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關於泡泡瑪特上市的這個話題熱度不斷。原本只是一家小小的雜貨鋪市值突破1000億,為什麼盲盒能驅動年輕人消費?
其實泡泡瑪特在最初的時期是比較尷尬的,沒人看懂在賣什麼,所以別說客戶,就連店員都很難找到。後來在創始人王寧一度想要放棄的時候,麥剛拋來橄欖枝,給了200萬元種子輪投資,泡泡瑪特得以活下來。
成立十年,泡泡瑪特經歷了8輪融資,2019年4月,泡泡瑪特從新三板退市,謀劃在港股上市,彼時估值20億元。
直到今天,很多人還看不懂這個市值千億的公司賣的是什麼東西,有人認為是估值泡沫,戲稱「泡沫瑪特」。
泡泡瑪特的官方數據顯示,其18-24歲的消費者佔32%,25-29歲的佔26%,75%的用戶為女性,90%的消費者月收入在8000~20000元。
這是一個屬於年輕人的消費市場。
但是也有很多人難以理解95後、00後為什麼會手機盲盒這一愛好。覺得這就是一個交智商稅的東西。
但是就像老人們喜歡文玩,年輕人喜歡潮玩, 不能說潮玩就是智商稅。
在物質貧乏的年代,人們更注重產品的實用價值,買東西得看有沒有用,而成長於物質豐富的千禧一代,更願意為「喜好」付錢,千金難買心頭好,只要我喜歡我就願意為它買單。
2019年,騰訊發布了《00後研究報告》,其中就提到00後的消費習慣,更願意為自己喜歡的產品付費,特別是動漫、遊戲等元素結合的產品。
盲盒讓玩家趨之若狂的一個點,就是在打開盒子之前,你不知裡面的手辦會是穿什麼衣服的。而抽到稀有隱藏款的概率為1/144,隨機性產生了期待與驚喜,這種「賭徒式」心理,也讓玩家樂此不疲。
並且潮玩的二手交易市場,在圈子裡因為越來越多的討論度,也讓交易價格水漲船高。
閒魚在2020年7月發布的報告中指出,盲盒交易已經是一個千萬級的市場,過去一年閒魚上有30萬盲盒玩家進行交易,每月發布閒置盲盒數量較一年前增長320%。
就像宅男收集手辦,女生收藏口紅、包包一樣,當代年輕消費群體對於實用價值已經不太重視了,更多關心的是買東西帶來的心理上的滿足,為心情買單成了年輕人重要的消費動機。
用金錢買到快樂,近年來爆發的新經濟產業都抓住了年輕人這一心理。