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入關前,遼東地區一直是明與後金(清)爭奪的焦點。對於明朝來說,其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明朝都燕,遼東實為肘腋重地,建置雄鎮,藩屏攸賴」,遼東地區對於明代來說是其京師的屏障,而其「南望青徐,北引松漠,東控海西女真」,又展示出其對於明朝邊境地區少數民族的控制作用,因此明代諸帝對遼東地區均不同程度地進行加固完善。
明代遼東諸城建立之初即與軍事鬥爭緊密相連,這是由其所在的特殊戰略地位決定的。遼東地區西鄰蒙古,北接女真,東連朝鮮,南望日本。有明一朝,蒙古始終是其心腹大患,遼東是雙方爭奪的主要戰場之一。明永樂時將都城從南京遷至北京,即為防範蒙古這一勁敵,而距北京僅七百餘裡之遼東地區的戰略地位越發凸顯。
明朝初年,元代殘餘力量蠢蠢欲動,嚴重威脅著明朝北部邊境,為此明朝統治集團不惜付出巨大代價,從軍事上、經濟上、政治上建設九邊重鎮,「九邊初設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復設寧夏、甘肅、薊州,皆文武大臣鎮守提督,又以山西鎮巡控偏頭三關,陝西鎮巡控固原,共為九邊鎮」。
有明一朝,在遼東地區修建的屯、堡、衛、城不計其數,在防禦少數民族的同時,也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對於後金來說,其戰略地位同樣重要,因為只有佔據遼東,才能控制蒙古,剪除朝鮮,最終才有可能揮師入關,進軍中原。可以說,遼東地區是後金一統天下不可逾越的跳板。
作為九邊之首的遼東鎮,治所設在遼陽,此後,在遼東地區山川關隘戰略要地一批批城鎮拔地而起,形成了城鎮相望的空前發展的局面。清入關前,後金與明在其中很多城池都發生過爭奪戰。
遼東都司轄域東至鴨綠江,西至山海關,南至旅順,東北至奴兒幹都司的要衝地區,其地理位置相當重要,為溝通華北與東北的咽喉之地。明代遼東地區的城鎮總體來說分為二十五衛和安樂、自在兩州。在東北平原與華北平原之間,只有狹窄的遼西走廊連接,山海關正是連接兩地的咽喉,所以在明人眼中遼東地區為孤懸海外之域。
明清之際,遼東地區地理位置極為重要,天下安危繫於遼野。遼野安,則海內風塵不動;遼野一擾,則天下金鼓互鳴。何也?誠以平原曠野一望千裡,守之則難為力,棄之則胡虜長驅。後金意欲定鼎中原,必先奪取遼東,而明朝意欲長治久安,必要加強對遼東的防禦。因此這一時期遼東地區戰事多發,且多為城池攻防戰。
大凌河城位於錦州東三十餘裡,是屏蔽錦州的重要防線。在後金軍攻下瀋陽、遼陽之後,遼河以東盡歸後金,其戰略位置凸顯,成為明朝阻擋後金鐵騎的天然屏障明軍自寧遠之戰勝利後,實施以守為攻,步步為營的策略,建成大凌河城,錦州城有了前哨陣地,其防守將更加牢固。
袁崇煥下臺後,老帥孫承宗重新經略遼東,明崇禎四年,即命祖大壽修此城,以連接松山、杏山、錦州等要塞。大凌河城的修建使得皇太極如坐針氈,為此,他不遠千裡調回遠徵朝鮮的大軍圍困大凌河城。而最終的結果也證實了,誰拿下大凌河城,誰就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
明朝對遼東地區的少數民族實行了「以夷治夷」的羈縻政策,此政策前期是十分有效的,但是到了後期在制約某個部族發展的同時也助長了另一些民族或部族的崛起,如女真族的建州部,直接影響了明末遼東的存亡,進而導致了明朝的衰亡,這是明廷所始料未及的。
明朝末年,位於遼東都司的建州女真崛起,努爾哈赤以其父祖的十三副遺甲起兵,先後統一了女真各部,勢力與明朝接壤。隨著女真統治者的野心不斷擴大,由此與明朝發生了一系列的戰爭,既有運動戰,也有城池的攻防戰。隨著戰事的擴大,攻守雙方在不斷變化,器械裝備在不斷升級。
明朝末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志在一統天下,戰爭隨即在遼東地區展開。明代遼東邊軍在與後金軍的戰爭中不落下風,這和遼東邊軍的建制以及軍人素質緊密相連。但是明在遼東的軍隊問題繁多,隨著遼東邊軍的衰敗,明在遼東地區愈發打不過清軍了,遼東地區逐漸被清軍佔領,並以此為大後方,放馬中原,一統天下。
明朝在遼東地區衛所眾多,以此來鞏固自己在遼東的統治,其中很多衛正是明與後金的必爭之地,明朝末年,遼東局勢劇變,統治者有心改變這一不利局面,遂採取了一系列的新措施,意在穩定邊防,鞏固邊疆。但由於明廷的政治腐敗,遼東政策並沒有取得預期效果,建州女真的崛起側面反映出明朝遼東政策的徹底失敗。
16 世紀初,弗朗機炮隨著葡萄牙殖民者來到東方,明朝大力引進並仿製發展弗朗機炮,豐富了明朝火炮的種類,極大地促進了其火炮的發展。而在 17 世紀初,為了應對攻勢日趨強大的後金軍隊,明朝又引進仿製紅衣大炮,中國古代火炮發展由此進入成熟階段。
寧遠、寧錦之戰的失敗,使皇太極深刻認識到紅衣大炮的威力,後金自己並沒有能力造此大炮,遂積極採用漢人鑄炮、操炮。與此同時,皇太極創建了後金軍炮兵部隊烏真超哈,在與明朝戰爭後期,紅衣大炮的數量已超過明軍,並創立以炮兵與步騎兵協同作戰的先進戰術。
明清鼎革之際熱兵器在戰爭的勝負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而熱兵器一開始是由明軍所掌握的,清軍在熱兵器的使用上後來居上,超過了明軍,為清軍的最終勝利奠定了基礎。火炮的使用,往往在戰場上具有摧枯拉朽的作用,但是武器不能決定一切,和士兵素質以及軍事制度密切相關,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戰爭的走向。
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調整對漢人的政策,贏得了漢人的支持與擁戴,也使明朝遼東的遼官、遼將歸順於他,使清朝獲得了明清戰爭的主動權,從而徹底摧毀明寧錦防線,得以順利入關。在清朝統一全國的過程中,遼官、遼將發揮了重大作用,偏安東北一隅的建州女真最後問鼎中原,建立起大清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