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末,中國空軍以及中國的防空形勢是處於一個非常危險的狀態,因為當時中國的主力戰機還是殲6、殲7這樣的老式戰機,殲8數量較少,而且性能也僅僅是達到了二代半,空有數量卻無質量,而海灣戰爭已經證明,數量並不能帶來優勢。相反當時中國大陸周邊國家和地區的空軍則裝備了F15、F16這樣的先進三代機,在如此巨大的防務壓力之下中國必須要尋求新的機型。
當時中國在三代機領域還是一片空白,自主研發的周期實在是太長了,雖然當時殲10的項目已經在進行中,但是中國急需先進三代機來彌補空白緩解壓力,同時也是一個學習的方向,於是中國將目光看向了剛獨立不久而且正缺錢的俄羅斯,俄羅斯原本想賣給中國米格29,但是在中國強烈要求下最終還是出售了更為先進的蘇27戰機,而且是整套出售了圖紙和生產線,不久後還出售了在蘇27基礎上改進的多用途戰機蘇30,這兩款戰機中國大約先後一共引進了280多架,直接改變了中國空軍的結構,促進了中國空軍體系的發展,在中國空軍歷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
如今這280多架戰機已經到了暮年,該如何處理也成為了一個問題,其實這個問題也就兩個選項退役還是升級。問題看似簡單其實很難選擇,也許很多人會說中國已經有了更先進的殲11和殲16,甚至還有殲20和殲10,完全可以將其退役用新的戰機去替代,但事實上遠沒有這麼容易,因為280架戰機並不是一個小數目,他們全部退役之後,新戰機的產能是否能夠無間隙或是快速彌補其空缺是個大問題,考慮到現在都還需要買蘇35來彌補產能不足,足以見得不可能將其完全退役,而如果全部升級的話,也有麻煩,因為戰機的整體已經老化,部分性能落後,再怎麼升級也是達不到新式戰機的水平,為老戰機延長壽命的話會佔資源、佔編制,非常不划算,並且造成浪費。
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有一個詳細的計劃,而且需要考慮到中國空軍的實際情況,首先退役是不能全部退役的,可以先保留部分狀況較好的戰機,將其中的蘇30戰機進行升級繼續在一線服役,蘇27戰機退居二線,用於訓練或是執行強度較低的任務。其餘的戰機則逐步退役,為新戰機讓位。這樣做是因為蘇30是重型多用途戰機,目前中國的重型多用途戰機只有殲16和蘇35,數量還比較少,因此保留部分狀況較好的蘇30進行升級,延長其服役期間是有必要的,而早期的蘇27戰機事實上已經完全落後了,在中國的殲11A都已經停產並且逐步開始退役的情況下,蘇27確實沒有升級的必要,讓它退居二線發揮其剩餘價值。其餘狀況不好的飛機,該退役就退役,騰出空間和資金。這樣做或許能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