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羅號在月球沒有火箭發射場的情況下,是如何返回的?

2020-12-09 情感勵志師的大大
阿波羅11

能飛出去的不是本事,但是能夠回來的絕對是本事。返回的關鍵在於引力,返回的引力系統為地月系統,並月球返航方案,只適用於月球。一旦解決引力問題就可以返航,不然就會成為單程旅行了,所以這在當時有很多的質疑。

登陸月球和返回地球

牛頓提出的第二宇宙速度也就是逃逸速度就是專門解決這個問題的科學家們想發射衛星或者飛船擺脫地球的吸引力,需要達到11.2KM/s,而引力的大小則是取決於星體的質量,質量越大,引力越大。而現如今任何太空飛行器自身都沒法做到這一點,必須用火箭發射器進行助推,比如阿波羅的土衛五,嫦娥五號的長徵五號運載火箭

地球逃逸演示

在火箭的助推下,阿波羅號進入了環月軌道,然後進行軌道變速,最後阿波羅號實現在月球著陸。

月球沒有火箭發射場,這就意味著如果要返回就必須依靠自身的反推能力將自己推向月球軌道從而擺脫月球引力。目前所有的登月飛行器都不是一體的,阿波羅號一般為三個部分,登月艙、指令艙和服務艙,而只有指令艙回到了地球。

阿波羅號的構造

登月艙分為上升段和下降段,下降段在下落的時候擔任著陸的任務,在返回的時候下降段就是上升段的發射基座,上升段啟動後,下降段就會自動脫離,從而減少質量提高反推力,儘快擺脫地球引力返回到環月軌道,月指令艙結合,所有東西轉移到指令艙後,上升段也會自動脫離,指令艙利用自身火箭進行發推達到月球逃逸速度也就是2.4km/s,然後進入地球軌道減速後降落在太平洋。

月球沒有大氣層這就意味著飛行器離開月球時沒有空氣阻力。月球質量僅為地球的八十一分之一。引力僅為地球的6分之一。下降段為上升段提供了良好的發射基座解決了月球凹凸不平的問題。

阿波羅號的上升段攜帶有推進劑、燃料和發動機。下降段為上升段提供穩定的發射基座,這就解決了月球沒有發射基地的問題。

阿波羅號的登月

總結一下:人類對於月球的探索越來越頻繁,已經不滿足單程旅行,對於返回時技術要求較高,由於月球特殊,登月飛行器所攜帶的燃料可以將登陸飛行器助推到月球軌道與指令艙匯合,最終回到地球。當時阿波羅返回在當時有很大的質疑,一直就有人認為是美國自編自演的一場戲,不過現在看來在技術上行得通。

相關焦點

  • 月球沒有火箭,飛船是怎麼離開月球返回地球的
    雖然有一些朋友相信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是真實的,但是很難想像到在50年前,當時的科技水平是如何將太空人送上38萬公裡外的月球,又是如何將太空人從月球表面帶回地球的。在地球有大型的發射場,還有巨型運載火箭,飛船從地球起飛,問題倒不是很大,最大的問題是,月球並沒有這些發射場,也沒有運載火箭,太空人是怎麼回來的呢?現在我們的嫦娥五號探測器將以實際行動來回答這一個問題。
  • 月球沒有發射塔與火箭,阿波羅號與嫦娥五號如何返航?數據說話
    月球返航的質疑:1968年,土星五號帶著阿波羅號離開地球,很多人質疑運載火箭與阿波羅號脫離之後,阿波羅號是如何獨自從月球表面返航的?月球降落與升空:火箭垂直穩穩著陸是馬斯克近兩年的研究結果,一般太空飛行器返回地球都是直接「掉」下來,開降落傘減速,那麼50年前阿波羅號是如何穩穩降落月球表面,還具備再次發射條件的?圖:胖五起飛月球上可是連連發射臺都沒有。
  • 阿波羅11號到底有沒有登陸過月球?嫦娥5號已經給出答案!
    阿波羅11號到底有沒有登上過月球,這已經成了一個經久不息的話題,每當有月球相關的探測相關重大進展時,阿波羅計劃就被再次提及,這次嫦娥五號任務的順利完成、成功帶回1731克月巖之際,阿波羅計劃真假又一次被推上了封口浪尖!阿波羅任務到底有哪些被吃瓜群眾找出來的破綻?
  • 月球上沒有發射塔,阿波羅11號任務的3名成員如何返回地球?
    20天後的5月25日,倍感壓力的美國總統甘迺迪,在國會發表阿波羅登月計劃演講,提出要在70年代來臨之前,也就是10年之內,把美國太空人送上月球並安全返回地球,他希望用載人登月,在太空競賽中徹底戰勝蘇聯。
  • 月球沒有火箭發射基地,當初登月的太空人們是如何返航的?
    1969年7月16日9時32分,美國阿波羅11號載著三名太空人飛入了太空,7月20日,當飛船運行到月球背面時,呼號為「鷹號」的登月艙從哥倫比亞指令艙中分離,柯林斯獨自一人留在哥倫比亞上,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則乘坐著「鷹」號登月艙降落到月球表面。而這一過程通過電視臺直播的形式,將人類第一次登月的場景直播到全世界。
  • 月球沒有發射平臺,登月太空人是如何成功返回地球的?
    要知道近半個世紀以來,雖然人類對月球的探索一直都在進行,但是再也沒有進行過載人登月。難道以人類現在的科技無法做到載人登月?於是這個時候,不少人開始懷疑美國當年的登月壯舉,認為那可能是一場騙局,為此還提出了不少的疑點,比如那面國旗為什麼會飄著?要知道月球沒有大氣,可不會有風。再比如,月球沒有發射平臺,登月太空人後來是如何成功返回地球的?
  • 阿波羅11號來回月球只要8天,為什麼嫦娥五號卻要23天?
    很多關心探月任務的朋友發現了一個有趣的事實,官方公布的嫦娥五號任務是23天,而50多年前的阿波羅11號,發射時間是1969年7月16日,返回時間是1969年7月24日,總共歷時才8天,這過了50年,我們的技術還不如半個世紀以前的阿波羅11號嗎?運載阿波羅11號到月球的火箭,到底有多厲害?
  • 月球挖掘機哪家強?|阿波羅11號|阿波羅|地球|樣品|月球
    嫦娥5號順利升空,如果一切任務執行正常,那麼大約十幾天後就可以攜帶2公斤以上嚴格密封的月壤樣品返回地球。而距離人類上一次月球取樣,已經過去了44年之久。取樣的成功必然會在全球掀起新的外星探索熱潮。按照慣常的說法,現在地球上擁有月球樣品最多的國家自然是美國,因為有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
  • 嫦娥5號只帶回1731克月球樣品,阿波羅號是如何載人返回的?
    嫦娥5號只帶回1731克月球樣品,阿波羅號是如何載人返回的?最近咱們國家的月球測設備嫦娥5號為我們帶回來了珍貴的月球樣本大約1731克。這些樣本對於我們人類研究月球提供了無比珍貴的寶貴資料。當時採用的阿波羅號飛船大約總重50噸是嫦娥5號的6倍還要多。所以它可以容納3名太空人外加一系列的生存、科考設備。相應的也為帶回更多樣本提供了更大的空間。阿波羅計劃降落在月表面的次數達到了6次,幾乎每一次都會帶回來一些月球樣本,加起來差不多達到了380多公斤。這確實比咱們中國帶回來的要多。想要實現這樣的巨大動力就需要強大的衛星發射能力和運載能力。
  • 美國宇航局的10次阿波羅號的月球任務
    阿波羅2號和3號(無人測試飛行) 在阿波羅1號災難發生之前,阿波羅與土星火箭進行了三次無人駕駛飛行測試。任務AS-201、AS-202和AS-203在1966年進行,測試土星1B運載火箭。他們為AS-204計劃中的首次載人任務做了鋪墊,但最終導致三名太空人死亡。 這項任務後來被重新命名為阿波羅1號。
  • 美國登月,月球上沒有火箭發射基地,人是怎麼回來的?
    此次火箭成功發射還有一個關鍵的地方,那就是海上移動平臺的發射。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美國執行了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從阿波羅11號-阿波羅17號共成功了6次把12位太空人送上了月球表面,其中阿波羅13號發射失敗,未能完成載人登月任務,索性太空人沒有生命危險。
  • 嫦娥五號花23天往返月球,阿波羅11號僅8天
    嫦娥五號和阿波羅11號最大不同點之一,便是阿波羅11號上有太空人,所以當時的月球火箭,也就是土星五號運載火箭推力很大,目的就是要縮短去月球的時間長度,直到現在,土星五號也堪稱有史以來推力最強大的火箭,可達到3408噸。 但我們的嫦娥五號是無人取樣,在往返月球的時間上沒有更嚴苛的要求,而且,這也是我們首次執行無人取樣任務,穩妥的到達和返回比追求時間本身更重要。
  • 同樣是返回地球,嫦娥5號苦等了6天,為何阿波羅11號卻說走就走?
    2020年12月6日,嫦娥5號的「上升器」與「環繞器」在繞月軌道上成功對接,採集到的月球樣本成功轉移到了返回器,自此「月球採樣」工作圓滿成功,下一步就是嫦娥5號啟程返回地球。然而嫦娥5號卻沒有立即出發,而是等到12月12日和13日,才連續實施了兩次「月地轉移入射」,正式啟程返回地球。
  • 土星五號火箭以什麼流程把阿波羅11號送往月球?
    11號送往月球? 想要查看原問題背景介紹的朋友們可以點擊《問:土星五號火箭以什麼流程把阿波羅11號送往月球?》~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空少的解答吧! 作為一枚三級火箭,土星五號高達110.6米,起飛重量3038.5噸;總推力達3408噸,月球軌道運載能力45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118噸。正是由於它具有強大的發射能力,才保證了從地球到月球的載人飛行——共有9枚土星五號運載火箭將載人的阿波羅號宇宙飛船送往月球軌道(包括航天員未登月的飛行)。
  • 嫦娥5號只帶回來1731克月球樣品,那麼阿波羅號怎麼載人返回的?
    我們知道美國的探月技術1969年就把太空人送到了月球,並且把美國的旗幟插在了月球上,至今我們才登上了月球,談載人航天飛往月球的問題有沒有價值,嫦娥五號無論能不能載人,到月球上幹什麼去?我們就得參考當年阿波羅號航天任務的過程人究竟起了什麼作用。
  • 印度要發射月船3號登月,阿波羅登月太空人是怎麼返回地球的
    雖然我們目前不知道這個項目是否能夠順利如期實施,但是從之前印度探索月球的情況來看,印度其實是具備一定的探月能力的,因為月船1號探測器和月船2號探測器都順利進入月球軌道,並成功環繞月球運行,只是月船2號說搭載的著陸器沒能成功登陸月球。這也說明,環繞月球難度不是很大,相比之下,登陸到月球表面的難度就大得多了。
  • 月球上沒有發射基地,載人登月如何返回地球?看嫦娥五號就知道了
    其實這些年來,對於載人登月的質疑聲從來沒有停止,半個世紀以來一直如此。首先就是美國的六次載人登月期間在月球上插下的旗,看起來是隨風飄揚的,這一點一直都被質疑,月球上沒有大氣層自然就無風,旗子為什麼會「飄揚」?而隨著我國五星紅旗在月球上的動態展示,對比之下大家對美國插的旗更加質疑。
  • 阿波羅11號:登月50年
    1969年7月20日,在「阿波羅11號」環月飛行了12圈、並釋出登月艙「鷹」之後,這一句久等的話,讓許許多多在場的工作人員熱淚盈眶。如今,刻畫宇宙探索的科幻大片層出不窮,月球已經不算是冒險家的樂園了,觀眾也不會更感興趣。
  • 「阿波羅11號」:登月50年
    1969年7月20日,在「阿波羅11號」環月飛行了12圈、並釋出登月艙「鷹」之後,這一句久等的話,讓許許多多在場的工作人員熱淚盈眶。如今,刻畫宇宙探索的科幻大片層出不窮,月球已經不算是冒險家的樂園了,觀眾也不會更感興趣。
  • 美國登月,月球上沒有火箭發射站,人是怎麼回來的?
    火箭在地球上升空,這個大家都能接受,但月球上沒有發射臺,沒有那麼多設施、後勤、準備,太空人如何在月球上升空返回地球?這種看似顯而易見又難以解決的問題,美國人在上個世紀是如何辦到的? 土星五號 1967年7月16日,土星五號運載火箭帶著阿波羅11號在甘迺迪航天中心緩緩升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