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這麼一個帝國,盛極之時版圖橫跨歐亞非三大洲,控制的地區包括整個巴爾幹半島、小亞細亞半島、中東地區以及北非大部分地區。向西擴張到了直布羅陀海峽、向東抵達了波斯灣、向南徵服蘇丹、向北逼近了奧匈帝國和羅馬尼亞。它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超級大國,被稱之為歐洲的「清帝國」,但最終這麼龐大的一個帝國卻在20世紀初的開始遭到了肢解!
這個帝國便是奧斯曼帝國!
奧斯曼帝國的建立者是奧斯曼一世,這個帝國崛起於東亞,開局便是王者,此後一路徵服,不斷將版圖擴大,強盛之時一度讓歐洲瑟瑟發抖,不得不組織起聯軍與之抗衡。
但是這樣的強勢的徵服史也讓奧斯曼帝國環顧四周皆是敵人,歷史進程充滿著現實,當帝國強盛之時,沒有盟友並不是什麼大問題,但縱觀歷史變遷,強如羅馬帝國、強如隋唐王朝,皆會在歲月之中走向衰亡。
奧斯曼帝國的衰亡從18世紀後期已經開始了,隨著自視甚高的文明優越感,奧斯曼帝國對於工業和貿易的輕視,使它錯過了歷史上最重要的工業變革,進而國立開始持續性地與歐洲列強拉開了差距。
在進入到19世紀之後,拿破崙說了這樣一句話:奧斯曼帝國最後的命運只能任憑列強瓜分!
這句話仿佛是給奧斯曼的預言一般,一語成讖直接給奧斯曼安排了結局。在整個19世紀,奧斯曼持續衰弱,環顧四周的列強眼中閃爍著貪婪的光芒,慢慢拔出了血跡未乾的刀刃,試探性地朝著它走去。
可當列強們認為奧斯曼帝國會轟然倒塌的時候,這個年邁不已的帝國卻出乎意料不甘死亡,奧斯曼顫顫巍巍地站了起來,它還想做最後的掙扎。
在後知後覺想要尋求改革之路時,奧斯曼帝國始終沒有想明白,歷史的趨勢是贏取時間,然而此時的奧斯曼帝國已經沒有了時間。在幾次折騰未果後,奧斯曼的改革無疾而終,這讓奧斯曼帝國在19世紀中葉加速了衰落,奧斯曼帝國如同一個病入膏肓的老人,它無力再去維護家族的統治,甚至它連它自己的身體都照顧不好。
在這樣的衰落之下,奧斯曼帝國曾經所統治的地區開始四分五裂,而這無疑是給窺視奧斯曼領土的列強們開啟了一扇大門,而通過這道大門便可輕易掠奪奧斯曼帝國的一切,奧斯曼帝國眼看著這一切發生,可悲哀的是,它卻無能為力!
在整個十九世紀下半葉,奧斯曼帝國幾乎失去了非洲所有統治區域,英俄兩國不斷撕咬著奧斯曼帝國,讓這個原本就處於衰落期的帝國加速流血!
而在進入20世紀初的時候,剛剛完成統一的義大利也迫不及待的對著奧斯曼帝國咬上了一口,義大利僅僅出兵5萬人,並逼得奧斯曼帝國不得不割讓掉它們在北非的最後一塊土地,自失去了利比亞之後,奧斯曼帝國的勢力徹底退出了非洲。
當然,這還沒有結束,奧斯曼的版圖此時依舊很大,依舊被視為一頓美味的晚餐。
在1908年奧匈帝國趁著奧斯曼帝國內部動蕩吞併了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這兩個地方此後引起了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的爭端,成為了引起一戰最重要的其中一環。
在1911年,巴爾幹同盟向奧斯曼帝國宣戰,兩次巴爾幹戰爭直接讓奧斯曼帝國失去了所有歐洲的土地。
可儘管這樣,在一戰爆發之時,奧斯曼帝國的領土依舊比法國、德國、奧匈帝國加起來還要大。
在一戰沒有爆發之前,奧斯曼帝國就在積極考慮加入哪方陣營,此時雖然德國在奧斯曼帝國有著非常高的影響力,但這種影響力並沒有壓到一切,不足以讓奧斯曼快速作出選擇。
但打從心底裡,奧斯曼帝國不想加入俄國的陣營,原因是奧斯曼帝國一直視俄國為最危險的敵人,奧斯曼擔心,一旦和俄國成為了盟友,就算最終勝利了也可能什麼都得不到,並且還會引火燒身。打從心底裡,奧斯曼帝國對於沙俄帝國充滿了不信任。
相反,德國不斷給奧斯曼帝國承諾,將保持奧斯曼帝國的生存和完整,可是這一切都不是最終讓奧斯曼站隊同盟國的原因所在。
真正讓奧斯曼帝國下定決心的是四艘戰艦,在1914年7月28日,英國的海軍大臣邱吉爾下令沒收兩艘奧斯曼帝國在英國訂購的戰列艦,在奧斯曼帝國已經付了收筆款項後,英國單方面撕毀了協議,理由是奧斯曼帝國可能加入敵對陣營。
邱吉爾就因為一個「可能」,直接單反扣留了原本應該交付給奧斯曼的軍艦,奧斯曼帝國為此非常憤怒,奧斯曼的人民為此也非常憤怒。
奧斯曼帝國憤怒是因為這兩艘軍艦對於奧斯曼帝國而言,不僅僅是補充國防的武器,也是奧斯曼帝國重振國力的希望。而奧斯曼人民憤怒是因為這兩艘軍艦是他們捐錢購買的,英國的舉動無疑讓奧斯曼帝國的農民餓著肚子捐出來的錢打了水漂。
這在奧斯曼帝國眼中把英國此時的所作所為當成了,在英國眼中,奧斯曼帝國的價值遠遠比不上兩艘軍艦,這把奧斯曼帝國徹底推向了同盟國。
而在10月份又發生了一件大事,在奧斯曼帝國失去了在英國訂購的兩艘軍艦後,德國為了拉攏奧斯曼帝國,於是將兩艘戰艦送了奧斯曼帝國,可是這兩艘戰艦卻在交付過程中襲擊了俄國在黑海的港口,這直接讓土耳其徹底「被迫性」地加入了一戰,並且只能倒向同盟國。
和以往大眾的史說不同,奧斯曼帝國在介入一戰之後,還是打了好幾場漂亮仗,其中加利波利半島登陸戰作為一戰中規模最大的一場登陸戰,直接促成了現代化登陸作戰的萌芽,此戰也被稱之為「土耳其崛起之戰」,這一戰奧斯曼大軍使得曾經看不起它們的英軍遭受了極大的損失,也讓此前狂妄的邱吉爾直接被逐出了內閣。
從整個一戰的進程來講,這場登陸戰的意義非常重大,不止打擊了英國的信心,也讓保加利亞直接倒向了同盟國這邊。
但是這場大規模的登陸戰,也成為了奧斯曼帝國衰落之時最後的榮光。
在1941年底,奧斯曼和沙俄在高加索相遇,兩個死敵相遇分外眼紅,奧斯曼對於勝利的渴望非常高昂,但是統帥15萬奧斯曼大軍的陸軍大臣恩維爾帕夏卻是個無能的統帥,面對只有10萬兵力的沙俄軍隊,恩維爾帕夏貪功冒進,把一場原本可以必勝的戰役打成了慘敗。
高加索慘敗的陰影此後一直盤旋在奧斯曼帝國心中,成為了一場揮之不去的噩夢,為此從1915年到1917年,奧斯曼大軍幾乎在一戰中處於打醬油的角色,在東線逢俄必退,再加上奧匈帝國大軍處於無能階段,整個東線幾乎靠著德意志大軍力挽狂瀾。
進入在1917年後,英國以12萬兵力發動加沙戰役,而奧斯曼帝國能動用的兵力只有2.5萬,可戲劇化的是,在東線被沙俄壓製得喘不過氣來的奧斯曼大軍,卻又在這場對英軍的戰役中大獲全勝。
奧斯曼大軍靠著2.5萬不止抵擋住了12萬英軍,還俘虜了英軍約1萬人,並殺死英軍超過了4萬人,並讓英軍統帥莫德病死在了戰場上。
但此後英國的艾比倫將軍被派往了加沙前線,此後發動了第三次加沙戰役,奧斯曼大軍因為情報失誤而後撤防線導致大崩潰,在加沙的奧斯曼大軍幾乎被友軍全部打散,使得奧斯曼帝國的士氣降到了最低點,進而到戰爭最後不得不宣布退出戰爭。
一戰以同盟國戰敗而結束,雖然奧斯曼帝國在一戰中,前期打過一些漂亮戰,但戰爭最不重要的就是過程,而是現實的結果。現實的結果是奧斯曼帝國成為了一戰中的戰敗國,在戰敗之後,奧斯曼丟掉了伊拉克、外約旦,約旦、敘利亞、黎巴嫩等等地區,幾乎在一夜之間,龐大的奧斯曼帝國瞬間被撕裂,在曾經屬於奧斯曼廣闊領土上站起來超過40個國家,僅僅只剩下了土耳其地區。
在五百年前奧斯曼崛起於小亞細亞半島,而五百年後又重歸於小亞細亞半島,不可謂是風水輪流轉。
並且,在帝國崩潰被肢解之後,土耳其地區還一度淪為戰勝國的半殖民地,但幸好出了一個逆天改命的凱末爾,此後在凱末爾的帶領下,土耳其這才獲得了獨立,進入到改革發展的洪流之中。
土耳其一直有復興奧斯曼帝國的夢想,但這個夢想顯然不是輕易可以達成的,土耳其需要一個機會,這個機會或許是未來的世界地球村,亦或許是千年大變局,還或許根本沒有這個或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