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近年來中國空軍的發展突飛猛進,已發展出一系列世界領先的戰鬥機,如殲-20,殲-10B,殲-11B,殲-16等。 但是令人困惑的是,即使中國擁有一系列先進戰鬥機,但仍從俄羅斯購買了24架蘇-35戰鬥機,這令許多軍迷感到驚訝。
在這方面,國內專家普遍認為,一方面是由於發動機的固有特性,研發周期長,技術難度大,集成度高。另一方面,這是因為我國以前對發動機領域的關注和投入不足,導致現在形成了一個短板。
儘管殲-20非常好並且已經投入使用,但它仍處於製造的早期階段,價格昂貴,不適用於大量設備。
因此,配備一定數量的蘇-35不僅可以與殲-20進行高低匹配,而且可以在殲-11D形成戰鬥力之前找到良好的「研究」目標,並了解殲-11D的技術特點。
然而,令人尷尬的是,中國購買的最後一批蘇-27已經開始退役,甚至海航的大量蘇-30系列也已開始轉移給二線部隊。因為殲-16和殲-15艦載飛機的優先級都高於殲-11系列。除了先前的媒體報導,殲-31已成功中標並已成為中國的第五代艦載機項目外,沉飛的生產線在過去兩年中幾乎已滿,蘇27退役後無法填補空缺。
也許有人想過用殲-16取代殲-11系列。儘管殲-16是除殲-20之外中國最先進的戰鬥機,但它無法填補蘇-27留下的空白,因為殲-16是一款以對地為側重點的多任務戰機,而蘇-27是一門先進的空中優勢戰鬥機。兩者之間的關係基本上類似於美國的殲-15C和殲-15E。此時,蘇-35的引進已成為最佳選擇,因為蘇-35是在蘇-27的基礎上開發的蘇++型空中控制戰鬥機。最初的蘇-27也是俄羅斯的產品,具有很強的傳承性。而且,蘇-35在俄羅斯已經是一種相對成熟的產品。中國飛行員只需要接受一定的適應性訓練即可形成戰鬥力。這樣,他們可以獲得先進的發動機並形成戰鬥力,這樣的做法簡直是「一箭雙鵰」
對此,俄羅斯專家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們認為中國購買蘇-35有自己的目的。
由於印度空軍目前裝備有大量蘇-30MKI,而越南也裝備了一定數量的蘇-30,因此未來計劃引進35架。中國此時購買蘇-35一方面會延遲其他國家對蘇-35的裝備開發,另一方面,它可以找出蘇-35的潛力和能力,從而更好的認識敵人的主力裝備,以便於提前做好準備。
拋開這些,蘇35本來就是一款相當優秀的戰機,它的性能數據在當今世界上也很難找得出匹敵的對手。而且蘇35的發動機推力高達14,500 kg,這一數據已經能超過了美國的F22猛禽戰機,中國在發動機這塊一直都是短板,引進蘇35也可以在這方面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