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浩瀚難以用詞語形容,科學家用這些數據,讓人類重新認識它!

2020-12-14 又帥的日常

宇宙到底有多「浩瀚」?大量數據表明,可能會顛覆大家的認知!

人類依靠科技的扶持成功進入了外太空,正所謂沒見過大海怎知大海的遼闊?進入宇宙後才知道人類根本不起眼,沒有任何一個詞可以用來形容宇宙的浩瀚,對於我們這些普通人而言,或許這輩子都沒有機會進入宇宙內,也無法親眼目擊宇宙的浩瀚,接下來小編就用幾組數據,來證明宇宙的浩瀚,甚至可以顛覆大家對宇宙的認知。

太陽系內的地球

人這一生甚至連地球都難圍繞一圈,對於普通人而言地球是一個非常巨大的世界,雖然有很多旅遊愛好者代替我們看到風景,如果把地球和宇宙相比而言,那麼將會是一個恐怖的數字。科學家沒有經過精準的測量,宇宙的面積或許是幾億萬倍的星球,即便在太陽系中,地球像是一個不起眼的星球,比如太陽系中的木星,它的體積則是地球的1321倍。

地球到木星的距離,如果人類能夠達到超光速飛行的話,這段距離僅僅需要半小時的時間,如果把它變成我們日常生活中所乘坐的高鐵動車,以每小時以390公裡的速度移動,或許要180年才能到達木星,這僅僅是地球到木星的距離,如果按照太陽系的直徑來算,或許要幾億光年才能橫穿太陽系。

銀河系不夠是宇宙的分支

說到宇宙我們不得不提一下銀河系,在銀河系中有各種各樣的星體,據科學家統計,銀河系的質量大約是地球的2000億倍,本以為這個數字夠巨大了,沒想到科學家在近幾年的研究推翻了這一理論,銀河系的面積還要在原有的面積增加40%左右,這讓人類大跌眼鏡,然而銀河系在宇宙中根本不是巨大的存在,還有更大的星系團包裹著它。

我們常常提到可觀測宇宙的距離是930億光年,可是在宇宙中還有很多人類無法觀測到的宇宙,兩個區域加起來才是宇宙真正的大小,由於光速限制了人們探索,難以把它們放在一起,根據宇宙誕生理論,迄今為止仍然不斷向外膨脹,膨脹的過程中誕生了無數新型的星系團。

即便如此也從未打消人類對宇宙的探索,人類在宇宙中非常渺小,可是人類仍然想從這片宇宙中獲取自己想要的答案,宇宙的大小肯定顛覆人類的認知,但是每次發現一個新事物,會讓大家開心很久,人類目前要做的是提高自己的航天技術能力,未來能夠研製出超光速的飛船,希望科研人員能在研究宇宙的道路上,一路暢通。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界有哪些已經被證實,卻又讓人們難以接受的科學理論?
    科學是一個偉大浩瀚的殿堂,無人知道科學能夠做到哪些事,科學的終點在哪裡?可是我們都知道,世界萬物的本質,宇宙的一切奧秘都離不開科學的範疇,只要我們掌握了科學,就等於掌握了整個宇宙。人類文明能夠有現在的輝煌成就,正是由於人類數百年前走進了科學的殿堂,開啟了科學發展的道路。
  • 浩瀚的宇宙到底有多少星系?目前的數據已經讓人們感到迷茫
    當人類走進科學發展的道路之後,在科學的殿堂裡,我們知道了地球之外還有更加浩瀚的宇宙空間,而我們在夜晚能夠看到的那些星星,基本上都是距離我們非常遙遠的恆星。天上的那些星星基本都是跟太陽相似的恆星,這樣的答案如果告訴古時候的人們,估計沒有幾個人會相信。
  • 把原子放大一億倍,它是否就是一個宇宙?《三體》劉慈欣道出真相
    如果把原子放大一億倍,能否呈現一個宇宙?微觀的結束能算宏觀嗎?近幾十年來,隨著我們人類科技的飛速發展,我們對宇宙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更高的水平。愛因斯坦和霍金的相對論以及黑洞理論啟發我們從另一個角度去了解宇宙。人類在探索浩瀚宇宙的同時,許多常識無法解釋的現象層出不窮,讓我們意識到自己的渺小,重新感受到宇宙的浩瀚。
  • 宇宙需要科學嗎?
    宇宙是自然的存在,而科學是人類的創造。人類需要運用科學認知(探索)宇宙,但宇宙的存在卻不依賴於科學。科學是人類智慧對自然現象的近似描述,但它不等同自然真實。人類若不能擺脫「意識」去認識宇宙(意識只能間接觀察世界,它是虛構的臆想),就無法看清宇宙的真相!從科學角度,宇宙誕生至今已有146億年,而科學的誕生僅有幾百餘年。我們通常認為是科學家用智慧(意識)在自然中發現了科學,但真相是科學家用智慧(意識)創造了科學(宇宙本無科學,科學是科學家的意識創造的)!
  • 科學的觸角 vs 宇宙無限性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藉助先進的科學儀器和裝置已將其感知的觸角不僅擴展到了從地球、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總星系團等宏觀宇宙,而且又延伸到了從分子、原子、原子核、電子到中子、質子、中微子、夸克等微觀宇宙的物質形態。這些都是早期人類所無法想像的。
  • 暗淡藍點:在浩瀚的宇宙面前,你的焦慮不值一提
    不過,這都是想像出來的太空,那麼從科學的角度出發,宇宙是什麼樣,地球是我們目前唯一已知的適合人類生存的唯一家園,地球又是有哪些特別之處呢?卡爾· 薩根的《暗淡藍點》告訴我們答案。薩根作為世界一流的天文學家和科學活動家,其科普作品的「含金量」自不待言;而其作品所體現的透徹的哲理性、厚重的歷史感和異乎尋常的洞察力,更是科學文化史上的奇蹟。
  • 99個有趣的太空事實,帶你重新認識浩瀚宇宙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99個關於太空的有趣事實第一個用望遠鏡觀察太空的人是伽利略,大約是400年前。當它重新進入地球大氣層,萊卡的屍體隨著飛船一起燃燒成為灰燼。當水在地球上沸騰時,會產生成千上萬個小氣泡。然而,在太空中,沸騰的水會產生一個巨大的、起伏的氣泡。科學家們認為,這是由於缺乏與重力伴隨的對流和浮力導致的。
  • 宇宙中有一股神秘力量,它控制著宇宙的運行,愛因斯坦早已發現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當人類在科技的幫助上,走出地球看到浩瀚宇宙的時候,我們才知道,地球是多麼的渺小。在人類沒有走出地球之前,我們以探索地球奧秘為主,可是當人類走出地球,看到另一個更加浩瀚神秘的世界之後,我們也將重點目光放在了宇宙中。
  • 宇宙更新,天綱已定,開啟人類新文明時代!
    1、前言人常說「眼見為實」,科學家用儀器探測到的和眼睛看到的、才認為可信真實。但「我思故我在」自己的心靈更可信。科學發現人類所存在的空間以外還有另外空間的存在,同樣有物質和生命,只是人眼看不見。海市蜃樓其實就是另外空間的景象陰差陽錯地、閃現在我們人眼所能看到的空間中來了。2、地球歷經蒼桑科學家通過對史前文化的研究,對地球有了較為深層的認識。史前文化表明,地球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經歷了多次災難,甚至遭受過毀滅性的打擊。
  • 宇宙中的「普通物質」被發現,但它並不普通,沒有它宇宙不復存在
    最終,通過大數據分析,確認了「重子」的存在,以及它們構成了宇宙網,並且以熱氣體形式存在的證據。最終,潛藏在宇宙之中的40%普通物質,終於被發現了,人類距離揭開宇宙的謎團,終於又近了一步。
  • 浩瀚宇宙中,如果沒有生命會是什麼樣子?沒有文明,又有什麼意義
    浩瀚的宇宙中,如果沒有生命,會是什麼樣子呢?死寂沉沉,漫無目的的星球飛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轉圈圈?星球與星球之間,不小心的碰撞,撞出慘烈的火花?難以想像,這樣的死寂,能有什麼意義?進一步說,即使有了生命,如果沒有文明,浩瀚的宇宙,縹緲天際,又有什麼意義呢?
  • 人心似宇宙:人的內心世界應向宇宙的浩瀚寬廣看齊|百家故事
    思想永遠是宇宙的統治者。——帕拉圖每當我們仰望星空時,總會被宇宙的浩瀚無垠和虛無縹緲所深深吸引,那點綴著繁星的深邃帶給我們無限的遐想與未知。宇宙是如此的神秘莫測,人的內心世界亦是如此。人類花費了幾千年的時間來思索人與宇宙的關係,也從未停止過探索宇宙的腳步。
  • 和孩子一起,用3部紀錄片+2部電影,了解霍金和他的浩瀚宇宙
    一個曾經追風的少年卻在21歲,人生最風華的時候患上盧伽雷氏症(漸凍症)全身癱瘓、不能說話只有兩隻眼睛和三根手指能動他在輪椅上度過了近3/4的人生卻把人類目光引向了遙遠的宇宙那時的他是那樣驕傲出色,但是上一秒還在跟派對上認識的女孩仰望星空,下一秒卻發現自己躺在草坪上身體不聽使喚,醫生給他的生命下了只剩最後兩年的結論,故事從這裡展開。在醫生的診斷書上本該停留在23歲的鬥士,與命運鬥爭了整整55年後,回到了屬於他宇宙。
  • 浩瀚星河寫給科技愛好者的詩,令人沉迷的《卡爾·薩根的宇宙》!
    當我們以為宇宙星河無比遙遠時,我們收到了NASA送來的來自太空的花:這是2018年底NASA展示了一張由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太空照片。照片的正中間是一顆被稱為RS Puppis的恆星,在它的四周環繞著巨大而又璀璨的塵埃雲。
  • 二十世紀:科學 人類 社會
    這些理論和發現深刻地改變了人們對物質世界的認識,引起一系列科學和技術領域的變革,從而影響到整個社會的變革。基因工程也即遺傳工程,就是用人工方法將生物體內的DNA分離出來,重新組合搭配,再放回生物體內,創造新的生物品種。遺傳工程在醫療衛生和農業生產領域產生巨大影響,由於人們進一步了解了生命的本質和現象,認識了生物遺傳規律,使人類第一次能對各種生物的基因組進行分析,對特定基因進行定位、克隆,特別是對在細胞中含量極少而又具有重要功能的蛋白質基因進行擴增分離,從而促進了對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的研究。
  • 浩瀚星河中,如何存下人類基因的印跡
    一個接一個成功的科學實驗,仿佛讓生命可以擺脫「母星」地球的庇護了—— 「能培養貼壁細胞,也能培養懸浮細胞,」北京理工大學鄧玉林團隊的科學載荷跟著「天舟一號」去到太空,載荷裡能自動培養多種細胞。5月23日,這個載荷中的細胞生物反應器完成科學實驗。
  • 宇宙到底有多「浩瀚」?科學家:人類與之相比,簡直不值一提!
    探索宇宙太空一直都是人類夢寐以求的事情,但是由於古代人類科學技術發展的局限,所以對太空僅僅只是停留在自我的猜測和幻想中。而進入近代以來,人類的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已經可以實現探索太空的夢想了,人類終究還是擺脫了地球對自己的限制,進入到了浩瀚無垠的太空世界。
  • 在《我的世界》中感受宇宙浩瀚 MC玩家表示這是Minecraft的巔峰
    竟然就用這短短的方塊創造了一個宇宙世界。在整個宇宙世界中,我們可以通過簡單的方塊了解宇宙的浩瀚和無垠。在我的世界中可以了解科學知識和內容。素材來源於小破站Glow_Cree我們都知道太陽系有八大行星。由於距離太過於遙遠,只能用大的比例尺來表示。現在我們向水星出發。但是由於距離太遠,我就直接來講解這個距離的概念是什麼。按照我的世界中遊戲的速度,我們需要飛16分鐘才能到達水星。它是地球質量的2.645倍。
  • 數據:從「物品」到「資產」,它成為現代科學的基石
    數據——它是複雜紛呈的研究基石,是科學理解世界的基礎,是政治、社會與經濟利益較量的避雷針。數據是如何越變越大的?這篇文章或許能夠告訴我們,數據在過去 150 年如何塑造了今天的科學體系。
  • 其寬廣程度難以想像,人類難以跨越
    地球是一顆生命星球,人類、鯨魚、老虎、豹子等生命都生活在其中。生活在地球之中,我們常常感嘆地球的寬廣與遼闊,想繞地球一圈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也需要花費一定的金錢。對於地球上的生命而言,地球龐大得難以想像,我們只知道地球的直徑、周長等,但對於地球的大小,我們其實沒有過多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