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十年代,發達國都已經普遍裝備了三代機,而我國服役的仍是殲七,殲八這樣的二代戰機。
1990年爆發的海灣戰爭給世界各國都帶來了深刻影響,聯軍以僅僅陣亡223人的微小代價讓當時坐擁百萬大軍,號稱世界第四的伊拉克軍隊付出了25000陣亡,75000人負傷的慘痛代價。實戰證明形成代差的空軍數量再多也奪不了制空權,而沒有制空權就打不贏現代戰爭。
1992年6月27日首批12架蘇27戰機交付於中國,後來1995年我國又將蘇27的生產線引進國內。經過幾年的艱苦國產化過程,終於在1998年生產出殲11A型戰鬥機,並與1999年裝備於中國空軍部隊。
作為蘇27戰鬥機的仿製機型,殲11A的戰鬥力和蘇27相當,蘇27是世界公認的優秀戰機,其機體設計優異,外形尤其優美。但是因為俄羅斯在材料,航電,發動機,空空飛彈等多方面的落後,註定了蘇27的未老先衰的命運。
自主創新,提高戰機迫在眉睫,這也促成了殲11B的誕生。目前,我國周邊國家大量裝備或改進成功三代半戰鬥機,殲11具備對抗三代大改的能力,並成功實現對三代機的壓制,能夠快速有效的提高我軍整體作戰能力,從而為殲20的大批服役贏得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