的開門方向、調整衛生間設備的位置等。他希望盡一切可能,讓居民的居住空間寬敞一點。
建造「初心」延續半個世紀
曹楊新村的總設計師汪定曾先生採用了美國人在1929年提出的「鄰裡單元」理論,而非當時興盛的「蘇聯式」規劃模式來設計。
「鄰裡單元」的設計重點是「為人生活而設計」。好處在於,讓車流量大的主幹道把住區包圍,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個體,而個體內部擁有與居住需求相配的公共設施。
汪定曾在2009年、96歲高齡時,撰文回憶當年規劃時的考慮,
「那時歐美的學院派和設計界中關於花園城市、新城市主義運動萌芽等的研究、嘗試已開始蓬勃發展,而這些新思潮中對於綠化、生態、以步行為導向、非對稱自由布局等的關注非常吸引我。同時,那些在上海舊式裡弄中的風鈴聲、笑語及樹影裡成長的記憶又深深地刻在我的腦海裡。怎麼能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呢?我一直試圖在設計實踐中有機地融合這兩種我所接觸到的截然不同的文化基因.....」
放在當時國內的歷史背景看,工人新村這種「就近工業區、遠離市區」的選址原則,顯然受到「先生產後生活」工業化政策的影響,成為當時上海城市定位由「消費型城市」向「生產型城市」轉變的真實寫照。
後來,新出現的商品房成為城市住宅建設的主流,給工人新村帶來巨大挑戰。曾經受人羨慕的新村住戶,變為城市中的住房困難戶。有的人買房搬走,有的人還守著這裡的老房子。
令人欣慰的是,「脫胎換骨」式的綜合修繕改造即將啟動,這裡可能成為上海乃至全國一大批工人新村的「改造藍本」。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欒吟之
微信編輯:肖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