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遼東戰場上,明朝有百萬大軍,為何打不過數萬人的八旗兵?

2020-12-27 晚間歷史

清入關前,遼東地區一直是明與後金(清)爭奪的焦點。對於明朝來說,其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明朝都燕,遼東實為肘腋重地,建置雄鎮,藩屏攸賴」,遼東地區對於明代來說是其京師的屏障,而其「南望青徐,北引松漠,東控海西女真」,又展示出其對於明朝邊境地區少數民族的控制作用,因此明代諸帝對遼東地區均不同程度地進行加固完善。

明代遼東諸城建立之初即與軍事鬥爭緊密相連,這是由其所在的特殊戰略地位決定的。遼東地區西鄰蒙古,北接女真,東連朝鮮,南望日本。有明一朝,蒙古始終是其心腹大患,遼東是雙方爭奪的主要戰場之一。明永樂時將都城從南京遷至北京,即為防範蒙古這一勁敵,而距北京僅七百餘裡之遼東地區的戰略地位越發凸顯。

明朝初年,元代殘餘力量蠢蠢欲動,嚴重威脅著明朝北部邊境,為此明朝統治集團不惜付出巨大代價,從軍事上、經濟上、政治上建設九邊重鎮,「九邊初設遼東、宣府、大同、延綏,復設寧夏、甘肅、薊州,皆文武大臣鎮守提督,又以山西鎮巡控偏頭三關,陝西鎮巡控固原,共為九邊鎮」。

有明一朝,在遼東地區修建的屯、堡、衛、城不計其數,在防禦少數民族的同時,也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對於後金來說,其戰略地位同樣重要,因為只有佔據遼東,才能控制蒙古,剪除朝鮮,最終才有可能揮師入關,進軍中原。可以說,遼東地區是後金一統天下不可逾越的跳板。

作為九邊之首的遼東鎮,治所設在遼陽,此後,在遼東地區山川關隘戰略要地一批批城鎮拔地而起,形成了城鎮相望的空前發展的局面。清入關前,後金與明在其中很多城池都發生過爭奪戰。

遼東都司轄域東至鴨綠江,西至山海關,南至旅順,東北至奴兒幹都司的要衝地區,其地理位置相當重要,為溝通華北與東北的咽喉之地。明代遼東地區的城鎮總體來說分為二十五衛和安樂、自在兩州。在東北平原與華北平原之間,只有狹窄的遼西走廊連接,山海關正是連接兩地的咽喉,所以在明人眼中遼東地區為孤懸海外之域。

明清之際,遼東地區地理位置極為重要,天下安危繫於遼野。遼野安,則海內風塵不動;遼野一擾,則天下金鼓互鳴。何也?誠以平原曠野一望千裡,守之則難為力,棄之則胡虜長驅。後金意欲定鼎中原,必先奪取遼東,而明朝意欲長治久安,必要加強對遼東的防禦。因此這一時期遼東地區戰事多發,且多為城池攻防戰。

大凌河城位於錦州東三十餘裡,是屏蔽錦州的重要防線。在後金軍攻下瀋陽、遼陽之後,遼河以東盡歸後金,其戰略位置凸顯,成為明朝阻擋後金鐵騎的天然屏障明軍自寧遠之戰勝利後,實施以守為攻,步步為營的策略,建成大凌河城,錦州城有了前哨陣地,其防守將更加牢固。

袁崇煥下臺後,老帥孫承宗重新經略遼東,明崇禎四年,即命祖大壽修此城,以連接松山、杏山、錦州等要塞。大凌河城的修建使得皇太極如坐針氈,為此,他不遠千裡調回遠徵朝鮮的大軍圍困大凌河城。而最終的結果也證實了,誰拿下大凌河城,誰就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

明朝對遼東地區的少數民族實行了「以夷治夷」的羈縻政策,此政策前期是十分有效的,但是到了後期在制約某個部族發展的同時也助長了另一些民族或部族的崛起,如女真族的建州部,直接影響了明末遼東的存亡,進而導致了明朝的衰亡,這是明廷所始料未及的。

明朝末年,位於遼東都司的建州女真崛起,努爾哈赤以其父祖的十三副遺甲起兵,先後統一了女真各部,勢力與明朝接壤。隨著女真統治者的野心不斷擴大,由此與明朝發生了一系列的戰爭,既有運動戰,也有城池的攻防戰。隨著戰事的擴大,攻守雙方在不斷變化,器械裝備在不斷升級。

明朝末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後金,志在一統天下,戰爭隨即在遼東地區展開。明代遼東邊軍在與後金軍的戰爭中不落下風,這和遼東邊軍的建制以及軍人素質緊密相連。但是明在遼東的軍隊問題繁多,隨著遼東邊軍的衰敗,明在遼東地區愈發打不過清軍了,遼東地區逐漸被清軍佔領,並以此為大後方,放馬中原,一統天下。

明朝在遼東地區衛所眾多,以此來鞏固自己在遼東的統治,其中很多衛正是明與後金的必爭之地,明朝末年,遼東局勢劇變,統治者有心改變這一不利局面,遂採取了一系列的新措施,意在穩定邊防,鞏固邊疆。但由於明廷的政治腐敗,遼東政策並沒有取得預期效果,建州女真的崛起側面反映出明朝遼東政策的徹底失敗。

16 世紀初,弗朗機炮隨著葡萄牙殖民者來到東方,明朝大力引進並仿製發展弗朗機炮,豐富了明朝火炮的種類,極大地促進了其火炮的發展。而在 17 世紀初,為了應對攻勢日趨強大的後金軍隊,明朝又引進仿製紅衣大炮,中國古代火炮發展由此進入成熟階段。

寧遠、寧錦之戰的失敗,使皇太極深刻認識到紅衣大炮的威力,後金自己並沒有能力造此大炮,遂積極採用漢人鑄炮、操炮。與此同時,皇太極創建了後金軍炮兵部隊烏真超哈,在與明朝戰爭後期,紅衣大炮的數量已超過明軍,並創立以炮兵與步騎兵協同作戰的先進戰術。

明清鼎革之際熱兵器在戰爭的勝負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而熱兵器一開始是由明軍所掌握的,清軍在熱兵器的使用上後來居上,超過了明軍,為清軍的最終勝利奠定了基礎。火炮的使用,往往在戰場上具有摧枯拉朽的作用,但是武器不能決定一切,和士兵素質以及軍事制度密切相關,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戰爭的走向。

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調整對漢人的政策,贏得了漢人的支持與擁戴,也使明朝遼東的遼官、遼將歸順於他,使清朝獲得了明清戰爭的主動權,從而徹底摧毀明寧錦防線,得以順利入關。在清朝統一全國的過程中,遼官、遼將發揮了重大作用,偏安東北一隅的建州女真最後問鼎中原,建立起大清帝國。

相關焦點

  • 魯密銃射程更遠,精度更高,為何明末的主戰火器卻是三眼銃
    可是在到了明末之時,正兒八經大規模裝配在遼東戰場的主戰武器卻並非魯密銃,也不是鳥銃,而是甚至還不如鳥銃的「三眼銃」。三眼銃的性能先不說三眼銃那「品」字形組合的銃管設計讓其沒辦法正兒八經的採用三點一線的瞄準方式, 精準射擊距離可能只有十米左右,十米之外就要看運氣了了。
  • 戚家軍縱橫數十年,很少打敗仗,為何卻在渾河之戰中全軍覆沒
    縱觀戚家軍的數十年戰鬥,殲敵超過15萬人,而自身傷亡不過區區200人,這在整個人類戰爭史上是一個奇蹟。不過,就是這樣的一支常勝之軍、虎狼之師,卻在「渾河之戰」中全軍覆沒,這是為什麼呢?公元1588年,60歲的一代名將戚繼光染病去世,將戚家軍的旗幟交到了侄兒戚金的手裡。
  • 明朝百萬大軍投降清軍,為何還說明朝是歷史上最有骨氣的王朝
    有很多人說明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有骨氣的王朝,可是這種說法總會引來很多人的反駁,那麼真實的明朝是否真的這麼有骨氣,能夠真正稱之為最有骨氣的王朝麼?帶著這樣的疑問,我打算和大家講一講明朝的事情,為何人們對明朝褒貶不一,覺得這是一個十分獨特的朝代?有人覺得明朝實際上很窩囊,但是為何它還能堅持幾百年,要是真的那麼不堪,我想大概是不太可能的。
  • 明朝最後的精銳,百戰百勝的「戚家軍」,最後一戰為何全軍覆沒?
    堅固的城池讓後金損失慘重,但是明朝的守將,因為貪圖軍功,貿然帶著人馬出城迎敵。出城部隊被消滅後,後金又一次對著瀋陽發動了攻擊,在瀋陽城中,除了明軍之外,還有數萬人的蒙古百姓,這些蒙古饑民和後金的軍隊裡應外合,將落橋放下,瀋陽城很快陷落,城中的7萬軍民也都死在了八旗兵的手中。
  • 讀了才知道,明朝的皮島為什麼今天變成了北朝鮮的領土?
    該島位於鴨綠江入海口東南,今屬朝鮮平安北道管轄,那麼這個原本名不見經傳的無人小島是如何在短時間內聚集起數十萬漢人,成為後金的心頭大患?又是如何輾轉變成朝鮮神聖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且聽動史君一一道來。▲皮島位置在明末改朝換代的亂世當中,建州女真憑空崛起,努爾哈赤建國號為「金」,同時對遼東的明朝軍民大加殺戮。
  • 洪承疇打李自成是一把好手,為何到了遼東,便遭遇松錦之戰的慘敗
    把李自成打得丟盔棄甲,躲進了深山老林之中。深受崇禎賞識的洪承疇,也躲不過接手薊遼總督的厄運。這個職位在明朝末年,那是有毒的職位,基本上坐上這個位置的人,都沒有好下場。熊廷弼被傳首九邊,孫承宗被提前下崗,袁崇煥被凌遲處死、劉策被棄市。經略遼東或者擔任薊遼總督,似乎都沒有什麼好下場。
  • 清朝在明朝的滅亡中發揮了什麼作用,明朝是不是真的打不過清朝?
    首先遼東禍事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明朝的滅亡,但並非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明末雖然難逃王朝三百年的定律,但明朝能苦苦支撐二百七十六年實屬不易,因為王朝滅亡的很大原因是土地兼併,而明朝的土地兼併在歷朝歷代中可謂是佼佼者。
  • 遼土、遼人、遼兵:明末遼東漢人的歷史抉擇
    數千年裡的大部分時候,塞外遊牧人縱馬南下的陰影始終縈繞在內地農人的心頭,形成一種深入骨髓的記憶,乃至於歷史上敢於越過這堵並不高聳的嘆息之牆、深入塞外作戰的中原帝王和將領,每一位都能彪炳史冊。他的思路很明確,如果不是邊患,遼人在朝廷上根本沒有話語權,只能任人宰割和魚肉,有邊患才有李家,有李家才有遼東。萬曆十一年,李成梁遇到了一個叫努爾哈赤的年輕人,之後發生的事情,他沒能想到,自己一手建立起的李氏軍事集團,最後會葬送在這個年輕人手上。
  • 為何明朝總被歷史愛好者「黑掉」?
    後來明朝朝堂上一系列的奇怪現象,從根本上講都是因為沒有丞相。士大夫階級在與皇權的激烈鬥爭中,結黨營私就是一個必然的結果,所以從洪武帝南京開國,一直到永曆帝緬甸被俘黨爭一直不斷。更要命的是。皇帝直接處理天下大事,你朱元璋勤奮還行,後來的皇帝們一個比一個懶,只能找絕對信得過的代理人,那就是太監,整個明朝閹黨橫行,太監能出使、帶兵,甚至可以做立皇帝。
  • 清朝滅亡時,它的百萬大軍哪裡去了?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被歷史埋葬。宣統皇帝拱手讓出江山之際,名義上仍有百萬大軍。那麼,清朝滅亡前後,大清軍隊情況究竟是怎樣的呢?清朝最早的正規軍,便是從龍入關的八旗軍,他們一直被視為清朝定國的基石。直到清末,八旗軍的建制依然存在,算是見證了清王朝的興衰沉浮。
  • 「天下無敵」的明朝,坐擁兩百多萬軍隊,為何還會被打的那麼慘?
    網絡上關於明朝的各類網文鋪天蓋地,尤其是「明吹」文,更是到哪兒都躲不開。而一般的網友,對明朝的軍事制度、軍隊構成、軍隊戰史之類基本一無所知,但只要看了這類網文,大多都會人云亦云吹噓「我大明天下無敵」。說到明朝為何會滅亡,一般也是人云亦云「小冰河」、「東林黨」之類。其實,真實的明朝在軍事上並不是那麼強大,甚至可以說戰鬥力頗為尷尬。
  • 為什麼春秋戰國諸侯動輒出兵幾十萬,到了明朝,薩爾滸出個十幾萬人...
    也就是說,也許昨天還在田地裡種著莊稼或者放著牛、賣著菜,今天就被送到戰場上去了,以其說他們是士兵,不如說他們是農民、小商業者更為貼切,那是真正的全民皆兵。 通常16-60歲的男子算是成丁,全部在徵召之例,有錢人家可以用錢來抵,但如果局勢危機,前線士兵不夠了,這個年齡也會放寬到13歲左右。這些人只經過簡單的訓練,上了戰場後是生是死就聽天由命了,所以士兵死亡率很高。
  • 明朝末年漢人的各派勢力為什麼全都失敗了?
    他在位期間打了「萬曆三大徵」:平定蒙古人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抗日援朝的朝鮮之役;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三大徵影響巨大,肅清了影響國家統一和國防安全的重大隱患。但晚年的萬曆皇帝忽視了遼東,最終造成努爾哈赤的崛起。萬曆一生的經歷和唐朝的唐玄宗很相似。
  • 一介書生為何卻能打敗不可一世的努爾哈赤?成為明末擎天柱!
    大家都看過金庸先生的小說《碧血劍》改編的電視劇,當年紅極一時的《碧血劍》主要講解了明末抗金重臣袁崇煥之子袁承志的故事,袁承志苦練武功,後跟隨闖王李志成攻破北京城,報了殺父之仇。但對於主角的父親,袁崇煥本人呢?大家或許了解袁崇煥的名字,但對於個人事跡並不是特別了解,袁崇煥是何人?
  • 縣長們的野望:為何數十萬人參戰的日本戰國,卻被人調侃成村戰
    在壬辰倭亂之中,日本始終在朝鮮保持15萬以上的大軍,而明朝第一次增援朝鮮是4萬人,第二次也才不過12萬人。如果從參戰人數上來說,日本戰國在當時全世界範圍內,都算得上是規模較大的戰爭。但是隨著土木堡之變以後,明軍對於火器的研究實際上是延緩了,到了明末葡萄牙火器沒有傳入關內之前,明朝的火器運用水平可能要落後於奧斯曼和戰國時候的日本,畢竟戰爭催化著武器的更新換代。而且日本武士的戰力強悍,很多在戰國內戰的時候輸掉的日本武士被貶為浪人之後,還漂洋過海到東南沿海興風作浪,幾十個人打退上百官軍的例子也不是沒有。
  • 明末兩大良策,盧象升、孫傳庭本可以挽救明朝,奈何被崇禎辦壞
    他17歲登基,從哥哥天啟手中接過一個內憂外患的帝國,內有百萬流民起義,外有滿清八旗,侵擾邊關。從即位開始,崇禎就下決心做一位千古帝王,中興大明,為此他拼命工作,殫精竭慮,不近女色,恭儉勤勞,可明朝卻並沒有中興,反而卻一步步走向了滅亡。 直到死,崇禎也不明白,自己17年一心撲在朝政上,廢寢忘食,為何沒能挽救大明?
  • 虛邊實內 被忽視的努爾哈赤新國策 薩爾滸一戰就讓明朝吃了大虧
    以少勝多的薩爾滸之戰 明朝到底出了多少兵馬算多戰爭中,恫嚇是一種手段,在努爾哈赤七大恨誓師伐明並禍害了撫順之後,一生打贏了三大徵的萬曆皇帝怒了。在準備了大半年時間之後,號稱47萬人討伐努爾哈赤。萬曆皇帝贏了三大徵卻晚節不保不過,滿清的史家還算講究,沒好意思說自己以少勝多幹掉了大明朝47萬人,而是說我們只是打敗了二十萬人。「經略楊鎬以二十萬兵, 號四十七萬, 徵取滿洲。」
  • 明末農民戰爭前的奇怪現象,揭開明朝滅亡的原因
    三十年不到,就把農業產值拽到了數倍於宋元的高度。還有遍布全國的「預備倉」等糧倉,糧食儲量到了「宇內富庶」的地步。發展到十六世紀末「張居正改革」時代,大明朝的府庫依然糧滿倉,單是太倉等部分糧倉,儲量就超過千萬石,足夠支用近十年,「家底」相當厚實。 這雄厚的糧食儲備,正是明朝三個世紀,維護安全的「防火牆」。
  • 明朝軍事力量分布,200百萬大軍都在哪些地方駐紮?
    朱元璋認為:既往實行的徵兵制,其優越性在於能使全國皆兵遇有戰事,即可徵集出戰,戰事結束則回歸農務兵員的來源有保證,素質良好,並且可減少平時的軍費開支.但是徵兵制的缺點是:兵員都出自農村,遇有長期戰爭,便會影響農業生產;既往實行的募兵制,其優越性在於應募者多為無業游民入伍後便成為職業兵,訓練時間較長、作戰能力較強兵員的數量和服役的年限不受農業生產的限制.但是其缺點是平時養兵過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