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遼東這地廣人稀的邊鄙之地,若說爆發的大戰改變了中原王朝命運的,隋煬帝戰術上稀裡糊塗地東徵高句麗算是一次,再有就該是大明與後金間的薩爾滸之戰了。
此役過後,大明朝在遼東不得不轉攻為守,將滿清這隻真老虎徹底放出了籠,最後偌大的王朝被內憂外患活生生拖死。
薩爾滸之戰 分進合擊的明軍被各個擊破
薩爾滸之戰大明朝慘敗的原因已經有很多的解讀,比如朝廷瞎指揮,比如將帥不和,比如輕敵冒進等等,但實際上最主要原因就是不知彼,具體說,就是人馬派少了。就如同後來慈禧和朝廷上下都認為日本是「蕞爾小國」,卻被小日本打得國破山河一樣,大明朝根本沒有深入了解後金這個新崛起的對手。
雖然戰前,楊鎬等人已經上報朝廷說努爾哈赤兵馬數萬,但很顯然,朝廷上下以為他不過是和其他邊將一樣,在那虛報敵情要挾朝廷給與更多的支援。
直到此戰過後,大明朝上下才發現努爾哈赤能夠一次性動用的兵力真不少,自己拼湊的那十來萬軍隊哪有什麼泰山壓頂之勢。
這就是所謂用老眼光看人吧,中原上朝還以為後金仍是原始形態,是鬆散的部落聯盟,而按照中原思路,佔據那麼大的地盤,不可能一下子動員多少人馬。
實則在努爾哈赤徵服之路上,早就改變了徵服政策與人口政策,變各部落散居為集中居住,就為了能夠全力對抗大明朝。而這個人口政策一直延續到了滿清入關逐鹿天下。
以少勝多的薩爾滸之戰 明朝到底出了多少兵馬算多
戰爭中,恫嚇是一種手段,在努爾哈赤七大恨誓師伐明並禍害了撫順之後,一生打贏了三大徵的萬曆皇帝怒了。在準備了大半年時間之後,號稱47萬人討伐努爾哈赤。
萬曆皇帝贏了三大徵卻晚節不保
不過,滿清的史家還算講究,沒好意思說自己以少勝多幹掉了大明朝47萬人,而是說我們只是打敗了二十萬人。
「經略楊鎬以二十萬兵, 號四十七萬, 徵取滿洲。」 ——《太祖武皇帝實錄》
當然,歷史上很多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被解讀後,都是誇大成分居多,薩爾滸之戰也是一樣,大明朝根本沒派出二十萬人來。
敗軍之將的罪魁禍首楊鎬就說,「昨之主客出口者僅七萬餘。」
後來主持過明朝遼東軍事的王在晉在《三朝遼事實錄》中記載,「主客出塞官軍共八萬八千五百五十餘員名。」
再加上朝鮮援軍和女真葉赫部的兵馬,大明朝此次東徵,兵力在十萬到十二萬之間。
雖然數年武備鬆弛 但此時的明軍還是有一定戰鬥力
在領兵人選上,大明朝可謂強將盡出。以文制武的大明朝派出的楊鎬雖說是敗軍之將,但是在高級別文官當中,算是比較出眾的,曾參加過朝鮮之役,而且「熟諳遼事」,當過遼東巡撫,狠揍過蒙古人。這一次為了東徵努爾哈赤,在其賦閒八年後再次委以重任。
而帶兵的將領,有二徵朝鮮,並平滅楊應龍之亂的大刀劉綎;有把蒙古人砍得見面就喊「杜太師」的杜松;有名將馬芳的次子馬林;還有「遼東王」李成梁的李如柏。這四位都是對遼東十分熟悉的總兵官。
從將領人員配備上看,大明朝卻是是下了決心要一舉平定遼東的。
而且萬曆朝確實也很牛,東徵西討南伐的連贏了平定蒙古人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日本豐臣秀吉入侵朝鮮半島的朝鮮之役、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
對於文官當政的大明朝上下而言,雖然沒那麼多糧草軍餉來集結全國之兵,但能徵慣戰的將領們帶領下的十多萬人馬足以達成其「犁庭掃穴」的戰略目的了。可以說這是中原王朝一貫的自負心理作祟,他們不了解遼東的情況變化,但即便是了解也當做沒發生一樣。
因為楊鎬在戰前就上報過,說努爾哈赤有精兵數萬,自己人手不夠。但當時大明朝朝廷上下仍催著他趕緊進兵圍剿努酋。
努爾哈赤認為是在對等兵力下打敗的明朝
努爾哈赤塑像
對於努爾哈赤的虛實,明朝這些遼東邊將是有一定了解的。《明神宗實錄》記載,「兵部尚書黃嘉善言,經略楊鎬諮稱奴酋精兵約六萬餘。」
不過地方上明白的事,到了朝廷那些宰執那就不一定咋想了,很可能認為,楊鎬這老小子不老實,想通過誇大敵情來爭取更多兵馬輜重,所以最後仍是「遼兵除舊額九萬外, 調集南北以及招募, 計一十一萬。」或許他們認為,二倍於敵,足夠了,畢竟對戰的不過是蠻夷小邦。
而實則,楊鎬戰前上報的六萬說少了。
薩爾滸之戰開始後,楊鎬又上奏稱「奴酋之兵,據陣上共見,約有十萬。」
這個十萬之數並非誇張,根據《滿文老檔》記載,「天命三年四月十三,八旗的十萬兵出徵尼堪(明朝)。」也就是努爾哈赤誓師伐明後攻打撫順就出動了八旗兵馬十萬。當然這其中一部分應該是民夫等,後人研究稱,當時八旗兵滿員也不過六萬人。
而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之戰後,說,
「萬曆帝的兵,我們的兵各個迎擊殲滅……以相等的兵力殲滅(明軍),將認為我兵是強盛的,被諸國聽到並總是好事。」——《滿文老檔》
可見努爾哈赤為了炫耀八旗兵的善戰,不願意過大吹噓以少勝多,而是認為是在對等兵力下,勇猛的女真人打敗了大明朝。
而在薩爾滸之戰中,楊鎬也認為大明朝的將士人再多點才足以和努爾哈赤抗衡,他在發兵後的上書中寫道,
「蓋奴首之兵據陣上共見約有十萬, 宜以十二、三萬方可當之。而昨之主客出口僅七萬餘,豈能相敵。」
從戰前預測的努爾哈赤兵馬六萬到戰時出現的十萬,估計楊鎬自己也整不明白努爾哈赤哪來的這些人馬吧。如果早知道努爾哈赤有這麼多兵馬,估計楊鎬絕對不會發動薩爾滸之戰,更不會採取合圍進擊分散了兵力的戰術。
薩爾滸之戰時赫圖阿拉城已有二十萬人
大明朝應該不缺乏努爾哈赤方面的軍事情報的,因為當時遼東地區很多地方都是各民族雜居,而且明朝方面還有葉赫人更方便打探情報。所以,對於努爾哈赤麾下應該有一個大致的推測。而就明軍在薩爾滸的表現看,除了李如柏那一路屬於打醬油的,在開戰之初,其餘三路其實是能夠打硬仗的,只是被努爾哈赤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戰術給打敗了。
也可以說,不管是明朝朝廷還是臨戰的諸將,都認為他們的兵力是可以與努爾哈赤抗衡甚至獲勝的。
而這就與他們的老眼光看問題脫不開干係了。他們都認為,努爾哈赤的後金仍然是軍民散居各處的原始部落形式,一時之間是不會召集起來多少人馬的。而且隨著佔據的地盤越來越多,努爾哈赤肯定和中原王朝一樣要分兵駐守各地才對。
但實際上,努爾哈赤早就改變了政策,不再放任各部落散居老家,而是棄地移民,將政府的部落人口全部遷徙到了赫圖阿拉左近,使原本分散各處的力量握成了拳頭。
努爾哈赤新政 棄地移民 虛邊實內 攢人口為第一要務
明朝時的東北,缺的不是土地是人口。所以在努爾哈赤還未崛起之時,明朝也好,朝鮮也好,都一直在招攬女真人充實地方。
甚至在明朝屢屢剿滅不聽話的女真部落時,仍有大批女真人到漢人居處討生活,「諸酋以絕市貢故窘困,往孤山系沿邊明軍駐守的城堡之一為僱工,庶自給。」
就是明朝剿滅女真部落,每一仗也不過是殺百人就算大捷了,可見當時人口的匱乏。
明末東北的形勢圖
努爾哈赤十三副鎧甲起兵之後,自然也要面臨人手不足的問題。於是在統一女真各部的過程中,努爾哈赤改變了之前部落時代散居的政策,其吞併各部的目的,不再是為了搶奪地盤,而是放在了給自己增加人口上,將劫掠的人口全部遷徙到自己身邊。
關於這段歷史,《滿文老檔》的記載也多與吞併人口有關。「盡被取之」「遷之以歸」「盡招來之」「俱徙其人而還」,近於遼東,遠到黑龍江流域,從野人女真到東海女真,努爾哈赤每次派軍出徵的結果都是盡收當地人口,儘可能多地把他們遷移到自己的基本盤裡。
戰爭當然也要有間歇期,可就是間歇期,努爾哈赤也讓部下們不能休息,推出了「捉生」制度,也就是每月必須出動三次,去抓人回來充實自己。直到皇太極時期這個制度才有所弱化,
「每月三次遣人『捉生」』改為「不必一月三遣,閱二十日一往可也。」
後金兵馬吞併一處就棄地遷民虛邊實內
這種「虛邊實內」的國策一直貫穿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兩代,其好處對於地廣人稀的後金乃至滿清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集中居住對於同種的女真人而言更方便同化,增強其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另一方面則能迅速增加勞動人口,促進生產發展。
正是在積年累月徵戰中囤積了大量的人口,才使得努爾哈赤有信心與大明朝一較高下。
而明朝上下恰恰忽略了努爾哈赤的這一新國策,仍認為「自古胡虜只逐水草而居」,並不曉得努爾哈赤根本沒想過去搶什麼地盤,而是直接放棄後將人口兵馬都匯聚到了赫圖阿拉一帶。因此自以為出兵十來萬就足以消滅努爾哈赤的大明朝,於是,被現實狠狠地教訓了一頓。
物語說
對於薩爾滸之戰,其實明朝上下是十分重視的,但這重視僅在軍事層面上。而對於努爾哈赤如何處理內部事務並不了解。他們仍然以中原的視角和老眼光來看待新生勢力,認為後金國仍是一盤散沙的部落聯盟。
而努爾哈赤實施的「虛邊實內」集中人口的新國策,使得其短時期內就實力大漲,而吞併的各女真部落因為向心性聚流,更使女真民族力量迅速強大起來,逐步擁有了可以與大明朝一戰的兵力。
當然,棄地遷民的政策使得僅赫圖阿拉城周圍就有二十萬女真人口,而以當時的生產力,努爾哈赤是很難養活這麼多人的。就如薩爾滸之戰兩年前努爾哈赤所言,
「我等尚無糧庫,養其陣獲之人畜,則我等原有之人均將餓死矣。宜先收我國人,固我疆土,整修邊關,墾種農田,建倉庫以積糧。」
如果薩爾滸之戰時,朝廷上下不催促楊鎬快速進軍,而是固地死守的話,對峙日久,很可能就拖垮努爾哈赤,使女真人繼續分崩離析。
參考資料《明史》《清史稿》《滿文老檔》《李朝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