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軍迷圈中廣泛流傳著這樣一種觀點:由於四代機在成本上與三代半戰機相差不多,而綜合性能(尤其是空戰性能)卻有雲泥之別,所以應該停止生產三代半戰機,全力生產四代機。
對於殲11D這個型號,其前途相當迷離。殲11D項目進度與殲16相當,其試飛工作也已完成。但是與早已列裝部隊、目前已經生產超過百架的同門兄弟殲16相比,殲11D尚無正式列裝的消息。作為一款以空戰為主的雙發重型三代半戰機,在殲20已經列裝服役的情況下,其地位相當尬尷。但是近期也有消息爆出在殲20無法大規模量產的情況下,為應對緊張的戰備壓力,殲11D將小規模生產一批,在較短的時間內快速提升中國空軍空戰性能。
關於殲11D和殲20的成本問題,我們普通軍迷不可能有真實、準確的數據。有軍迷認為,由於殲11D這樣的三代半戰機使用的航電系統與殲20這樣的四代機處於同一水平,而目前航電系統的造價又佔飛機總造價的絕大部分,所以就有觀點認為殲11D比殲20便宜不到哪去。
這種觀點也有國外數據支撐,最明顯的例子就是F35。目前F35A的飛離價格已經跌破8000萬美元,比陣風、颱風、F15X這樣的三代半戰機還便宜。但是,這些人忽略了F35高達4000架總訂單、年產超過100架所帶來的成本攤薄,這就是經濟學中的「規模經濟」。別忘了,F35在最初的幾個批次單價接近2億美元,隨著產能的提升才逐步降低。
作為中國首款四代機,目前階段殲20的成本肯定非常高昂,這是因為對於這款具有開天闢地意義的戰機來說,與生產相關的所有的材料、生產設施、工藝、檢測手段都需要重新添置,這對於殲20的成千上萬家生產廠商來說意味著巨額的投資,而這種投資最終會體現在戰機的價格上。隨著產能的提升、交付數量的增多,這些成本才會逐漸攤薄。殲20自2017年服役以來,總產量約30架左右,年均產量10架上下,其成本可想而知。
而與殲20服役時間相近的殲16卻完全是另一幅景象,由於殲16可以廣泛使用國產殲11系列的生產線和工藝,因此不僅生產難度較低,而且可以利用較大的生產數量攤薄成本,這使得殲16短短數年間就生產了約150架,而且其價格也會控制在較低的水平上。
當然,隨著殲20生產數量逐步提升,其價格也會因規模經濟而逐步下降,最終在性價比上全面超越殲16、殲11D。但是在目前這個階段,大量生產殲16這樣的三代半戰機還是很有必要的。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