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第一財經
原標題:獨家 | 「解盤」的微眾銀行壞帳從何而來?
「目前微眾銀行與蛋殼相關的租金貸餘額差不多還有14點幾(億元)」,本周二,一名接近蛋殼的人士對《第一財經》YiMagazine獨家透露。
12月2日晚間,微眾銀行做出了最新回應。當晚,微眾銀行發布《致微眾銀行租房消費貸款客戶》的公告稱:「所有受蛋殼公寓事件影響的我行客戶,經客戶提出及我行確認後,剩餘貸款本金將給予免息延期,在2023年12月31日之前,我行不扣款、不計息,不影響信用記錄。」
在此之前半個月,11月16日,微眾已經給過一個方案,當時是「2021年3月31日前暫時無需還款,徵信狀態不會改變」——各方斡旋之下,貸款延期的時間又延長了兩年九個月。
在最新聲明的最後,微眾銀行補充表示,如果到了2023年12月31日蛋殼公寓事件仍未解決,該行將視情況公布新的客戶權益保護方案。
按蛋殼公寓目前的狀況看,這14億元大概率要變成微眾財報裡的壞帳,但這是2019年淨利潤也才39億元的微眾很難承受的結局——如此壞帳率將影響銀行的信用評級——然而另一方面,「蛋殼確實已經無計可施了」,上述人士表示。
微眾銀行是蛋殼公寓「租金貸」服務的主要合作銀行。截至12月1日,微眾銀行有16.18萬名租住在蛋殼公寓的客戶。截至2019年年底,蛋殼公寓管理的公寓間數為43.83萬間。若按每間公寓居住一位住戶計算,使用了微眾銀行租金貸的用戶佔蛋殼公寓總租戶的近4成。
在微眾銀行鬆口之前,租客即使在房東的壓力下搬離了蛋殼公寓,也要繼續向微眾銀行還付每個月的租金貸款。這種還貸要求降低了租客從現有房屋中搬離的意願。
蛋殼公寓創立於2015年,今年1月在美國上市。進入11月以來,多地蛋殼公寓租戶因被房東驅趕而在社交媒體上發聲或討論維權,蛋殼公寓也因此被傳資金鍊斷裂,成為繼志誠優家、玉恆公寓、沃客公寓、鼎家公寓、寓見公寓等70多家倒閉長租公寓後的又一爆倉品牌。
除了倒閉原因都是資金鍊斷裂之外,這些長租公寓品牌還有個共性就是幾乎都在拿房時採用了「高進低出」的競爭策略,以及租金貸這一「長收短付」的金融產品。
租金貸:失控的金融工具
租金貸是網際網路金融領域的一種創新產品,2015年前後隨著長租公寓興起而在市場上出現。在這種金融產品的支持下,租客與公寓運營方——即「二房東」——籤訂租房合同後,與公寓合作的金融機構會一次性把租客合同期內的所有租金支付給公寓運營者,而公寓運營者則只按月或按季向房東支付租金。同時,租客按月或按季向金融機構償還貸款。
這種模式使得長租公寓運營商預先回籠了資金,從而以更快、更大規模的效率拓展新房源。
以一間月租金3000元、房源成本2500元的公寓為例。運營商本來每個只能從中分成500元作為現金流,但是通過租金貸的租金預收和帳期錯配,公寓運營商一次性可以拿到1-2年的3000元,即3.6萬-7.2萬元,而它支付給房東的只是1-3個月的2500元,即2500-7500元。
這意味著,在扣除裝修成本(業內平均水平在1萬元/間左右)之後,蛋殼仍能從每位租客身上獲得至少12倍的資金槓桿,這還是在將所有房源都計為需投入裝修的新房源的極端情況下。「所以租金水平絕對值越高的房源,能夠加的槓桿就越高。這也是為什麼全國的公寓企業裡自如和蛋殼規模發展得最迅猛,原因之一就是它們的房源集中在高租金水平區域。」長租公寓從業者王亮對《第一財經》YiMagazine 說。
這種高槓桿契合了長租公寓快速擴張的需求。以蛋殼為例,2017年,它還僅管理5.218萬間公寓,2018年,數字增長了3倍至23.64萬間,上市前的2019年,蛋殼開發的公寓房間數量在上一年猛增的基礎上又幾乎翻倍了,達到43.83萬間。同一階段,2017年、2018年和2019年,分別有91.3%、75.8%和65.9%的蛋殼公寓租客使用了「租金貸」服務支付租金。
但它也加劇了長租公寓品牌之間的競爭。據戴德梁行2017年發布的《長租公寓市場發展研究》報告,當年,北上廣深的集中式長租公寓品牌數量合計已達300多家。
這個報告發布的第二年,我愛我家時任副總裁胡景暉炮轟長租公寓稱,以自如、蛋殼為代表的長租公寓運營商為了爭搶房源,以高出市場20%-40%的價格收房,導致租房成本大幅上升,出租率卻下降。
2017年至2019年,蛋殼公寓的出租率分別為85.8%、76.9%和76.7%,從未達到業界認為的盈虧平衡點——90%。
同時,因為「高進低出」的打法,蛋殼公寓在2017年的毛利率還有6.21%,2018年降低為1.24%,2019年為-10.88%,這意味著產品的價格倒掛——平均出租價格比從房東那裡收過來的價格還要低。
2019年12月,住建部等政府六部門印發指導意見,要求住房租賃企業租金收入中的租金貸金額佔比不得超過30%,超過比例的部分需在2022年年底前調整到位。在這份指導意見發布之前,已有杭州鼎家、上海寓見公寓等多個品牌資金鍊斷裂。意見發布後,青客公寓今年9月爆倉,然後就是蛋殼,而這兩家是唯二上市的長租公寓品牌。
微眾銀行:可能用錯了風控模型
在蛋殼風波中,11月27日起,長租公寓品牌自如也暫停了「自如分期、輕鬆付」等功能,這兩個功能的性質都是租金貸,背後的主要金融服務商也是微眾銀行。
早在2018年,住建部要求將租金貸佔比降低到30%之前,平安銀行、招商銀行等各大傳統銀行就已陸續停止了租金貸發放,而微眾銀行並沒有止步,成為了蛋殼租金貸最主要的合作方,貸款金額甚至超過作為蛋殼股東的螞蟻集團。
「因為螞蟻在更早的時候,就經歷了其他幾家公寓的租金貸危機,微眾是後面進來的,沒有機會體驗學習。」王亮說。
租金貸之所以風險高,是因為它雖屬於消費貸的一種,但消費的實際是房屋使用權,是一種非實物消費,「所有非實物交付類的消費分期,風險其實都在企業端。」王亮表示。
因為雖然每個月向金融機構還貸的是租客,但金融機構借出去的租金並沒有給到他們手裡,而是成為了運營商的流動資金。一旦公寓運營商資金鍊斷裂、破產,銀行和租戶都拿不回錢。
租金貸還有一個尤為特殊的風險點在於,其底層邏輯建立在擁有對被租賃房屋的運營權基礎之上。一旦平臺付不起房租,它的租賃運營權就會滅失,所謂的交付物就不再存在——對應到蛋殼案例中,就是房東們要求收回房屋。
市場耳熟能詳的案例還有教培業。跟租金貸類似,教育培訓的還貸方也是消費者個人,而從銀行一次性拿走一年或多年教育貸款的當事人是提供教育服務的機構。如果教育機構破產,銀行和消費者個人仍是被綁架的兩方。
在租金貸剛剛誕生的時候,很多金融機構都將其視為和分期支付一隻iPhone手機、或者一趟出境遊差不多的消費金融產品。這種金融產品有具體的消費場景,標的物一次性交付完成,服務對象是眾多個體消費者,風險在客觀上被分散,很難出現系統性的集體違約。
「所以租金貸從本質上看其實是對公貸款,如果銀行仍然是以對私的消費貸的角度去看風控模型,風險會很大。」王亮表示。
2017年至2019年,微眾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已從0.64%上升至1.24%。2020年因為蛋殼爆雷產生的這14億元難以收回的貸款,會進一步影響它的業績信用,金融科技巨頭們還需要更多的案例來學習市場風險。
至於蛋殼公寓這家公司,出事至今,在公開渠道幾乎沒有任何像樣的、誠懇和有效的回應,官方微博的最新更新停留在11月20日,內容竟然是號召大家注意保暖和防護——道德品性和業務水平如此相得益彰的公司實在不多。
(文中王亮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