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全球領先的自然和建築資產設計及諮詢公司凱諦思(Arcadis)發布了年度《凱諦思國際建造成本指數》(ICC) 報告。在100個受調查全球城市之中,北京和上海分別排在第83位和第88位,而香港和澳門的建造成本更高,分別排在第3位和第11位。十大建造成本最低的城市均位於亞洲,其中大多數來自中國,包括深圳和廣州。
《凱諦思國際建造成本指數2020》調查涵蓋了6大洲的100個世界大城市。今年的報告指出兩大行業挑戰:一是疫情對於建造行業的影響正在突顯,二是一直以來針對行業在規劃實現碳中和未來的同時,需要重新思考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力。
對於評選的標準,凱諦思亞洲執行長Glenn J. Lutz表示,「凱諦思匯總的對100個城市的建築成本排名,是基於對建築成本的調查、市場狀況的審查和專家團隊的專業判斷,其中涵蓋了20個建築屬性。因此,成本差異代表了規範的差異以及人工和材料的成本,而不是建築功能的顯著差異。凱諦思的國際建築成本指數參考了市場專家提供的數據,包括勞動力成本(工資)、建築材料成本和物業成本。以當地貨幣計價的成本已折算為美元進行比較,但未考慮購買力平價。」
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捲了全球,讓全球經濟一度受到重挫。在疫情肆虐後,城市的地方政府如果想要在未來刺激經濟,讓經濟儘快復甦,需要加強哪些新的基礎設施建設?「從過去的經驗來看,當需要政府刺激時,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往往是重要的投資選擇之一。許多亞洲市場都是如此,在中國尤其如此,預計數十年來基礎設施的優先化仍將繼續。香港已表示會繼續投資填海,以應對土地短缺的挑戰,特別是明日大嶼,以及港鐵的進一步擴展。」Glenn J. Lutz繼續說道,「在新加坡,對海岸彈性的強調將帶來新的設計和建設機會,預計政府將借鑑其他著名的海岸線保護計劃的經驗,如荷蘭和紐約等。在一些新興市場如菲律賓、泰國和越南,預計政府將繼續對現有交通系統進一步現代化進行投資,包括鐵路、公路和機場,使他們能夠更好地在全球舞臺上競爭,吸引更多境外投資和人才。」
因為疫情,各個城市對衛生保健和醫療設施的需求有所增加。自疫情爆發以來,這一需求只增不減。「我們也希望看到,特別是在中國,這些設施能夠達到一流的水準。」 Glenn J. Lutz說。此外,隨著人口老齡化,許多城市已經面臨無法滿足長期不斷的設施維護需求的壓力,這將推動新的發展。「我們還預計,更多新的私立教育機構和高等教育機構將出現,它們通常是西方教育機構和當地教育機構合作的關係。亞洲各城市對多用途開發項目的需求也在持續增長。開發商看到了集住宅、辦公室、商店、餐館和咖啡館於一體的優勢,這將減少通勤時間,增強人們居住和工作的體驗。最好的例子就是新加坡的樟宜機場,它於2019年開放。機場樞紐與市中心更好地聯結,提供大量的服務,使其本身成為一個出行目的地。這種開發對於那些想要投資的人來說是有商業意義的,並且吸引了目標受眾。」
一座有溫度的城市,建築是可以被閱讀的。每一座城市都有一張「城市名片」,每一座城都有他與眾不同的「氣質」,即使經緯度相同的兩座城市,他們的「氣質」也存在著奇妙的差異性。城市的每一個街區,每一個建築,每一塊磚,背後都凝聚著無數的推敲、論證與規劃。然而,在Glenn J. Lutz看來,我們很難在亞洲的城市中找到一個共同特徵。「一些城市本身已經難以滿足不斷增長的人口的需求,快速的城市化進程,給這些城市帶來了更多壓力。因此,許多城市正面臨著土地短缺、住房短缺和過度擁擠的問題。在連接和流動性方面還有更多挑戰,需要採用技術來支持人們更順暢地在城市中移動。這一轉變促使基礎設施項目在亞洲城市幾乎全面展開。然而,每個城市都選擇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迎接這些挑戰。在更廣泛的層面上,人們越來越關注環境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必要性。這反映在有關建築和交通的政策上,也反映在以人類經驗為中心的城市建設的願景上,以創造人們想要居住的空間。」
隨後,Glenn J. Lutz給我們舉了個例子。在中國各地,城市的建築成本仍然極具競爭力,從而可以吸引到投資。Glenn J. Lutz 解釋說,「正如《國際建造成本報告》(International Construction Cost report)所顯示的,與新加坡等亞洲其他地區或其他全球中心相比,中國城市的建造成本是最具競爭力的地區之一。這一優勢主要是由可獲得性和可用性的資源和勞動力以及政府對城市化的支持推動的。此外,中國政府、開發商和普通民眾更加關注環境問題,以及可持續建設的必要性。同樣,中國的城市開始採用新技術來更有效地運行,無論是拼車應用、網際網路連接還是智能建築技術,中國的創新在繼續快速增長。」
可持續發展理念引領低碳經濟發展是當下全球熱議的話題。在中國,綠色消費成為消費新時尚的同時,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板塊,建築行業節能環保話題的熱度也在持續攀升,綠色節能環保建築成為行業發展新風向。作為世界可持續發展商業理事會的成員,凱諦思將可持續發展定義為在不影響未來需求的前提下滿足現在的需求,這也適用於建築。在亞洲各地,凱諦思正與客戶合作,幫助他們在新建築的設計和施工方面做出最佳選擇,包括確保辦公室、住宅、零售和服務的無縫和高效集成。去年,香港綠色建築議會委任凱諦思為「智慧城市」顧問,負責制定指引及策略,優化新建築物及現有建築物的表現,並支持香港的「智慧遠景」及可持續發展。凱諦思還收到委託,支持一些亞洲領先的開發商創建他們的未來智慧城市願景,所有這些願景都以可持續發展為中心。
當我們問及,未來如何將人工智慧的概念融入城市建設和建築設計時,Glenn J. Lutz想了想說,「其中一個焦點是——人工智慧在生成式設計中的應用,它使用AI在給定的約束條件下縮放和自動化設計迭代,並在城市規劃中應用『上遊』工具,在總體規劃或概念設計階段給出選項和方案。然後,在組件設計的詳細階段(如橋梁、建築骨架或類似的東西),它也被應用到下遊。這個領域令人興奮的地方之一是使用生成式設計來設計高大的木材建築,這實現了巨大的脫碳和可持續效益。同樣值得考慮的是,如何將人工智慧運用到數據分析之中,進而為城市、社區或建築物的數位化管理和運維帶來益處。這越來越多地涉及到傳感器和通信基礎設施的集成,順暢運作,並為人工智慧應用奠定基礎,優化資產維護機制——提供成本、效率和安全效益——以及提高資產的應用和性能。類似的方法,包括傳感器和大規模數據分析也正在出現,以使城市規劃者、城市領導人和資產運營商更好地「運營」整個城市,如人員流動、交通狀況等。」
風格之於建築,Glenn J. Lutz有著自己的思辨。「我們的作品之所以如此獨特,是因為我們的風格並不單一,我們確保所有的設計都對當地的文化和社區有意義,並深入了解即將使用這些空間的人,將他們的需求納入其中。這意味著超越環境效率和績效,著眼於最終人們的健康和福祉。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了解對開發人員來說什麼是重要的,創建一個成功的、可行的資產。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全球都在推動更多的多功能開發項目,我們在一個地方提供各種服務於社區的產品。比如深圳匯港購物中心項目的開發,即融合了酒店、餐廳和零售體驗於一體。」
未來的建築,創建靈活性,以及能隨時間變化而改變的項目無疑是建築設計中最重要的考量因素。因此,當設計團隊在設計建築的初期,就要確保它們能夠適應我們可能不知道的未來趨勢。「其中一個例子就是停車廠。目前,開發項目仍允許大量停車空間,但我們預計,隨著無人駕駛汽車和拼車變得更加普遍,這種情況將在未來發生改變。同樣,我們需要考慮私人空間和公共空間之間的平衡。隨著時間的推移,私人空間的需求越來越大,公共空間的分配和使用也越來越多。當我們現在設計建築時,居住單元通常較小,但公共設施的空間更大。看看凱諦思在香港的辦公室,我們會優先考慮公共區域和會議空間,而不是單獨的辦公桌空間,這不僅支持了一種更具協作性的文化,也提高了我們員工和辦公室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