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漢人的各派勢力為什麼全都失敗了?

2020-12-14 棟哥歷史

明朝末年,漢人真的很絕望,各派勢力全都失敗,最後「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被後金一鍋端。

1.皇族。

萬曆、天啟、崇禎三任皇帝全都很奇葩。

萬曆算是非常有作為的一位君主,堪稱一代雄主。他在位期間打了「萬曆三大徵」:平定蒙古人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抗日援朝的朝鮮之役;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三大徵影響巨大,肅清了影響國家統一和國防安全的重大隱患。

但晚年的萬曆皇帝忽視了遼東,最終造成努爾哈赤的崛起。萬曆一生的經歷和唐朝的唐玄宗很相似。

天啟皇帝雖然被儒家學者描繪的不堪入目,但天啟還是有一定的水平的,利用魏忠賢在江南收稅,穩定了遼東局勢。可惜死的太早,只做了六年皇帝。

崇禎登基時只有17歲,人雖然聰明,但政治經驗嚴重不足。就像讓一位高中生空降大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職位,早晚會出問題。崇禎當了17年皇帝,到死也不是一位合格的政治家。

到明末,朱元璋的子孫後代們已經發展到幾十萬人,他們佔領大片土地,欺壓百姓,吃空了地方財政。對維護明朝統治全是負作用。

2.東林黨。

東林黨有三重身份:朝廷大臣,江南地主的代表,儒家士大夫。大臣不可怕,江南地主不可怕,儒家士大夫不可怕,但三者合一還相互勾結就太可怕了。

為什麼可怕呢?

大臣是皇帝的顧問,同時負責執行皇帝命令,這時他們不理皇帝的命令了。

江南地主負責朝廷賦稅,是國家的錢袋子。他們佔據江南絕大部分土地,卻不向朝廷交稅。

儒家士大夫掌握「道統」,也就是掌握儒家思想的解釋權,這群人不怕皇帝,也不怕死。他們很希望皇帝殺了他們,殺身成仁,被載入史冊。反正寫史書的是儒家知識分子。

崇禎小皇帝拿這群人根本沒辦法。只能一起看著明朝走向滅亡。

明末東林黨執掌朝政的時間最長。所以,明朝的滅亡東林黨要負最大的責任。

3.閹黨。

所有反對東林黨的大臣都投靠了魏忠賢,這就是閹黨。魏忠賢只忠於皇帝一個人,他在江南還是能收上來一些稅的。不過,閹黨只執掌朝政三年,很難有大的作為。

4.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

相比其他朝代末年,明末的起義軍非常不爭氣。

李自成、張獻忠本身就沒啥雄才大略,起義軍隊伍裡的儒家知識分子也少的可憐。他們打爛了一個舊世界,卻沒能建立一個新秩序,只是走了一個過場。

5.南明。

南明就更甭提了。擁有半壁江山和百萬大軍,卻幾乎沒打幾場像樣的仗。立了好幾個皇帝,誰也不服誰,最後全都玩完。

漢人不缺錢不缺人,為什麼各派勢力全都失敗了?

因為明朝是一個大一統國家,漢人是一個整體,擁有共同的利益,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但他們太不團結,分出來這麼多利益不一致的集團。從上層精英到底層民眾,全都分裂了,內耗太嚴重導致對外毫無力量。

在明朝,有功名的家族是可以少納稅或者不納稅的,以東林黨為代表的的江南地主們利用這一特權,以「與民爭利」為由反對朝廷在江南徵收商業稅。

商業稅收不到,收農業稅可以嗎?

也收不到。江南地主是不交稅或少交稅的,農業稅就被轉嫁到農民身上,農民為了不交稅就把地賣給地主,自己去地主家當奴僕。

這樣明朝在江南就收不到稅了。只能把向北方農民收稅,北方農民活不下去只能造反。憤怒的農民軍殺掉幾十萬朱元璋的後裔,推翻了明朝。

清軍入關後,很快就進攻江南,江南望風而降。江南地主本來以為還可以像在明朝一樣不交稅,沒想到清朝統治者不像崇禎那麼好糊弄,只好又「反清復明」。結果上百萬人被殺,只能臣服。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大明朝是一個整體,北方人負責防守邊疆,南方人負責出錢,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大家都能過上好日子。結果江南地主們只顧自己享樂,不想負責任,那大明自然就亡了。

有人可能會說,你的意思是南方人該為明朝的滅亡負責嗎?

不是。

我說的是江南的大地主們,與南方的中下層人士毫無關係。這些人只佔江南人口的1%不到,他們就像東晉的門閥一樣,屬於頂級特權階層。特權階層天生就與人民群眾的利益不一致,是天下之大害,賣國求榮的就是他們。

大家也可以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相關焦點

  • 如果明神宗末年大明對女真的薩爾滸之戰勝了,中國歷史走向會如何
    薩爾滸之戰(網絡配圖)二,如果明神宗末年大明對女真的薩爾滸之戰勝了,大明在肅清了東北女真首領努爾哈赤的反叛割據勢力,重新加強對遼東及東北少數民族各部的控制後,就可以很快將薩爾滸之戰近九萬王師調回關內明朝末期形勢五,如果明神宗末年大明對女真的薩爾滸之戰勝了,消滅了崛起中的努爾哈赤的後金,大明就算在17世紀中期滅亡,改朝換代後也仍然會是漢人王朝。
  • 為禍明朝的倭寇由哪些人組成,他們的領導者為什麼是一位漢人?
    除此以外,張士誠的殘餘勢力、元朝的殘餘勢力,紛紛逃往海上,加入倭寇,侵擾明朝邊境。所以,為禍明朝的倭寇,其中大部分人都是漢人或元人,日本人只佔小部分。其實,明朝官方對於這一點也是心知肚明的,《明史·日本傳》裡就記載:「大抵真倭十之三,從倭者十之七」;《嘉靖實錄》亦有記載:「蓋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國叛逆居十七也。」而且,很長一段時期,領導倭寇的是汪直。
  • 為什麼這麼多中國人會懷念明朝?
    想了一下仍是分條概述吧,思念的原因許多:1.明朝是由漢人控制的最終一個封建王朝。2.得國之正,莫過於漢明。直到公元1368年(明朝洪武元年)明太祖朱元璋遣徐達、常遇春霸佔大都,燕雲十六州得以從頭併入漢人勢力範圍。自五季以降,漢人弱而蠻夷強,中夏之弱,自古未有,三百餘年,夷虜得隴望蜀,中夏步步讓步,九州之地,繼陷虜手,宋季之末,華夏陸沉!賴有朱太祖奮起反抗,驅除胡虜直搗其巢,漢人三百年之恥辱,得此一雪!
  • 明末遼東戰場上,明朝有百萬大軍,為何打不過數萬人的八旗兵?
    明朝末年,位於遼東都司的建州女真崛起,努爾哈赤以其父祖的十三副遺甲起兵,先後統一了女真各部,勢力與明朝接壤。隨著女真統治者的野心不斷擴大,由此與明朝發生了一系列的戰爭,既有運動戰,也有城池的攻防戰。隨著戰事的擴大,攻守雙方在不斷變化,器械裝備在不斷升級。
  • 明朝是最差勁的王朝?不至於,但是它的確是讓人「洩氣」的朝代
    那為什麼有人會說明朝是最差勁的呢?要明白這「有人」是什麼時期什麼時代的。在清朝初期,不管是文人學者還是普通老百姓,大部分人對明朝還是很推崇和惋惜。可到了清朝中後期甚至近現代以來,明朝在越來越多人眼裡顯得一文不值,甚至詆毀。這就要從清朝的康雍乾這三個皇帝的文字獄說起了。
  • 純血統的漢人現在在哪裡?
    漢人這個稱呼是漢朝時才有的稱呼,在此之前,基本上稱呼華夏人,我們從有歷史記載的夏商周三代開始說起,看看純血統的漢人的遷徙路線,以及純血統的漢人最可能出現在哪裡?秦漢時期的中國有能力對方西部和北部的少數民族的,直到西晉末年,由於八王之亂,北方出現了五胡亂華。
  • 此人從小立志推翻明朝,清兵入關後,為何還站出來力保明朝?
    李定國從小是在明朝的苛政與暴政中成長起來的,他一直非常恨明朝,並且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推翻這個腐朽的王朝,在加入了張獻忠的隊伍之後,張獻忠創立了大西朝,朝代雖然已經創立,但此時的明朝依然存在不少的殘餘勢力,同時,各地農民起義不斷,另外,最關鍵的是清兵也入關了。
  • 清朝滅亡三部曲:漢人勢力崛起,壯大,清廷無法駕馭,江山易手
    清朝末年,一場太平天國運動,差點讓清王朝毀滅。幸虧有以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一大批漢族大臣的力挽狂瀾,才將搖搖欲墜的清政府從「死神」手裡拉了回來。凡事皆有利弊,福禍相依。太平天國被鎮壓之後,清朝的統治是保住了。
  • 為什麼清朝皇帝後宮還有漢人嬪妃
    為什麼清朝皇帝後宮還有漢人嬪妃?其實清朝從沒所謂的「滿漢不通婚」,而是「旗民不婚」,指的是擁有八旗旗籍的旗人,不與不在旗籍的普通民眾(主要是漢人)通婚。整個清朝,直到清朝末年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才廢除了這條規定。清朝後宮的妃嬪中有不少擁有漢人血統(出身漢軍旗),然而清朝皇后僅有乾隆帝弘曆孝儀純皇后魏佳氏一人。
  • 最後的明朝人:流亡越南300年
    明朝末年,隨著清軍入關和朱明王朝的崩塌,有很多不願被異族統治的漢人流亡海外。
  • 清朝繼承了明朝的體制,為什麼沒有出現太多的民族壓迫呢?
    我也認為那一時期的落後是我們幾千年社會結構和人才選拔制度決定的,跟誰做皇帝沒有那麼大關係,況且社會的基楚架構以及價值觀都是漢人一直傳承的,滿人沒能力改變而是接受並學習這些的。
  • 明粉腦洞真大,明朝不滅亡:要建東方日不落帝國與大英全球爭霸
    最近看了一個說法,數了大清幾個罪名,分別是,滿清幾十萬人統治幾千萬上億漢人,嚇都嚇死,於是開始禁止研發火器,禁止漢人商業往返海外,禁止漢人的資本家思想萌發,禁止漢人的科技發展。
  • 明朝命運最多舛的皇帝,明末三大奇案均與其有關
    明朝是最後一個漢人王朝,所以後世漢人對明朝的歷史也比較關注,明朝的政治制度由早期的君主制慢慢向虛君實相的君主立憲制過渡,如果不是十六世紀小冰河時代的到來,明朝會發展成世界上最早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未可知。明朝疆域圖明朝一共歷十二世共十六帝,除了開國太祖高皇帝朱元璋之外,一直到亡國之君明思宗崇禎皇帝朱由檢,雖說這十五人都是出身在皇家,從小就是錦衣玉食,但是他們之中有些人的命運還是挺坎坷的
  • 努爾哈赤的外祖父王杲,為什麼有一個漢人的名字?
    北方的建州是明朝永樂元年(1403年)設置,當時明朝欲壓制北元殘餘勢力,於是在女真聚居地設立遼東指揮使司,開始著手控制女真族的各個部落。▲ 赫圖阿拉城位於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是一座擁有400餘年歷史的古城。「赫圖阿拉」是滿語,漢意為橫崗,即平頂山崗。
  • 元朝之後不是明朝,中間還有一個強大王朝,韓國名門是其後代
    大夏國是建立在元末明初之際,這個大夏國當時的領土面積比朱元璋建立的西吳更要大,但是為什麼就沒有被歷史承認呢? 據史料記載,元朝末年,皇室鬥爭激烈,舉國局勢非常混亂,接著就是各種政權紛紛起義。常年的戰役,導致國家分崩離析,面臨滅亡。其中,一個起義者叫明玉珍,他集結了一批農民組成了起義軍,並且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攻佔了湖湘蜀地一帶,並在今天的重慶建立了都城,史稱大夏國!
  • 元朝時期漢人淪為四等人,為什麼滅亡後有很多士大夫為其守節
    有的歸隱山林,像楊維楨、沈夢麟,有的則以身殉國,像鄭玉、王翰等,那麼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呢,為什麼他們寧可犧牲了自己的性命,也不願意幫助明朝呢? 學過中學歷史的都知道,元朝的統治者,為了更好的統治一個龐大的帝國,同時也是為了提高統治民族的地位,把元朝內的民族分成四個等級: 一等人蒙古人,二等人色目人(西北的少數民族的統稱),三等人是漢人(金朝境內的女真、漢人、契丹、高麗等族),四等人是南人(南宋人)。
  • 明朝丟失的土地比清朝還多,為什麼貶低清朝而推崇明朝呢?
    實乃中國最後一個漢王朝,有著漢人的骨氣; 還有的人說,清朝統治時期領土更大,康乾盛世讓國家的GDP翻了幾番,清朝的統治讓今天的邊疆少數民族納入中國的版圖,而後期的列強入侵是因為在明朝就開始的閉關鎖國,支持清朝的都是滿族和愛新覺羅家族的後人等等。
  • 為什麼明朝皇陵沒有一個被盜,而清朝皇陵卻頻頻被盜墓賊光顧?
    古人對這些講究極為在意,朱元璋作為大明的締造者,對於這一切非常看重,明朝講求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哪怕是死了,也要守住國門,因此,明朝皇陵由朱元璋和朱棣定在了軍事重地,明孝陵在紫金山,明十三陵在天壽山,且不說這些都是軍事駐守要地,而且距離皇城特別近。那些盜墓賊再猖狂也不敢在人家眼皮子底下挖人家祖墳啊,所以明朝皇陵的保護是相對到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