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界網站
來源:中信建投證券
行業動態信息
研究者系統分析電池「理論性能邊界」
我國研究者Wenzhuo Cao、Jienan Zhang、Hong Li等分析了高質量能量密度/體積能量密度的動力電池材料理論上可能選用何種體系,以Batteries with high theoretical energy densities為標題2020年發表在Energy Storage Materials上。
材料體系模擬:從1683個氧化還原反應,到幾十個「潛力」電池體系
研究者從反應吉布斯自由能出發,系統篩選了多達1683個氧化還原反應作為電池候選體系。此後,以理論質量能量密度在1000Wh/kg進行首輪淘汰;對非氣態正極(單獨考慮氧氣、空氣等)以理論體積能量密度800Wh/L進行第二輪淘汰;以反應電壓大於1.50V進行第三輪淘汰;以成本、環境影響等進行第四輪、第五輪淘汰。最終,研究者獲得了51個「潛力」電池體系。
路徑與前瞻:鋰不失為優選,鋁可能是奇兵
研究者歸納:同時考慮質量、體積能量密度,鋰-水、鋰-硫、鋁-水、鎂-水、鎂-硫、鋰-氟化銅、鋰-氟化鐵、鋰-二氧化錳、鋰-三氧化鉬等體系的綜合潛力最高。研究者同時認為,電解液-混合固液電解質-全固態電解質逐步進化是高能量密度電池實現過程中的助力。
總結與評論:不需要退路,只有勇往直前一條路
我們認為,僅從性能角度出發,鋰仍是絕大多數場合的優選,鋁也有部分可能以「機械可充」(更換鋁板)等方式在部分不需要高功率密度的場合發揮作用。我們還認為,當前的液態鋰離子電池提供了「合格」的保底高性能電池選項。僅從能量密度佔優,綜合性能可接受的標準出發,高鎳+矽碳體系可能是下一個成熟概率較高的體系;考慮綜合性能與成本,三元、磷酸鐵鋰電池相當程度上都仍位列長期選擇之中。
電池科技的創新是一個長期過程。作為技術革命的驕子、能源革命的寵兒,置身於漫長的賽道之中,高性能電池已經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之內仍將是底層科技、高端製造的共同旗幟。
行業動態信息評述
1、研究者系統分析電池「理論性能邊界」
在電池領域,鋰離子電池是高性能的代表。但是當前的「搖椅式」鋰電池至少在理論上遠遠不是高能量密度電池的全部。我國研究者Wenzhuo Cao、Jienan Zhang、Hong Li等從氧化還原反應的吉布斯自由能出發,分析了高質量能量密度/體積能量密度的動力電池材料理論上可能選用何種體系,以Batteries with high theoretical energy densities 為標題2020年發表在Energy Storage Materials上。
研究者認為,鋰離子電池的能量密度提升幅度自1990年以來每年實際不足3%。當前,動力電池單體質量能量密度在240-250Wh/kg附近,體積能量密度在550-600Wh/L附近;3C電池單體質量能量密度在260-295Wh/kg附近,體積能量密度在650-730Wh/L附近。當前的鋰離子電池還不足以滿足電動車、可攜式設備等的要求,更高能量密度的電池仍然是急需的。一方面,優化現有體系很重要;另一方面,現有體系想取得大幅度的性能提升難度也高。所以,從理論出發,尋找高質量、體積能量密度的電化學體系仍然有其必要性。
研究者歸納,鋰電池的成功應用,其本質仍然離不開金屬鋰的低電位(-3.040V)和高容量(3860mAh/g)。那麼,類似的高還原性金屬,如鈉、鉀、鎂、鋁、鋅等,就可以和鋰一起作為備選負極。與此對應,相變反應儲能(而非「搖椅式」機制)是超高能量密度電池得以實現的關鍵。
2、材料體系模擬:從1683個氧化還原反應,到幾十個「潛力」電池體系
研究者從反應吉布斯自由能出發,系統篩選了多達1683個氧化還原反應(負極如前所述;正極有多種氧化性較高的物質選擇,去除稀有氣體和大分子)作為電池候選體系。此後,以理論質量能量密度在1000Wh/kg進行首輪淘汰;對非氣態正極(單獨考慮氧氣、空氣等)以理論體積能量密度800Wh/L進行第二輪淘汰;以反應電壓大於1.50V進行第三輪淘汰;以成本、環境影響等進行第四輪、第五輪淘汰。最終,研究者獲得了51個「潛力」電池體系。不乏常見的氧化還原組合(鋁-氧、鎂-氧、鎂-二氧化碳、鈉-硫,等等),多種金屬-空氣電池、金屬-水電池、金屬-硫電池、金屬-金屬氧化物電池、金屬-金屬氟化物電池等榜上有名。
在計算了不同體系的理論能量密度之後,作者進一步分析了從理論能量密度到「實踐能量密度」的過程。如部分電極材料兼具相變/插層反應方式,可能會有多步反應等;暫不考慮電極的體積變化,而僅考慮電極、電解質、集流體的厚度,電極的孔隙率、粘結劑含量,以及電極材料的NP比等。可以看出,上述基本假設仍然是相當理想的,而這種仍然理想的「實踐能量密度」相比於理論能量密度,仍有約50%(不同材料體系區別較大)的降幅,質量能量密度下降至約1000Wh/kg或以內,體積能量密度下降至3000Wh/L以內(不考慮電極體積變化會引入相當程度誤差)。此計算的結果顯示,質量能量密度部分由鋰硫電池拔得頭籌,鎂硫電池,鋰、鎂、鋁等金屬-多種金屬氧化物/氟化物電池緊隨其後;體積能量密度部分鋰硫電池已經不在前20名範圍內,相比之下鋁、鎂、鋰等金屬-多種金屬氧化物/氟化物電池排名居前。一句話概括上述結果:質量能量密度鋰最優,鎂鋁入列;體積能量密度鋁最優,鎂鋰入列;正極材料至少是較強的氧化劑。
3、路徑與前瞻:鋰不失為優選,鋁可能是奇兵
研究者歸納:同時考慮質量、體積能量密度,鋰-水、鋰-硫、鋁-水、鎂-水、鎂-硫、鋰-氟化銅、鋰-氟化鐵、鋰-二氧化錳、鋰-三氧化鉬等體系的綜合潛力最高。鋰、鎂、鋁的理論性能都較高,但是鎂、鋁在反應動力學方面缺點明顯。
研究者同時認為,電解液-混合固液電解質-全固態電解質逐步進化是高能量密度電池實現過程中的助力。
研究者最後表示,質量能量密度達1000Wh/kg、體積能量密度達800Wh/L的電池是有可能實現的,利用相變反應的電池也是高能量密度電池的長期目標。
4、總結與評論:不需要退路,只有勇往直前一條路
我們認為,從理論上構建高能量密度電池的材料體系框架重要性很高。一方面,更高的理論性能本身就極具誘惑;另一方面,更高的理論性能也意味著更多的試錯空間和可能性。
我們認為,僅從性能角度出發,鋰仍是絕大多數場合的優選,鋁也有部分可能以「機械可充」(更換鋁板)等方式在部分不需要高功率密度的場合發揮作用。
我們還認為,當前的液態鋰離子電池提供了「合格」的保底高性能電池選項。僅從能量密度佔優,綜合性能可接受的標準出發,高鎳+矽碳體系可能是下一個成熟概率較高的體系;考慮綜合性能與成本,三元、磷酸鐵鋰電池相當程度上都仍位列長期選擇之中。
我們最後認為,電池科技的創新是一個長期過程。產、學、研、用各個環節的無數參與者皓首窮經、身體力行,不斷探索電池理論性能上限、不斷推升電池工程參數邊界、不斷拓展電池實際應用領域。作為技術革命的驕子、能源革命的寵兒,置身於漫長的賽道之中,高性能電池已經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之內仍將是底層科技、高端製造的共同旗幟。
風險分析
電池科技進步速度不及預期,成本降幅不及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