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闕之戰中,白起為何能大敗兩倍於秦軍的韓、魏聯軍?

2020-12-22 尚宮女史

提起戰國名將白起,大家首先能想到的就是傷亡慘重的長平之戰,而其實,白起的成名之戰是伊闕之戰。這一戰中,白起斬首24萬,這個數據就和長平之戰中斬首45萬一樣,數據可能存在作假,但仍舊讓人心驚。

白起的活動期基本都集中在秦昭襄王時期,也正是這對君臣對秦國的開疆擴土立下了汗馬功勞。白起應該是平民出身,在秦國實行軍功爵制後,白起在戰場上以一個普通小士兵的身份不斷建立軍功。

到了公元前294年,白起被當時的權臣魏冉推薦擔任左庶長,並第一次擔任將領領兵攻打韓國的新城,不久取得戰爭的勝利。

白起的這次勝利刺激了韓國,韓國向鄰國魏國求援,而唇亡齒寒,秦國的東進對東方六國都沒有好處,因此魏國答應出兵支援韓國,共同抵抗秦國的東進,而秦昭襄王則派左更白起領兵攻打韓、魏聯軍,於是就有了著名的伊闕之戰。

《史記》對這一戰的記載比較簡略:「白起為左更,攻韓、魏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又虜其將公孫喜,拔五城。」

也就是說,白起領兵攻打韓、魏聯軍(還有部分東周軍),戰於伊闕,其結果就是韓魏大敗,白起斬首24萬,還斬殺了魏國的大將公孫喜。這一戰同樣是以少勝多,是白起殲滅對方有生力量的慣常做法。

那麼,這樣的一場大戰,韓魏兵力在兩倍秦兵的基礎上卻打出這樣的結果呢?

《戰國策》中有一句話說得比較好:「韓孤顧魏,不欲先用其眾。魏恃韓之銳,欲推以為鋒。」韓魏之間雖然組成了強大的同盟軍,但他們之間的心卻是不齊的。

正如戰國時期秦國的東進明明有東方六國的阻隔,卻依舊攻滅了六國。東方各國數次合縱,卻往往因為各有各的心思而做不到齊心協力。

在伊闕之戰中,韓軍認為自己兵力較弱,因此希望魏軍擔任先鋒,主動進攻,而魏軍則認為韓軍弩強兵銳,因此希望韓國擔任先鋒,主動進攻秦軍。其實大家就是都想保存實力,誰也不願意做出頭鳥,損兵折將。而白起正是利用了聯軍的這個特點,採取各個擊破的方式擊敗了聯軍。

白起先是針對兵少的韓軍採用了故布疑陣的策略來迷惑韓軍,牽制住韓軍之後,白起領主力大軍出其不意從後側圍攻魏軍,魏軍在沒有防備的情況下潰敗而散,看著魏軍潰散,韓軍也沒了打的心思,隨即潰敗。

當然這是韓魏聯軍戰敗的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自然是秦軍的強大。秦國自商鞅變法後開始實行軍功爵制,秦之銳師是當時最為強大的軍隊,再加上白起作為主將,組成了一支擁有強悍戰鬥力的軍隊,在這樣的一支隊伍進攻下,韓魏聯軍是很難獲勝的。

而在秦軍強大起來的同時,實際上韓軍也好,魏軍也好,早就已經沒落了,魏國是戰國初期第一個強大起來的諸侯國,魏文侯帶領魏國成為當時的一大強國,但隨著魏文侯的去世,魏國就開始走了下坡路,更是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後沒落。

而韓國本身在整個戰國時期就不怎麼強大,更不用說隨著時間的推移,頹勢不可避免,可以說,韓國還沒有強大就已經沒落。

伊闕之戰中,秦軍攻佔了伊闕外加五座城池,並繼續渡過黃河攻取了韓國安邑以東到乾河的土地。白起可謂是一戰成名,很快就被授予國尉的官職。

公元前292年,白起擔任大良造,再次攻打魏國,並奪下魏國的大小城邑六十一座等等。在伊闕之戰後的三四年時間內,白起和司馬錯攻下了韓魏的很多城池。

可以說,經過白起這一戰後,韓魏兩國元氣大傷,勢力範圍越來越小,已經越來越沒有能力與秦國一戰,唯一與秦國一戰的就是北邊的趙國,趙國在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之後,軍事能力增強,戰鬥力提升了好幾個點。

但趙武靈王靈王去世之後,趙國也在逐步衰落,只不過與秦國還是可以一戰的。魏韓之外,秦國東進的最大阻礙就是趙國,所以也就有了後來的長平之戰以及那45萬的死亡。

這一戰直接導致趙國衰落,秦國東進之路基本沒有什麼阻礙了,而白起的作用似乎也走到了盡頭,尤其是長平之戰中和長平之戰後白起的表現,直接導致了他的死亡。

雖然白起死了,但秦昭襄王時期的秦國卻達到了真正的拓地千裡,為後來秦始皇攻滅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就這一點來說,白起對秦國是功不可沒的。

相關焦點

  • 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白起的成名之戰:伊闕之戰
    伊闕之戰伊闕之戰是白起的成名之戰。此戰中他帶領秦軍突襲強行,連拔五城,斬首韓魏兩軍24萬,俘虜魏國大將公孫喜。韓國的材士步兵與魏國僅剩的一部分武卒也在此戰中被一掃而空。《戰國策·中山策·昭王既息民繕兵》中記錄了白起與秦王稷的一段對話,才讓我們對伊闕之戰的具體經過有所了解。秦王稷說:「韓、魏相率,興兵甚眾,君所將之不能半之,而與戰之於伊闕, 大破二國之軍,流血漂滷,斬首二十四萬。韓、魏以故至今稱東藩。此君之功,天下莫不聞。」提到了雙方的大致兵力對比情況。
  • 伊闕之戰:白起的封神之戰,秦國為何能做到以少勝多?
    伊闕之戰使「殺神」白起一戰成名,這場戰爭在歷史上擁有著重要的地位,伊闕之戰中白起帶領十萬秦軍全殲韓魏聯軍24萬人,打通了秦國的疆域向東擴展的必經之路,壓制住了六國的反撲。白起之所以能夠大敗數倍韓魏聯軍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可以分為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兩個方面。
  • 伊闕之戰,白起只有12萬大軍,為何能擊敗24萬韓魏聯軍?
    伊闕之戰,發生在周赧王二十二年(前293年),石窟開鑿前的洛陽龍門。秦國為打開東進中原通道,由大將白起率秦軍在伊闕龍門大破魏韓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可謂白起的成名之戰。在伊闕之戰中,秦國的兵力在12萬人左右,也即大約是魏國、韓國聯軍的一半左右。
  • 伊闕之戰:魏武卒全軍覆沒,韓國葬送精銳部隊,秦國開始東出擴張
    伊闕之戰是秦國與韓魏聯軍在伊闕地區展開的一場戰爭,這一場戰爭秦國擊敗了韓魏聯軍,魏國僅存的魏武卒全軍覆沒,韓國葬送國內精銳部隊,秦國發掘了一把鋒利的戰刀,從此用這把刀把六國砍得血流成河、屍橫遍野。這把戰刀就是白起,而伊闕之戰就是白起的成名戰。
  • 伊闕之戰:人屠出場,白起的成名之戰
    而齊國在函谷關退兵後,一直圖謀宋國,擔心秦國從中阻撓,齊閔王便罷黜了敵對秦國的孟嘗君,改任秦國五大夫呂禮為相,與秦交好。與齊國、楚國關係穩定後,公元前294年,秦昭襄王發兵討伐韓國,向壽奪取武始,左庶長白起攻佔新城。韓國向魏國求援,魏王命公孫喜率軍前去助陣。
  • 伊闕之戰:韓魏徹底淪為秦國附庸
    公元前294年,秦昭襄王派兵攻打韓國,秦國將領向壽奪取了武始,左庶長白起奪取了新城。韓國不敵,派出使臣,趕往魏國,請求增援。魏昭王立即下令,命大將公孫喜(又名犀武)點齊人馬,前去助戰。於是魏、韓兩國起傾國之兵對秦國進行反攻,東周為了自己的生存也派了數千士兵加入魏、韓聯軍。
  • 殺神白起自殺前大喊3字,已流傳2000多年,現成00後玩遊戲口頭禪
    ,擔任秦軍主將,攻打韓、魏兩國。 伊闕之戰,白起各個殲滅韓國、魏國、東周聯軍的作戰,楚國也逐漸被削弱,楚頃襄王無奈只能選擇跟秦王講和,楚國本是戰國七雄之首,被迫服從秦國,讓楚頃襄王內心頗為氣憤,便希望通過合縱伐秦的方式打擊秦國
  • 料敵如神的常勝將軍——白起
    但,時勢造英雄,在這群雄爭霸的歲月裡,湧現出了一大批叱吒風雲的軍事統帥,其中最著名的,恐怕當數秦國名將——白起。白起(今陝西眉縣人)在自己幾十年的軍旅生涯中,參加了秦國吞併魏、韓、趙、楚等國的幾十次大小戰爭,並且都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為秦國奪得城池七十多座,擴張了幾千裡的土地,從而為後來秦始皇統一天下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 華陽之戰,千裡奔襲,白起再度書寫自己的戰爭神話
    白起統兵救韓,長途奔襲,大破聯軍 魏冉統帥秦國大軍救援韓國,白起為副將,但是魏冉這個人比較明事理,他知道自己的軍事能力,比起白起差太多了。所以把指揮權交給白起,自己安心配合白起進行輜重後勤的調度。
  • 長平之戰伊始,為什麼秦國選擇王齕做主將而不是白起?
    獎勵耕戰,設立軍功爵制!極大的促進了秦國國力發展,國勢如日中天。遠交近攻、合縱連橫。軍事行動、戰略擴張捷報頻傳。百餘年的時間裡,蠶食緩進,徐徐圖之。破三晉、敗強楚,弱東齊。逐漸構成了對山東六國的戰略進攻態勢。在秦國強大的軍事力量前,齊、楚、燕、魏、韓、曲意奉承如履薄冰。
  • 人屠白起長平之戰坑殺四十五萬人?四大名將戰神武安君一生又殺了...
    屠戮兵將如此之多,使得韓趙魏楚雄風散盡,再無還手之力一蹶不振 初露鋒芒 伊闕之戰 秦昭襄王十四年,韓國名將暴鳶領軍8萬,魏國名將公孫喜領軍16萬,韓魏二國聯軍二十四萬人扼守崤函阻止秦國東進。秦國丞相推薦白起領軍十萬去破敵。白起利用有利地形,布軍迷惑韓軍和牽制聯軍動向。
  • 力壓秦軍的戰國六大名將:第一個太厲害,秦國差點被他打趴
    第二位:龐涓 龐涓雖然連續在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中兩次敗在同門師兄弟孫臏之手,但是同時代能擊敗他的也就只有孫臏一人,至少他能吊打秦軍。
  • 歷史大真探·大秦戰神白起身死之謎
    據梁啓超考證整個戰國期間各國徵戰一共戰死大概兩百萬人,而被白起殺死的就達一百萬,但他的死在歷史上留下了千古之謎。白起,陝西眉縣人,出生在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白起從小立志恢復家族榮耀,所以十多歲當了兵。在戰場上十分勇敢,按照軍功授爵制連升十級,引起了長期把持秦國朝政的權臣史稱穰侯、秦宣太后同母弟弟、秦昭襄王的舅舅魏冉注意。
  • 大秦帝國,戰神白起,縱橫天下,卻緣何自刎
    「主要功績」 羅列一下白起主要戰績: 公元前293年,伊闕之戰,白起率秦軍在伊闕同韓、魏、東周聯軍展開戰爭。此戰斬首韓魏聯軍24萬人,亦是白起的成名之戰。 公元前292年,白起發兵攻魏,一舉奪取了魏城大小六十一座。
  • 白起一生屠敵超百萬,為何最出名的卻是趙括?看看白起怎麼說的
    在戰國時期,為了爭霸天下,各國之間戰火連綿,在這種情況下,自然是誕生了一大批名將;但這些所謂的名將在「殺神」白起面前,都要略遜一籌,為何?因為這白起在世之時,正值秦國崛起之際,雖然秦國經過了秦孝公和秦惠文王的勵精圖治,但國力終究還是不如之後那般能以一敵六。
  • 讀二十四史——《史記》172:戰神白起
    第二年,白起為左更,進攻韓、魏聯軍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虜其將公孫喜,拔五城,白起遷為國尉(太尉),率兵渡河奪取了韓安邑以東到幹河的土地。第二年,白起再封為大良造(為大上造之良者。是秦孝公時期秦國國內最高官職,掌握軍政大權。秦惠文王之後成為爵名,位列二十等軍功爵制第十六位),攻魏,取城大小六十一。
  • 白起真的懼怕廉頗?為何等到趙括換下了廉頗,白起才參加長平之戰
    白起就是秦昭襄王的核武器,長平之戰是一場持久戰,如果秦昭襄王一出場就動用核武器,那他將會成為六國公敵。當時楚國、魏國、韓國都被白起給打怕了,遠一點的燕國、齊國也已經耳聞了白起的厲害之處。所以秦國一旦動用白起,那就是要滅趙了,這是其他六國所不願看見的事情。
  • 「屠夫」白起的生平戰績
    白起白起(?——前257),戰國時秦國名將。又稱公孫起。昭王十三年,受冉舉薦,被任為左庶長,攻打韓之新城。十四年,白起為左更擊破韓、魏聯軍於伊闕,斬首二十四萬,又虜其將公孫喜,拔五城,升國尉。次年,升為大良造。白起攻打楚,擊破鄢等六十一城。昭王二十一年,擊破楚都郢,楚被迫東徙,白起因功被封為武安君。三十一年,白起攻打魏,擊破兩城。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打魏,擊殺十五萬餘人。
  • 100-1=0:戰神白起為何拒絕統兵攻打邯鄲?或許只因一個小故事
    白起,郿縣人,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統帥,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擔任秦國將領三十多年,指揮過伊闕之戰、鄢郢之戰、華陽之戰、長平之戰等重大戰役,攻城七十餘座,殲滅近百萬敵軍,未曾有過敗績,功勳赫赫,受封武安君。尤其是長平之戰,白起一舉殲滅趙軍四十五萬人,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先例,故毛主席說:「論打殲滅戰,千載之下,無人出其右。」
  • 一將功成萬骨枯:有「人屠」之名的白起到底殺了多少?
    伊闕之戰行軍圖公元前294年,秦國派兵攻打韓國,奪取了武始、新城。公元前293年,韓、魏、東周聯軍24萬在伊闕與秦軍對峙。時下白起為主將,秦軍兵力不足敵軍的一半。白起抓住韓魏兩軍主帥貌合神離,誰都不願打頭陣的心理,以少量兵力布置疑兵,牽制韓軍,而主力則繞到魏軍身後突然猛攻,魏軍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一擊即潰。韓軍得知魏軍被瞬間擊潰後,軍心不穩,都無心戀戰,秦軍主力一到就紛紛潰逃。秦軍抓住機會乘勝追擊,一舉殲滅敵軍24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