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月 4 日,資本邦獲悉,繼 2019 年從新三板退市後,國內頭部潮玩公司泡泡瑪特再次向資本市場衝刺。其於 6 月 1 日兒童節當天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泡泡瑪特選擇這一天值得玩味。
年入 16 億,泡泡瑪特展現超強吸金能力
在 " 盲盒經濟 " 下,泡泡瑪特儼然成為一家網紅公司。
根據招股書顯示,2017-2019 年,泡泡瑪特營收淨利逐年遞增,2018 年營收同比 2017 年增長 225.4%,2019 年營收同比 2018 年增長 227.2%;三年營收分別為 1.58 億元、5.14 億元、16.83 億元,年度溢利分別為 156 萬元、9952 萬元、4.51 億元,也就是說,泡泡瑪特三年淨利潤暴漲近 300 倍。
但是 2016 年以前的泡泡瑪特儼然是另一副模樣。2014-2016 年泡泡瑪特曾連續三年虧損,淨利潤分別為 -277.29 萬元、-1598.04 萬元、-2483.53 萬元。
雖然成立於 2010 年,但是泡泡瑪特在前六年一直是個靠賣化妝品、服裝、玩具等產品的零售商,沒有獨有 IP,利潤不高,並且難以與用戶產生高黏性。
直到其引入了 " 盲盒玩法 ",業績出現了爆發式增長,其中不得不提到網紅綠眼金髮小人 "Molly",這個 IP 為泡泡瑪特貢獻的收益居所有 IP 的首位。2017 年、2018 年及 2019 年,基於 Molly 形象的自主開發產品產生的收益分別為人民幣 4100 萬元、2.14 億元及 4.56 億元,佔總銷售額的佔比分別為 26.3%、42.6% 以及 27.4%。
Molly 是藝術家王信明 2006 年的創意作品,其在當時並沒有被成功的商業化,直到 2016 年泡泡瑪特發現了這款 IP,並圍繞這款形象衍生出多款不同的產品,通過盲盒等玩兒法增添了趣味,加速了商業化操作。
談及泡泡瑪特為何有如此強的吸金能力,其在招股書中坦言,"IP 是我們的業務核心。招股書顯示,目前泡泡瑪特一共運營了 85 個 IP,包括 12 個自有 IP、22 個獨家 IP 以及 51 個非獨家 IP"。
但是,如果單靠 IP 運營也是不夠的。"Molly 對我們的銷售表現至關重要,我們無法確保 Molly 的受歡迎程度及市場接受程度可以保持在其現有水平。"
泡泡瑪特也在其招股書中提到了 IP 運營所遇到的挑戰。" 消費者的興趣發展非常迅速,且不時發生巨大變化,因此消費品,尤其是像我們這樣的潮流文化產品的生命周期可能相對較短。"
對於銷售渠道的擴展是泡泡瑪特近幾年獲得高速增長的另一個原因。
泡泡瑪特有目前零售店、線上渠道、機器人商店、展會、批發五大銷售渠道,其中線下零售店是第一大銷售渠道,去年線下零售店為泡泡瑪特貢獻了 7.40 億元,佔據總收益的 43.9%。其次為線上渠道,佔總收益額的 32%; 此外,機器人商店 2019 年的收益達到了 2.49 億元。
泡泡瑪特在招股書中援引的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顯示,中國潮玩的市場規模由 2015 年的 63 億元增加至 2019 年的 207 億元,複合年增長率為 34.6%。而在當前的風尚之下,中國潮玩市場估計將以 29.8% 的複合增長率繼續擴容,在 2024 年將可能達到 763 億元的高水平。
其中泡泡瑪特所佔市場份額第一,為 8.5%;第二名為 7.7%,差距只有 0.8%。也就是說,泡泡瑪特在這一市場上並非是穩坐第一的位置,很容易被對手超越。
泡泡瑪特的隱患
泡泡瑪特的商業模式是,通過產品藉助於 IP,利用盲盒的機制把 IP 來重新激活。
但是既然是潮玩,就意味著總有潮流褪去的一天。因此對於高度依賴 IP 運營和變現的泡泡瑪特來說,要保持持續吸引消費者興趣,獲得爆款 IP 能力是一個挑戰。
就像很多爆款影視劇 IP 一樣,為了獲得最佳效果,前期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投入,但是投放後的效果是否真的能成為爆款並未可知。泡泡瑪特的 85 個 IP 中也只出現了一個爆款 Molly。
如果說 IP 是核心,盲盒只是機制的話,那麼隨著泡泡瑪特將盲盒的玩法帶入市場,越來越多的玩家也會入局,其中擁有眾多 IP 的玩家會成為泡泡瑪特的強勁競爭對手。比如同樣做 IP 潮玩生意的玩偶一號,旗下 IP 小站已經與迪士尼、夢之城等多家 IP 達成合作,引進 IP 衍生品達 800 多種。也就是說泡泡瑪特的護城河並不深,很容易被模仿和超越。
在老 IP 逐漸褪去熱度,新 IP 遲遲未獲得市場認可的時候,才是泡泡瑪特危機到來的時刻。因此對爆款的渴求會持續給其帶來壓力,泡泡瑪特希望的是引領潮流而非跟隨潮流。但是當創造陷入瓶頸時,企業變會走上彎路。
今年 2 月 8 日,泡泡瑪特新品 AYLA 動物時裝系列在天貓旗艦店、葩趣 APP 商城、泡泡抽盒機等 6 個渠道進行發售。上線當天就受到追捧。但是有網友在第二天發現,其與 DollChatueau 在 2017 年發布的席桑和翠絲特等娃娃雷同,涉嫌抄襲,一時間泡泡瑪特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此外,泡泡瑪特的產品質量一直飽受詬病。據統計,在黑貓投訴上投訴泡泡瑪特產品貨不對板、產品有瑕疵等問題的用戶有 1339 個,而且泡泡瑪特還被爆出過產品中甲醛超標的問題。
對於一家嚴重依賴獨家授權 IP 和非獨家授權 IP 的公司來說,如果產品質量再產生問題的話,可謂說是自我削弱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
在招股書的風險披露中,泡泡瑪特指出,目前帶來最大收益的 IP MOLLY 後續受市場歡迎程度無法保證,此外,公司可能無法有效管理零售店,以及機器人網點的增長,也無法保證準確預測消費者偏好。泡泡瑪特已經意識到了危機所在。
風險提示:資本邦呈現的所有信息僅作為投資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來源:資本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