窺見未來城市建築,智慧、靈活並可隨時間不斷變化

2020-12-15 福布斯中國

不久前,全球領先的自然和建築資產設計及諮詢公司凱諦思(Arcadis)發布了年度《凱諦思國際建造成本指數》(ICC) 報告。在100個受調查全球城市之中,北京和上海分別排在第83位和第88位,而香港和澳門的建造成本更高,分別排在第3位和第11位。十大建造成本最低的城市均位於亞洲,其中大多數來自中國,包括深圳和廣州。

《凱諦思國際建造成本指數2020》調查涵蓋了6大洲的100個世界大城市。今年的報告指出兩大行業挑戰:一是疫情對於建造行業的影響正在突顯,二是一直以來針對行業在規劃實現碳中和未來的同時,需要重新思考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力。

對於評選的標準,凱諦思亞洲執行長Glenn J. Lutz表示,「凱諦思匯總的對100個城市的建築成本排名,是基於對建築成本的調查、市場狀況的審查和專家團隊的專業判斷,其中涵蓋了20個建築屬性。因此,成本差異代表了規範的差異以及人工和材料的成本,而不是建築功能的顯著差異。凱諦思的國際建築成本指數參考了市場專家提供的數據,包括勞動力成本(工資)、建築材料成本和物業成本。以當地貨幣計價的成本已折算為美元進行比較,但未考慮購買力平價。」

凱諦思亞洲執行長Glenn J. Lutz

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捲了全球,讓全球經濟一度受到重挫。在疫情肆虐後,城市的地方政府如果想要在未來刺激經濟,讓經濟儘快復甦,需要加強哪些新的基礎設施建設?「從過去的經驗來看,當需要政府刺激時,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往往是重要的投資選擇之一。許多亞洲市場都是如此,在中國尤其如此,預計數十年來基礎設施的優先化仍將繼續。香港已表示會繼續投資填海,以應對土地短缺的挑戰,特別是明日大嶼,以及港鐵的進一步擴展。」Glenn J. Lutz繼續說道,「在新加坡,對海岸彈性的強調將帶來新的設計和建設機會,預計政府將借鑑其他著名的海岸線保護計劃的經驗,如荷蘭和紐約等。在一些新興市場如菲律賓、泰國和越南,預計政府將繼續對現有交通系統進一步現代化進行投資,包括鐵路、公路和機場,使他們能夠更好地在全球舞臺上競爭,吸引更多境外投資和人才。」

因為疫情,各個城市對衛生保健和醫療設施的需求有所增加。自疫情爆發以來,這一需求只增不減。「我們也希望看到,特別是在中國,這些設施能夠達到一流的水準。」 Glenn J. Lutz說。此外,隨著人口老齡化,許多城市已經面臨無法滿足長期不斷的設施維護需求的壓力,這將推動新的發展。「我們還預計,更多新的私立教育機構和高等教育機構將出現,它們通常是西方教育機構和當地教育機構合作的關係。亞洲各城市對多用途開發項目的需求也在持續增長。開發商看到了集住宅、辦公室、商店、餐館和咖啡館於一體的優勢,這將減少通勤時間,增強人們居住和工作的體驗。最好的例子就是新加坡的樟宜機場,它於2019年開放。機場樞紐與市中心更好地聯結,提供大量的服務,使其本身成為一個出行目的地。這種開發對於那些想要投資的人來說是有商業意義的,並且吸引了目標受眾。」

一座有溫度的城市,建築是可以被閱讀的。每一座城市都有一張「城市名片」,每一座城都有他與眾不同的「氣質」,即使經緯度相同的兩座城市,他們的「氣質」也存在著奇妙的差異性。城市的每一個街區,每一個建築,每一塊磚,背後都凝聚著無數的推敲、論證與規劃。然而,在Glenn J. Lutz看來,我們很難在亞洲的城市中找到一個共同特徵。「一些城市本身已經難以滿足不斷增長的人口的需求,快速的城市化進程,給這些城市帶來了更多壓力。因此,許多城市正面臨著土地短缺、住房短缺和過度擁擠的問題。在連接和流動性方面還有更多挑戰,需要採用技術來支持人們更順暢地在城市中移動。這一轉變促使基礎設施項目在亞洲城市幾乎全面展開。然而,每個城市都選擇以自己獨特的方式迎接這些挑戰。在更廣泛的層面上,人們越來越關注環境和應對氣候變化的必要性。這反映在有關建築和交通的政策上,也反映在以人類經驗為中心的城市建設的願景上,以創造人們想要居住的空間。」

隨後,Glenn J. Lutz給我們舉了個例子。在中國各地,城市的建築成本仍然極具競爭力,從而可以吸引到投資。Glenn J. Lutz 解釋說,「正如《國際建造成本報告》(International Construction Cost report)所顯示的,與新加坡等亞洲其他地區或其他全球中心相比,中國城市的建造成本是最具競爭力的地區之一。這一優勢主要是由可獲得性和可用性的資源和勞動力以及政府對城市化的支持推動的。此外,中國政府、開發商和普通民眾更加關注環境問題,以及可持續建設的必要性。同樣,中國的城市開始採用新技術來更有效地運行,無論是拼車應用、網際網路連接還是智能建築技術,中國的創新在繼續快速增長。」

可持續發展理念引領低碳經濟發展是當下全球熱議的話題。在中國,綠色消費成為消費新時尚的同時,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板塊,建築行業節能環保話題的熱度也在持續攀升,綠色節能環保建築成為行業發展新風向。作為世界可持續發展商業理事會的成員,凱諦思將可持續發展定義為在不影響未來需求的前提下滿足現在的需求,這也適用於建築。在亞洲各地,凱諦思正與客戶合作,幫助他們在新建築的設計和施工方面做出最佳選擇,包括確保辦公室、住宅、零售和服務的無縫和高效集成。去年,香港綠色建築議會委任凱諦思為「智慧城市」顧問,負責制定指引及策略,優化新建築物及現有建築物的表現,並支持香港的「智慧遠景」及可持續發展。凱諦思還收到委託,支持一些亞洲領先的開發商創建他們的未來智慧城市願景,所有這些願景都以可持續發展為中心。

當我們問及,未來如何將人工智慧的概念融入城市建設和建築設計時,Glenn J. Lutz想了想說,「其中一個焦點是——人工智慧在生成式設計中的應用,它使用AI在給定的約束條件下縮放和自動化設計迭代,並在城市規劃中應用『上遊』工具,在總體規劃或概念設計階段給出選項和方案。然後,在組件設計的詳細階段(如橋梁、建築骨架或類似的東西),它也被應用到下遊。這個領域令人興奮的地方之一是使用生成式設計來設計高大的木材建築,這實現了巨大的脫碳和可持續效益。同樣值得考慮的是,如何將人工智慧運用到數據分析之中,進而為城市、社區或建築物的數位化管理和運維帶來益處。這越來越多地涉及到傳感器和通信基礎設施的集成,順暢運作,並為人工智慧應用奠定基礎,優化資產維護機制——提供成本、效率和安全效益——以及提高資產的應用和性能。類似的方法,包括傳感器和大規模數據分析也正在出現,以使城市規劃者、城市領導人和資產運營商更好地「運營」整個城市,如人員流動、交通狀況等。」

風格之於建築,Glenn J. Lutz有著自己的思辨。「我們的作品之所以如此獨特,是因為我們的風格並不單一,我們確保所有的設計都對當地的文化和社區有意義,並深入了解即將使用這些空間的人,將他們的需求納入其中。這意味著超越環境效率和績效,著眼於最終人們的健康和福祉。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了解對開發人員來說什麼是重要的,創建一個成功的、可行的資產。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全球都在推動更多的多功能開發項目,我們在一個地方提供各種服務於社區的產品。比如深圳匯港購物中心項目的開發,即融合了酒店、餐廳和零售體驗於一體。」

未來的建築,創建靈活性,以及能隨時間變化而改變的項目無疑是建築設計中最重要的考量因素。因此,當設計團隊在設計建築的初期,就要確保它們能夠適應我們可能不知道的未來趨勢。「其中一個例子就是停車廠。目前,開發項目仍允許大量停車空間,但我們預計,隨著無人駕駛汽車和拼車變得更加普遍,這種情況將在未來發生改變。同樣,我們需要考慮私人空間和公共空間之間的平衡。隨著時間的推移,私人空間的需求越來越大,公共空間的分配和使用也越來越多。當我們現在設計建築時,居住單元通常較小,但公共設施的空間更大。看看凱諦思在香港的辦公室,我們會優先考慮公共區域和會議空間,而不是單獨的辦公桌空間,這不僅支持了一種更具協作性的文化,也提高了我們員工和辦公室的效率。」

相關焦點

  • 智慧街道,未來城市脈搏新概念
    KPF對此進行了一系列的思考,研究和實踐KPF設計展「無人駕駛街道:深圳未來生活的一天」是深圳城市/建築雙年展「城市之眼」板塊的一部分。此次展覽的核心是一個互動模型裝置,幫助深圳市民,城市建設者及規劃者們想像自動駕駛交通工具將如何改變深圳的城市未來景觀,體驗KPF對未來城市脈搏提出的新概念。
  • 探索未來:「疊加城市:前海未來城市/建築展」開幕
    高強度、多角度,對話中梳理前海城市價值2020前海未來城市/建築展開幕周與前海第五屆規劃建築周同期舉辦,當天上午,前海規劃建設專業諮詢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在前海舉行,當天下午則舉行了「前海疊加態——2020前海未來城市/建築展暨第五屆前海規劃建築周開幕論壇」,會議聚合規劃建築、藝術、社會等多個領域專家,國內外知名建築師和青年設計師從城市建設的歷史
  • 暢想智慧城市,建設智慧北京
    1999年,三聯書店翻譯出版了《比特之城》一書,這是由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建築與規劃學院院士米切爾教授所寫的。20年過去了,現在再來閱讀這本書,我們仍舊能夠看到智慧城市的來由和可能性。 在這本書中,米切爾先生全面描繪了未來社會,尤其是即將全面到來的信息化社會的人類城市生活場景。
  • 2020前海未來城市/建築展暨深港雙城雙年展前海分展開幕
    其中,OMA以過去十年在深圳前海的重點實踐成果來展示其對未來城市和建築的思考與探索;Field Operations延續其早期前海城市設計成果,展現其設計觀念的演化和在前海的不斷深耕;MVRDV將過去十四年間在前海和深圳的實踐和研究映射在城市的三維版圖之上
  • 參加巴塞隆納全球智慧城市大會,共同繪製未來城市藍圖
    西班牙巴塞隆納全球智慧城市大會是一個結識全球在智慧城市創新領域富有真知灼見之人物的高端平臺。自從2011年開始舉辦,西班牙巴塞隆納全球智慧城市大會(SCEWC)就已經成為一個為全球公司、公共機構、企業家和研究機構搭建的平臺。對於參展者而言,該展會是一個結識全球在智慧城市創新領域富有真知灼見之人物的高端平臺。
  • 從虛實結合到虛實互動,智慧孿生城市未來已來
    同時,得益於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數字孿生與國民經濟各產業融合不斷深化,有力推動著各產業數位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進程,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變革的強大動力。數字孿生技術下的數字世界為物理世界提供了無限便利以實現「智慧」,而城市作為國計民生的重要載體,必然成為數字孿生體技術最重要的服務領域之一。
  • 2020年的智慧城市:疫情下的機遇與轉變
    例如上海市推出的「隨申辦」,就是在智慧城市場景下,通過整合各部門、各領域現有公共服務的入口,將多種服務集中到一個應用中,這樣政府就能完成數據和資源的統籌與協調。目前類似的軟體也在全國多個城市流行起來。反過來講,智慧城市也需要通過這些新型基礎設施,將每個獨立的智慧應用連接起來,最終形成一個複雜且相互作用的系統。而這個系統恰恰是過去智慧城市管理者所缺失的。我們再次回到疫情發生的時間點,為什麼當時政府掌握了大量的信息資源,卻依然不能提供有效的措施呢?
  • 陳根:從虛實結合到虛實互動,智慧孿生城市未來已來
    我曾經在《數字孿生》一書中將數字孿生定義為:「一場新生產要素的革命」,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人類社會的任何一次生產要素的革命與變化都將引發生產資料與生產模式的變化,從而帶動整個社會以及經濟方式發生改變。
  • 未來,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建築?
    近日,由美國建築師協會(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以下簡稱AIA)所公布了2020年建築 設計獎的8個項目,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未來的建築模式做出了非常有價值的探索,並強調了建 築空間是如何通過設計來改善我們未來的生活方式。
  • 特斯聯艾渝:城市科技與建築藝術定義城市智能化新標準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12月2日,特斯聯創始人兼執行長艾渝與B.I.G建築事務所創始人比格·英格斯(BjarkeIngels)在全球科技峰會Web Summit上就全球城市智能化的全新樣式與標準進行對話,雙方分別從城市科技及建築藝術的角度討論了下一代城市的全新標準並對城市智能化的未來進行了再定義
  • FR-EE建築設計助力城市更新
    因此通過設計考量整體建造的方方面面,適應不斷發展的城市和人的需求十分重要。在墨西哥有這樣一個偉大的建築作品,它的構思來源於雕塑,其自由的形體成為墨西哥城的一個現代標誌,同時也是一個功能化的展覽空間,它就是索瑪雅博物館。它由FR-EE建築設計傾力完成,意在強調共同價值觀,並成為塑造未來文化地標的建築。
  • 推動可持續發展建築 設計鑄就環保未來
    呂元祥建築師事務所副主席呂慶耀 (Bryant Lu) 表示: 在過去十多年,我們一直致力推動可持續發展設計 ,建設更環保的未來。在疫情未發生前,RLP已開始對健康建築作出全面研究,我們的專家團隊將就工作空間、生活空間等的設計提出全球性建議。環保不能只局限於綠化和標準,更需要深入思考建築與人的關係,進而探索建築可為人塑造的未來生活。
  • 城市的未來︱離城不回鄉:超大城市農民工隨遷子女的教育選擇
    作為非京籍流動人口,父母都不是所謂的高精人才,沒有北京房產,其靈活就業的身份也沒有繳納社保,無法為小慧取得北京公辦學校的入學資格。於是,小慧只能就讀北京一所民辦打工子弟學校。但2016年,學校在北京整頓城鄉結合部中被拆除。面臨無學可上的小慧,與即將適齡入學的弟弟,小慧父親轉向河北涿州,通過買房方式在當地落戶,為子女取得當地就讀公立學校的入學資格。小慧母親在涿州照顧姐弟二人,父親則繼續在北京務工。
  • 論壇|未來城市什麼樣:數字媒介與城市生活
    「數字媒介:城市感知、交往和生活」——傳播與中國·復旦論壇(2020)現場在剛剛落幕的全球智慧城市大會上,上海一舉摘得了世界智慧城市大獎,這是中國城市首次獲得這一全球智慧城市行業領域的「奧斯卡獎」。世界智慧城市離不開數字媒介的支撐。
  • 對話:城市科技與建築藝術定義城市智能化新標準
    作為城市智能化領域的先鋒和城市設計領域的鬼才,艾渝同Bjarke分別從城市科技及建築藝術的角度討論了下一代城市的全新標準並對城市智能化的未來進行了再定義。>  未來,以特斯聯人工智慧城市AI CITY為代表的下一代智能城市將是城市科技、建築藝術、人文情懷的縱深交互。
  • 「WeSpace未來城市」報告發布,展望「新基建」下城市空間
    如何讓技術更好地服務於城市,不斷提升城市生活品質和居住體驗,是騰訊研究院未來持續探索的方向。自去年發布「WeCity未來城市」以來,該理念已先後在長沙、江門等城市落地。騰訊雲副總裁羅朝亮認為,未來城市空間蘊含著對於科技的深度理解,對於城市功能、城市治理思路、城市多元主體的人文思考與全新認知。在「新基建」大環境下,智慧城市的建設正在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 建築可閱讀:把城市當作建築的博物館,在行走中認識徐匯
    12月19日,陸家嘴讀書會聯合織城網絡(UrbanNetworkOffice)啟動了「建築可閱讀」系列城市行走活動,一起走進徐匯,解讀徐匯老建築。活動特別邀請織城網絡組織設計,作為一個以建築學為背景的研究與策展團隊,策劃一系列上海「城市行走」活動,挖掘建築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多次勘探現場,用一兩個月的時間收集資料、考證文獻,設計出了吸引不同年齡、不同背景市民的行走路線,力求徒步線路主題更鮮明
  • 建築可閱讀:把城市當作建築的博物館,在行走中認識上海
    建築是可以閱讀的,建築是城市文化特徵的載體,上海匯聚了眾多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優秀建築,它們不是沒有溫暖的鋼筋水泥,而是積澱著這座城市的精神品格與時代風貌的立體畫卷。12月19日,陸家嘴讀書會聯合織城網絡(UrbanNetworkOffice)啟動了「建築可閱讀」系列城市行走活動。
  • 未來城市發展論壇,獻策杭州未來建設,「城市與未來」未來城市發展...
    上個月結束的全省未來社區建設工作推進電視電話會議明確提出,開展未來社區建設,是忠實踐行奮力打造「重要窗口」的內在要求,是構建以人為核心的城市現代化平臺、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嚮往的重要舉措。  2020年,浙江進入未來社區增點擴面階段,如何更好地推進未來社區建設,按計劃如期在2021年底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做法?
  • 城市進化新思考:如何打造有「生命力」的智慧城市?
    並且,伴隨城市的不斷發展,「數位化原生代」已成長為社會的重要群體,他們是網際網路的原住民,對城市服務的數位化、智能化和體驗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智慧城市是破解城市挑戰的絕佳鑰匙,其在2008年首次被提出,12年來全球範圍內多達1000餘個城市開啟了智慧城市建設。在此過程中,智慧城市的建設理念並沒有顯著變化,但城市和城市服務對象在不斷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