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引進蘇30始末
上世紀90年代初期,經過艱苦的洽談爭取後,我空軍正式引進了蘇27戰鬥機,蘇27是我空軍裝備的第一款三代戰鬥機,無疑也是一款極其優秀的戰鬥機。我國引進的蘇27數量規模不可謂不大,讓空軍的整體實力迅速提升起來。但蘇27有一個特點是:制空能力強悍,對地攻擊能力卻極其有限,畢竟這款戰鬥機就是為空戰而生,而這一點顯然不符合空軍從純粹的防守到攻防轉變的理念改變。
蘇27之後,空軍又把目光轉向了由蘇27改進而來的蘇30戰鬥機。與蘇27相比,蘇30的發動機動力更足、武器系統也更為先進,尤其是作為一款多功能戰鬥機,蘇30在保持較高空戰能力的前提下,能夠攜帶各種對地對海攻擊彈藥,進攻能力強悍。蘇30的引進比蘇27要順暢一些,2000年12月,首批蘇30MKK飛抵蕪湖,隨後的數年時間內,我國共引進了76架蘇30MKK裝備空軍,另外引進了24架蘇30MK2裝備海航。
曾是進攻主力如今性能不足
蘇30進入我國的2000年左右,空軍和海航非常缺乏對敵對海攻擊能力,此時擔任攻擊任務的仍然是老舊的強5強擊機,二代半的飛豹戰鬥機也剛剛開始定型生產還未形成足夠的戰力。因此蘇30戰鬥機的到來,對空軍和海航進攻能力的提升是巨大的!與殲轟七相比,蘇30的機動能力、掛載能力和執行多種任務的能力要更強一些,因此即便後來殲轟七開始大量生產,這一百架蘇30仍然是空軍和海航最先進的主力機型。
我國引進的這100架蘇30,除了此前在飛行訓練中損失的幾架外,其餘近百架仍在服役,並且由於優秀的後勤維護,這些蘇30的狀態依然良好。蘇30雖然優秀,但畢竟是上世紀末期設計定型的一款戰機,如今來看,除了作戰半徑和機動能力這些硬指標上蘇30仍然出色,其他無論是航電火控系統還是雷達武器系統,蘇30戰鬥機都已經漸顯落伍。
為什麼不對蘇30進行升級
從引進蘇27開始,我國便對這款戰鬥機進行了細緻的學習了解,並且隨後發展出了自己的殲11B型戰鬥機。隨後的殲15和殲16也與「側衛」系列戰機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尤其是殲16戰鬥機,是我國對「側衛」系列戰機多年研究經驗下打造出的集大成者!可以說我國目前已經具備了對任何一款「側衛」戰機包括蘇35進行改進的能力,那麼對於性能已明顯不足的蘇30,為何遲遲不對其進行升級呢?
對蘇30的升級並不困難,由於同為「側衛」系列,殲16使用的國產有源相控陣雷達和武器系統完全可以兼容到蘇30上面,如此一來蘇30在一些關鍵指標上即可接近殲16的水平,尤其是在有了從蘇27到殲11B的經驗基礎,這種升級也不存在技術上的問題,而遲遲不對蘇30進行升級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蘇30的機體太過老舊!
同蘇27一樣,蘇30到來後立即展開了各種高強度訓練,即便有了上百架殲16的今天,蘇30依然活躍在空軍和海航的一線,高強度訓練使得蘇30的機體消耗非常大。一架戰鬥機雷達航電發動機都可以更換,唯獨作為主體的戰鬥機機體無法更新。
如今先進雷達系統航電系統都是戰鬥機的核心部件,並且都非常昂貴,用極高的成本去升級一款機體老化的戰機顯然是不合適的,與其如此還不如把資源全部放到殲16上面。可以說我國這些蘇30目前來看已無進行大幅度升級的必要,以目前的狀態站好最後一班崗是最合理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