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27戰鬥機,曾經是解放軍空軍最先進的戰鬥機。最早中國和俄國談判採購蘇-27戰鬥機時,蘇聯還沒有解體,雙方談妥了合同、籤了字、交換了合同文本,等到該執行的時候,蘇聯一夜之間解體了。不過所幸的是,中俄之間的蘇-27戰鬥機交易並未受到蘇聯解體的影響,1992年在中國某基地,解放軍空軍如約接收了第一批蘇-27SK和蘇-27UBK兩款戰鬥機,其中蘇-27SK為單座戰鬥機,而蘇-27UBK則為雙座戰鬥教練型。
(蘇-27SK戰鬥機,曾經是中國空軍的"頂梁柱")
從1992年到2000年左右,解放軍通過接收、組裝等方式,總共獲得了近300架蘇-27、蘇-30型戰鬥機,從1992年至今已經整整過去28年,按照正常飛機30年的使用壽命來看,這些蘇-27、蘇-30等戰鬥機的使用壽命也基本耗盡,那麼,這些原裝的蘇霍伊戰鬥機是直接退役,還是延壽後繼續使用?這是個問題。
(緊急起飛的中國空軍蘇-27SK戰鬥機)
平心而論,儘管1992年時解放軍獲得的蘇-27SK在技術方面和西方戰鬥機依然有較大差距,但是這已經是當時解放軍所能夠接觸到的最先進的戰鬥機了。出口給我國的蘇-27SK型戰鬥機,裝備的是蘇聯1985年為蘇-27裝備的原裝雷達航電和武器系統,代表了蘇聯解體前電子技術的最高水平。而且在當時俄制R-27雷達半主動空空飛彈也是我軍唯一可靠的中程空空飛彈。
1999年時進口的蘇-30MKK多用途戰鬥機,則是我軍裝備的第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多用途戰鬥機,通過接觸和使用蘇-30MKK戰鬥機,讓解放軍真正理解了所謂的"多用途"的含義,並最終開發出技術上具有跨代進步的殲-16多用途戰鬥機。可以說蘇霍伊系列戰鬥機在中國空軍的發展中功不可沒。
(由於近年來中國邊境局勢緊張,戰鬥機的出勤率也相當的高,因此也消耗了大量飛機機體壽命)
不過,由於使用強度大,早期採購和組裝的蘇-27、蘇-30戰鬥機的壽命已經接近服役末期。蘇-27SK和蘇-30MKK兩款飛機依照蘇聯時代的使用標準,其使用壽命在2000~3000小時之間,按照每架飛機每年200小時的飛行時間計算,只夠使用10~15年左右,所以1992年進口的首批蘇-27SK在2010年之前就已經全部退役。
但是我國使用俄羅斯零備件自行組裝的蘇-27SK戰鬥機,被授予殲-11A的編號,這些飛機雖然技術上和早先進口的蘇-27SK完全一樣,但是這些飛機都進行了中期延壽和大修,根據央視的報導,這些飛機在全面延壽升級後,機體壽命平均延長2000小時,再加上隨著我國空軍裝備的殲-10、殲-11、殲-16等戰鬥機越來越多,因此每架飛機的年飛行小時數其實呈遞減態勢,所以,這些早期戰鬥機的實際使用時間得以大幅延長。
(進行過大修和延壽的蘇-27SK戰鬥機,其掛載的俄式武器清晰可見)
目前我國所面對的周邊形勢並不樂觀,東邊的日韓一直是美國的傳統盟友;在完成國家統一之前,東南沿海地區始終不能安穩;南海周邊國家始終沒有放棄覬覦我國的和主權;西南方向的人口大國最近連續幾年一直不斷製造邊境摩擦……由此可見,很多地方都需要加強軍事力量,特別是加強空軍力量,以加強對邊境的管控力量,防止某些勢力鋌而走險。
而執行這種日常巡邏任務,使用精良的國產四代半戰鬥機,未免有些"暴殄天物"的意思。所以早先存留並進行過全面升級的蘇-27SK、蘇-30MKK等戰鬥機作為日常巡邏飛機來消耗飛機的飛行小時數就再合適不過了。
(正在執行驅離外機任務的解放軍蘇-30MKK戰鬥機,這種低強度、低烈度的日常巡邏任務正適合老式戰鬥機執行)
這主要是因為,最早進口的蘇-27SK和蘇-30MKK戰鬥機由於機體壽命已經消耗過半,如果對其進行大規模升級,以確保其航電技術達到殲-16的水平,實在沒有必要,畢竟飛機已經是半舊的飛機,沒有那麼多飛行小時數可以消耗。同時,空軍和海軍航空兵不僅僅要應對作戰情況,在和平時期,空軍和海航同樣要承擔日常的巡邏和警戒任務,特別是我國也劃定了自己的防空識別圈,一旦有不明飛機闖入,必然需要有飛機前去攔截。
這種日常任務如果派遣精銳的殲-16執行,確實得不償失,所以目前大多使用老式蘇-27和蘇-30戰鬥機負責執行。這樣,這些飛機既不需要花大價錢進行全面升級,同時又可以保障日常巡邏任務需要,可以說是物盡其用。而當這些飛機壽命徹底耗盡時,自然會有新式戰鬥機進行替換,不過在那之前,這些戰鬥機依然要為國家站好最後一班崗。
(不過,最終這些俄式戰鬥機還是會慢慢被國產戰鬥機所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