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邊實內 被忽視的努爾哈赤新國策 薩爾滸一戰就讓明朝吃了大虧

2020-12-14 遼風物語

在遼東這地廣人稀的邊鄙之地,若說爆發的大戰改變了中原王朝命運的,隋煬帝戰術上稀裡糊塗地東徵高句麗算是一次,再有就該是大明與後金間的薩爾滸之戰了。

此役過後,大明朝在遼東不得不轉攻為守,將滿清這隻真老虎徹底放出了籠,最後偌大的王朝被內憂外患活生生拖死。

薩爾滸之戰 分進合擊的明軍被各個擊破

薩爾滸之戰大明朝慘敗的原因已經有很多的解讀,比如朝廷瞎指揮,比如將帥不和,比如輕敵冒進等等,但實際上最主要原因就是不知彼,具體說,就是人馬派少了。就如同後來慈禧和朝廷上下都認為日本是「蕞爾小國」,卻被小日本打得國破山河一樣,大明朝根本沒有深入了解後金這個新崛起的對手。

雖然戰前,楊鎬等人已經上報朝廷說努爾哈赤兵馬數萬,但很顯然,朝廷上下以為他不過是和其他邊將一樣,在那虛報敵情要挾朝廷給與更多的支援。

直到此戰過後,大明朝上下才發現努爾哈赤能夠一次性動用的兵力真不少,自己拼湊的那十來萬軍隊哪有什麼泰山壓頂之勢。

這就是所謂用老眼光看人吧,中原上朝還以為後金仍是原始形態,是鬆散的部落聯盟,而按照中原思路,佔據那麼大的地盤,不可能一下子動員多少人馬。

實則在努爾哈赤徵服之路上,早就改變了徵服政策與人口政策,變各部落散居為集中居住,就為了能夠全力對抗大明朝。而這個人口政策一直延續到了滿清入關逐鹿天下。

以少勝多的薩爾滸之戰 明朝到底出了多少兵馬算多

戰爭中,恫嚇是一種手段,在努爾哈赤七大恨誓師伐明並禍害了撫順之後,一生打贏了三大徵的萬曆皇帝怒了。在準備了大半年時間之後,號稱47萬人討伐努爾哈赤。

萬曆皇帝贏了三大徵卻晚節不保

不過,滿清的史家還算講究,沒好意思說自己以少勝多幹掉了大明朝47萬人,而是說我們只是打敗了二十萬人。

「經略楊鎬以二十萬兵, 號四十七萬, 徵取滿洲。」 ——《太祖武皇帝實錄》

當然,歷史上很多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被解讀後,都是誇大成分居多,薩爾滸之戰也是一樣,大明朝根本沒派出二十萬人來。

敗軍之將的罪魁禍首楊鎬就說,「昨之主客出口者僅七萬餘。」

後來主持過明朝遼東軍事的王在晉在《三朝遼事實錄》中記載,「主客出塞官軍共八萬八千五百五十餘員名。」

再加上朝鮮援軍和女真葉赫部的兵馬,大明朝此次東徵,兵力在十萬到十二萬之間。

雖然數年武備鬆弛 但此時的明軍還是有一定戰鬥力

在領兵人選上,大明朝可謂強將盡出。以文制武的大明朝派出的楊鎬雖說是敗軍之將,但是在高級別文官當中,算是比較出眾的,曾參加過朝鮮之役,而且「熟諳遼事」,當過遼東巡撫,狠揍過蒙古人。這一次為了東徵努爾哈赤,在其賦閒八年後再次委以重任。

而帶兵的將領,有二徵朝鮮,並平滅楊應龍之亂的大刀劉綎;有把蒙古人砍得見面就喊「杜太師」的杜松;有名將馬芳的次子馬林;還有「遼東王」李成梁的李如柏。這四位都是對遼東十分熟悉的總兵官。

從將領人員配備上看,大明朝卻是是下了決心要一舉平定遼東的。

而且萬曆朝確實也很牛,東徵西討南伐的連贏了平定蒙古人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日本豐臣秀吉入侵朝鮮半島的朝鮮之役、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

對於文官當政的大明朝上下而言,雖然沒那麼多糧草軍餉來集結全國之兵,但能徵慣戰的將領們帶領下的十多萬人馬足以達成其「犁庭掃穴」的戰略目的了。可以說這是中原王朝一貫的自負心理作祟,他們不了解遼東的情況變化,但即便是了解也當做沒發生一樣。

因為楊鎬在戰前就上報過,說努爾哈赤有精兵數萬,自己人手不夠。但當時大明朝朝廷上下仍催著他趕緊進兵圍剿努酋。

努爾哈赤認為是在對等兵力下打敗的明朝

努爾哈赤塑像

對於努爾哈赤的虛實,明朝這些遼東邊將是有一定了解的。《明神宗實錄》記載,「兵部尚書黃嘉善言,經略楊鎬諮稱奴酋精兵約六萬餘。」

不過地方上明白的事,到了朝廷那些宰執那就不一定咋想了,很可能認為,楊鎬這老小子不老實,想通過誇大敵情來爭取更多兵馬輜重,所以最後仍是「遼兵除舊額九萬外, 調集南北以及招募, 計一十一萬。」或許他們認為,二倍於敵,足夠了,畢竟對戰的不過是蠻夷小邦。

而實則,楊鎬戰前上報的六萬說少了。

薩爾滸之戰開始後,楊鎬又上奏稱「奴酋之兵,據陣上共見,約有十萬。」

這個十萬之數並非誇張,根據《滿文老檔》記載,「天命三年四月十三,八旗的十萬兵出徵尼堪(明朝)。」也就是努爾哈赤誓師伐明後攻打撫順就出動了八旗兵馬十萬。當然這其中一部分應該是民夫等,後人研究稱,當時八旗兵滿員也不過六萬人。

而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之戰後,說,

「萬曆帝的兵,我們的兵各個迎擊殲滅……以相等的兵力殲滅(明軍),將認為我兵是強盛的,被諸國聽到並總是好事。」——《滿文老檔》

可見努爾哈赤為了炫耀八旗兵的善戰,不願意過大吹噓以少勝多,而是認為是在對等兵力下,勇猛的女真人打敗了大明朝。

而在薩爾滸之戰中,楊鎬也認為大明朝的將士人再多點才足以和努爾哈赤抗衡,他在發兵後的上書中寫道,

「蓋奴首之兵據陣上共見約有十萬, 宜以十二、三萬方可當之。而昨之主客出口僅七萬餘,豈能相敵。」

從戰前預測的努爾哈赤兵馬六萬到戰時出現的十萬,估計楊鎬自己也整不明白努爾哈赤哪來的這些人馬吧。如果早知道努爾哈赤有這麼多兵馬,估計楊鎬絕對不會發動薩爾滸之戰,更不會採取合圍進擊分散了兵力的戰術。

薩爾滸之戰時赫圖阿拉城已有二十萬人

大明朝應該不缺乏努爾哈赤方面的軍事情報的,因為當時遼東地區很多地方都是各民族雜居,而且明朝方面還有葉赫人更方便打探情報。所以,對於努爾哈赤麾下應該有一個大致的推測。而就明軍在薩爾滸的表現看,除了李如柏那一路屬於打醬油的,在開戰之初,其餘三路其實是能夠打硬仗的,只是被努爾哈赤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戰術給打敗了。

也可以說,不管是明朝朝廷還是臨戰的諸將,都認為他們的兵力是可以與努爾哈赤抗衡甚至獲勝的。

而這就與他們的老眼光看問題脫不開干係了。他們都認為,努爾哈赤的後金仍然是軍民散居各處的原始部落形式,一時之間是不會召集起來多少人馬的。而且隨著佔據的地盤越來越多,努爾哈赤肯定和中原王朝一樣要分兵駐守各地才對。

但實際上,努爾哈赤早就改變了政策,不再放任各部落散居老家,而是棄地移民,將政府的部落人口全部遷徙到了赫圖阿拉左近,使原本分散各處的力量握成了拳頭。

努爾哈赤新政 棄地移民 虛邊實內 攢人口為第一要務

明朝時的東北,缺的不是土地是人口。所以在努爾哈赤還未崛起之時,明朝也好,朝鮮也好,都一直在招攬女真人充實地方。

甚至在明朝屢屢剿滅不聽話的女真部落時,仍有大批女真人到漢人居處討生活,「諸酋以絕市貢故窘困,往孤山系沿邊明軍駐守的城堡之一為僱工,庶自給。」

就是明朝剿滅女真部落,每一仗也不過是殺百人就算大捷了,可見當時人口的匱乏。

明末東北的形勢圖

努爾哈赤十三副鎧甲起兵之後,自然也要面臨人手不足的問題。於是在統一女真各部的過程中,努爾哈赤改變了之前部落時代散居的政策,其吞併各部的目的,不再是為了搶奪地盤,而是放在了給自己增加人口上,將劫掠的人口全部遷徙到自己身邊。

關於這段歷史,《滿文老檔》的記載也多與吞併人口有關。「盡被取之」「遷之以歸」「盡招來之」「俱徙其人而還」,近於遼東,遠到黑龍江流域,從野人女真到東海女真,努爾哈赤每次派軍出徵的結果都是盡收當地人口,儘可能多地把他們遷移到自己的基本盤裡。

戰爭當然也要有間歇期,可就是間歇期,努爾哈赤也讓部下們不能休息,推出了「捉生」制度,也就是每月必須出動三次,去抓人回來充實自己。直到皇太極時期這個制度才有所弱化,

「每月三次遣人『捉生」』改為「不必一月三遣,閱二十日一往可也。」

後金兵馬吞併一處就棄地遷民虛邊實內

這種「虛邊實內」的國策一直貫穿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兩代,其好處對於地廣人稀的後金乃至滿清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集中居住對於同種的女真人而言更方便同化,增強其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另一方面則能迅速增加勞動人口,促進生產發展。

正是在積年累月徵戰中囤積了大量的人口,才使得努爾哈赤有信心與大明朝一較高下。

而明朝上下恰恰忽略了努爾哈赤的這一新國策,仍認為「自古胡虜只逐水草而居」,並不曉得努爾哈赤根本沒想過去搶什麼地盤,而是直接放棄後將人口兵馬都匯聚到了赫圖阿拉一帶。因此自以為出兵十來萬就足以消滅努爾哈赤的大明朝,於是,被現實狠狠地教訓了一頓。

物語說

對於薩爾滸之戰,其實明朝上下是十分重視的,但這重視僅在軍事層面上。而對於努爾哈赤如何處理內部事務並不了解。他們仍然以中原的視角和老眼光來看待新生勢力,認為後金國仍是一盤散沙的部落聯盟。

而努爾哈赤實施的「虛邊實內」集中人口的新國策,使得其短時期內就實力大漲,而吞併的各女真部落因為向心性聚流,更使女真民族力量迅速強大起來,逐步擁有了可以與大明朝一戰的兵力。

當然,棄地遷民的政策使得僅赫圖阿拉城周圍就有二十萬女真人口,而以當時的生產力,努爾哈赤是很難養活這麼多人的。就如薩爾滸之戰兩年前努爾哈赤所言,

「我等尚無糧庫,養其陣獲之人畜,則我等原有之人均將餓死矣。宜先收我國人,固我疆土,整修邊關,墾種農田,建倉庫以積糧。」

如果薩爾滸之戰時,朝廷上下不催促楊鎬快速進軍,而是固地死守的話,對峙日久,很可能就拖垮努爾哈赤,使女真人繼續分崩離析。

參考資料《明史》《清史稿》《滿文老檔》《李朝實錄》

相關焦點

  • 薩爾滸改變中國命運之戰:明軍精銳一戰全滅
    薩爾滸會戰改變中國歷史進程之戰1619年,大明萬曆47年,歷史轉折之年,在這一年明軍與努爾哈赤爆發改變中國乃至亞洲歷史進程的戰役-薩爾滸戰役。明朝全國精銳一戰全滅,為挽回敗局,明朝開始增兵增餉、計畝加派,導致農民暴動,朝黨爭權,天不佑明,小冰河期降臨中國,從此天下糜爛,不可收拾。
  • 被蒙古人尊為「太師」的杜松,為何會在薩爾滸全軍覆沒?
    憑這有勇有謀的風格,他三十年裡百戰百勝,吃夠了他血虧的蒙古各部落,甚至還送他一個尊稱:杜太師。 在杜松之前,上一個享受到這「太師」榮譽的明朝邊將,就是嘉靖年間多次痛擊韃靼,甚至被寫入京劇《困城》的傳奇英雄馬芳。 那麼問題來了,即使有「杜太師」帶兵,為什麼在接下來黃昏時分的薩爾滸血戰上,明軍依然在努爾哈赤的凌厲攻勢下全軍覆沒呢?
  • 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引發明朝震動,薩爾滸之戰明軍傾盡全力為何慘敗
    電影《繡春刀2》中的薩爾滸之戰 大明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年號天命,稱金國汗,以赫圖阿拉為都城。所謂的「七大恨」包括: 第一恨:我的祖父和父親,沒有侵犯明朝邊境一草一木,明朝無端挑起邊釁,害死我的祖父和父親; 第二恨:明朝對不起我,但我卻一心修好與明朝的關係,修立界碑,下令有越界者必定誅殺。
  • 薩爾滸大敗這黑鍋要怎麼分?萬曆百分之三十,楊鎬百分之四十
    但明朝與後金的殊死搏鬥,卻似乎可以說一說,關鍵戰役就兩個,一個是薩爾滸之戰,另一個是松山之戰,遺憾的是這兩個戰役明朝都輸了,輸了之後,就只剩下防守,只剩下被動挨打,因為沒有力量與後金進行大規模的野戰了。本文簡單分析一下,薩爾滸之戰明朝慘敗的黑鍋分成以及影響。就當是拋磚引玉吧!大家如果有不同的意見,歡迎在評論區切磋一下。
  • 薩爾滸之戰中,明軍和後金軍各有多少兵力?幾則史料可以看出
    明亡清興的歷史進程中,薩爾滸絕對是關鍵一戰,後金和明第一次在戰場正面硬鋼。明朝集結全國之精銳,打算再來一次犁庭掃穴,沒料到薩爾滸一戰精銳盡喪,後金就此徹底坐大,明朝再也沒有了剿滅這股力量的機會。通常認為,薩爾滸明軍兵力佔據絕對優勢,又是全國精銳,只要發揮正常,戰勝剛崛起的後金應該問題不大。
  • 戰例分析:為什麼明朝軍隊在薩爾滸之戰中敗得那麼慘?
    《明史》有言:「論者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認為明朝真正走向滅亡是從明神宗萬曆皇帝統治的時期開始的。自萬曆十年張居正死去之後,萬曆帝開始親政,然而他身有殘疾又沉迷於美色,長達二十多年不上朝。次年,四方援軍兵馬大集,楊鎬便上奏朝廷,認為應該立即下令主力部隊出關討賊,以免久留拖延,徒耗軍費。明廷內部開會商議決策,認可了楊鎬的主張,於是大學士方從哲、兵部尚書黃嘉善發紅旗令楊鎬速度進軍。楊鎬率領明軍於二月十一日誓師,二十日出塞,一場決定歷史進程的戰爭終於要打響了。
  • 為什麼春秋戰國諸侯動輒出兵幾十萬,到了明朝,薩爾滸出個十幾萬人...
    你看那白起,坑殺趙國降卒40萬,趙國也只是元氣大傷,並不是就沒有一點軍事力量了,哪來這麼多士兵? 而到了生產力更為發達的明朝,人口基數應該越來越大才對,為什麼總感覺兵不夠用?
  • 如果明神宗末年大明對女真的薩爾滸之戰勝了,中國歷史走向會如何
    薩爾滸之戰(網絡配圖)二,如果明神宗末年大明對女真的薩爾滸之戰勝了,大明在肅清了東北女真首領努爾哈赤的反叛割據勢力,重新加強對遼東及東北少數民族各部的控制後,就可以很快將薩爾滸之戰近九萬王師調回關內而此時東歐的沙俄正在一步步向亞洲方向擴張,並逐漸佔領了整個西伯利亞,來到了北亞的太平洋沿岸,胃口大開的俄國人會繼續南下擴張,這就不可避免的導致俄國軍事力量和大明的軍事力量在中國東北地區的歷史性接觸,雙方將會有一場針尖對麥芒的較量。俄國人為了增加自己的勝算肯定會拉攏大明的百年死敵蒙古人共同對付明朝,而大明為了增加抗俄力量也同樣會拉攏蒙古人、女真人等一起攻打俄國人。
  • 1598年,明朝最後一位能壓制努爾哈赤的名將死了,清八旗再無顧忌
    這場在薩爾滸進行的大戰,對於明朝的打擊是致命的,這是明清戰爭史上一個關鍵的轉折點。萬曆帝雖然怠政,卻不糊塗,薩爾滸明軍精銳盡失,從此難有一戰之力,只能轉入對後金的被動防禦。一戰功潰,努爾哈赤的八旗軍成為戰場的主宰者。而此時坐視後金壯大,卻無能為力的萬曆,一定會想起一個人,他叫李如松,一個曾經明朝用來壓制努爾哈赤的「底牌」。
  • 薩爾滸之戰明軍無論集中兵力,還是分路合擊:結果都一樣遭遇慘敗
    薩爾滸之戰,有人認為應該集中兵力,有人認為應該分路合擊,其實,無論集中兵力,還是分路合計,明軍都必敗無疑。原因就是,雙方實力相差太大,根本不是集中兵力,還是分路進攻可以解決的。
  • 二戰曼施坦因的最後一戰,依然讓蘇軍吃了大虧
    在蘇德戰爭中,曼施坦因負責指揮的北方第11集團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入了列寧格勒,當南方集團軍的攻擊受到阻礙時,曼施坦因又被調到南方,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攻下了塞瓦斯託波爾,俘虜了46萬蘇軍。這就是曼施坦因在德軍中的地位,絕對的戰神。然而,即便有曼施坦因這樣的將領,德軍的戰敗依然無可挽回。
  • 薩爾滸會戰:「天時地利人和」明軍一條都不佔!
    二月二十五日,明朝四路大軍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同時出擊,就這樣,八萬來自大明九邊重鎮和南北各省的官兵們在白山黑水間,艱難跋涉、迤邐前行,向著未知的黑暗和悲慘的結局出發。衣著單薄的南方士兵(想像圖)在後金盤踞的遼東地區,到了冬天,天寒地凍,在遼東的南兵稟報稱,有數千人「凍折手足不能動移」,而且還遭受著「墮指裂膚之慘」,戰鬥力勢必大打折扣
  • 明朝邊境防禦體系——九邊重鎮的興衰
    於是邊境防禦就變成了王朝安穩不可忽視的一面。而到了明朝,邊境防禦變成了天下最大之事。當時就有今天下之事,惟夷狄惟大。於是在明朝幾百年歷史之中,大大小小的明蒙戰爭不下190次。為了延續抵禦外敵的戰略,陸續建立了遼東鎮、薊州鎮、宣府鎮、大同鎮、山西鎮 、延緩鎮、寧夏鎮、甘肅鎮、固原鎮形成明朝的「守外虛內」的國策。
  • 誰該為明朝滅亡負責?萬曆不背這個鍋!
    特別是在萬曆年間,理財大師張居正搞了「一條鞭法」後,明朝的財政迅速轉好,甚至國庫的糧食可以保證四到六年的使用,張居正還大力興修水利,保證了農業生產。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山東大旱,明朝投入了23萬兩白銀,成功救災。所以,如果說萬曆年間明朝就不行了恐怕有些牽強。
  • 努爾哈赤是怎樣統一女真對抗明朝的
    其實,這是明朝根據自己認知和判斷給他們起的外號。就像咱們給米國叫山姆大叔,給西南鄰居叫阿三一樣,當事人未必知道更不一定認可。吃了嗎阿三?你才是阿三。其中建州女真與明朝最近,大致在今長白山一帶。設了三衛,努同學爺爺就是建州左衛都指揮使。
  • 如果豐臣秀吉不打朝鮮明朝不出兵能不能抵擋得住努爾哈赤的進攻?
    明朝不參加韓戰想節制努爾哈赤並不難,因為明朝擁有非常強大的國家實力。但參與了兩次韓戰後國力極度衰落,也就失去了和努爾哈赤爭霸的基礎。在薩爾滸之戰一敗塗地後,明朝失去了關外的主動權,國家最終走向滅亡也就成了不能避免的事實。萬曆朝鮮戰爭對明朝消耗有多大?
  • 清朝在明朝的滅亡中發揮了什麼作用,明朝是不是真的打不過清朝?
    首先遼東禍事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明朝的滅亡,但並非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明末雖然難逃王朝三百年的定律,但明朝能苦苦支撐二百七十六年實屬不易,因為王朝滅亡的很大原因是土地兼併,而明朝的土地兼併在歷朝歷代中可謂是佼佼者。
  • 明朝亡於萬曆?實亡於播州之役,成為壓垮帝國的一捆稻草
    平播之戰,是明朝萬曆年間平定播州土司楊應龍叛亂的一場戰爭。根據多方史料及考古實物論證,它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冷、熱兵器對抗戰,更成為明衰清興的轉折點。平播戰爭及其後果平播之戰,是明朝萬曆年間平定播州土司楊應龍叛亂的戰爭。明代保留了元朝的土司制度,任命當地少數民族的上層人物作為土官,實施地方統治。
  • 清朝可以通過與蒙古貴族聯姻拉攏分化蒙古部落,明朝為何不這麼做
    原因之一:明朝與蒙古天然敵對,清朝則不存在這個問題元朝乃是蒙古建立的國家,而明朝則是推翻元朝後建立的王朝,這導致雙方從一開始便形成了敵對關係,而這種關係至少在明朝初期的一百年內是不會發生任何改變的。而清朝作為崛起於東北的民族,不論從生活習俗,還是從戰略態勢來講,關係並不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