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寶寶大腦發展三大「窗口期」,打好認知基礎,提前養成小習慣

2020-12-24 凌晨媽媽育兒

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人說,誰誰誰家的孩子很聰明,比同齡人明顯要智商或者情商高很多。比如,有三四歲的寶寶看到英文單詞不敢張嘴;而有的娃卻能在兩歲的時候就說出很多的單詞;有的孩子能在三歲左右就能觀察到周圍人的情緒,並且給予一定的安慰;而有的娃卻只顧自己的感受,不關心別人發生了什麼。

不禁會讓人思考,導致這些差異的出現,是基因問題還是生長環境的影響?當你看到有的娃很懂事,心裡一定會想,媽媽在家教育的好!但是你可能會聽到類似這樣的回覆:我們並沒有特意教過孩子這些,可能是他自己學的吧!是不是疑問又來了:為啥人家娃就能自己學會,自己家孩子還是處於懵懂狀態呢?

孩子們在行為上表現出來的差異,除了基因和生長環境,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孩子能力的發展,是源於大腦的發育。

寶寶的大腦如何發展

哈佛大學兒童發展中心總結二十年的研究成果指出,早期童年非常重要,因為嬰兒出生後的頭幾年,每秒鐘大腦會產生700個神經元連接。

在所有的靈長類動物中,人類擁有最長的童年時間。是因為我們需要在童年的時候,需要積累各類的經驗,以應對日後成長過程中的複雜生活局面。那麼,在孩童時期,正式大腦高速發展的階段。

從出生開始,寶寶的大腦就進入了飛速發展的階段。如上圖所示,黃色部分代表寶寶大腦的快速發展期,也就是從出生到兩歲左右。藍色部分代表大腦發育平緩的階段,從2歲到6歲之間。

三大核心能力發展「窗口期」

寶寶的大腦發育主要分三類:感官、語言和認知能力的發展。而根據寶寶的生長階段不同,這三類能力發展的高峰期也不同。我們主要來看下各項能力飛速發展的年齡段是什麼。

感官發展:0-6個月是感官發展的高峰期感官指的是聽覺、視覺、嗅覺、觸覺等。因為寶寶在媽媽肚子裡5個月的時候,聽覺就已經發育完全,因此出生後的0-6個月,是聽覺感官發展的敏感期。

寶寶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他就開始通過聆聽來熟悉外界環境,學習語言等。到兩周左右的時候,如果寶寶哭鬧,只要聽到熟悉的語言就會停止。

寶寶是通過語言來了解世界的,為了讓孩子更好更快的認識到外界,當我們給娃做清潔工作,或者陪孩子玩耍時,要多和寶寶聊天。比如:

「我們要換尿不溼啦」

「來洗臉咯」

「來,手手抓住玩具」

「……」等類似的溝通性話語。

不要認為寶寶還小,說話也只是「咿咿呀呀」,就不和他溝通,要知道,這個時候,正是寶寶學習的好時機。

語言發展:6-12個月語言發展高峰期寶寶從6個月開始,就開始創造發音,「咿咿呀呀」的說個不停。7、8個月的時候,就開始了解特定的音節。最早的發音就是baba,這也是很多寶媽說,我娃先學會的是叫「爸爸」。也許孩子並不是真的叫「爸爸」,而只是在練習發音。

9個月開始,語言能力就有了很明顯的提高。寶寶能開始聽懂家長給的一些指令,並且能在某些時候和爸爸媽媽進行溝通。直到12個月的時候,孩子的表達能力就更清晰了。

認知發展:1歲-3歲認知發展高峰期認知能力包含的範圍很大,比如知覺、記憶、思維和想像等的能力都在這個框架內。在這個階段,就會開始經歷寶媽們聞之色變的「Terrible Two」和「Horrible Three」。寶寶之所以開始變得「可怕和恐怖」,是因為孩子語言能力也進一步加強,想像力也在發展。

當他開始有了自己的思維,並且正在處於認知能力大爆發階段,我們通常會不明白孩子在說什麼,為什麼他會突然開始哭鬧等在家長看起來莫名其妙的行為。而恰恰是這種無釐頭的行為,其實就是孩子的認知能力發展的高峰期。

因此,在寶寶大腦神經發育的階段中,最先進行聯結的是感知能力,然後是語言能力,最後才是認知能力。

這些習慣促進寶寶大腦發展

主流研究認為:基因和環境是影響兒童大腦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我們在上部分談到的是寶寶腦神經發育的走向,但寶媽們需要清楚,這個只是在兒童時期感官、語言及認知能力發展的基礎。這些能力能否更好的發展,眾所周知的基因會有一定的作用,但還有的一點就是後期的生活環境。

首先,要有固定的親子互動。

隨著科學育兒理念的興起,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給孩子上早教班。也有老一輩的人會出來阻攔:這麼小的孩子就上學,以後上學的日子可多了。但是當我們知道孩子的神經元從出生開始,每秒都會產生700個的時候,你還會認為早教沒有用嗎?

當然,早教並不是一定要去機構,現在也開始提倡可以在家進行早教育兒。這就需要高質量的親子陪伴,每天需要有固定的時間來和寶寶一起做親子互動。這些互動可以包括:一起學英文兒歌,給娃講繪本,陪孩子堆積木,或者帶娃去家附近的公園玩玩。也可以只是和寶寶聊聊天,講講自己的一天,問問孩子有沒有有趣的事情想要和家人分享等。

其次,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

寶寶的日常飲食也會影響他的大腦發育,食物中富含的各類營養物質,有很多是對大腦有益的。

比如牛奶中含有的鈣質是大腦代謝重要的物質;雞蛋黃中的卵磷脂分解後產生的乙酚膽鹼與人的記憶力有密切的關係;魚類富含的蛋白質,對大腦有促進作用。除此以外,還有菠菜、菠蘿、花生等食物中,都含有有益成分。

最後,養成運動習慣。

據調查顯示,運動能力和智力水平有很大的關係,增加孩子的運動量可以增強娃的專注力和記憶力。這是因為運動會影響大腦結構,從而幫助孩子增長智力。

因此,運動可以讓孩子越來越聰明。家長沒事兒就帶著孩子撒丫在大自然中奔跑或者做一些體育運動吧!

凌晨媽媽來叨叨:

孩子的生長階段是有跡可循的,抓住寶寶的各項能力發展的爆發期,幫助娃進行大腦的有效的調動,使其大腦神經元進行更多更好的聯結,贏在起跑線!

一位凌晨開始創作的二胎媽媽,我手寫我心,點滴都是我帶倆孩子的育兒經驗。希望我的育兒經驗能帶給您一點幫助!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立刪】

往期精彩內容推薦:

好脾氣媽媽,是娃的幸運,壞脾氣媽媽,卻正在將孩子推向深淵

致母親節:為母有風險,入行需謹慎,當媽前,這些事情想清楚

所謂「童言無忌」,你聽孩子說過哪些話,讓人哭笑不得?

相關焦點

  • 復旦研究發現:寶寶大腦發育一生只有3次高峰期,錯過了不可逆!
    兒童大腦發育的三大高峰期,父母要抓住!1、孩子大約三歲時小孩從出生一直到三歲,在這段時間內,孩子們將學習翻身,學會坐,爬行,走路,語言等等。2、三歲到七歲這一階段的孩子,會養成很多習慣,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
  • 寶寶刷牙習慣養成攻略
    從寶寶長出第一顆牙齒的時候,刷牙就成為寶媽們必修課。但是,寶寶總是不配合,又該怎麼辦呢?皮皮狗今天給大家分享,寶寶刷牙習慣該怎樣養成。注意結合寶寶自身的興趣愛好,如愛吃糖的,可以舉例說有蛀牙就不能吃糖了。(2)輔助寶寶掌握刷牙的技巧年齡較小的寶寶,大人可以握著小手拿牙刷,輔助完成擠牙膏和刷牙的動作。刷完之後,提醒寶寶吐掉漱口水,同時,可以選用低泡溫和配方的牙膏。
  • 專家說夜奶可以催眠嬰兒,促進寶寶大腦發育
    西爾斯在其《親密育兒百科》中也提到:「夜晚是安靜的時候,寶寶可以完全地擁有父母,特別是吃母乳的寶寶,他可以在晚上任何時候吃到奶,只要他想要。之前的需求現在變成了習慣,最終會變成一件讓父母討厭的事情。這種情況表示夜間育兒已經失去了平衡,必須強制性地讓寶寶慢慢夜間斷奶。」
  • 寶寶幾個月的時候,會養成規律的睡眠習慣
    1、嬰幼兒睡眠晝夜節律的概念是很模糊的也就說寶寶睡覺時不分夜晚還是白天,建議滿月開始,晚上除餵奶以外,儘量少打擾寶寶,餵奶時要靜且快,最好不要開燈,媽媽可以輕輕挪過去挨著寶寶,把乳頭輕輕塞到寶寶嘴裡,待寶寶吃飽後,輕拍入睡,切勿大張旗鼓又是開燈、又是大聲的哄睡寶寶,不要把餵夜奶當作很隆重的事情,
  • 寶寶怎樣早教比較好?巧虎,值得家長信賴的育兒助手
    本網10月22日訊 中國古話常說「三歲看老」,實際上寶寶從出生到上小學的這段時間也正是他們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很多家長不了解寶寶怎樣早教比較好,以為應該在這段時間提前灌輸各種知識,卻忽略了寶寶性格和習慣的養成。
  • 麻省理工最新研究表明:寶寶大腦發育的最佳方法,並非是靠閱讀
    但是,這項研究也推翻了大多數家長的這種認知,研究結果表明:想讓孩子的大腦發育得更好,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方式是非常重要的!有什麼方法可以更好地促進孩子的大腦發展?如果孩子不喜歡說話,其實可能就是因為在小的時候,沒有經常和父母進行溝通交流,慢慢地就養成了不愛說話的習慣。幼年的時候就已經習慣把事情憋在心裡,這樣的孩子長大了就會不那麼喜歡說話了。
  • 自主入睡的天使寶寶養成記
    2.月子期間的睡眠習慣培養:倆寶的睡眠習慣都是月嫂幫我在月子期間養成的,發現她們最關鍵的做法就是,首先是積極快速滿足寶寶的普通需求;其次是在晚上、上午和下午有三個相對固定的時間(結合寶寶自身需求),在寶寶想要睡覺的時候營造睡眠較好的環境(如保持相對安靜,室內光線相對昏暗
  • 唐山市財政打好「政策組合拳」 助力「三大攻堅戰」
    今年以來,唐山市財政局積極落實上級決策部署,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優化財政資源配置,抓緊抓細各項政策舉措落實,統籌支持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汙染防治「三大攻堅戰」,取得了良好成效。力度不減,嚴守安全底線,切實做好債務管理。唐山市財政局堅持底線思維,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紮實做好政府債務管理,加快新增債券支出進度,促進防風險與促發展有機統一。
  • 明白2-3歲寶寶的認知發展水平,少走多少彎路!
    ●2-3歲寶寶認知特點作為家長,我們得了解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認知能力應該發展到怎樣的水平,具有哪些特點?2歲的孩子:●會玩機械玩具。●能將手裡或房間裡的東西跟書裡的圖片對起來。●會和娃娃、動物和其他人玩角色扮演的遊戲。●根據形狀或顏色給物體分類。●可以完成3-4塊的拼圖。
  • 醫生:可能是認知能力發展落後
    信息時報訊(記者 劉俊 通訊員 張小瑞)「寶寶快2歲了,還不會說話,這是不是發育落後啊?」最近,一位寶媽來到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諮詢,對此,該院兒科心理測評師林健芬表示,這位寶媽的意識是對的,寶寶的認知能力已經落後了。很多父母並不知道怎麼判斷孩子的認知能力發展情況,有時候就會錯過認知能力訓練的最佳時期。
  • 精細動作是大腦發育的標誌,這樣「玩」,寶寶智商將會更進一步
    雖然手部動作不如大動作那麼明顯,常常被父母忽略,但是它的好處非常多,不僅能讓寶寶靈活用手,還能促進孩子認知能力和語言能力的發展。 01、精細動作是大腦發育的重要標誌,其中的好處不容小覷 精細動作是大腦發育的重要標誌!
  • 這些寶寶培養智力的小方法真讓寶瑪大吃一驚
    當寶寶來到這個世界,寶媽人們不僅期望他們的孩子平安長大,而且希望他們能更聰明,擁有高智商。實際上,培養寶寶智力的方法有很多,除了早教和特殊課程,家裡還有許多小方法,他們不僅操作簡單,而且有助於寶寶不自覺地提高智力。
  • 中國腦智計劃即將啟動,中國寶寶腦圖基礎資料庫或將建立
    前沿腦研究項目發布新進展,腦發育與認知行為發展密切相關  活動當天,林偉立博士(Weili Lin, Ph.D)所開展的腦智營養加強計劃發布了新的研究成果。在不使用鎮靜劑的情況下,通過前沿的MRI(磁共振成像)技術掃描收集到了0-36個月寶寶的大腦結構圖像。
  • 寶寶夜間頻繁醒來,睡眠不足,3個方法,培養寶寶睡眠習慣
    如果寶寶一個整覺按照4個小時時長來計算的話,這樣夜間寶寶可能會醒1、2次。這樣家長完全可以在夜間休息好,這樣第二天就可以有充足的精力來照顧寶寶了!可是現實生活中,像閨蜜情況的寶媽有很多。有的寶寶出生已經6、7個月了仍會在夜醒2、3次。為什麼理想和現實有如此大的差別呢?主要原因是由於寶寶睡眠習慣不好導致頻繁夜醒的情況!
  • 堅持這4個習慣,孩子的記憶力將越來越強,腦袋變靈光
    1、讓孩子習慣每天觀察事物讓孩子每天養成觀察的習慣,是訓練孩子記憶力最好的基礎,只有先學會觀察,孩子才能記住,然後進行大腦思考,大概路線圖是這樣的,觀察-進入大腦-大腦開始記憶-大腦進行思考。所以首先我們就要讓孩子養成觀察的習慣,像大家看的破案片的電影,裡面的超強記憶力,都是先觀察然後搜索大腦,然後大腦記憶,才得出來的結論,所以每個細節都與觀察有關係。
  • 0-8歲大腦智力如何開發?早教專家的觀點實在是太贊了
    在寶寶發育各個時期應該通過一些親子互動來刺激大腦,增強寶寶的記憶從而開發智力,父母可以通過外界不斷地刺激寶寶大腦,可以使大腦飛速發展,父母在平時的生活中可循序漸進地刺激寶寶大腦。寶寶出生1周後,就能夠辨別出給他餵奶的媽媽的聲音,4周以後就開始具有對不同聲音的辨別力。
  • 別錯過寶寶大腦發育關鍵期,這項訓練不抓緊,耽誤發育
    所以啊,孩子出生頭3年,父母高質量的教育是聰明寶寶養成的關鍵。不信的話,咱們先來看一組數據——孩子剛出生時大腦的重量是390克,佔成人腦重的25%;6個月時,腦的重量為出生時的2倍,佔成人腦重的50%;2歲時,腦的重量為出生時的3倍,佔成人腦重的75%;3歲時,腦的重量接近成人的1500克,發展開始減慢並停止。
  • 巧虎科學早教 開啟寶寶成長之路
    TA規劃好了成長路線:3歲學語言,5歲學樂器,7歲學奧數……巴不得將寶寶訓練成全知全能的小超人!寶寶的成長就像是一棵樹,必須首先打好根基,今後才能枝繁葉茂,不過寶寶的早期教育到底應該從什麼時候開始呢?首先我們需要知道,新生兒腦部體積僅有成人腦部的50%,而3歲寶寶的腦部體積卻達到了成人的80%。換言之,在出生的頭3年,寶寶的大腦正處於飛速發育的時期,所以0-3歲是寶寶早教的黃金時期,3歲過後是早教的鞏固時期。
  • 百度大腦6.0發布 推出養成類虛擬助手
    9月15日上午消息,在2020百度世界大會直播現場,百度CTO王海峰在現場發布全新升級的百度大腦6.0。據介紹,核心技術方面,百度大腦6.0已具備「知識增強的跨模態深度語義理解」能力。基於掌握的5500億知識,以及「知識增強的持續學習語義理解」技術,百度大腦綜合語音、語言、視覺等不同信息,實現跨模態語義理解,獲得對世界的統一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