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認為我國的殲-11B戰鬥機肯定是能打贏印度空軍蘇-30MKI的,一方面因為它的武器設備更加先進,另外也因為蘇-30MKI自身問題也不少。
殲-11B和蘇-30MKI都是蘇聯經典的蘇-27「側衛」系戰鬥機,其中殲-11A是我國國產的蘇-27SK戰鬥機,殲-11B則是在殲-11A基礎上,通過換裝國產發動機和先進電傳飛控系統的產物。至於印度蘇-30MKI戰鬥機,則是俄羅斯專為印度研發的重型四代戰鬥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矢量發動機的戰鬥機。
殲-11B戰鬥機和蘇-30MKI的空重和最大起飛重量差不多,結構和氣動布局也很類似,只不過蘇-30MKI使用了三翼面布局,增加了一對鴨翼,提高了飛機的機頭指向能力和短距離起降能力,在飛機的轉彎半徑等方面也更有優勢。兩者比較起來,殲-11B戰鬥機最大的優勢在於雷達和飛彈,而蘇-30MKI最大的優勢則是他的矢量能力。
殲-11B戰鬥機裝備2臺國產的太行發動機,型號為WS-10A型,最大加力推力13.2噸,使用全權限數位化操作技術(FADEC),由於殲-11B戰鬥機使用了我國最新的三軸四餘度電傳飛控系統,因此整個飛機具備了飛火推一體化能力。當然,這些能力是最新批次的殲-11B重啟型具備的,在早期的殲-11B上,只是第一代電傳飛控系統,雖然依然先進,不過不具備飛火推一體化能力。
相比而言,蘇-30MKI戰鬥機裝備2臺AL-31FP發動機,最大推力為12.5噸,它的尾噴口可以進行上下各15°傾角的轉動,因此具備二維矢量能力。雖然矢量能力確實不錯,但是它的矢量操作確實純機械化的,蘇-30MKI的發動機並不是數位化操作,而是機械化操作,這意味著它的矢量不能隨動於飛機姿態的變化,也不能隨動於飛機其它翼面的變化,只能夠在飛行員的單獨操作下進行一定角度的推力偏轉。
這在高烈度的空戰中顯然是很難發揮作用的,它的最大價值僅限於縮小飛機的盤旋半徑,提高飛機的爬升率等,至於進行矢量發動機特有的過失速機動,它是完全做不到的。蘇-30MKI的發動機推力也比殲-11B的發動機要小,因此飛機在能量儲備上稍有不足,由於蘇-30MKI的機體還比殲-11B要稍重,畢竟殲-11B的複合材料應用更多,蘇-30MKI複合材料較少,還多了一名飛行員,多了一套鴨翼,因此相比來看,殲-11B的推重比更高,飛機的靈活性更好。
在能力空戰中,更大的能量儲備就能帶來更大的優勢,殲-11B可以以更高的高度、更快的速度、更有利的陣位進入戰場,而蘇-30MKI則從一開始就居於劣勢,由於飛彈的差距,殲-11B很可能是先發射飛彈的一方,那蘇-30MKI就需要消耗能量去規避飛彈,這樣一來,它在一交手就處於速度、高度的劣勢,殲-11B在空戰機動性上的優勢就能充分發揮出來。
從雷達來看,蘇-30MKI是N-010雷達,是俄羅斯最早的無源相控陣雷達,雖然是相控陣雷達,但是由於研發較早,它的體積重量都很巨大,雷達最大探測距離只有120公裡,而且只能最多跟蹤12個目標,打擊6個目標,相比來看,殲-11B的雷達雖然是1493型脈衝都卜勒雷達,但是卻有150公裡最大探測距離,多目標打擊能力方面,也能同時打擊4個目標,因此兩者相比,殲-11B的雷達勝在探測距離上。
從武器來看,殲-11B可以使用我國最新的第四代空對空飛彈,比如PL-10格鬥飛彈、PL-15中遠程空空飛彈,也可以使用第三代的PL-12中遠程空空飛彈,其中PL-15最大射程超過250公裡,PL-10也有超過40公裡射程,而且他們的機動過載大、命中精度高、抗幹擾能力強,相比來看,蘇-30MKI只能使用俄羅斯的R-73、R-27空空飛彈。
其中,R-73飛彈是格鬥飛彈,R-27為中距離空空飛彈,他們在射程和精度上都比PL-10和PL-15的組合差,命中率不夠高,一直都是備受詬病。當然,蘇-30MKI有一點比殲-11B強,那就是蘇-30MKI的對地打擊能力更強,它可以掛載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飛彈,射程200公裡,飛行速度2馬赫多,還是比較不錯的,相比來看,殲-11B的對地打擊能力就稍顯不足了,估計還不如殲-10B戰鬥機。
因此,如果我們只看空戰的話,那殲-11B是佔據一些優勢的,但是如果綜合評價,那蘇-30MKI也有對地打擊的優勢,不過這些優勢都是不夠絕對的,也不是形成代差的,並不是有優勢就能必然獲得實戰勝利,好的飛機還需要好的飛行員,實戰中兩者誰能取勝,還要看飛行員的本事,當然,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的飛行員更強,畢竟我們訓練時數更多、教練機和飛訓基地也更多、更專業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