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陽之戰,千裡奔襲,白起再度書寫自己的戰爭神話

2020-12-14 騰訊網

戰國發展到公元前275年的時候,齊國、楚國已經先後被秦國削弱,秦國成為了最後一個,也是最強大的國家。趙國因為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也逐漸強盛起來了。

起初位於中原的兩個小可憐魏國和韓國採取抱團取暖的方式,共同對抗秦國和楚國。但是兩方時常面和心不和,打楚國經常能佔到便宜,一跟秦國打就原形畢露了,連吃敗仗。

尤其是公元前275年,秦國攻打魏國,都達到了國都大梁,這時韓國派遣暴鳶救援,不出意外地被秦軍打敗,魏國被迫割地求和。此時魏國認識到,必須找一個大腿,倒數第一和倒數第二結盟沒啥好結果,於是魏國找到了同為三晉出身的趙國,結成盟友。

本來同是三晉,趙國也成為六國唯一能抗衡秦國的國家,韓國也過來,一家人整整齊齊,打誰都有底氣不是。這時不知道韓國可能和魏國置氣了,你找大腿,我就找個比你還粗的,直接抱秦國臭腳去了。趙國和魏國一見,小老弟不想好了吧,於是在摩拳擦掌準備狠狠教韓國做人。

趙魏聯合攻韓,韓國向秦國求援

公元前273年,魏國和趙國組成聯軍,攻打韓國,一路攻擊到韓國的重鎮華陽,打到了韓國國都新政的家門口了。

韓國形勢一片危急,於是趕緊向新任的乾爹求援。第一次求援,秦國拒絕了韓國的請求,可能是想讓三晉相互消耗一段時間,從第二次求援就能看出端倪。

第二次韓國派出使臣陳筮再次向秦國求援,陳筮就很聰明,知道秦國是丞相魏冉說了算。就去先拜見魏冉,魏冉詢問韓國的戰事很危急了嗎?陳筮老滑頭回答說,不危急。一句把魏冉給頂懵了,魏冉趕緊詢問原因,陳筮說,要是危急我們韓國就投降了,現在就是還沒到那一步,所以我來求援了。魏冉明白什麼意思了,立馬決定發兵救援韓國。

白起統兵救韓,長途奔襲,大破聯軍

魏冉統帥秦國大軍救援韓國,白起為副將,但是魏冉這個人比較明事理,他知道自己的軍事能力,比起白起差太多了。所以把指揮權交給白起,自己安心配合白起進行輜重後勤的調度。

秦軍出發後,白起判斷,魏、趙兩軍必然認為秦國距離華陽太遠,秦軍不會短期內趕到,所以對於秦軍的防備肯定鬆懈。於是白起採取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戰術,命令全軍急行軍,每日行軍百裡,僅僅用了八天時間,就從鹹陽趕到了華陽城下。

聯軍看到秦軍突然出現,已經心生畏懼,白起率領秦軍立即向魏軍發起攻擊,魏軍頓時大亂,秦軍一舉將魏軍擊潰,殲滅魏軍十三萬人,生擒了三名魏軍將領。

白起又乘勝進攻趙軍,在失去魏軍的配合後,趙軍就顯得勢單力孤了很多,趙國將軍賈偃率軍與秦軍激戰,終因寡不敵眾,趙軍敗退,白起將兩萬趙國殘兵逼入黃河,淹死在河水中。

戰爭後續,抱薪救火的故事

擊敗趙、魏聯軍後,白起乘勢迅速攻佔魏國的大片領土,奪取魏國的卷縣、蔡陽、長社和趙國的觀津。並且與韓軍聯合,圍攻魏國的大梁,幫助韓國報了一箭之仇。

秦軍圍攻魏國,魏國將軍段幹木,請求把南陽割讓給秦國,以請求秦軍退兵。這是著名的縱橫家蘇代勸說魏王,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魏王不聽,堅持割地求和,這時趙國和燕國組成聯軍,準備出兵救援魏國,秦軍擔心更多的國家加入戰爭,不利於自己,趕緊收下南陽,撤兵回國。這就是「抱薪救火」的典故。

經過伊闕之戰、鄢郢之戰,已經名揚天下的白起,再度讓天下見識了他的軍事才能。他總能在複雜的環境中,抓住對方的弱點,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一擊制勝,成就自己的赫赫戰功。

此戰中,白起抓住魏、趙聯軍,認為秦軍無法短期趕到戰場,防守鬆懈的缺點,率領秦軍長途奔襲,出其不意趕到戰場,迅速打敗兵力雄厚的魏軍,將趙軍變成孤軍。

華陽之戰魏冉都出動了,秦國的軍隊應該在15-20萬,而魏趙聯軍的兵力也差不多是15-20萬,兩軍兵力相當。按說魏軍的兵力更多,應該更難打敗,而趙軍兵力較少,更容易擊敗。

那麼為什麼白起會選擇首先進攻兵力更強大的魏軍呢?白起這樣選擇可能有幾方面的原因,趙軍雖然兵少,但戰鬥力強,一旦首先攻擊趙軍,被趙軍拖住的可能性較大,結果也是,白起和趙軍激戰後,才將兩萬趙軍逼入黃河,不難想像,秦軍損失也肯定不輕。

但是魏軍就不同了,相對來說魏軍雖然兵多,但戰力比趙軍差不少。而且白起打魏軍那是老對手了,知根知底,秦軍修理魏國人,也是得心應手的,都快被打出心理陰影來了,綜合分析,白起決定先拿魏軍開刀,結果果然一舉擊潰魏軍,全殲其主力軍隊。

這時選擇先打誰後打誰,就能特別體現一個將領的水平,有些人就是因為這一點點的判斷失誤而飲恨,名將就是能抓住這個時機,做出正確的判斷,才成為千古名將的。

最後,關於華陽之戰,白起的出其不意,有可能是對聯軍的一種迷惑。是魏冉演的一場戲,其早已準備好救援韓國,就是要等韓國多次求援而假裝不同意。第一個目的就是讓三晉相互消耗一下實力,第二個目的就是迷惑魏、趙聯軍,讓其錯誤地估計秦軍不願意救援韓國。

如果魏國、趙國知道秦軍很快就會救援韓國,有可能在華陽久攻不下時,早撤軍回家了。或者是在秦軍救援的途中進行逐層阻擊,為自己提供充足的防守準備,走過從西安到鄭州這條路線的朋友都知道,這段路程可是山嶺縱橫,想做個埋伏阻擊什麼的,是不成問題的。而聯軍無動於衷,真有可能是完全蒙在鼓裡了。

相關焦點

  • 白起用幾場戰役奠定自己的地位,但世人卻只記得長平之戰
    白起的一生中也是打了70多次仗,在歷史上沒有明確的記載他的敗績,在此外據小編了解到,戰爭期間共有200萬人死亡,死在白起手中的將士就有二分之一的人數,因此他們被尊為「上帝殺手」也就是殺神,但是在白起的指揮下只有四場戰役,下面小編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下這位殺神的經典故事。首先是白起指揮過的華陽戰爭,這時一次秦國和趙魏之間的戰爭。
  • 司馬懿的成名之戰:千裡奔襲,斬殺一位三國名將!
    在這場戰役中,司馬懿先斬後奏,千裡奔襲,斬殺了孟達這位三國名將。一首先,黃初七年(226年)五月,魏文帝曹丕病重。臨終時,令司馬懿與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徵東大將軍曹休為輔政大臣。曹叡即位,改封司馬懿為舞陽侯。不久之,孫權派兵攻打曹魏,而司馬懿因為退敵有功,所以同年十二月,司馬懿升任驃騎將軍。
  • 戰國四名將-武安君白起
    白起,生卒不詳-公元前257年被秦昭襄王賜死,戰國時期秦國郿縣(今陝西省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為什麼白起被稱為戰國四大名將之首?他的主要成就又是什麼?白起指揮過許多重要戰役,平生大小70餘戰,沒有敗績。
  • 殲滅戰人屠大師——武安君白起,殺神的名頭白白背了幾千年
    伊闕之戰又殲滅韓魏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長平一戰一舉殲滅趙軍45萬人,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先例。大小70餘戰,沒有敗績,從最低級的武官一直升到封武安君,六國聞白起膽寒。
  • 長平之戰,戰神白起下令全軍禁止吃羊肉,獲勝後士兵才恍然大悟
    而白起卻是一生無敗績。他又是如何做到的呢?這便是白起被稱作戰神的所在。 二、知己知彼,攻堅克難 戰神之勇,勇於智謀過人。白起之所以為戰神,不僅僅於武力初中,更重要的是在於他在戰爭策略上的出奇制勝。白起雖有才華,但早期並沒有嶄露頭角,真正讓他閃耀光芒的是伊闕之戰。
  • 在長平之戰前期,為何秦昭襄王以王齕為秦軍主將,而不是白起呢?
    其次,秦昭襄王錯估了戰爭的規模以及現實意義。我們都知道,長平之戰是戰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轉折點之一,在此戰之後,山東六國再無一國能夠獨自抗衡秦國,秦國統一天下成為了一個時間問題。答案是否定的,當時的秦昭襄王不過是想從趙國手中拿回本該屬於秦國囊中之物的上黨郡,給趙國一個教訓,使得趙國再度偃旗息鼓罷了,自然沒必要使用白起這張王牌。
  • 《羋月傳》:殺神白起,用70餘戰告訴你啥叫「一將功成萬骨枯」
    電視劇《羋月傳》中的白起,是天生的軍事家,對戰爭有著野性的直覺,他是把絕世好刀,但卻不是普通人可以掌握的。同時魏冉也是白起的伯樂,因為是魏冉發掘了白起的軍事才能。白起只受羋月控制,在白起被羋月救下來之後,白起就一直追隨著羋月,然而白起的桀驁不馴和嗜血好殺,卻也帶來嚴重的政治後患,令得羋月棄之不舍,用之難掌。
  • 白起是戰國四大名將之首,為何沒列入武廟十哲?趙匡胤:白起殺降
    沒錯,從唐朝到宋朝時,張良、白起和吳起不見了,管仲、郭子儀和範蠡了進來。那張良、白起和吳起幹嘛去了呢?其實這三人是一升兩降,張良向上升了一級,成了配,陪伴在姜子牙太公旁邊,地位比十哲還高一籌。那白起呢?白起差點被直接移出武廟,後以圖形的形式存在,地位比起十哲來,還是差了很多。是白起在能力不夠還是戰績不夠?
  • 論白起的戰績,其實長平之戰只能排第二,有一戰曾差點滅了楚國
    在戰國時期,要說誰是第一名將,那當時非白起莫屬了,在白起三十餘年的戰爭生涯中,共計攻城七十餘座,極大的削弱了趙國、魏國、韓國、楚國的實力,使得秦國周邊幾乎沒有能威脅秦國的勢力了。但說到白起的具體戰績,很多人能想到的卻只有「長平之戰」,一舉屠趙四十五萬士卒,當真無愧「人屠」之名。
  • 白起一生中經歷過多場戰爭,竟從來都沒有失敗過
    後人在閱讀這些歷史,可以深刻總結前人失敗的教訓,讓你引以為鑑,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的是戰國時期的殺神白起。相信提起白起,肯定會有人說,白起我本命啊,或者是好喜歡白起的,那麼在歷史上真正的白起是怎樣的呢。戰國時期,秦國的白起將軍以其傑出的指揮藝術,在中國軍事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白起一生中經歷過70多場戰爭,但是都沒有失敗過,他與韓信、李靖、嶽飛在中國古代被稱為「四大將領」。
  • 戰國人屠白起,一生殺敵165萬,殺神之名讓人不寒而慄!
    一定會有人說李牧是在趙國快滅時,哪像白起在戰國最強的秦國,這個說法有相當歷史誤解,因為在長平之戰前,秦國還說不上是中原第一大國。戰國七雄,論經濟齊國第一;論土地楚國第一;論戰力趙國第一。是的沒錯,在長平白起把趙國打服前,中原戰力第一恐怕是趙國。
  • 唐朝追封的十大名將,戰國三人人選,除了白起還有誰?
    對於白起的一生來說,伊闕之戰殲滅韓魏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鄢郢之戰中,白起大破楚軍,攻入郢都,迫使楚國遷都,楚國從此一蹶不振。長平一戰一舉殲滅趙軍45萬人,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先例,奠定了自己被後世尊為一代名將的基礎。並且,對於白起這位戰國名將,不僅幫助秦國攻城略地,還成功通過殲滅戰的方式,以此最大程度的削弱了山東六國的有生力量。
  • 白起一生屠敵超百萬,為何最出名的卻是趙括?看看白起怎麼說的
    在戰國時期,為了爭霸天下,各國之間戰火連綿,在這種情況下,自然是誕生了一大批名將;但這些所謂的名將在「殺神」白起面前,都要略遜一籌,為何?因為這白起在世之時,正值秦國崛起之際,雖然秦國經過了秦孝公和秦惠文王的勵精圖治,但國力終究還是不如之後那般能以一敵六。
  • 《鴻圖之下》典故武技千裡奔襲屬性介紹
    18183首頁 鴻圖之下 《鴻圖之下》典故武技千裡奔襲屬性介紹 《鴻圖之下》典故武技千裡奔襲屬性介紹 來源:網絡
  • 長平之戰伊始,為什麼秦國選擇王齕做主將而不是白起?
    獎勵耕戰,設立軍功爵制!極大的促進了秦國國力發展,國勢如日中天。遠交近攻、合縱連橫。軍事行動、戰略擴張捷報頻傳。百餘年的時間裡,蠶食緩進,徐徐圖之。破三晉、敗強楚,弱東齊。逐漸構成了對山東六國的戰略進攻態勢。在秦國強大的軍事力量前,齊、楚、燕、魏、韓、曲意奉承如履薄冰。
  • 伊闕之戰中,白起為何能大敗兩倍於秦軍的韓、魏聯軍?
    提起戰國名將白起,大家首先能想到的就是傷亡慘重的長平之戰,而其實,白起的成名之戰是伊闕之戰。這一戰中,白起斬首24萬,這個數據就和長平之戰中斬首45萬一樣,數據可能存在作假,但仍舊讓人心驚。白起的活動期基本都集中在秦昭襄王時期,也正是這對君臣對秦國的開疆擴土立下了汗馬功勞。
  • 戰神白起死因之謎
    影視作品 白起的成名之戰,是在他當兵兩年後,一舉殲滅了魏韓聯軍24萬人, 佔領了韓國大片國土,從此一戰成名,戰無不勝,開啟了他的職業作戰生涯。 白起的主要功績有,成名之戰斬首了韓魏聯軍24萬人,華陽之戰斬首魏軍13萬,黃河淹死趙軍2萬,陘城之戰斬首韓軍5萬,長平之戰坑殺趙軍45萬,以上只是史料可考的記載,那白起30年作戰生涯,到底殺害了多少人,下面小編分析下。
  • 大秦帝國,戰神白起,縱橫天下,卻緣何自刎
    「主要功績」 羅列一下白起主要戰績: 公元前293年,伊闕之戰,白起率秦軍在伊闕同韓、魏、東周聯軍展開戰爭。此戰斬首韓魏聯軍24萬人,亦是白起的成名之戰。 公元前292年,白起發兵攻魏,一舉奪取了魏城大小六十一座。
  • 白起排第二?第一實至名歸……
    涇水之戰:千裡奔襲(入魏首戰,連下秦國五座城池)3. 中山之戰:三年民心戰,滅掉中山國4. 陰晉之戰:以5萬魏武卒對50萬秦軍最後大勝,攻佔秦國河西之地。著作有《吳子兵法》,傳於世。與兵聖孫武並稱「孫吳」,再加上以上戰績,吳起排在戰國第一,毋庸置疑!
  • 歷史上的白起是怎樣的一個人?
    社會發展離不開戰爭,進步與戰爭是一對孿生兄弟,彼此相挾扶走在人類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優秀的統帥是戰事的主導者,在戰爭頻率最為密集的戰國時期,秦國「武安君」白起堪稱戰爭機器。可就是這樣一位冷兵器時代的戰場之神,在後世的評價褒貶不一,那麼「武安君」白起到底是「戰神」還是「殺神」呢?白起(?-公元前257年)白氏、羋姓、名起,少年白起喜兵書,尚武精通騎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