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毛姆傳》,身為在世已然功成名就的作家,毛姆的一生充滿傳奇戲劇色彩,小說家路易斯·馬洛曾這樣形容他,「那張懷疑謹慎的臉看上去是那麼美麗光滑、輪廓鮮明,仿佛是稀有象牙雕成的:那種美兼具了西方的古代文明和東方的奢華與智慧。」
如同身邊來來往往的情人一樣多的,是毛姆的作品,20部長篇小說、100多部短篇小說、30個劇本,以及諸多遊記、回憶錄和文藝評論(也許因為活的久),小說《人性的枷鎖》、《刀鋒》、《尋歡作樂》、《月亮和六便士》等成為歷經時間考驗的經典。
電影《面紗》改編自毛姆的同名小說。這是他為期6個月遠東之行的靈感產物,1919年8月,他從利物浦出發去紐約,然後乘火車穿越美國去西海岸乘船,先坐船到了香港,然後去了上海、北京和北部的奉天,最後經由日本和蘇伊士運河回家。
他對英國僑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背井離鄉生活在中國社會環境下的西方人成為他此行的重點關注對象。
《面紗》講述的是一對怨偶——瓦爾特·費恩和凱蒂·費恩的故事。瓦爾特是英國政府派往中國的細菌學家,瓦爾特又一次休假回家,他們初次相遇在倫敦社交場的一次舞會上。漂亮的凱蒂徵服了瓦爾特的心,可害羞、內省、看似有點古板的瓦爾特根本不是凱蒂喜歡的那類男人。但她已經25歲,是母親口中一名有嫁不出去危險的女人。
如毛姆所說,「婚姻對於男人來說是賭自由,對於女人來說是賭幸福。」
凱蒂對終身大事並沒多大主見,她著急地嫁給了瓦爾特,隨他一起去了香港。如果說丈夫的枯燥乏味令她對生活失望,那麼香港豐富有趣的社交生活多少給予一點彌補,而情人——英俊的查爾斯·唐生令她重燃愛火,他是香港助理布政司,迷人、善於交際、調情的本領一流,凱蒂被這個虛榮且極富魅力的男人搞的神魂顛倒,還愚蠢的相信他也被她迷住了。在一次偷情被瓦爾特發現後,凱蒂的生活發生了不可逆轉的改變,一向盲目摯愛著她的瓦爾特,開始顯露出性格中近乎虐待狂的一面。他變得充滿敵意、少言寡語,並且冷靜地向她發出了近乎謀殺的最後通牒:要麼隨他一起去一個正霍亂肆虐的梅潭府,要麼就跟她離婚,將查爾斯·唐生列為共同被告。
最初,凱蒂寄希望於第二個建議,她以為查爾斯瘋狂地愛著她,有這麼好的機會,他一定會迫不及待地想跟她結婚,甩掉她那個無趣的老婆。然而她的情人根本無意捲入這場毀滅性的醜聞。她必須理智振作起來,隨瓦爾特去梅潭府。
當凱蒂在那個傷心的中國小鎮度過幾個星期後,她終於明白,瓦爾特對她的愛轉變成了無情的恨。她從查爾斯那裡得到的愛原來一錢不值,同時她也意識到自己是一個膚淺自私的女人。
漸漸地,看到瓦爾特拯救生命的英雄之舉,她也開始將目光投向外部世界,自願去當地修道院照顧孤兒。
導演約翰·卡蘭對電影的情節與結尾做了詩意的改編,一場霍亂成全了瓦爾特與凱蒂。他孤注一擲地帶她來這裡,對她說過近乎惡毒的話,「I despise myself for allowing myself to have loved you.」他報復凱蒂,也在懲罰自己,看似決絕又冷漠,其實內心深處呢?他實在不忍心丟下她。
愛的對立面不是怨恨,而是忽視。
好比生活中最常見的吵架來說,如果願意留下來爭吵,說明心裡依然非常在意這段關係或對方,死磕在這兒也得把架吵透。忽視或逃避不一樣,表面看似風平浪靜,沒有爭執,可內在的矛盾不會隨時日解開。
瓦爾特意識到自己對凱蒂的恨源於深深的愛,愛一個人就是堅定到要和她/他建立一種關係,雖然瓦爾特的方式顯得很決絕。
「我們尋找對方缺少的品質太傻了。」他們終於揭開彼此臉上的面紗,看到對方身上此前被忽視的閃光點。愛到死亡才相遇,怔怔的看著一鏟鏟黃土掩埋了瓦爾特,凱蒂面無表情,也許對於她來說,才真正開始走向成熟。
讀小說的愉悅感更多來自於毛姆對人性的睿智洞察,他既懂男人也了解女人,正視人本身是複雜的動物,好人有陰暗的一面,壞人身上偶爾會閃現一點光輝。
看過小說再看電影,會覺得電影的結尾偏向理想化也更易於被人們接受。毛姆是個現實主義者,也許是對人性中不可改變的那一面徹底絕望,也許源於自己與女人糾葛的情感經歷,他讓這對怨侶到頭來也沒和解,瓦爾特染上霍亂死去,似乎變得更明智的凱蒂獨自回到香港。這個意志薄弱的女主人公再次情不自禁地屈服於查爾斯的誘惑,最終滿懷屈辱和自我憎恨的回到英國。
為何小說的結尾如此令人唏噓?
都說作品是創作者情緒的出口,這不得不歸因於毛姆失敗的婚姻。
1913年,年逾不惑的毛姆娶了梅開二度的西裡爾,這對夫妻幾乎沒有共同點,毛姆害羞、沉默寡言、高度自律、迴避任何形式的情感表露。相較之下,西裡爾容易激動、情緒起伏不定、熱愛交際、常常一擲千金。她不喜歡一個人呆著,不顧及丈夫有時渴望安靜和獨處的想法。有時,毛姆寫了一天累的要死,下樓吃飯時卻發現家裡鬧鬧哄哄一大群人,都是妻子請來的客人,而他一個都不認識。
動不動就吵鬧、沒完沒了的責備,每年詢問和考驗毛姆是否對自己還有感覺,這些令他抓狂的行為都是西裡爾缺乏安全感、渴望被愛的表現。正如毛姆的一個朋友所說的那樣,「我想,如果西裡爾沒有愛上他,他們的婚姻或許能維持下去。」這段符合社會道德標準的婚姻並沒有令毛姆獲得想要的平衡,相互折磨十幾年後,1929年西裡爾才最終放手。
在此之前,毛姆被他一直迷戀的蘇·瓊斯拒絕了求婚。毛姆認為自己對蘇是靈魂之愛,即便她跟他身邊的絕大多數朋友都上過床。1913年,毛姆精心挑選了一枚昂貴的鑽戒飛往美國芝加哥,可是蘇看了看戒指還給了他,「如果你想和我上床,可以,但是我不會嫁給你。」兩周後,蘇在芝加哥結婚了。
過了快50年後,這段往事被毛姆寫了下來。
嘗過求而不得的滋味、品過不情不願的束縛,毛姆的雙重視角使他對人性陰暗面擁有更為深刻的洞察,為《面紗》寫下這般結局也不足為奇了。
《毛姆傳》中提到,《面紗》中描寫了他的哥哥F.H,毛姆承認瓦爾特的很多性格來自F.H,比如,羞澀、傲慢、冷淡和鋼鐵般的自控力。
愛德華·諾頓那張文質優雅的臉、深情款款的藍眼睛為瓦爾特這一角色增添了不少溫柔、細膩的成分。飾演女主角的娜奧米·沃茨擁有一副能夠在文藝片與商業片自由切換的臉蛋,曾在《金剛》、《鳥人》、《偶遇陌生人》中均有亮眼表現。這兩個人都是挖掘人性深處多面性的好手,碰撞在一起,交出許多場精彩的對手戲。
凱蒂的餘生,毛姆給出一個相對寬容的解釋,「或許所有她做過的錯事蠢事,所有她經受的磨難,並不全是毫無意義的——那將是一條通往安寧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